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DB11/T 261-2005 Soybean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03月
-
2022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23
备案号:16749-2005DB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TheRegulationfortheSoybeanProduction
2005-03-28发布2005-04-28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261—2005
前言
为规范北京市无公害大豆的生产和产品质量,使大豆生产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统一的质量标
准进行,特制定本规程。
本标准内容包括无公害大豆生产技术规程,是在大量试验研究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大兴区农科所、北京谷物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东、李国靖、张连平、台社红、安立清。
I
DB11/T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生产的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栽培措施、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藏、产品质量的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春播、夏播、间套作大豆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52-86大豆(Soybean)
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GB4407.2-1996经济作物种子油料类
GB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春播大豆
在春季(4、5月)播种的大豆。
3.2
夏播大豆
在夏收作物收获后播种的大豆。
3.3
间混套作大豆
间混套作是指在一定时期,大豆与其他一种或以上作物同时生长,以提高产出量的种植方式。包括
混作、间作、套种3种形式。
3.3.1
间作大豆
大豆与一种或多种作物按不同行位相间排列的种植方式;
3.3.2
套种大豆
大豆与其他作物分期播种,相间排列,短期共生的种植方式。
3.4
1
DB11/T261—2005
种子纯度
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种子的纯度高有利于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种子纯度=(供检种子粒数—异品种种子粒数)/供检种子粒数×100%。
3.5
发芽势
是指提供测试的种子在标准温湿度72h内种子正常发芽的粒数与供试种子总粒数的百分比。
发芽势%=发芽种子粒数/供试种子总粒数×100%。
3.6
发芽率
是指提供测试的种子在标准温湿度168h内种子正常发芽的总粒数与供试种子粒数的百分比。
即:发芽率%=发芽种子粒数/供试种子总粒数×100%。
3.7
中熟品种
出苗到成熟天数春播111~130d、夏播96~105d的大豆品种为中熟品种。
3.8
晚熟品种
出苗到成熟天数春播130d、夏播105d以上的大豆品种为晚熟品种。
3.9
大粒型大豆
百粒重>22g的大豆品种。
3.10
中粒型大豆
百粒重在18~22g之间的大豆品种。
3.11
小粒型大豆
百粒重<18g的大豆品种。
3.12
出苗期
全田有50%的幼苗子叶出土展开的日期。
3.13
开花期
50%的植株第一朵花开放的日期。
3.14
成熟期
全田2/3的荚果变成该品种成熟的颜色,摇动时有声响的日期。
3.15
全生育期
从出苗至成熟的天数。
4无公害大豆生产技术
4.1产地生态环境条件
4.1.1产地生态环境条件参照NY/T391标准。选择生态环境、排灌条件良好,周围无污染源,无易发
生病虫草鼠害和施用农药多的地块。
4.1.2注意田间卫生,彻底清除病残体,严格按照肥料与农药使用准则管理。
2
DB11/T261—2005
4.2轮作与土壤耕作
4.2.1种植安排
4.2.1.1轮作倒茬
大豆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至少以三年为一轮作周期。
4.2.1.2轮作方式:
a)春大豆—冬小麦或其他非豆科作物;
b)夏大豆—冬小麦或其他非豆科作物。
4.2.2间作套种方式
a)以大豆为主间作玉米:这种方式种植多样,多为4~6行大豆间作1~2行玉米,大豆的密度接近
单作;
b)以玉米为主间作大豆:这种方式多为2行玉米间作2行大豆,玉米形成宽窄行,缩小行间的行距
和株距或双株留苗,保证在玉米株数接近单作的前提下,在大行间种植大豆;
c)大豆与甘薯套种;
d)大豆与西瓜套种;
e)大豆与幼龄果树套种。
4.3播种
4.3.1种子准备
4.3.1.1品种选择
选用国家或北京市审定通过的质量符合GB1352要求的大豆品种。纯度98%以上,发芽率85%以
上,含水量12%以下。并清除杂粒、病粒、残粒。
4.3.1.2晒种
在晴天上午,把种子摊放在平整的场地上,厚度6cm左右,晾晒1d~3d。
4.3.1.3发芽试验
4.3.1.3.1取样
取包或囤上、中、下三个部位有代表性的种子,混合均匀后进行发芽试验,每个样本取100粒,重
复3~4次。
4.3.1.3.2发芽试验方法
先将种子放在4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4h后使种子吸足水分后置于25℃~30℃的温度条件下,保持
种子湿润,计算发芽势和发芽率。
4.3.1.4种子处理
根据需要,分别对种子采用包衣、拌种或根瘤菌接种处理:
a)包衣:利用经过审批注册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规范包衣;
b)拌种: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合理利用微肥,采用药剂、微肥拌种;
c)接种根瘤菌:选用根瘤菌对种子进行规范处理。在拌种过程中,药剂一般可以和微肥同时使用,
但不能与根瘤菌混合使用,微肥与根瘤菌可以同时使用。
4.3.2适期播种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4.3.2.1温度
春大豆播种时,土壤5cm~10cm的温度要稳定达到10℃以上。
4.3.2.2湿度
幼苗出土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80%。
4.3.2.3播种适期
北京地区露地春播大豆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初至5月下旬,地膜春大豆可以提前到4月中旬播种,
夏直播大豆应在6月25日以前播种。
4.3.3播种技术
3
DB11/T261—2005
4.3.3.1播种方法
4.3.3.1.1人工开穴播种:按密度要求的株行距开穴、点种、覆土。
4.3.3.1.2机、畜作业开沟播种:边开沟、边点种、边覆土镇压。
4.3.3.2播种深度
播深为3cm~5cm,土质粘重的土壤2cm~3cm,沙土3.5cm~5cm为宜。
4.3.3.3播后镇压
为了保墒,播种后一定要镇压,特别是露地栽培。
4.3.4合理密植
4.3.4.1春播大豆:适宜密度范围8000株/666.7m2~20000株/666.7m2,矮秆品种可适当增加密度。
4.3.4.2夏播大豆:适宜密度范围13000株/666.7m2~25000株/666.7m2。
4.4施肥技术
4.4.1施肥的原则
按NY/T496科学合理地平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施足底
肥,酌情追肥,生长的中后期叶面喷肥。
4.4.2施肥的数量
一般每666.7m2底施1000kg~2000kg有机肥,10Kg磷二铵。应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丰缺指标确定
最佳用量。
4.4.3施肥的方法和时间
4.4.3.1施肥方法
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最好全部作底施,氮肥的2/3作底肥,1/3追施。在开花结荚期叶面喷施尿素、
磷酸二氢钾和钼酸铵微肥。
4.4.3.2追肥时间
苗期一般不用追肥,追肥在大豆开花期进行。
4.4.3.3叶面喷肥
在开花结荚期每666.7m2叶面喷施尿素1kg,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50kg,也可同时使用钼酸铵等
微肥。
4.5灌溉技术
4.5.1灌水原则
科学灌溉,合理用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4.5.2节水灌溉技术
4.5.2.1低压管道或水垄输水灌溉。
4.5.2.2普及喷灌,发展滴灌,推广雾灌。
4.5.3灌水时期
4.5.3.1播前灌水或雨后抢播达到适宜幼苗出土和化学除草的要求。
4.5.3.2苗期和分枝期不浇或少浇水,播前未灌水而植株又表现出受旱,可适量灌水一次。
4.5.3.3花荚期遇旱及时灌溉,一般保证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80%。
4.5.3.4鼓粒期大豆对水分敏感,一般保证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5%~80%。
4.6田间管理技术
4.6.1查苗补种
在大豆出苗后要及时进行田间调查,发现有缺苗、断垄现象及早补种或移栽。补种的种子应催芽后
带芽补种,土壤干旱时,浇水点种,出苗后适当追肥。
4.6.2定苗
应在第一3出复叶展开时定苗,淘汰弱株、病株和杂株,保留健壮株。
4.6.3中耕培土
4
DB11/T261—2005
大豆是中耕作物,一般进行2次中耕并培土。定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第二次在初花期进行,底肥
不足的结合中耕施苗肥。
4.6.4病虫草害防治
4.6.4.1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常用化学除草剂参见附录A。
4.6.4.1.1苗前土壤处理
从大豆的安全性、药效持效期的长短、对后茬作物有无影响三方面考虑选择除草剂,这类除草剂在
播前或播后苗前施用,如酰胺类、取代脲类、甲磺隆和异丙隆除草剂等。盐碱地、干旱地、沙壤土和水
涝地不适宜此种方式,应采取苗后茎叶处理。
4.6.4.1.2苗后茎叶处理
苗后根据大豆田杂草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如喹禾灵、2甲4氯和草甘膦、甲磺隆和异丙隆等,
施药时期应掌握在杂草基本出齐,禾本科杂草在2~4叶期,阔叶杂草在5cm~10cm高进行。
4.6.4.2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措施参见附录B、附录C。
4.6.4.2.1农艺预防
4.6.4.2.1.1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
4.6.4.2.1.2秋季翻耕
秋季翻耕,减少越冬虫源。
4.6.4.2.2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无机农药)、物理机械诱杀、引入天敌等手段进行大豆病虫害防治。
4.6.4.2.2.1虫害防治
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或G-P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蚜虫;选用螟黄赤眼蜂,或白僵菌菌粉与草炭
土混合防治大豆食心虫。
4.6.4.2.2.2病害防治
选用氨基寡糖素水剂防治大豆灰斑病、花叶病。
4.6.4.2.3化学防治
限于毒性较小、残留低、使用安全,的有机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如经过多年应有证明使用安全的
菊脂类,部分中、低毒性的有机磷、有机硫等杀虫剂、杀菌剂。应使用符合GB8321及附录D、附录E
规定的农药。
4.7适时收获
70%成熟时进行人工收获,95%成熟时机械收获。
4.8收获后管理
4.8.1晾晒和脱粒
人工收割后要尽快运到场院晾晒,预防荚裂丢粒,及时脱粒,防止雨淋。
4.8.2贮存条件
大豆籽粒入仓贮藏的含水量必须在12%以下。贮存温度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常温
库贮藏的场所要干燥、通风、阴凉。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库内和大豆籽粒的温、湿度,籽粒含水量超标时
及时晾晒。
5
DB11/T261—200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用化学除草剂
处理
除草剂种类防治效果备注
方式
防单子叶杂草兼治部分阔叶杂草,对反枝苋效果苗前处理均对苘麻、野高粱效果差。
666.7m2用33%施田补200ml~250ml
苗前土壤处理好盐碱地、干旱地、沙壤土和水涝地不适宜
播前或播后
此种方式,应采取苗后茎叶处理。
666.7m2用72%都尔(普乐宝)110ml~130ml以防单子叶杂草为主,兼治部分阔叶杂草
666.7m2用50%乙草胺100ml~130ml以为单子叶杂草为主,对反枝苋无效
666.7m2用72%旱乐宝100ml~150ml以单子叶杂草为主,兼治部分阔叶杂草
666.7m2用25%苯达松300ml~350ml或25%虎于大豆1~3片复叶期,阔叶杂草3~4叶或
防除反枝苋、苘麻和打碗花等阔叶杂草
苗后茎叶处理威120ml株高5~7cm时,均匀施药。
666.7m2用20%拿捕净100ml~120ml或15%精防除单子叶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于大豆2~4片复叶期,杂草3~4叶期均匀
稳杀得60ml~70ml或10.8%高效盖草能30ml施药
666.7m2用5%豆草特水剂100ml~120ml做茎叶在大豆苗期(大豆真叶1~2片复叶期,杂
喷雾。草1~4叶期)
注:防除单双子叶杂草混合田,可选用上述防除阔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药剂,同量或适当减量混合喷施。
6
DB11/T261—200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大豆主要病害及防治
病害
简介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名称
花叶病为大豆的主此病常因品种、温度和染病早晚表现出症花叶病毒主要在种子内越冬。种子1.选用抗耐病品种。
要病害,分布广泛,状差异。苗期染病,低温时表现明脉,温带毒率高低与植株发病早晚和品种2.实行无病留种,及时拨除田间病株,精选无褐斑豆粒
发生普遍,通常发度较高时出现皱缩、卷曲,以后萎黄坏死。抗病性有关,通常开花前和感病品做种。
病率5%~10%,成株染病,叶上出现浓淡相间花叶症状,种植株所产种子带毒率较高。田间3.加强管理,适期施肥、浇水,尤其注意及时防蚜,减
大豆花叶病
严重时可达20%以或表现皱缩下卷、畸形。幼嫩叶片受害严主要通过大豆蚜、桃蚜、蚕豆蚜、轻发病。
上,明显影响大豆重,症状明显,有时可产生褐色坏死斑。苜蓿蚜和瓜蚜传播,生长期也可通
产量和品质。病株豆荚缩短,茸毛较少,扁平,扭曲。过汁液接触传播。气候条件对病害
重病株不结实,或结实后种子表面出现褐流行和症状表现影响很大,天气干
色斑纹。早染病植株,节间和叶柄缩短,旱、蚜虫数量多,活动频繁,病害
植株明显矮化。发生严重甚至流行。气温18℃左
右,植株皱缩最严重,30℃以上高
温则症状隐蔽。
细菌性叶烧病为大此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病菌主要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1.选择适宜于本地区相对抗耐病品种。
豆主要病害,分布片和豆荚,也为害叶柄和茎部。幼苗染病,带菌种子为重要传染源,条件适宜2.采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1%稀盐酸
广泛,大豆种植地子叶上先出现油浸状小点,以后逐渐变为即可形成初侵染,由气孔、水孔或液浸种3~4hr后洗净播种,也可用种重的0.3%的47%
大豆细菌性叶烧病
区都有发生,以南褐色小斑。成株染病,初期在叶正面出现伤口侵入寄主。发病后借风雨传播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拌种。
方菜区发病较重,黄绿色小斑点,以后发展成红褐色正反面进行重复侵染。病菌生长温度103.实行2~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
常引起早期落叶,稍隆起病斑,大小不等,进而病部细胞部℃~38℃,最适温度为25℃~3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YNYY 005-2021 茄子生产技术规程 2021-12-16
- T/SDAS 330-2021 梨园桔小实蝇绿色精准防控技术规程 2021-12-29
- T/SAASS 76-2022 滨海盐碱地花生抑盐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22-12-08
- T/SAASS 59-2022 黄河三角洲双深双晚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产种植技术规程 2022-08-15
- T/YJSYJ 2-2018 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2018-06-30
- T/JLWK 01-2021 无抗肉猪饲养技术规范 2021-04-22
- T/YJCX 004-2023 印江花果红 2023-08-30
- T/XCOAIA 8-2018 机农产品 双孢菇 2018-11-28
- T/ZJSF 008-2023 金线莲种苗繁育和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2023-12-29
- T/QYZL 37-2023 清新西瓜芭乐生产技术规程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