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919-2010 海洋学术语 海洋生物学
GB/T 15919-2010 Oceanographic terminology—Marine biology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及相关生产活动。
发布历史
-
1995年12月
-
2011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
- 起草人:
- 周红、邓景耀、张培军、袁玲玲、张志南、于小焱、刘士栋、李芳、许莉莉、郭小勇、王玉红、汤海荣
- 出版信息:
- 页数:64页 | 字数:11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7.060
Ad5
a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5919—2010
GB/T
15919—1995
代替GB/T
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Oceanographicterminology--Marinebiology
2011-01_14发布20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仅19。丰瞀徽鬻瓣訾雠瞥星发布
15919—2010
GB/T
目次
刚舌’。’…’’’。‘‘
1范围……·
2一般术语·
3海洋微生物
4浮游生物…
5底栖生物…
6游泳生物
7渔业资源…
参考文献……
索引…………Ⅲ●,加船盯船弘如札
15919—2010
6B/T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5919—1995((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15919
本标准与GB/T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扩充了标准的适用范围(1995年版的1,本版的1)I
——本标准结构调整为7章,分别为范围、一般术语、海洋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
渔业资源(1995年版的1、2,本版的1、2、3、4、5、6、7);
——一般术语改写术语3条,删掉术语14条,新增加术语101条(1995年版的2,本版的2);
——海洋微生物删掉术语3条,新增术语21条(1995年版的2,本版的3);
——浮游生物改写术语1条,删掉术语10条,新增术语11条(1995年版的2,本版的4);
——底栖生物删掉术语6条,新增术语53条(1995年版的2,本版的5);
——游泳生物改写术语5条,新增术语17条(1995年版的2,本版的6);
——渔业资源改写术语13个条,新增术语19条(1995年版的2,本版的7);
——增加了参考文献(本版的“参考文献”)。
1591819834
本标准与GB/T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GB/T2005((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
1海洋化学》、
GB/T5920--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物理学》、GB/T15921—2010《海洋学术语
GB/T18190--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等国家标准在各项海洋工作领域中互相配合使用。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中国海洋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红、邓景耀、张培军、袁玲玲、张志南、于小焱、刘士栋、李芳、许莉莉、郭小勇、
王玉红、汤海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919——1995。
Ⅲ
15919—2010
GB/T
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生物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及相关生产活动。
2一般术语
2.1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
研究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水体及人工水体中生物的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2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研究海洋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以及海洋环境条件对海洋生物生长、
发育、繁殖、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等的影响,从而控制和利用海洋生物的学科。
2.3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及其与海洋理化环境(流、浪、潮、温、盐、深、底质、光照等)和
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4
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
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理化、生物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学科。
2.5
海洋生态动力学marineeco-kinetics
eco-dynamics,marine
研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的自然变动和平衡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
制与途径的科学。
2.6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ecology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及其稳态调节机制,以及自然界生物生产力和如何
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等问题的学科。
2.7
潮间带生态学intertidalecology
研究海岸带高低潮线间自然环境,特别是潮汐变化和干湿交替条件与生物群落及个体活动相互关
系的生态学。
2.8
深海生态学deep-seaecology
研究在大陆架(水深大约200m)以外深层水域及海底生活的生物在高压、无光、低温和缺氧条件下
的栖息活动、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
2.9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具有相对稳定功能并能自我调控的生态单元。
15919—2010
GB/T
2.10
受控实验生态系controlledexperimentalecosystem
受人为控制的实验生态系统。
2.11
围隔生态系mesocosm,enclosure
ecosystem
在水体中围出一定体积,内含实验现场的水、沉积物和各种生物群落的受控实验单元。
2.12
微宇宙microcosm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设计的具有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学实验研究单元。
2.13
environment
非生物环境abiotic
由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所组成的环境。
2.14
environment
生物环境biotic
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环境成分。
2.15
非生物因子abioticfactor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
2.16
factor
生物因子biotic
环境中由生物的活动和生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和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组分。
2.17
生境habitat
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所必需的生存条件及其他生态因素。
2.18
群落生境biotope
生物圈的最小地理学单位,具有一定的动、植物区系特征并便于划界的生物栖息地。
2.19
密度density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
2.20
丰度abundance
多度
一个类群在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或丰富程度。
2.21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生活、彼此相互影响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2.22
亚种群subpopulation
种群内的一个亚单位,与种群其余部分的个体交换很有限。
2.23
地理亚种geographicsubspecies
栖息于一定地理区域中的,具有与邻近亚种相区别的稳定形态特征的一个亚种群。
GB/T15919—2010
2.Z4
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一个种群在单位空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水体)的个体数量。
2.25
环境承载量carryingcapacity
在特定环境中可获得资源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2.26
种群动态populationdynamics
种群数量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过程。
2.27
同龄群cohort
同生群
股群
种群统计学中,同一时间段中出生的一群动物。
2.28
群浮swarm
大量同种水生无脊椎动物个体为产卵或其他目的漂浮聚集在海面的现象。
2.29
集落colony
同种生物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空间和特定时间内的集聚群体。
2.30
distribution
聚集分布aggregated
distribution
成群分布clumped
种群因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或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所产生的集群分布状态。
2.31
随机分布randomdistribution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相等,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另一个体的分布
状态。
2.32
distribution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规则分布regular
种群领域中各个个体之间,由于竞争、对抗所促成的均匀空间分布格局。
2.33
同域分布sympatry
一个种群在分布区内由于生态位分离而逐渐建立若干亚种群,亚种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殖隔离
而形成分离的基因库,从而形成新物种的分布。
2.34
异域分布allopatry
通过大范围地理分割,两个分开的种群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和新物种;另有少数个体从原
种群中分离出去,在它处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形成新物种的分布。
2.35
邻域分布parapatry
个体在邻近的或者不重叠的区域内生活。
3
15919—2010
GB/T
2.36
邻域性物种形成parapatricspeciation
新物种在相邻种群形成。
注:如环形分布种在环的末端相遇,两个地理极端形成两个很好的物种。
2.37
不育分布steriledistribution
某些生物的分布超过其适于生殖的分布区。
2.38
isolation
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由于某些机制阻碍了不同种群个体间的相互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繁殖后代。
2.39
系统演化phylogeny
物种或其他分类阶元的进化历史。
2.40
群落community
栖息在特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单元或集合体。
2.41
组合assemblage
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同而长期栖息在一起的多种动物群结构。
‘
2.42
结群shoaling
在较长时间里为共同生活需求而结合起来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种个体群。
2.43
生态过渡带ecotone
群落交错区
生态交错区
相邻两个群落的交界区域。
2.44
演替succession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受环境条件的作用,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生改
变,某些不适应的生物种消亡而由另一些种取而代之的顺序过程。
2.45
演替系列sere
在特定地区中,生物群落由一个到另一个的整个取代顺序。
注:演替系列在硬相海底的固着生物群落和船底、码头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表现得特别明显。
2.46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某一海域或群落中,在数量上占显著优势的种。
2.47
常见种common
species
习见种
某一海域或群落中,出现频率高的种。
4
15919—2010
GB/T
2.48
稀有种rarespecies
某海域或群落中数量稀少且出现频率也很低的种。
2.49
特征种characteristicspecies
代表种representativespecies
对某一植物或动物群落,具有代表性或指示性的生物种。
2.50
关键种keystonespecies
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种。
2.51
生态位niche
某种生物在生态系中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及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处的地位。
2.52
自养autotroph
以无机物质为营养、以二氧化碳为碳源,依靠光能或无机化能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2.53
光能自养photoautotroph
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2.54
化能自养chemoautotroph
靠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2.55
异养heterotroph
依靠从体外摄取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才能生长繁殖的营养方式。
2.56
混合营养mixotroph
兼营无机营养和有机营养的营养方式。
2.57
生物量biomass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总重量。
2.58
生产量production
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的有机物的总量。
2.59
初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
水域中自养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底栖植物、自养细菌等)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生产有机物的量。
2.60
总初级生产量grossprimaryproduction
自养生物固定的有机物总量。
2.61
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production
总初级生产中扣除代谢消耗后被初级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的初级生产量。
15919—2010
GB/T
2.62
次级生产量secondaryproduction
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和以低一级次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所产生的有机物(有机碳)
的量。
2.63
生产力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2.64
初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或体积)自养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2.65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productivity
除去呼吸作用消耗后的初级生产力。
2.66
次级生产力secondaryproductivity
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和以低一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2.67
rate
周转率turnover
biomassratio
P/B比production
在特定时间阶段中,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该时间段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2.68
producers
初级生产者primary
生态系中的自养生物。
2.69
消费者consumer
靠摄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屑为生的动物。
2.70
分解者decomposer
将有机质分解为无机形式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腐食性动物。
2.71
consumers
初级消费者primary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2.72
食物链foodchain
在生态系中,各类生物成员间所形成的链状的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
2.73
食物网foodweb
根据能量利用关系,不同的食物链彼此相互连结而形成的反映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
位置和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结构。
2.74
food
web
功能食物网functional
在消费者对资源种群动态影响的基础上,对于群落中物种间相互关系的描述。
6
GB/T15919—2010
2.75
level
营养级trophic
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
2.76
营养金字塔trophicpyramid
食物链中处于各营养级的生物其生物量、能量和数量关系形成的金字塔结构。
2.77
control
下行控制top-down
较低营养级生物的群落结构(丰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受较高营养级物种(捕食者)的控制。
2.78
control
上行控制bottom-up
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密度、生物量等(食物资源)可决定较高营养级的群落结构。
2.79
quotient
光合商photosynthetic
光合作用时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氧的摩尔数之比。
2.80
inhibition
光抑制photo
在强光下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的现象。
2.81
总光合作用grossphotosynthesis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总固定量。
2.82
净光合作用net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2.83
化能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
借助氧化无机物,如氨、甲烷和硫所获得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2.84
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
通过分解者的媒介作用,将无生命的有机质分解为无机成分的过程。
2.85
assimilation
碳同化作用carbon
生物摄取碳化合物构成自身成分的作用。
2.86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
生物所吸收的量(同化量)与所摄取的总营养量的比。
注:以热量比或重量比表示。
2.87
生长效率growthefficiency
单位摄食食物所得的生长量或单位同化食物所得的生长量。
2.88
flow
能流energy
从太阳能被生产者转变为化学能开始,经过食草动物、肉食动物和微生物参与的食物链而转化,从
7
15919—2010
GB/T
某一营养级向更高营养级传递时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损失掉的能量的单向流动。
2.89
生态效率ecologicalefficiency
从某特定营养级输出的能量与该营养级得到的能量之比。
2.90
传递效率transferefficiency
一个营养级的年生产量与前一个较低营养级的年生产量之比,用于测量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
递的效率。
2.91
转换效率conversion
efficiency
物质或能量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后所留存的比率。
2.9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cycles
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在生态系中不断循环的过程。
注:一般分为三类,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2.93
新生产newproduction
基于新生氮的光合作用生产,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新生氮支持的那一部分初级生产。
2.94
再生生产regeneratedproduction
基于真光层内再循环的氮而进行的光合作用生产,由真光层中再循环的再生氮源支持的那一部分
初级生产。
2.95
,比f-ratio
新生产量与总生产量(新生产量+再生生产量)之比。
2.96
沉积性摄食depositfeeding
海洋动物吞食海底沉积物,消化吸收其中的颗粒有机物和生物有机体的摄食行为。
2.97
滤食性摄食filterfeeding
海洋动物借助过滤器官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颗粒物为食的摄食行为。
2.98
悬浮性摄食suspensionfeeding
海洋动物过滤悬浮在周围水层中的无机颗粒物和微藻、细菌及有机碎屑等颗粒有机物为食的摄食
行为。
2.99
碎屑性摄食detritus
feeding
海洋动物以动植物残骸碎片、排泄物和被分解的颗粒有机物为食的摄食行为。
2.100
草食动物herbivore
专门或主要摄食植物的动物。
8
GB/T15919—2010
2.101
肉食动物carnivore
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
2.102
杂食动物omnivore
兼食植物和动物的动物。
2.103
食碎屑动物detritivore
以生物的微小残骸、碎片为食物的动物。
2.104
feeder
滤食动物filter
feeder
悬浮食性动物suspension
以过滤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为食的动物。
2.105
feeder
食底泥动物deposit
吞食水底沉积物,摄取其中有机物质的动物。
2.106
食微生物动物microbivore
以微生物为食物源的动物。
2.107
食浮游生物动物planktivore
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
2.108
食底栖生物动物benthivore
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的动物。
2.109
食鱼动物piscivore
主要捕食鱼类的动物。
2.110
食腐动物scavenger
以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为食的动物。
2.111
食粪动物coprophaga
以动物的排泄物为食物的动物。
2.112
animal
广食性动物euryphagous
能广泛摄取多种食物的动物
2.113
呼吸respiration
有机体利用氧气通过代谢分解有机化合物释放化学能的过程。
2.114
排泄excretion
代谢过程中通常以尿素和氨的形式出现的废物向体外排出。
15919—2010
GB/T
2.115
渗出exudation
浮游植物溶解性代谢物的释放。
2.116
粪粒fecal
pellet
水域中无脊椎动物消化道的排泄物。
2.117
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
既产生雄性又产生雌性配子的动物。
2.118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单性生殖
环境条件适宜时有些动物由雌体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繁殖方式。
2.119
繁殖力fecundity
个体生产后代的能力。
2.120
time
世代时间generation
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
2.121
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
generations
在生物的生活史中,无性和有性两个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2.122
多态现象polymorphism
同一个物种内的个体具有明显的形态上区别的现象。
2.123
幼体期larvalstage
水生无脊椎动物或鱼类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变态之前的发育阶段。
2.124
稚期juvenilestage
水生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从幼体期经过变态出现一些成体动物所具有的器官或附肢的发育阶段。
2.125
无节幼虫nauplius
某些甲壳类浮游生活的早期幼体阶段。
2.126
桡足幼体copepodite
桡足类继无节幼虫之后的生活史阶段。
注:6期桡足幼体即为成体阶段。
2.127
腺介幼虫cypris
蔓足类接近附着的幼体阶段。
】0
15919—2010
GB/T
Z.128
面盘幼虫veliger
软体动物浮游生活的幼体阶段。
2.129
担轮幼虫trochophore
多毛类、软体动物、苔藓动物以及腕足动物等发育过程中的浮游幼体期。
2.130
中实幼虫parenchymula
实胚
海绵动物幼体,无鞭毛的细胞面积很小,有一腔,腔内充满胶状结缔组织。
2.131
大眼幼体megalopa
蟹类已具备蟹的雏形的后期幼体。
注:大眼幼体再蜕皮一次,即变成仔蟹。
2.132
蚤状幼虫zoea
在蟹类和对虾等十足类中由前蚤状幼虫发育而成的幼体。
2.133
larva
糠虾幼体mysis
在游泳十足类和一部分爬行十足类中,由蚤状幼虫发育而成的幼体。
注:该类幼体形状似糠虾。
2.134
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
海胆类两侧对称的幼体,其外形与蛇尾类幼体颇为相似。
2.135
羽腕幼虫bipinnaria
海星的幼体,在水中自由游泳一个时期后即沉入水底,逐渐变为五辐射对称的幼小海星。
2.136
樽形幼虫doliolaria
海百合和海参的一种自由游泳幼体期,呈桶状,有一顶束和4或5条纤毛带。
2.137
砂壳纤毛虫tintinnid
营浮游生活的纤毛虫原生动物,具有花瓶状的蛋白质外壳。
2.138
竞争competition
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栖息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2.139
捕食predation
一种动物摄食另一种动物的行为。
2.140
捕食者predator
捕捉其他动物作为食物的食肉动物。
GB/T15919—2010
2.141
顶级捕食者toppredator
除人类以外,没有自然捕食者的动物。
2.142
共生symbiosis
两个共同生活的物种之问的紧密关系,包括互利、偏利、偏害、寄生等组织关系。
2.143
互利(共生)mutualism
两种生物互相依赖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彼此受益的现象。
2.144
偏利(共生)commensalism
共栖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只对其中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既无害也无利的现象。
2.145
偏害(共生)ammensal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只对其中一种有害,而对另一种既无害也无利的现象。
2.146
寄生parasitism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147
雄性寄生male
parasitism
某些深海鱼类的雄体永久性地附着在雌体上营寄生生活。
2.148
腐生saprophytism
一种生物依靠他种死亡或腐烂有机体而生活。
2.149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生物具有的发光细胞或器官(包括发光的共生细菌),或具有能分泌发光物质的腺体所产生的发光
现象。
2.150
发光生物luminous
organism
自身具有发光器官、发光细胞(包括发光的共生细菌)或具有能分泌发光物质腺体的生物。
2.151
光细胞photocyte
具有发光功能的细胞。
2.152
发光器photophore
具有发光功能的器官。
2.153
noise
生物噪声biological
生物发出的干扰其他生物的声响。
12
15919—2010
GB/T
Z.伯4
特有现象endemism
生物分类单元只在某一个区域发生的现象。
2.155
碎屑detritus
植物或动物残体被分解破碎成的颗粒状有机物质。
2.156
钙化calcification
钙和碳酸盐离子结合形成钙质骨骼的过程。
2.157
渗透[作用]osmosis
溶剂,如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
2.158
渗透调节osmoregulation
细胞、器官或生物体根据其环境液体的溶质浓度来调整自身液体溶质浓度的过程。
2.159
盐腺salt
gland
在某些植物茎、叶上的由原表皮细胞分化而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构成的一种向外分泌盐类的
组织。
2.160
反向遮蔽countershading
海洋动物背腹面的色彩差异,用来对付视觉捕食者的一种保护机制。
2.161
coloration
警戒色warning
生物所具有的使天敌不敢贸然取食或厌恶的警示颜色。
2.162
coloration
保护色protective
动物为隐蔽自身而具有的色型与环境一致的颜色。
2.163
回声定位echolocation
某些动物具有通过分析它们发出的声波反射而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
2.164
趋光性phototaxis;phototaxy
适光生物朝向或背离光线来源方向生长或移动的生态特性。
2.165
趋化性chemotaxis;chemotaxy
某些生物因受某种化学药物的刺激诱导而表现出定向运动的特性。
2.166
变温动物poikilotherm
外温动物ectotherm
不能依靠自身代谢产热维持恒定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13
15919—2010
GB/T
2.167
恒温动物homeotherm;homoiotherm
内温动物endotherm
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体温能维持在较窄变化范围内的动物。
2.168
fluctuation
季节波动seasonal
因环境的季节性改变,影响生物生长繁殖而导致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的波动。
2.169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物在不同组织层次上所呈现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
系统多样性。
2.170
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
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遗传变异的总和。
2.171
物种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
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程度,包括群落中含有的种数和个体在不同种间分布的均匀程度。
2.172
口多样性alphadiversity
生境内多样性within.habitat
diversity
某一具体群落或生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2.173
p多样性beta
diversity
habitat
生境间多样性betweendiversity
在一个环境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之间所发生的物种数目的变化,亦即群落间的物种多
样性。
2.174
y多样性gammadiversity
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一系列生境中物种的数目,是这些生境的a多样性和生境之间B多样性的综合。
2.175
of
物种多样性指数indexspeciesdiversity
反映一个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以表征物种多样性的指数。
2.176
相似性similarity
在数值分类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生物种群或群落之间形态或组成的相似程度。
2.177
同质性homogeneity
共同来源的生物类群,具有相同组分、同质或匀质的特性或状态。
2.178
异质性heterogeneity
不同来源的生物类群具有的不同成分组成的,不均匀的或多相的性质或状态。
14
15919—2010
GB/T
2.179
DNA条形编码DNA
barcoding
根据对一段标准的DNA序列的分析来鉴定物种的方法。
2.180
identification
生物识别biometric
利用生物生理和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
2.181
K一选择种K—selective
species
保守种conservative
species
平衡种equilibrium
species
一种生活史类型,个体较大、生长率低且寿命长、产生后代少但竞争力强,种群大小相对稳定并生活
在环境承载量或接近环境承载量的环境中的种类。
2.182
r_选择种r-selective
species
机会种opportunisticspecies
一种生活史类型,个体相对较小、生长率高且寿命短、产生许多后代但竞争力弱,生活在环境承载量
以下,当出现新的适宜生境时即行迁移的种类。
2.183
species
亲缘种sibling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彼此间差别甚微,且分布于同一地区而不杂交的种群。
2.184
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
其出现能指示某些环境特征或对环境中某些物质的干扰作用或者环境条件的改变较敏感,能快速
产生反应的物种。
2.185
地方种endemicspecies
自然分布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的物种。
2.186
外来种exoticspecies
从另一地区移人的物种。
2.187
species
广布种cosmopolitan
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冷水中的生物种类。
2.188
狭分布种stenotopicspecies
仅分布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或某种特定的栖息地的生物。
2.189
species
环热带分布种circumtropical
环绕地球热带区而不在温带或寒带区分布的物种。
2.190
两极种bipolarspecies
只分布在南大洋和北极水域,不出现在中间纬度区的物种。
15
15919—2010
GB/T
2.191
water
暖水种warmspecies
生长、生殖适温高于20℃,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高于15℃的物种。
注:包括亚热带种和热带种,前者适温为20℃~25℃,后者适温高于25℃。
2.192
water
温水种temperatespecies
适温为4℃~20℃的生物。
注:冷温带种和暖温带种,前者适温范围为4℃~12℃,后者适温范围为12℃--20℃。
2.193
water
冷水种coldspecies
生长、生殖的适温低于4℃,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不高于10℃的种群。
注:包括寒带种和亚寒带种,前者适温为0℃左右,后者适温为0℃~4℃。
2.194
water
半咸水种brackish
species
只分布于低盐度(o.5~17)的河口等半咸水水域的生物种类。
2.195
低盐种oligohalinespecies
生活在低盐度(o.5~5)环境中的生物。
2.196
水生生物hydrobiont
生活在地球水圈中的生物。
2.197
海洋生物marine
organism
海洋中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9834
注:改写GB/T12005,定义3.I。
2.198
近海生物neritic
organism
生活在低潮线至大陆架外缘(水深200m)之间海洋中的生物。
2.199
sea
浅海生物shalloworganism
生活在200m水深以浅海洋中的生物。
2.200
大洋生物oceanic
organism
生活在大陆架外海洋中的生物。
2.201
水层生物pelagicorganism
生活在海洋水层中(不包括接触水底)的生物。
2.202
沼泽生物marshorganism
生活于沼泽中的生物。
2.203
漂浮生物neuston
生活在水的最表层和表面膜上的生物。
】6
15919—2010
GB/T
2.204
水飘生物pleuston
生活在水气界面,部分身体露出水面的生物。
2.205
organism
上层生物epipelagic
生活在从海洋表面到水深200m界面之间水层中的生物。
2.206
中层生物mesopelagicorganism
m~1000
生活在海洋水深200m界面之间(真光层以下)水层中的生物。
2.207
organism
深层生物bathypelagic
000m~3000
生活在海洋水深1m界面之间水层中的生物。
2.208
深渊层生物abyssopelagicorganism
000
生活在海洋水深3m以下水层中(不包括接触洋底)的生物。
2.209
深海动物fauna
bathyal
m~3000
生活于海洋水深200m之间的海底的动物。
2.210
fauna
深渊动物abyssal
000m~6000
生活于大洋盆地、通常在水深3m之间的海底的动物。
2.211
fauna
超深渊动物hadal
000
生活于深海沟、通常在水深6m以下的海底的动物。
2.212
喜光生物photophilousorganism
适于在光照环境里生活的生物。
2.213
嗜盐生物halophilicorganism
适于生活在高盐环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4/T 239-2002 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及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规程 2002-05-09
- DB34/T 237-2002 六安瓜片茶 2002-05-09
- DB34/T 238.2-2002 有机茶 第2部分:鲜叶与加工 2002-05-09
- DB34/ 236-2002 黄山毛峰茶 2002-08-08
- DB34/T 244.2-2002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2部分:稻种破胸催芽机械化 2002-05-09
- DB34/T 248-2002 生猪饲养小区规程 2002-08-08
- DB34/T 242-2002 江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 2002-05-09
- DB34/T 244.7-2002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7部分:收获机械化 2002-05-09
- DB34/T 241-2002 秋浦花镢人工繁殖与夏花培育技术规范 2002-05-09
- DB34/T 238.3-2002 有机茶 第3部分:商品茶 200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