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DB44/T 2148-2018 DB44/T 2148-2018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gulations for the Yellow Field Moth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T 2148-2018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12-18
实施日期
2019-02-18
发布单位/组织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广东省林业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虫情调查与监测、危害程度划分、防治、防治效果检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的黄野螟虫情监测和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起草人:
李奕震、温秀军、林同、陈志云。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79.040

B69

备案号:61541-2019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oncontrolofHeortiavitessoides

2019-07-24发布2019-08-01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148—2018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科技与交流合作处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奕震、温秀军、林同、陈志云。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DB44/T2148—2018

黄野螟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野螟HeortiavitessoidesMoore虫情调查与监测、危害程度划分、防治、防治效果检

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危害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的黄野螟虫情监测和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2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LY/T1915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野螟HeortiavitessoidesMoore

又名土沉香黄野螟、白木香黄野螟、黑纹黄齿螟,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黄野螟属(Heortia),主要危害土沉香,以幼虫取食土沉香的叶片、花苞及嫩枝皮层,造成树势减弱。

各虫态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3.2

双对角线取样法double-dagonalsamplingmethod

在标准地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

4虫情调查与监测

4.1踏查

黄野螟每年发生6代~8代,为害期4月~11月,每月中下旬调查一次,目测土沉香林地虫情,发生

状况记录于附录B的表B.1。

1

DB44/T2148—2018

4.2标准地调查

4.2.1设置标准地

踏查发现有危害的,设立标准地进行调查。标准地的总面积不少于调查地总面积的0.5%,每块标

准地内寄主树应不少于100株。

4.2.2确定标准株

在标准地内采用双对角线法选取标准株,每块标准地选取标准株不少于30株,逐株调查。

4.2.3调查方法

目测记录其失叶率,并在标准株树冠垂直投影下铺设塑料薄膜,剪下幼虫群集的枝条和震落树上扩

散的幼虫,按株统计幼虫数量,记录于附录B的表B.2中,计算虫口密度(头/株)和有虫株率。

4.3黑光灯监测

22

成虫羽化期前,每10hm~30hm设置1盏黑光灯监测成虫发生动态。黑光灯安装使用参照LY/T1915。

5危害程度划分

5.1发生程度

根据土沉香叶片被取食比例确定发生程度。

轻度:叶片被食1/3以下,记为“+”;

中度:叶片被食1/3~2/3,记为“++”;

重度:叶片被食2/3以上,记为“+++”。

根据4.2.3调查的土沉香失叶率,按如下公式计算标准地林木失叶率:

∑单株失叶率

平均失叶率(%)=调查总株数×100

根据附录B的表B.1和表B.2统计填写附录B的表B.3。

5.2成灾标准

土沉香叶被食失叶率达60%以上为成灾。

6防治

6.1防治时间

参照附录D的黄野螟防治历进行。

6.2防治方法

6.2.1营林措施

新造林时,规划营造多树种块状镶嵌式混交的混交林,避免营造纯林,或对现有纯林改造补植,形

成混交林。具体技术执行GB/T15782和GB/T15776的规定。

6.2.2人工捕杀

2

DB44/T2148—2018

在幼虫初孵盛期,利用高枝剪等工具将有虫枝剪下。剪下的有虫枝应就地集中无害化处理,散落在

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6.2.3灯光诱杀

成虫羽化期,每3hm2~5hm2设置1盏黑光灯诱杀成虫。

6.2.4药剂防治

在药剂选用上,选取高效、低毒、无公害药剂,不同类别的药剂交替使用,尽可能延缓黄野螟的抗

药性。药剂防治按GB4285、GB/T8321和NY/T393执行,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见附录C。

7防治效果检查

7.1检查时间

生物药剂防治后10d~15d,化学药剂防治后3d~7d检查。

7.2检查方法

按4.2的要求进行。

7.3防治效果计算

根据检查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虫口密度(头/株),计算出虫口减退率。

3

DB44/T2148—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黄野螟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A.1各虫态的主要特征

A.1.1成虫

雌蛾体长约13mm,翅展35mm~40mm;雄蛾体略小,体长约11mm,翅展30mm~32mm。头部淡黄

色,触角线状,黑色,复眼黑色。触角、喙及复眼基部周围被有淡黄色鳞毛。胸部黄色,被有黑色鳞毛。

前翅淡黄色,近基部有2个圆形黑斑。内横线黑色,不连续,在径脉与臀脉处断开。中横线为黑色宽带,

接近前缘和臀角处逐渐变宽。翅外缘有黑白相间的宽条纹,外缘线黑色,具绒毛。后翅外缘有黑色宽带,

外缘线黑色,具绒毛,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腹部基部各节背面具有环状黑色横条纹。雌蛾腹部较粗

壮,末端钝,环绕生殖孔有黑色短丛毛;雄蛾腹部细长,末端尖,丛生黄色长毛。前足腿节腹面、中后

足腿节腹面与背面中部、各节端部有白色鳞毛,其余部分均覆有黑色鳞毛。

A.1.2卵

扁圆形,直径0.5mm~0.8mm,初产的卵为黄白色,接近孵化前为黑色。卵粒紧黏呈鱼鳞状排列,

每个卵块有几十至几百粒卵。

A.1.3幼虫

幼虫共5龄。1龄幼虫头宽0.35mm~0.37mm,黑褐色;体淡黄色。2龄幼虫头宽0.38mm~0.52mm,

黑色,体黄绿色。3龄幼虫头宽0.78mm~0.84mm,浅红褐色;体黄绿色,两侧有明显黑线。4龄幼虫头

宽1.44mm~1.52mm,红褐色;体黄绿色,前胸背板浅黄褐色,两侧有明显黑线。5龄幼虫头宽2.22mm~

2.87mm,头部红褐色,体黄绿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两侧有明显黑线。

A.1.4蛹

体长约12mm,椭圆形。初期为淡黄色,逐渐变为红褐色,接近羽化时变为黑褐色。腹末端有4根臀

刺,略弯曲。

A.2生物学特性

A.2.1生活史

黄野螟在广东省1年发生6代~8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