DB44/T 2490-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DB44/T 2490-2024 Road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standard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T 2490-2024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4-11
实施日期
2024-07-11
发布单位/组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 133)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和编码。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深勘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鲁班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起草人:
朱建斌、李立、元宇、严宗雪、贾海鹏、刘斐、戴愉人、陈良志、周雷、闫振海、宋向荣、田悦丰、赖嘉华、于辉、田书贵、陈伟南、李根强、张天泽、牟海军、黄黎明、孟祥荫、张永军、程潜、李建强、林强、张敏、钟永胜、徐昕
出版信息:
页数:24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01

CCSP66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490-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Standardforclassificationandcodingof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highway

engineering

2024-04-11发布2024-07-11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490—2024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1

5分类对象和分类方法.................................................................1

6编码规定...........................................................................2

7分类和编码扩展.....................................................................3

8分类和编码应用.....................................................................3

8.1编码逻辑运算符号..............................................................3

8.2信息的归档....................................................................3

附录A(规范性)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4

A.1按功能分建筑空间..............................................................4

A.2公路工程元素..................................................................9

A.3公路工程工作成果.............................................................31

A.4工程建设项目阶段.............................................................63

A.5专业领域.....................................................................65

A.6公路工程行为.................................................................66

A.7建筑产品.....................................................................85

A.8公路工程组织角色............................................................131

A.9公路工程工具................................................................137

A.10属性.......................................................................150

A.11特征属性...................................................................169

A.12地理信息...................................................................207

附录B(资料性)分类表内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法..........................................230

附录C(资料性)公路工程元素与JTG/T2420-2021设施、子设施、构件编码映射示例........232

附录D(资料性)编码和应用示例......................................................235

参考文献............................................................................237

I

DB44/T249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DB44/T2490—2024《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与DB44/T2491—2024《公路工程信息

模型设计应用标准》、DB44/T2492—2024《公路工程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DB44/T2493—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运维应用标准》均为广东省公路工程BIM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3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公路工程集团

有限公司、深圳市深勘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鲁

班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建斌、李立、元宇、严宗雪、贾海鹏、刘斐、戴愉人、陈良志、周雷、闫

振海、宋向荣、田悦丰、赖嘉华、于辉、田书贵、陈伟南、李根强、张天泽、牟海军、黄黎明、孟祥

荫、张永军、程潜、李建强、林强、张敏、钟永胜、徐昕。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

DB44/T2490—2024

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和拆除全过程的应用,推动公路行

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项目全生命期数据协同与一体化管理,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是BIM应用行为、资源、交付成果和数据语义、交换、存储的规则,是BIM应用的基础。为

规范和引领广东省公路工程全生命期BIM应用,本系列标准起草工作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广

东省的实际情况、应用水平和发展方向,构建了广东省公路工程BIM标准体系,统一了公路工程信息

模型的分类和编码,明确了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的BIM应用要求。

本文件结合广东省公路工程项目的特点,对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的信息进行了分类、编码和组织,

通过有序的定义和编码将存储数据映射为可被计算机和使用者唯一理解的信息,规范了全生命期信息

的共享与交换。

III

DB44/T2490—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规定、分类对象和分类方法、编码规定、

分类和编码扩展、分类和编码应用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和编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7027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51269—2017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JTG/T2420—2021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highwayengineering

在公路工程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特征、功能特性和管理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规划、设

计、施工、运维、拆除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3.2

特征属性characteristicattribute

用于描述公路工程空间或技术的特性。

4基本规定

4.1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全生命期创建、使用、管理和交

付的需要。

4.2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和编码方法应符合GB/T7027的规定。

4.3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和编码及逻辑运算符号的运用应依赖于信息技术,并适应信息技

术的发展。

4.4公路工程管理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房建工程,其建筑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GB/T

51269-2017的规定。

5分类对象和分类方法

5.1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的信息应包括建设成果、建设进程、建设资源和建设属性。

1

DB44/T2490—2024

5.2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应符合表1的规定。各分类表的类目分类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分类表内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法见附录B。

表1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信息分类

分类表内分类原则

表代码分类表名称附录所属分类备注

与分类方法

12按功能分建筑空间A.1B.1在GB/T51269—2017附录A.0.3基础上扩展

60公路工程元素A.2建设成果B.2编制

61公路工程工作成果A.3B.3编制

20工程建设项目阶段A.4B.4在GB/T51269—2017附录A.0.7基础上扩展

27专业领域A.5建设进程B.5在JTG/T2420—2021附录A.0.5基础上扩展

62公路工程行为A.6B.6编制

30建筑产品A.7B.7在GB/T51269—2017附录A.0.10基础上扩展

33信息——引用GB/T51269—2017附录A.0.13

建设资源

37公路工程组织角色A.8B.8编制

38公路工程工具A.9B.9编制

40材质——引用GB/T51269—2017附录A.0.14

41属性A.10B.10在GB/T51269—2017附录A.0.15基础上扩展

建设属性

46特征属性A.11B.11在JTG/T2420—2021附录A.0.7基础上扩展

47地理信息A.12B.12编制

5.3表1中信息表的分类应按照GB/T51269—2017附录A.0.13的规定执行。

5.4表1中材质表的分类应按照GB/T51269—2017附录A.0.14的规定执行。

5.5单个分类表内的分类对象宜按层级依次分为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

5.6公路工程元素与JTG/T2420—2021设施、子设施、构件编码映射示例见附录C。

6编码规定

6.1编码结构应包括表代码、一级类代码、二级类代码、三级类代码和四级类代码,表代码和各级代

码应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编码结构应符合图1的规定。

XX-XX.XX.XX.XX

表代码

一级类代码四级类代码

二级类代码三级类代码

图1编码结构

6.2编码结构和编码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编码由表代码和分类对象编码组成,两者之间用半角字符

“-”连接;

b)分类对象编码由一级类代码、二级类代码、三级类代码和四级类代码组成,相邻层级代码之

间使用半角字符“.”隔开;

c)一级类编码采用8位数字表示,前2位为一级类代码,后6位用“0”补齐;

2

DB44/T2490—2024

d)二级类编码采用8位数字表示,前2位为一级类代码,加2位二级类代码,后4位用“0”补

齐;

e)三级类编码采用8位数字表示,前4位为上位类代码,加2位三级类代码,后2位用“0”补

齐;

f)四级类编码采用8位数字表示,前6位为上位类代码,加2位四级类代码。

6.3类目编码示例见附录D.1。

7分类和编码扩展

7.1扩展分类和编码时,本文件中已规定的类目和编码应保持不变。

7.2当扩展类目时,扩展的分类类目宜选择合适的位置,其类目所在层级的代码宜在80~99之间取

值编码。

7.3扩展各层级类目代码时,应按照第5章的规定执行。分类和编码扩展示例见附录D.2。

8分类和编码应用

8.1编码逻辑运算符号

8.1.1在描述复杂对象时,应采用逻辑运算符号联合多个编码一起使用。

8.1.2编码逻辑运算符号应采用“+”、“/”、“>”、“<”符号表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用于将同一表格或不同表格中的编码联合在一起,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含义的集

合;

——“/”用于将单个表格中的编码联合在一起,定义一个表格内的连续编码段落,以表示适合对

象的分类区间;

——“>”、“<”用于将同一表格或不同表格中的编码联合在一起,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

对象的从属或主次关系,开口背对是开口正对编码所表示对象的一部分。

8.1.3分类编码的逻辑运算示例见附录D.3。

8.2信息的归档

8.2.1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归档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无逻辑运算符号的单个编码按照表代码、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和四级类的层级,依次对

各级代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归档;

——由同一类逻辑运算符号联合的组合编码集合,按从左到右、从小到大的顺序逐级进行归档;

——由单个编码和组合编码构成的编码集合,先对由“/”联合的组合编码进行归档,再对单个编

码进行归档,之后对由“+”联合的组合编码进行归档,最后对由“>”、“<”联合的组合编

码进行归档。

8.2.2信息的归档顺序示例见附录D.4。

3

DB44/T2490—2024

附录A

(规范性)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

A.1按功能分建筑空间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按功能分建筑空间

编码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

12-60.00.00.00公路空间

12-60.03.00.00地理空间

12-60.03.03.00地形空间

12-60.03.06.00地貌空间

12-60.03.09.00地物空间

12-60.03.09.03地表附着物空间

12-60.03.09.06地下建(构)筑物空间

12-60.03.12.00水系空间

12-60.03.12.03河流空间

12-60.03.12.06沟渠空间

12-60.03.12.09湖泊空间

12-60.03.12.12水库空间

12-60.03.12.15海洋空间

12-60.03.15.00地质空间

12-60.03.15.03地质构造空间

12-60.03.15.06地质水文空间

12-60.03.15.09不良地质体空间

12-60.06.00.00环境空间

12-60.06.03.00环境影响空间

12-60.06.03.03社会环境影响空间

12-60.06.03.06声环境影响空间

12-60.06.03.09事故污染风险空间

12-60.06.06.00环境保护空间

12-60.06.06.03生态环境保护空间

12-60.06.06.06水土保持空间

12-60.06.06.09景观环境保护空间

12-60.06.06.12地表水环境保护空间

12-60.06.06.15环境空气保护空间

12-60.06.06.18水源与自然保护区空间

12-60.06.06.21海洋保护空间

12-60.06.09.00地质灾害空间

12-60.06.12.00文物保护空间

12-60.06.15.00压覆矿产资源影响空间

12-60.06.18.00防洪(行洪)影响空间

12-60.06.21.00放射性环境影响空间

12-60.06.24.00地震影响空间

12-60.06.27.00航道通航条件影响空间

12-60.06.30.00海域使用空间

12-60.06.33.00海洋环境影响空间

12-60.06.36.00城镇规划空间

12-60.06.39.00人口和产业布局空间

12-60.06.42.00资源分布空间

12-60.06.45.00环境敏感点空间

12-60.09.00.00路线空间

4

DB44/T2490—2024

表A.1按功能分建筑空间(续)

12-60.09.03.00路线走廊带空间

12-60.09.06.00路线起点空间

12-60.09.09.00路线终点空间

12-60.09.12.00交叉空间

12-60.09.12.03平面交叉空间

12-60.09.12.06立体交叉空间

12-60.09.15.00建筑限界空间

12-60.09.18.00视距空间

12-60.09.18.03引道视距空间

12-60.09.18.06通视三角区空间

12-60.09.18.09识别视距空间

12-60.09.18.12停车视距空间

12-60.12.00.00道路空间

12-60.12.03.00机动车道

12-60.12.03.03行车道

12-60.12.03.06快速车道

12-60.12.03.09慢车道

12-60.12.03.12变速车道

12-60.12.03.15辅助车道

12-60.12.03.18爬坡车道

12-60.12.03.21错车道

12-60.12.03.24避险车道

12-60.12.03.27应急车道

12-60.12.03.30紧急停车带

12-60.12.03.33港湾式停车带

12-60.12.03.36横向连接道

12-60.12.06.00非机动车道

12-60.12.06.03自行车道

12-60.12.06.06人行道

12-60.12.06.09检修道

12-60.12.06.12盲道(无障碍通道)

12-60.12.09.00机非混行车道

12-60.12.12.00中间带

12-60.12.12.03中间分隔带

12-60.12.12.06中间分隔带开口

12-60.12.15.00设施带

12-60.12.18.00路基空间

12-60.12.21.00路面空间

12-60.12.24.00路肩空间

12-60.12.27.00环保景观空间

12-60.12.30.00排水设施空间

12-60.12.33.00搭接空间

12-60.12.33.03路桥搭接段空间

12-60.12.33.06路隧搭接段空间

12-60.12.33.09桥隧搭接空间

12-60.12.33.12人工岛-隧道过渡段

12-60.12.33.15人工岛-桥梁过渡段

12-60.15.00.00桥梁空间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