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DB51/T 1050-2010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eeding of raw cocoons and selecting parent strains are provide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7
备案号:27259-2010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Thetechnicalrulesforproductionofgrandparenteggsandsubcultureselectionof
greatgrandparenteggofsilkworm(bombyxmoriL)
2010-02-10发布2010-03-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1050—2010
前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起草,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省三台蚕种
场、凉山州蚕种场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华明、朱洪顺、赵邦美、吴钢、谢忠良、龚大刚、冯光樯、昝明才、袁
桂阳、张光凡、鲜跃荣、陈敏、彭仕培。
I
DB51/T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1093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DB51/T596桑蚕原原种
DB51/T597桑蚕原原种检验规程
DB51/T918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DB51/T844桑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程
DB51/T***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3.1
继代subculture
通过饲育、保护、繁殖,进行连续多世代保育。
3.2
多丝量品种hypersilkgeneousrace
丝量较多的蚕品种。
3.3
强健性品种resistantrace
抗逆性较强的蚕品种。
4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见图1。
卵期选择、催青收蚁、选择饲育、选择上蔟、采茧种茧分类计数
缫丝抽样初选蛾区选茧粒样茧调查剥茧衣
削茧鉴蛹复选蛾区茧(蛹)个体选择交配制种
图1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流程图
5基本要求
1
DB51/T1050—2010
5.1品种(品系)结构
品种(品系)内建立有一定差异的2~4个小系,小系内蛾区及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应基本一致。
5.2饲育方式
原原种繁育和母种继代采用单蛾饲育。
5.3饲育季节
多丝量品种在春季饲育、继代,秋季可繁育原原种,不继代;强健性品种在秋季饲育、继代,春季
可繁育原原种。
5.4选择强度
根据制种任务及不同品种的繁殖系数确定饲育蛾区数,每个小系至少饲育20蛾以上。根据饲育蛾
区数确定收蚁蛾区数,收蚁蛾区数应比饲育蛾区数增加10%~20%,增加的蛾区在三眠前淘汰。根据
收蚁蛾区数确定催青卵圈数,催青卵圈数为收蚁蛾区数的1.5倍~3倍,多余卵圈在催青期淘汰。
蛾区选择重于个体选择。按品种(品系)计算,选制原原种和母种的蛾区数之和,不超过饲育蛾区
数的60%;选制母种的蛾区数不超过饲育蛾区数的25%。
5.5防混措施
养蚕制种过程中,应防止混杂、错乱。
同一饲育期不同品种应适当分期出库,不同品种应在不同蚕室或不同位置饲育。春季饲育作业多丝
量品种在前,强健性品种在后;秋季饲育作业强健性品种在前,多丝量品种在后。
养蚕制种用具应按蛾区分开使用。
5.6环境条件
同品种不同蛾区之间,在饲料、温度、湿度、光线,以及各种技术处理等应尽可能一致。
5.7资料建档
应登记、整理各阶段调查资料,记录小系血缘关系、当年气象资料、桑叶、设备、人员、技术处理
情况。按规定填报各种报表(表式参照附录A执行)。资料(含电子资料)应归档保存,饲育采茧调查
表(表式参照附录B执行)和个体称量调查表保存5年,茧质调查表及报表应长期保存。
6催青与卵期选择
6.1越冬期淘汰
母种浴消前,根据微粒子病母蛾检疫结果,淘汰带病卵圈和有生种发生的卵圈。蚕种浴消后,淘汰
再出卵和生种超过1%的卵圈。
6.2卵量调查
浴种后,每小系随机抽取20蛾,调查卵数,计算一蛾平均卵数。
6.3母种出库
出库前,清理品种(品系)、小系、蛾数,按出库日期放在一起,注明标记。春季在出库前二日将
蚕种移至外库(10℃~13℃)保护,出库当日8时将蚕种转入催青室;秋季在出库当日4时将蚕种移至
外库,8时开始浸酸,经浴洗晾干后转入催青室。
6.4母种催青
按照DB51/T918进行保护和技术处理。母种催青至转青期后,用透光白纸逐圈包严。
6.5卵期选择
母种进入催青室后,逐圈观察、淘汰下列卵圈:
a)产附、卵色、卵形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
b)水引较深,死卵、不受精卵较多;
c)卵数在抽样调查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外;
d)转青不齐,或者转青死卵较多。
7收蚁与选择
2
DB51/T1050—2010
7.1收蚁准备
收蚁前,按饲育规模准备各种收蚁用具、收蚁用桑,将蚕室内调节到目的温度和湿度。
母种自然孵化后最大一日收蚁,不作黑暗抑制和二夜包收蚁。
7.2收蚁方法
收蚁前4h开始感光。选择孵化较整齐的卵圈连同包种纸放入蚕箔内,在蚕连纸和蚕座纸上注明收
蚁代号,撒鲜石灰或防僵粉,再撒孵出桑,约10~20min后定座。
收蚁完成后,统一编排饲育号,做好登记。
7.3收蚁调查
收蚁结束后,及时调查登记卵壳色、蚁蚕体色。收蚁当日下午,对已收蚁的每个小系抽取10%~
20%的卵圈,点数孵化卵壳数、不受精卵数、残存蚁蚕数、早期死卵数,样品卵圈中第四日仍未孵化
的蚕卵,记入催青死卵。
总孵化率以F计、收蚁孵化率以f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1)计算总孵化率,按
公式(2)计算收蚁孵化率。
++lll
F=321…………(1)
L
l
f=1……………………(2)
L
式中:
l1——当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l2——第二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l3——第三日、第四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L——受精卵总数,单位为粒。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
7.4淘汰加收蚁蛾区
三眠前,将眠起不齐、区内个体开差较大的蛾区淘汰。
7.5微粒子病检疫
收蚁调查结束后,分卵圈装入纸袋中,注明品种、连纸号、饲育号,取尾蚁和未孵化的蚕卵进行微
粒子病补正检查,检出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淘汰。
微粒子病补正检查方法按DB51/T844执行。
8饲育与选择
8.1饲育技术处理
8.1.1环境控制
以自然气候条件饲育。遇低温或干燥时,可参照NY/T10936.5.1标准,进行加温补湿。
饲育期间,定期调换蚕箔位置,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光线、气流均匀一致。
8.1.2给桑
3
DB51/T1050—2010
采桑标准参照NY/T10936.5.2执行,同一蚕品种给喂桑叶的数量、品质应基本一致。给桑前应匀
蚕或扩座,保持蚕头分布稀密一致。给桑应撒布均匀,不可局部堆积或缺叶。已撒入蚕座的桑叶,不可
取出退还桑篓或另外喂蚕。
1龄~3龄期,将桑叶切成方块或条状喂蚕(切叶标准参照NY/T10936.5.1执行),4龄和5龄
期用全叶喂蚕。
8.1.3蚕座面积
稚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3倍~5倍;壮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2倍~3倍,5龄每箔(规格
为110cm×80cm)饲蚕不超过400头。
8.1.4除沙
除沙力求做到不损伤,不遗失,不可混杂,不可混淆饲育标签。
8.1.5眠起处理
当95%以上的蚕就眠后及时止桑。当99%的蚕眠起、表现求食行为,即可饷食。
早眠蚕、迟眠蚕作淘汰处理。
8.2幼虫期调查
按蛾区调查下列项目,调查结果登记在饲育采茧调查表中:
a)经过时间:收蚁时间、各龄饷食时间、各龄止桑时间;
b)眠起状况:各龄止桑时,仍未入眠的蚕,记为迟眠蚕;眠起第二次给桑时仍未脱皮的计为迟起
蚕,迟起蚕并入迟眠蚕计算,早熟蚕、迟熟蚕填入备注栏内;
c)发育整齐度:在二眠眠中,目测发育整齐程度,记为好、中、差;
d)幼虫体色、斑纹、体形:在5龄盛食期观察记载,平时发现异常,及时记载;
e)病死蚕:包括蝇蛆病蚕、僵病蚕、软化病蚕、以及其他病蚕;
f)用于蚕病检验、淘汰的蚕数量。
8.3幼虫期淘汰
当饲育蛾区出现眠性异常、微粒子病、个体间发育开差过大、蛾区混杂,作整蛾区淘汰;饲育蛾区
内出现的迟眠蚕、迟起蚕、弱小蚕、畸形蚕、蝇蛆蚕、僵蚕、受伤蚕,作个体淘汰;当蚕体形、体色、
斑纹与该品种固有性状不符,或者发生传染性蚕病,视发生程度,作个体或整蛾区淘汰。
9上蔟和采茧
9.1上蔟准备
5龄后期备齐蔟具、上蔟标签、覆蔟网、垫纸。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
9.2上蔟方法
见熟后,及时捉熟蚕上蔟,加盖覆蔟网。上蔟过程中,核对品种、小系、饲育号、上蔟号是否相符,
如不相符,应及时查清。上蔟密度为250头/m2~300头/m2。
9.3蔟中保护
上蔟后,用温度24℃~25.5℃、相对湿度70%~75%保护。上蔟经过36h~48h后,揭去覆蔟
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9.4采茧适期
蚕吐丝终了尚未化蛹为采茧适期(上蔟经过50h~70h后)。
9.5采茧方法
采茧前核对品种、饲育号、蔟号是否相符。采茧按蛾区顺次进行,饲育号、上蔟标签随茧箔流转。
采茧结束后,将种茧以一层平铺于箔内,薄皮茧、病态茧、半病态茧、双宫茧分别放于茧箔四角。
蔟中病死蚕、不结茧蚕、烂茧分类登记后,抽部分样品或全部作微粒子病检疫。
9.6剥茧衣
上蔟后第六日剥茧衣。
4
DB51/T1050—2010
10种茧选择
10.1茧形分类
用目测和手触方法,将种茧分为普通茧、同宫茧、病态茧、半病态茧,清点记载后,分类放置同一
茧箔中。
10.2茧质抽样调查
在24℃条件下,上蔟后第八日对每蛾区随机抽取雌雄茧各25粒,逐粒编号,用量程为300g、感
量为1/100g的电子秤称量25粒茧重和25粒茧层重。称茧层时,取出蚕蛹并用隔离器对号放置,称完
后,再将蚕蛹放回各自的茧壳中。
计算50粒样茧平均全茧量(w),数字以克(g)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二位。
计算50粒样茧平均茧层量(y),数字以克(g)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
茧层率以z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3)进行计算。
y
z=……………………(3)
w
式中:
y——50粒样茧平均茧层量,单位为克(g);
w——50粒样茧平均全茧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
10.3初选蛾区
10.3.1初选蛾区确定
以小系为单位,按以下流程确定:
第一步,淘汰病态茧蛾区;
第二步,初选蛾区全茧量应满足条件:x-s<全茧量<x+s;
其中,x为该小系平均全茧量,s为该小系内全茧量的标准差,按公式(4)进行计算。
−xx)(2
s=∑i…………(4)
n−1
式中:
x——该小系50粒抽样平均全茧量,单位为克(g);
xi——该小系各蛾区50粒抽样全茧量,单位为克(g);
n——该小系蛾区数。
第三步,母种、原原种初选蛾区划分。在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 16151.2-1996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履带式拖拉机 1996-01-12
- MT 522-1995 矿用高强度圆环链检验规范 1996-01-15
- GB 16151.3-1996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手扶拖拉机 1996-01-12
- GB 16151.5-1996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农用挂车 1996-01-12
- GB 16151.12-1996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谷物联合收割机 1996-01-12
- MT 519-1995 煤矿许用导爆索技术条件 1996-01-15
- MT 523-1995 防爆低能γ-γ组合测井仪 1996-01-15
- MT 60-1995 煤矿用炸药爆炸后有毒气体量测定方法和判定规则 1996-01-15
- MT 65-1995 水胶炸药技术条件 1996-01-15
- MT 524-1995 防爆水压记录仪 199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