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DB51/T 3064-2023 Chinese Rana ampullaria Wildlife Surveying and Habitat Inventory Technical Guidelin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起草人:
- 赵天、江建平、王杰、谢锋、李成、朱未、赵春霖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2023-06-19发布2023-08-01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3064—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调查内容...........................................................................2
5调查方法...........................................................................2
6原始记录...........................................................................4
7调查结果...........................................................................4
附录A(资料性)大鲵野外种群调查记录表..............................................5
附录B(资料性)e-DNA监测记录表...................................................6
附录C(资料性)中国大鲵野外问卷调查记录表..........................................7
附录D(资料性)中国大鲵主要形态学性状记录表........................................8
附录E(资料性)中国大鲵野外栖息地调查记录表........................................9
I
DB51/T306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天、江建平、王杰、谢锋、李成、朱未、赵春霖。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
DB51/T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原始记录和调查结果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对四川省行政范围内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的调查和快速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707河道整治设计规范
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1167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样线调查法linetransects
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调查样线,调查人员在调查样线上行进,观察并记录样线两侧中国大鲵的个体
数的调查方法。
3.2
网笼陷阱调查法traps
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网笼陷阱,根据网笼陷阱捕获的个体数对中国大鲵野外种群进行调查的方法。
3.3
环境DNA(e-DNA)调查法environmentalDNAsurvey
按照标准方法采集中国大鲵栖息地水样,经抽滤后分离e-DNA,采用中国大鲵特异性引物的PCR进
行扩增,测序分析环境中中国大鲵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调查方法。
3.4
栖息地habitat
中国大鲵栖息的野外环境条件。
注:主要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构成,涵盖了从水体到陆地的主要环境因子。
4调查内容
4.1中国大鲵的种群数量
包括采用样线调查法和网笼陷阱调查法分别调查到的中国大鲵成体、亚成体、幼体和卵的数量。
1
DB51/T3064—2023
4.2中国大鲵的主要形态学性状
包括性别、全长、体重、尾长、头长、后肢及后足长、尾宽、眼间距、前肢及前足长、尾高、头宽、
鼻间距、眼径、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外部伤口、是否存在微生物感染、是否有体外寄生虫等。
4.3中国大鲵栖息地的e-DNA分析记录
包括监测位点、采集时间、DNA提取结果、PCR分析检测结果等。
4.4中国大鲵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子
包括经纬度、海拔、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气温、空气湿度、河床类型、河流底质、河宽、水深、水
体流速、水体浊度、水温、总磷、总氮、氨氮、总硬度、溶解氧、总碱度、水体pH、电导率、植被类
型与盖度、饵料生物等。
4.5中国大鲵及其栖息地的受胁因素
包括道路建设、砂石采挖、涉水工程建设、农牧渔业活动、污染类型、污染强度、外来物种等。
5调查方法
5.1样线设置方法
5.1.1河道选择方法
在开展调查的县市,应通过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如渔政,林业站,保护区等)联系,也可采用访问
或文献调查的方式,筛选2-3条有中国大鲵潜在分布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
5.1.2样线布设方法
在每条河流的上、中、下游分别设置1条样线,累计1km。大型河流(长度大于5km,河宽大于5m)
的样线设置应为长500m~1000m,宽离岸2m,小型河流(长度小于5km,河宽小于5m)的样线设置
应为长200m~500m,宽为整条河流的宽度。调查应选择降雨少且水位低的时期以及流速缓慢的河段,
每条河流连续调查三天。
5.1.3测量取样点选择
在调查开始前,应在距起点0.5km处设置好安放器材及进行测量和棉签采样的工作点。在每一条样
线的起点,填好野外实地调查记录表。
5.2野外种群调查方法
5.2.1样线调查法
应在天黑后进行。调查开始后,3个~4个调查者并排沿着河流由下游至上游方向,通过聚光照明
涉水行进。涉水应选择离岸0.5m、水深小于1m且透明度高的河道。调查人员应佩戴手套,用手抄网
捕捉见到的大鲵个体。相关调查结果参照附录A进行填写。
5.2.2网笼陷阱调查法
水温低于22°C时,在较深且/或透明度较低的水体采用网笼陷阱调查法,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调查
大鲵种群密度较低的地区。网笼陷阱调查法布置的密度为每条样线3个~5个网笼,放网时间为每日黄
2
DB51/T3064—2023
昏,收网时间为次日早上6点。诱饵可选择鸡肠,猪肝、沙丁鱼等。网笼陷阱调查法不宜在大鲵的繁殖
季节使用。相关调查结果参照附录A进行填写。
5.2.3环境DNA(e-DNA)调查法
该方法应在白天进行。在样线中水深大于1m,流速小于1m/s且有大石块分布的点取e-DNA水样,
取样点设置为每条样线3个。采用清洁剂清洗并用采样点河水润洗过的容器(4L~5L塑料瓶)取水体
表面以下2cm~5cm的水样4L。采样人员应佩戴手套,且每次采样应更换手套。每个点取两瓶水样,
用孔径为0.45µm的硝酸纤维滤纸(或玻璃纤维滤纸)在真空抽滤机过滤(玻璃设备应提前高温灭菌处
理),滤膜保存在95%无水乙醇中用作后续分析(必要时可以更换滤膜,但所有滤膜均应保存在95%无
水乙醇中)。相关调查结果参照附录B进行填写。
5.2.4问卷调查法
在每个村向至少10名当地人了解长期以来大鲵种群数量的变动以及栖息地受胁情况,参照附录C填
写。
5.3形态学性状测量方法
5.3.1形态学测量方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1/T 539-2008 架桥机检验规程 2008-07-16
- DB51/T 856-2008 川西高原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2008-08-08
- DB51/T 857-2008 川西高原山地气象干旱指标 2008-08-08
- DB41/T 533-2008 油莎豆质量技术规范 2008-04-30
- DB51/T 855-2008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技术规范 2008-08-08
- DB44/T 551-2008 肥料中主要有害物限量 2008-07-11
- DB51/T 853-2008 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地(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2008-08-08
- DB51/T 851-2008 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 2008-05-24
- DB41/T 534-2008 美容美发质量要求 2008-06-10
- DB51/T 854-2008 草原生态气象观测评估 第1部分: 草原小气候观测规范 200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