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6501-2006 羊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 梳片法

GB/T 6501-2006 Test method for measure length of the wool fibre—Comb sorter method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6501-2006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6-03-10
实施日期
2006-09-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中国纤维检验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市毛麻丝织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起草人:
文艳荣、崔树平、崔艳霞、韩兵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2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59.060.10

W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501—2006

代替GB/T6501—1986

羊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梳片法

Testmethodformeasurelengthofthewoolfibre—

Combsortermethod

2006-03-10发布2006-09-01实施

发布

GB/T6501—2006

■1/■■1

刖a

本标准参照ISO920:1976«羊毛纤维长度(巴布长度和豪特长度)的测定——梳片分析仪法》和

ASTMD519—1990(2001)«羊毛毛条纤维长度的试验方法》(英文版)制定。

—本标准参照ISO920:1976.ASTMD519—1990(2001)标准的适用范围,规定了用梳片式长度

仪测定羊毛纤维长度及其变异系数的方法(见本版第1章);

-本标准参照ISO920:1976.ASTMD519—1990(2001)的试验原理,将纤维经过拔取、梳理、转移

进行长度分组、称重,通过公式计算出纤维的平均长度、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见本版第4章);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梳片式长度仪与两个参照标准中的使用仪器除在自动化程度上存在差异,

其主要结构、原理、操作形式都是相同的;

——本标准参照ASTMD519—1990(2001)标准,将拔取后的纤维在小梳片上连续梳理两次(见本

版9.3);

-本标准参照ASTMD519-1990(2001)标准,纤维拔取、梳理、转移、分组等操作要人工完成

(见本版9.3、9.4)。

本标准是GB/T6501—1986«羊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梳片法》的修订本。本次修订结合国内使

用情况作了如下修改:

-增加了羊毛与毛型化纤混纺条和纯毛型化纤条可参照本标准使用的条文(本版第1章);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本版第2章);

-修改了名词术语,采用了最新版本的有关名词术语(见1986版第1章;本版第3章);

——修改了天平精度表示方法(见1986版3.1;本版5.2);

-明确了纺织品的预调湿、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标准,修改了1986版的有关错误(见1986版

4.2、4.3.5.5;本版第6章、8.2);

——修改了抽样基数(见1986版5.1;本版7.2);

——修改了压放在梳片仪上的毛条前端露出长度(见1986版6.1;本版9.1);

——修改了排放在第二架梳片仪上的纤维宽度(见1986版6.4;本版9.4);

修改了双试验平衡考核指标(见1986版6.7;本版10.4);

——增加了试验过程中的纤维损耗考核内容(见本版表1);

——增加了使用计算器法计算的有关公式(见本版10.3)。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纤维检验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纤维检验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打匕京市毛麻丝织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文艳荣、崔树平、崔艳霞、韩兵。

本标准于198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T

GB/T6501—2006

羊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梳片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梳片式长度仪测定羊毛纤维长度(巴布长度和豪特长度)及其变异系数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羊毛条。羊毛与毛型化纤混纺条和纯毛型化纤条可参照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291.1纺织纺织材料性能和试验术语第1部分:纤维和纱线

GB/T3291.3纺织纺织材料性能和试验术语第3部分:通用

GB6529纺织品的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巴布长度Barbelength

根据试样中不同长度的纤维所占质量的比例计算的纤维平均长度,也称为质量加权平均长度。

3.2

豪特长度Hauteurlength

根据试样中的纤维横截面比例计算的纤维平均长度,也称为根数加权平均长度。

3.3

批lot

根据不同的目的,按产品原料、生产工艺等划分的计数单位。

3.4

批样lotsample

按规定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的一个或多个包装单元,作为实验室样品的来源。

3.5

实验室样品laboratorysample

按规定取自批样的产品单元或部分材料,作为试验用试样的来源。

3.6

试样specimen

収自实验室样品用以进行试验的部分。

3.7

机械随机取样systematicsamplin

将一个总体批中的“个个体(包、团、球)系统排列(例如按生产顺序),并编上1到N号,将这“个

个体分成若干组(例如Mg为第1组,"〜”2。为第2组,畑〜心为第3组……)。每一组必须随机抽取

一个样品,第1组随机抽到一个(例如心),第2组随机抽到一个(例如心Q等等。

1

GB/T6501—2006

3.8

纤维损耗率fibrelossratio

试验过程中纤维损耗质量与试样总质量之比。

4测试原理

取定量的羊毛毛条试样,用羊毛梳片仪将纤维经过拔取、梳理、转移进行长度分组,然后将各长度组

分别称量,以求得各长度指标,所得长度基于质量计算。

5仪器、工具

5.1Y131型羊毛梳片式长度仪。

5.2电子天平:感量万分之一。

5.3夹毛钳、压毛叉(大、小)、刷子、绒板或盒子、银子。

6预调湿、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预调湿、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按GB6529规定。调湿和试验用温度、相对湿度采用二级标准,

即:温度(20±2)C,相对湿度(65±3)%。

7抽样

7.1抽样要求

试验用样品应从同一品种、同一批的毛条中抽取。

7.2抽样数量

毛条批量为5000k及以下,抽取5包;5000k以上每增加2000k(不足2000k按2000k

计算)增抽一包。

7.3抽样方法

应采取机械随机抽样方法从毛条批量中抽取毛包作为批样,每包中随机抽取2个毛球(团),每个毛

球(团)按取样要求(见7.4)抽取2段毛条,作为实验室样品。

7.4取样要求

入库前毛条:在毛球外层连续取2段毛条。

入库后毛条:在毛球外层和在较接近球芯处各取1段毛条。

7.5样品要求

要求所取毛条外观完好、条干均匀,长度不得短于1m/段。

7.6试样数量

从实验室样品中任意抽取来自不同毛球的9段毛条作为试样,分成3份,每份3段,其中两份做双

试验用,另一份留作备样。

8试样准备

&1将试样均匀加捻(约20捻),并将毛条两端对齐握持,使得对折后的毛条自然轻微加捻。

&2按第6章所规定的条件,将毛条试样进行预调湿、调湿。当试样回潮率低于公定回潮率时可不进

行预调湿处理。

9试验步骤

9.1将经过调湿后的毛条退去捻度,双手各持毛条一端并略加张力,但不要使毛条产生意外伸长。将

3段毛条分别平直地、等距离地压放在第一架梳片仪上。毛条在梳片仪上的宽度应略小于夹毛钳的宽

2

GB/T6501—2006

度。压放在梳片仪上的毛条前端要露出第一块梳片外约15cm〜20cm。用压毛叉将毛条压入针板时,

压毛叉要保持水平,毛条压入针板深度使针尖露出约2mmo同时将第二架梳片仪第一块下梳片放下,

为下一步纤维转移做好准备。

9.2将露在第一块梳片外的毛条,用手轻轻少量多次拉出,当露出毛条剩余约5cm~8cm时,开始用

夹毛钳夹取纤维,夹取动作与梳片仪要保持水平,要求少量、多次夹取纤维,直至将纤维夹取干净,然后

放下第一块梳片。

9.3一个组距内的毛条纤维要分三次均匀拔取,每次拔取前须将毛条头端修齐。用夹毛钳把全部宽度

的毛条纤维紧紧夹住,沿水平方向缓缓向前拔取。随着每次拔取的完成,另一只手要轻轻拢住纤维,在

小梳片上连续梳理两次。第一次从纤维中部开始梳理,第二次从纤维根部开始梳理。当第二次梳理完

成时,要用另一只手轻轻夹持住纤维,将纤维转移至第二架梳片仪上,参照9.4。当一个组距内的毛条

纤维三次拔取结束后,要把露在梳片外的剩余纤维夹取干净,再进行下一个组距的拔取,注意夹钳不要

撞击针板。重复上述动作,连续拔取数组毛条纤维,直至符合9.6中质量要求为止。

9.4完成纤维转移应将纤维平直排放在第二架梳片仪上,纤维头端在第二块梳片外侧,用小压叉轻轻

将纤维压进梳针,夹钳紧紧夹住纤维头端,沿水平方向缓缓向前拉出使纤维再次受到梳理,直至纤维头

端与第一块下梳片内侧平齐。使一束束毛纤维从第一架梳片仪经过拔取、梳理、转移并列平直地排放在

第二架梳片仪上。每层纤维排列宽度约10cm~12cm,每排完一层纤维应将第一块下梳片拉起比量一

次,以保证纤维头端与第一块下梳片内侧平齐,并用大压叉将纤维层轻轻垂直压入梳针,用力不宜过大,

不要将纤维层压到梳针底部,纤维层之间也不要过于紧密。

9.5纤维转移完成后,将第二架梳片仪的第一块下梳片拉起加上,再把4块上梳片放上,将仪器转过

180°。从第一块梳片起,依次落下空梳片,清除浮游纤维,直至最长纤维符合该组长度时开始统计。用

夹钳分別夹取各组距纤维,每次要少量、分多次夹取,夹取动作要求沿水平方向缓缓向前,切不可一次夹

取过多,避免将短纤维带出。每个组距间纤维都要夹取干净,夹毛钳不要撞击针板。把按每个组距夹取

的纤维,分别绕成小团,由长到短顺序放置在黑绒板上或小盒内。

9.6将各组纤维逐一用天平称量,精确到0.001g,试验后总质量要求2000m〜2500m。30mm

及以下短纤维做短毛率计算。

9.7试验过程纤维损耗考核指标见表1。

表1

品种

考核指标

同质毛毛条异质毛毛条

纤维损耗率/%冬&0<10.0

试验过程中的纤维损耗从9.3开始统计.至9.5结束。纤维损耗包括下述四种纤维:

a)每次拔取前纤维头端修齐损耗;

b)纤维在小梳片上连续两次梳理后,残留在小梳片上的纤维;

c)一个组距内纤维拔取结束后,梳片露出的剩余纤维;

d)第二架梳片仪上未达到最长纤维的浮游纤维。

纤维损耗率计算按式(1):

S,=—V—X100%(1)

7721十m2

式中:

S,——纤维损耗率,%;

ra\试验后纤维总质量,单位为毫克(mg);

加2纤维损耗质量,单位为毫克(mg)o

3

GB/T6501—2006

纤维损耗率的计算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注:草屑不在质量统计范围内。

10计算与结果的表不

10.1加权平均计算法长度公式

I丫(加,XD)

©(〃?,XD/)-Y(加,XD,)-

4Y加,Ls

CV=-p-X100%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