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287-2020 森林资源调查遥感判读区划技术规程
DB13/T 5287-2020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resource survey area divis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Z0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5287—2020
森林资源调查遥感判读区划
技术规程
2020-11-19发布2020-12-19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T5287—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迎春、赵连清、张卫强、张彩乔、张岩、张临春、王生、冯国锋、张晓锋、
赵军鹏、王勇、王霞、李东胜、师俊旗。
I
DB13/T5287—2020
森林资源调查遥感判读区划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资源调查遥感判读区划方法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遥感影像判读区划、提
交成果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遥感判读区划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8590-202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LY/T1812-2009林地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林带forestbelt
本规程特指铁路、公路、乡村道路、河流、渠道、堤坝管控线范围内的带状乔木林。
3.2
树种组dominatetreespeciesgroup
本规程特指生物学特征相似,遥感影像特征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的总称。
3.3
判读区划interpretationdivision
本规程特指以小班为基本单位,按遥感影像特征在计算机上进行勾绘,并识别植被覆盖与土地利
用类型的过程。
3.4
复核判读区划validationofinterpretationdivision
在判读区划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检查、修订、完善的判读区划过程。
3.5
正判率thecorrectrateofverification
对遥感影像进行判读区划后,经验证,判读区划正确的小班面积与抽样检查小班面积总量之比称
为正判率。
3.6
判读区划一致率consistencyrateofdivision
1
DB13/T5287—2020
指复核判读区划与判读区划的某一类型的交集数量与并集数量之比,通过空间分析的方法获取。
4基本要求
4.1地类划分
参照LY/T1812-2009、GB/T38590-2020和GB/T21010-2017,以森林覆盖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
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13个类型,30个亚类型。见附录A。
4.2遥感数据要求
空间分辨率优于1m,时相为植被生长季(5~10月)的RGB正射影像。
4.3数学基础要求
4.3.1平面坐标系统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4.3.2地图投影
高斯-克吕格投影。
4.4区划要求
4.4.1区划体系
4.4.1.1县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
县(市、区)→乡(镇)→村(办事处)→林班→小班。
4.4.1.2经营单位区划系统
林场→分场→林班→小班,或林场→分场→营林区→林班→小班。
4.4.2区划精度
区划线与遥感底图上同名地物的偏移小于5个像素,最佳区划地图视野比例为1:2000至1:5000。
4.4.3林班区划
4.4.3.1区划方法
利用自然界线、固定的线状地物作为林班线;一般情况下,林班线不能跨越各级行政界线以及管
理区界线。
4.4.3.2面积要求
林班面积一般控制在500hm2。面积小于500hm2的行政村,整村作为一个林班;面积大于500hm2的
行政村,区划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林班;行政村土地不连续,各独立区域分别区划林班,面积小于100hm2
的独立区域,并入相邻行政村区划林班;独立企事业单位用地连续面积大于100hm2的,单独区划林班。
4.4.3.3林班编号
2
DB13/T5287—2020
林班编号以县(林场)为单位统一编号,按所属乡镇的村(分场)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
一个行政村区划两个以上林班时,林班号在数字后加大写英文字母序列区别表示。
4.4.4小班区划
4.4.4.1区划应符合下列条件:
a)地类不同;
b)树种组不同;
c)起源不同;
d)林龄或树高有明显差异;
e)郁闭度差异0.2以上;
f)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
4.4.4.2区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a)小班线与遥感影像中明显可见的线状地物、地形或地类分界线保持一致,现地可识别,小班
线条平直圆滑;
b)小班最小区划面积为1亩,其中线状地物小班最小区划面积0.01hm2;乔木林、经济林、灌
木林、疏林和未成林小班,面积最大为25hm2,其他小班面积上限不作要求;
c)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疏林和未成林小班内,面积小于5%的不规则林间空地可以不区划;
d)建设用地范围内栽植的树木及耕地上的散生树木不独立区划小班;宽度4m以下、非硬化路
面、不具备通行机动车条件且无林带的乡村路不区划;
e)线状地物区划林班内不能间断;交通辅助设施纳入交通线路区划;网状道路按道路分支主次,
进行纵横切割,低等级道路不能切割高等级道路;道路与河流相交的,如有桥用道路分割河
流,否则用河流分割道路;道路穿越村庄,县级路以上要以路为主,将村庄分割;其他乡村
路,区划到村庄边缘,与居民点相连;
f)以林班为单位统一编号,从北向南、自西向东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排。
4.4.5林带区划
林带区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a)林带区划不超出线状小班边界;
b)冠幅小于4m的林带宽度按照4m区划,冠幅大于4m的林带按实际冠幅边界区划;
c)道路宽度小于等于8m,道路两侧各一行乔木的,按一条林带区划;道路宽度大于8m,两侧
均有乔木林带的,区划为两条林带;
d)林带最小区划面积为1亩,不足1亩按散生木处理;
e)林带编号以林班为单位统一编号,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
4.4.6属性因子填写
林班填写县(区)、乡、村、林班号字段;小班填写县(区)、乡、村、林班号、小班号、地类、
树种组、起源、郁闭度、公顷株数字段;林带填写县(区)、乡、村、林班、林带编号、地类、树种
组、林下地类、林带长度、林带宽度。见附录B。
5遥感影像判读区划
5.1技术方法
3
DB13/T5287—2020
应采用以下方法:
a)人机交互目视判读,判读与区划同步进行;
b)对林班、小班、林带分图层判读区划;
c)采用判读区划和复核判读区划两次区划的方法。
5.2区划流程
应采用图1给出的区划流程。
图1区划流程框图
5.3判读标志
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判读标志:
a)以优于1m遥感影像为底图,选择若干条能覆盖调查区域内所有地类、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
的勘查路线,进行现场踏查;
b)将遥感影像特征与实地踏查结果进行对照,记录各地类在遥感影像的几何形状、大小、纹理、
颗粒、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拍摄地面实况照片;
c)通过野外勘查和室内分析,确定遥感判读类型与现地实况的对应关系,形成判读标志;
d)各县依据国土面积采集100~300个判读标志样本。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标志表见附录C。
5.4考核与要求
选取不同类型2~3个林班,进行小班判读区划考核,地类正判率和树种组正判率达到以下要求后
进行正式判读:
a)地类正判率:乔木林90%,经济林90%,灌木林80%,疏林70%,未成林60%,灌丛70%,其它
林地85%,草地80%,水域95%,耕地90%,其他土地80%。
b)树种组正判率:针叶树种类、天然阔叶树种类、人工阔叶树种类和经济林树种类之间85%。
树种组见附录D。
4
DB13/T5287—2020
5.5判读区划
判读区划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利用计算机与专业软件,逐林班进行小班区划,并填写判读区
划属性因子。
5.6复核区划
在判读区划完成后进行复核判读区划;复核判读区划人员应具备相关工作经验;两次判读区划结
果一致率不低于90%。低于90%的在复核判读区划基础上再次进行复核判读区划。
6提交成果
6.1成果形式
遥感判读区划应提交以下成果:
a)遥感判读区划矢量文件,包括林班图层、小班图层、林带图层;
b)遥感判读区划工作报告,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源、判读区划和复核判读区划人员情况介绍、
判读区划面积、区划一致率分析结果等。
6.2质量
质量应符合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14559-1993 变化量的符号和单位 1993-08-19
- GB/T 14566-1993 正拱形金属爆破片型式与参数 1993-08-19
- GB/T 14590-1993 钮扣用液体不饱和聚酯树脂 1993-08-26
- GB/T 4327-1993 消防技术文件用消防设备图形符号 1993-08-19
- GB/T 3637-1993 液体二氧化硫 1993-08-19
- GB/T 14568-1993 开缝形金属爆破片型式与参数 1993-08-19
- JJG 844-1993 回潮率测定仪 1993-08-16
- GB 14561-1993 消火栓箱 1993-08-19
- GB/T 14567-1993 反拱形金属爆破片型式与参数 1993-08-19
- GB/T 14560-1993 150t以下履带起重机技术条件 199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