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93-2020 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
DB11/T 1793-2020 The service specifications for integrated physical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5.240.80
CCSC07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793—2020
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
Specificationsofserviceformedical-exerciseintegratedinstitutions
2020-12-24发布2021-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793—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1
5基本要求............................................................................2
6服务项目............................................................................3
7服务要求............................................................................4
8服务质量控制........................................................................5
附录A(资料性)体力活动准备问卷......................................................6
附录B(资料性)体适能测评知情同意书.................................................10
附录C(资料性)运动干预指导知情同意书...............................................11
I
DB11/T1793—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市体育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体检中心、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享颐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静波、刘峰、钱文红、王克英、李明亮、朱超、王罡、张舸、况海涛、史江
平、张云、黄高平、王正珍、韩宝、李强、陆珊、杨培蔚、卫云红。
II
DB11/T1793—2020
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体医融合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项目、服务要求和服务质量控制。
本文件适用于体医融合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及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非医疗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3495.1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
GB17498(所有部分)固定式健身器材
GB/T34285健身运动安全指南
WS308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体医融合服务serviceformedical-exerciseintegratedInstitutions
开展体适能测评,结合医学检查结果制定运动处方,给予服务对象适宜的运动干预指导、效果监测
评价等相关活动。
3.2
体适能physicalfitness
个体拥有或获得与完成体力活动能力相关的一组要素或特征。
注:要素通常分为健康相关和技能相关体适能。
3.3
运动处方exerciseprescription
具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等内容的指导文书。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1
DB11/T1793—2020
CVD: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
CPR: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RPE:主观疲劳感觉(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
5基本要求
5.1管理要求
5.1.1体医融合机构应建立人员、流程、信息、安全等管理制度。
5.1.2应成立工作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有明确的人员分工和职责。
5.1.3体医融合机构应有应急预案,并进行全员培训和演练。
5.1.4体医融合机构应定期开展对人员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应掌握CPR技能。
5.1.5医疗机构从事体医融合服务应根据服务内容配备运动干预指导人员。
5.1.6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非医疗机构实施体医融合服务,应获得医务人员的现场或
远程医疗支持。
5.2人员要求
5.2.1体医融合机构现场或远程应至少具有1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且具有运动处方知识的医
师。
5.2.2应至少具有1名经培训合格的专职或兼职体适能测评人员。
5.2.3应至少具有1名经培训合格的专职或兼职运动干预指导人员。
5.2.4应至少具有1名专职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
5.2.5宜具有1名经培训合格的专职或兼职康复治疗师。
5.3场地要求
5.3.1体医融合服务场所应是独立空间,体适能测评区面积宜大于40m2,运动干预指导区面积宜大于
60m2,宜配备饮水设备、休息座椅、储物柜、一次性拖鞋等,宜设有独立更衣间。
5.3.2体医融合服务环境应舒适,服务环境应通风良好。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
5.3.3体医融合服务场所应布局合理,利于人群疏散,消防安全标志应符合GB13495.1要求,消防安
全应符合WS308要求。
5.4设备要求
5.4.1应配备体适能测试设备。
5.4.2应配备AED等急救设备。
5.4.3配备的运动训练器材应符合GB17498(所有部分)的要求。
5.4.4宜配备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机等基本医学检查设备。
5.4.5仪器设备资质证明应齐全,数据应准确有效。
5.5信息化要求
5.5.1应建立体医融合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具备良好的数据交互能力。
5.5.2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备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满足机构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需要。
2
DB11/T1793—2020
5.5.3体医融合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有充分的安全性,具有存储、备份能力,并符合网络安全等
级保护制度的要求。
6服务项目
6.1咨询与评估服务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a)接受服务对象的咨询与并进行问卷调查,明确服务对象是否为疾病患者;
b)如服务对象为疾病患者,体医融合所有服务流程需医护人员现场或远程参与;
c)对服务对象的体适能测评风险和运动风险进行评估。
6.2体适能测评项目包括:
a)身体成分;
b)心肺适能;
c)肌肉力量;
d)柔韧适能;
e)平衡适能;
f)灵敏适能;
g)其他。
6.3运动处方制定包括:
a)根据体适能测评结果为服务对象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
b)疾病患者的运动处方由经过运动处方相关知识培训的医护人员开具;
6.4运动干预指导包括:
a)对服务对象按照运动处方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量和进阶进行指导;
b)运动干预指导可采用现场和远程结合的方式;
c)服务对象如果是疾病患者,干预指导需由医护人员与运动干预指导人员配合完成。
6.5运动处方调整包括:
a)对服务对象的运动处方执行情况进行了解或监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运动处方;
b)服务对象如果是疾病患者,运动处方调整需由医护人员与运动干预指导人员配合完成。
6.6健康科普教育包括:
a)体医融合服务各环节中融入健康科普教育;
b)健康科普教育可采取线上、线下不同的形式。
7服务要求
7.1咨询与评估
7.1.1工作人员应对服务对象进行登记,基本信息应包括服务对象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性
别、年龄等,保证信息准确。
7.1.2工作人员应通过问卷获取服务对象的一般信息,根据问卷判定是否为疾病患者。问卷内容见附
录A。
7.1.3若服务对象是疾病患者,由医师获取并分析服务对象的医学检查信息,明确是否患有不适宜运
动的疾病,并进行运动风险评估。
7.2体适能测评
3
DB11/T1793—2020
7.2.1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应完成体适能测评。
7.2.2测评人员应告知服务对象体适能测评项目意义、风险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内容参照
附录B。
7.2.3测评人员应在测评前完成急救设备的准备工作。
7.2.4测评人员应询问服务对象伤病史;根据伤病史充分告知测评中的注意事项。
7.2.5测评人员应对服务对象进行防摔倒保护。
7.2.6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高风险人员由医护人员进行运动心电、运动血压监护。
7.3运动处方制定
7.3.1运动处方制定人员应向服务对象告知运动目的、训练内容。
7.3.2运动处方内容应包含热身、整理和拉伸的训练内容。
7.3.3运动处方制定宜考虑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量和进阶。
7.3.4运动处方制定应考虑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运动环境、运动器材设施、日程安排以及运动安全
和风险防范提示。
7.3.5对疾病患者等有运动风险的服务对象,应由经过运动处方相关知识培训的医护人员开具运动处
方,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14499-2023 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剂制备系统 2023-05-22
- JB/T 14506-2023 环保设备 氟塑料气气换热器 2023-05-22
- JB/T 14498-2023 生物质综合利用装备 半纤维素分离装置 2023-05-22
- JB/T 14494-2023 粪便消纳站设备 调试及验收规范 2023-05-22
- JB/T 14496-2023 喷涂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2023-05-22
- JB/T 14500-2023 水系统自洁消毒器 2023-05-22
- JB/T 14495-2023 高炉煤气袋式除尘器 2023-05-22
- JB/T 14501-2023 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 2023-05-22
- JB/T 14505-2023 环保设备 氟塑料换热管束设备 2023-05-22
- JB/T 14497-2023 深度脱硫除尘装置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