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564.8-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程
DB21/T 1564.8-2007 Rock and soi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Dynamic foundation founda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esting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7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辽宁省地方标准
八、动力机器基础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程
Specificationsforsuhsoildynamicpyoperty
testofdynamicmachincfoundation
DB21/T1564.8-2007
主编单位: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
批准部门:辽宁省建设厅
施行日期:2∞8年01月12日
2∞7沈阳
1总则
1.0.1为了统一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
确保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为动力机器摹础设计提供准确
的地基土动力参数,特制定本规程。
1.O.2为满足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要求,地基土动力参数
的测试应采用激振法试验。对于产生简谐振动的动力机器,宜采
用强迫振动试验法,对于冲击式的机器,宜采用自由振动试验
法。
1.O.3本规程适用以下各类机器基础的设计:
l活塞式(曲柄遥杆式)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等:
2旋转式机器,包括透平氧压机、透平空压机、透平膨胀
机和螺杆压缩机等;
3汽轮机组和电机;
4破碎机、磨机;
5冲击式机器,如锻锤、落锤;
6热模压缩机;
7金属切削机床。
1.0.4为确保提供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参数的科学性、可
靠性,应根据设计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地基土波速
测试结果或循环荷载试验结果及室内动三轴和共振柱测试结果进
行综合评价。
t.O.5地基士动力特性的测试,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之
外,尚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试验基础的尺寸和选择试验方法。
•182•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强迫振动测试
对试验基础施加简谐扰力,测定基础在各种频率下的振幅和
基组的共振频率,确定地墓胡力特性的各种参数的试验。
2.1.2自由振动测试
对试验基础施加瞬时冲击荷载,使试验基础及地基同时产生
振动,测定其振幅和共振频率,确定地基动力特性的各种参数的
试验。
2.1.3地基刚度
地基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值为施加于地基上的力(力矩)
与它引起的线变形(角变形)之比。
2.1.4基组
动力机器基础和基础上的机器及附属设备、填土的总称。
2.1.5水平回转搞合振动
基础沿一水平轴平移,并绕另一水半轴同时产生回转振动的
捐合振荡lJ。
2.2符号
2.2.1作用和作用响应
pz-激振器!再向扰力
pχ一激振器水平扰力
Az基组坚向振动振幅
Ax-基组水平向振动振幅
Aψ二基组回转振动角{立移
Aqr-基组扭转振动角位移
.183.
A呻一水平回转藕合振动基础顶面坚向振动振幅
11x.一水平回转搞合振动基础顶田水平向振动振幅
.4"基组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幅
Am'一基组水平囚转搞合振动第一酝型共振峰点的水平振幅
A叩i一基组水平回转搞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幅
A,呻一基组扭转振动共振峰点水平振幅
f.,一基组有阻尼固有频率
,正iI一基组水平回转搞合振动第一振型有阻尼固有频率
fm←基组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
人I一基组水平回转稿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
儿v基组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
;:t\一基组水平回转振动第一振型元阻尼固有频率
f旧一基组水平向无阻尼固有概率
1.斗-1在组回转向无阻尼固有频率
λv一基组扭转振动无阻尼固有频率
f-激振器激振频率
2.2.2几何参数
A。一试验基础底面积
h一试验基础高度
hI-试验基础重心至基础顶面的距离
h2→试验基础重心至基础底面的距离
h3一试验基础重心至激振器水平扰)J中心的距离
h]←试验基础的埋置深度
I一基础底面对通过形心铀的惯性矩
1,一基础底面对通过形心轴的极惯性矩
J一基础对通过重心轴的转动惯量
λ基础对通过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
b一质量比
2.2.3计算指标
Cz-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
.184•
C草一大然地基抗剪刚度系数
C'l'天然地基抗弯刚度系数
C.,.→天然地基抗扭刚度系数
Kz一天然地基抗压刚度
扎一夭然地基抗弯刚度
Kx一天然地基抗剪刚度
Kψ天然地墓抗扭刚度
Kn一柱基抗压刚度
Kp",一桩基抗弯刚度
ι天然地基竖向阻尼比
5哼1一天然地基水平回转嘱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乌2一天然地基水平回转稠合振动第三振型阻尼比
(.,.一天然地基扭转振动阻尼比
ι一桩基竖向振动阻尼比
5呻1一桩基水平回转搞合振功第一振型阻尼比
ιz桩基水平回转摘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p桩基扭转振动阻尼比
mf一试验基础的质量
mz一基组竖向振动的质量,包括基础,激振设备和地基土的
附加质量
肌呻-一基组水平回转祸合振动的参振质量,包括基础、激振
设备和地基土的附加质量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αz一基础埋深对地基抗压刚度的提高系数
α呼一基础理深对地基抗剪、抗弯和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
β一基础埋深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β坪1一基础理深对水平回转摘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的提高
系数
•]85.
3仪器设备
3.0.1地基动力特性的测试仪器与设备由激振设备、无细
调频装置、拾振器和数据采集分析装置组成。
3.0.2进行强迫振动试验肘,激振器扰力作用方向应与所
需测定的指标相适应,扰力的选择应使基础振动加速度小于重力
加速度的1/50散振设备应符合F歹IJ要求:
l采用机械式激振器试验时,其扰力称之为坐扰力,工作
频率宜为3-60恤,能产生单一的垂直或水平简谐振动;
2采用电磁式撤振器时,其扰力称之为甫抗力,其扰力的
大小不宜小于6∞No
3.0.3进行自由振动试验时,可采用铁球激振,铁球的重
量宜控制在试验基础重量的11100-11150之间。
3.0.4拾振器宜采用垂直、水平两用速度型传感器,其通
频带应为2-80Hz,阻尼系数为0.65-0.70,电!王灵敏度不应小
于30V.S/m,最大可测位移不应小于0.5mmo
3.O.5放大器应采用低通滤波多道放大器,其振幅一致性
偏差小于3%,相仿一致性偏差应小于O.1IlIS,于斤含输入端的噪
声水平应低于2μV,电压增量应大于80dBυ
3.0.6数据采集与记录装置宜采用多通道数字采集和存储
系统,其模数转换器(A/D)1~数不宜小于12位,幅度畸变宜
小r1.OdB,电压增量不宜小于60dBo
3.O.7数据分析装置应具有频谱分析及专用分析软件功能,
其内存不应小于4.0MB,使盘内存不应小于100MB,并应具有
抗混淆滤披、力日窗及分段平滑功能。
3.O.8测试仪器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J合振器、放大器等仪器间的输入、输出阻抗应相匹配,
应采用屏蔽导线统一配套连接,保证电绝缘良好,并设置地线。
2测试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性能,其工作温度应在
.186•
一10-50"C范围内已在现场测试和运输过程中,对测试仪器应有
防雨、防H岳和防振动等保护措施。
3测试仪器应每年或每次使用前在国家计量部门的标准振
动台上进行系统灵敏度系数的标定,以确定灵敏度系数随频率变
化的曲线。当仪器元件更换或检修仪器而影响灵敏度时,应重新
标定。仪器标定其振幅宜控制在5x1O-5m-1x1O-4m,频率变
化宜选用2-60Hz,己录间隔一般可选用2-3Hzo
4测试方法
4.1一般规寇
4.1.1进行地基土动力特性的现场试验时,应取得下列资
料:
l机器的型号、转数、功率、规格,机器的扰力和扰)J矩
及其方向等;
2基础顶面和机器主轴最大允许振幅和最大振功加速度;
3拟建动力机器基础的基础理式、尺寸及底而标|高,当采
用桩基设计时应提供桩的类型、桩的截面积、桩长和桩闯距,必
要时应提供承台的埋肯深度和顶面标高;
4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建筑场地的地下设施
(包括管道、电缆等)平面位置图;
5建筑场地及邻近的干扰源。
4.1.2进行地基士动力特性试验之前,应根据确定的测试
方法制定测试方案,测试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l测试的依据、目的和要求:
2试验点的选择,包括试验标高,试验基础(块体基础或
桩基)的平面布置图,必要时应明确对试验场地避开干扰游、或
隔振的要求:
3明确扰力的施加方式和相应的试验设备和测试点的平面
•187•
布置;
4采用强迫振动试验时,应提供试验基础预埋件的规格,
尺寸及平面布置图;
5明确本次试验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标定(检定)的计划
及日期;
6明确试验场地的安全顶防措施。
4.1.3试验士层要保持天然结构状态和强度,冬、雨季试
验应防止试验土层冻结和浸泡。
4.1.4如果进行埋置基础试验,对基础周围的回填士应进
行分层至于实。
4.1.5属于简谐振动的机器基础宜采用强迫振动试验,对
于冲击式机器基础可采用自由振动试验。
4.1.6除桩基外,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动力测试应
提供下列动力参数:
l地基抗压、抗剪、抗弯和抗扭刚度系数;
2地基竖向和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及扭转向的阻尼比;
3地基坚向、水平回转向和扭转向的参振质量。
4.1.7桩基动力特性试验应提供下列动力参数:
1单桩的抗压刚度;
2桩基的抗剪、抗扭刚度系数;
3桩基坚向和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塑及扭转向的阻尼比;
4桩基竖向和水平回转向及扭转向的参振质量。
4.1.8测试结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l测试的各种幅频响应曲线。
2地墓士动力试验的测试指标和计算成果。可按本规程附
录A、附录B规定的表格形式提供。
3地基士动力参数的设计建议值。
4.2试验准备
4.2.1试验基础可采用2.0mX1.5mx1.Om的块体基础,
•188•
根据工程甫要也可改变试验基础的尺寸。试验基础一般可采用2
个,也可在同一基础上变化扰力值完成多组振动试验。
4.2.2当进行桩基动力试验时,宜采用两根桩,桩间距应
取设计怔基础的|同距,桩台(承台)边缘至桩轴线的距离可取
桩间距的112,桩台的长宽比应为2:1,其高度不宜小于1.6m;
当需要做不同桩数的对比试验时,应按桩的数量按上述要求增加
桩台(承白)的面积。
4.2.3试验基础应设置在拟建基础的位置或附近,其基底
标高应与设计基础的标高今致,试验基础附近应有钻孔资料,并
具有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2.4试坑坑壁至试验基础侧面的距离应大于O.5m;试验
土层应保持原状结构且平整,试坑底面与试验基础底面应保持同
一水平面。
4.2.5当试坑底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在进行试验基础
挠注前应排水,试验时,应使水位保持在试验基础的底面上。
4.2.6试验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0试验墓
础的制作尺寸应准确,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振动捣实,基础表面
要用水平尺找平并抹平,并保证混凝土的养生期。
4.2.7当采用机械式激振设备时,地脚螺栓的埋置深度应
大于400mm,下端w采用弯钩形,地脚螺栓或预留于L在试验基
础平面上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与进行竖向振动试验时,激振设备的垂直扰力应与基础
重心在同」垂直轴线上;
2当进行水平振动试验时,水平扰力应在试捡基础长轴方
向的轴线上。
4.2.8当采用预制的试验基础时,在挖好试坑后,用水平
尺找平试面,然后将试验基础平稳吊入,预压一定时间后方可进
行试验。在!、类土预压时间不宜少于12h,粘性士预压时间不宜少
于24ho
4.2.9当现场有合适的已建基础可利用作为试验基础时,
•189•
应在满足本规程4.2.1条款的规定基础上,还应提供已建基础的
设计图,了解和掌握基础的几何尺寸、质量、重心和形心等位
置,并根据本规程4.2.7条款的规定设置和安装激振器的底脚螺
栓。
4.3强埠振动试验
4.3.1安装机械式激振设备时,应将激振器和电机牢固地
固定在底架上,底架与试验基础必须保持紧密接触和牢固连接,
测试过程中各部件的固定螺栓不应松动。
4.3.2安装电磁式激振器时,其垂直扰力的作用点院选择
在通过试验基础重心(形心)的垂直轴线上;水平扰力作用点
宜布青在试验基础侧面靠近基础顶面的中心位暨,水平扰力的作
用方向应与试验基础的长轴方向平行(图4.3.2)。
l
2
图4.3.2电磁式激振器垂直、水平回转振动设备、仪器布置固
1一激振器2一垂直拾振器3一水平拾振器4试验基础
4.3.3安装机械式激振器时,预埋螺栓的设计与安装应满
足如下要求:
1竖向振动试验时,垂直扰力应作用在通过试验基础重心
.190.
的垂直轴线上(图4.3.3);
2水平回转振动试验时,激振器的扰力方向应调整为水平,
水平扰力应以试验基础垂直轴线为中心,沿基础长轴方向施加
(因4.3.3)0
4
乡Z
圄4.3.3机楠式激振揭垂直、水平回转振动设备、仪器布置图
1激振器2一垂直拾振器3一水平拾振器4一试验基咄
4.3.4拾振器可用橡皮泥或石膏固定在试验基础顶面c拾
振器的设置方式规定如下(图4.3.2、图4.3.3):
1当对试验基础施加垂直扰力时,在激振器的两侧分别设
置一台垂直向抬振器.并力求与轴线对称:
2当对试验基础施加水平扰力时,在与扰力方向垂直的基
础顶面中心线上,在激振器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台水平向拾振器
(取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在水平向拾振器的两端并接近试验基
础的边缘处各设置一台垂直向拾振器,力求使W,j台垂直向拾振器
与主主础水平轴线对称,两个拾振器的连接线应与扰力方向平行,
并用钢尺测量其距离(图4.3.3)0
4.3.5当进行扭转振动试验时,应在试验基础主施加一扭
转力矩,使基础产生绕垂直轴的扭转振动。拾振器应水平|司同相
位布置在基础顶面沿水平铀线的两端,其水平振动方向应与水平
•191•
轴线垂直。
4.3.6试验开始前所使激振器试运行,检查设备的安装情
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排除。
4.3.7试验所需电压不应低于或超过额定电压的10%,当
电压不稳时应采取稳压措施。
4.3.8试验过程巾,应避开和减少其他振源、对试验的T扰,
必要时应采取隔振措施n
4.3.9幅频响应测试时,激振扰力的频率间距,在共振区
外不大于2Hz,在共振区内宜小于1Hz;共振时的振幅不宜大于
150件mo
4.3.10试验时激振器的工作频率由低到高逐级改变,使每
一级频率r振动稳定后才司记录。输出的振动被形应采用显示器
监视,t寺披形为正弦波时方可进行记录。
4.3.11试验记录应及时寻整理,若发现异常应苟明原网及时
重做试验。
4.3.12每种试验的测试次数不应少于2次。
4.4自由振动试验
4.4.1垂直自由振动试验,可采用铁球自由下落,冲击试
验基础顶面的中心处,记录基础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最大撮幅
(图4.4.1)()
4.4.2水平回转自由振.,gJ试验,可用铁球水平冲击试验基
础水平轴线侧面的顶部,记录基础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最大振幅
(图4.4.2)。
4.4.3测试的次数不应少于3次,实测的固有频率和最大
振幅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3%,否则应检查测试系统,查明原网
后及时重做试验。
4.4.4测试方法与拾振器的布置应符合本规程4.4.3~
4.3.7、4.3.8条款的规定。
•192.
2
ι;
4
乡乡
图4.4.1垂直自由振动仪器布置圈圈4.4.2水平回转振动仪器布置固
1-重球2→垂直拾振器l一重球2一垂直拾振器;
3←水平拾振器
5资料整理
5.1强迫振动试验
5.1.1通过对试验幕础竖向振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可得
到试验基础竖向振动振幅随频度变化的幅频响应曲线Az-1(图
5.1.1-1、图5.].1←2)。
5.1.2地基竖向振动的阻尼比,应在实测Az-1幅频响应
曲线上选取共振频率(Jm)和O.7写fm所对应的振幅,按下列公
式进行计算:
{z=[~(1-J~去!1+ß2)f(5.1.1-1)
•193•
Azl(阳.)Azl(μm)
A,
A一-一一A
A←一-一一一-'1
-←--L一-.LO
队751m品I(H吕)O.吭一五f(Hg)
变幅扰频力晌垂应直曲据续二hf
圄5.1.1-1固5.1.1-2常扰力垂亘振动
幅频晌应曲线
山一n-qw呵‘句、竹、
α•
-F-o7fMdvv(5.1.1-2)
A
β(5.1.1-3)
AO.75
将常数α代人式(5.1.1-1)中可得如下简化公式:
(,=[~(I←Jr(5.1.1-4)
式中:王z一地基竖向阻尼比;
Am一基组l里向振动共振幅(m);
Ao把一基组竖向振动0.751m点的所对应的振幅(m)0
上述公式仅适用于变扰力的简谐振动,当用于常扰力时,地
基l哇向阻尼比的计算公式与之相同,只需要将公式(5.1.1-2)
。.75f
改成α=-z2=0.75即可,常扰力作用F的地基坚向阳尼比可
用下式计算:
•194•
川斗÷刊才才(,-卜,-j(ω叫叫(d4d♂4dιι)y/卢zJ巧1TL!
5.1.3基组竖向振动参振总质量应按下3茹列肉时j公式计算:
l当变扰力时:
(5.1.3-1)
问zlf25zJ丁言
2当常扰力时
p
z-一←一一-τ「一(5.1.3-2)
A川崎;")"'2lzjlτz
f
fm=一工兰二(5.1.3-3)
-11-2(;
式中mz←基础l墅向振动参振的总质量(t)包括基础、激振设
备和地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当mz大于基础质量
的2倍时,应取mz等于基础质量的2倍;
m.一激振器偏心块的质量(t);
f一偏心块重心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即偏心距(m);
P一电磁式激振器的扰力(kN);
fnz一基础竖向无阻尼固有频率(Hz)0
5.1.4地基的抗压刚度和抗压刚度系数、单桩抗压刚度和
桩基抗弯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Kz=mz(27叽)2(5.1.4-1)
C-•Kz(5.1.4-2)
ZAo
k(5.1.4-3)
pz=ENp
Kp.p=Kpz三巧(5.1.4-4)
f旧礼Jτ玄(5.1.4…5)
•195.
式中Kz一地基抗压刚度(kN/m)
Cz一地基抗压刚度系数(kN/旷)
A()一试验基础的底面积(口}2)
kJ>Z一单桩抗压刚度(kN/m)
K阳桩墓抗弯刚度(kN•m)
ri一第z根桩的轴线至基础底面型心回转轴的距离(m);
Np一桩数。
2当为常扰力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单桩抗版刚度和桩
基抗弯刚度应按公式(5.1.4-2)、(5.1.4-3)和公式(5.1.4
-4)计算:地基抗压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Kz乒→(5.1.4-6)
11m2Çz,)1-Ç;
5.1.5试验基础在水平扰力的作用下,产生X向水平、绕
Y轴回转的桐合振动(图5.1.5-1),对测试数据的记录和处
理,可得到试验基础顶商测点沿X轴的水平振幅随频率变化的
幅频响应曲线(A呻-f),及基础顶面测点由回转振动产生的竖
νIZ
..0
ZX
L
(a)
。
(b)
固5.1.5一1水平扰力作用基础振动示意圄
(a)试验基础平面图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2/T 1558-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李广杏生产技术规程 2007-03-06
- DB63/ 646-2007 灭火器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2007-06-07
- DB62/T 1549-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2007-03-06
- DB62/T 1576-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洋葱生产技术规程 2007-01-01
- DB63/ 645-2007 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2007-06-07
- DB62/T 1593-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菜豆生产技术规程 2007-01-01
- DB62/T 1592-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茄子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2007-01-01
- DB62/T 1559-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草莓生产技术规程 2007-03-06
- DB62/T 1595-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草鱼养殖技术规程 2007-01-01
- DB63/T 451-2007 燃气锅炉房消防技术规程 200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