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1299-2014 家用储热式室内加热器 性能测试方法

GB/T 31299-2014 Household electric thermal storage room heaters—Methods for measuring performance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1299-2014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12-05
实施日期
2015-12-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6)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用储热式室内加热器的性能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打算放置在室内供热的、有日常循环操作的电储热式加热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美美创新电器有限公司、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佛山市技术标准研究院、广东省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广东省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起草人:
徐艳容、李政勇、黄升平、王启武、冯文希、袁曲、卓云、颜昌富、温志凡
出版信息:
页数:27页 | 字数:4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97.100

y63

/,是2

主t

一ιA不日

人民国国家标准

中J,、、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家用储热式室内加热器

性能测试方法

Householdelectricthermalstorageroomheaters一

岛1ethodsforn1easuringperforn1ance

CIEC60531:1999,IDT)

2014-12-05发布2015-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茂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目次

mHU

l

……··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

5测量项目…………………2

6测量的一般条件…………

7尺寸和质量………………4

8贮热性能…………………4

9房间供热能力…………

10保温性……·

11出气口栅网与外表面的温升……………5

12加热器周围表面的温升…

13室内损度的稳定性………………………6

14有直接作用力日热功能的储热式加热器…………·

附录A(资料性附录)销售点提供的资料………………9

附录B(资料性附录)实验报告格式……………………M

附录

c(规范性附录)量热器……………u

附录DC规泡性附录)气候出验室………………………m

附录EC资料性附录)储热式加热器的供热能力和房间之间的关系…………………16

参考文献…………

图1热量输出………………7

图2

热容量…………………7

图3房间供热能力…………………………8

图4测量表丽强度用探针…………………8

图C.l试验箱……………u

图C.2进气口中热电偶的布置…………口

图C.3出气口中热电偶的布置…………M

图C.11

热电偶的连接……………………u

图C.5不同气流流速下的热量输出……………………14

图D.l气候试验室图例…………………15

图E.l舒适的房间温度的示例…………17

图E.2日常贮热时间袤的示例…………17

图E.3

房间供热能力和热量损耗的示例………………四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图E.4不同储热式加热器房间供热能力示例…………四

图E.5热量损祀的示例…………………”

图E.6槌电茧的示例……………………m

图E.7能量平衡的示例…………………m

图E.8能量平衡点的示例………………21

图E.9不同储热式加热器的适用性示例………………n

If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B

目。

在司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TEC:60531:1999《家用储热式室内加热器性能19!~i式方法》。

本标准对TEC60531:1999作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一一第1章“范围”中增加“本标准规定了家用储热武室内加热器的性能测试方法”;

一-4.3和C.2.3的表格加上编号,为表1和表C.l;

一一在4.1、4.2、4.3和第5章的标题下均增加一条引导语;

一-t巴附录C中的公式加以编号;

一一按附录在条文中提及的先后次序,把附录A改为附录C、附录B改为附录D、附录C改为

附录E、附录D改为附录A、附录E改为附录B;

一一把附录F“参考文献”单列,不作为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有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出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戚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美美创新

电器有限公司、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佛山市技术标准研究院、广东省珠海

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广东省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艳容、李政勇、黄升平、王启武、冯文希、袁刷、卓云、颜昌富、温志凡。

mm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家用储热式室内加热器性能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用储热式室内加热器的性能测出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打算放置在室内供热的、有日常循环操作的电储热式加热器。

注1:本标准不适用于装在建筑物结构内的加热器、中央供暖系统或地板供暖装毁。

注2:如果这个都具打算作为储热式加热器或直接作用武室内加热带5运行,那么都具也应依据GB/T154701>进行成验。

本标准说明储热式加热器的基本特性和规定测试这些特性的方法,以供用户参考。

注3: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说明见附录A。

本标准来规定性能特性要求值。

注4:本标准不涉及:

一一安全要求飞

一一噪声川。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839.1-1997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idtIEC60584-1:1995)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储热式加热器storageheater

在室内发出供热指示前,ff.从电能获得的热能贮存到一个储热芯体里并可随时释放的加热器。

3.2

最小放热条件n1inin1un1dischargecondition

器具在热量输出控制装置设置在最低位置时的工作状态。控制热量输出的装置如风门片和风

扇等。

3.3

最大脑热条件n1axin1umdischargecondition

器具在热量输出控制装置设置在最高位置时的工作状态。控制热量输出的装置如风门片和|风扇

等,任何增速调节装置可忽略。

注:增速调节装置Z是偶然用来产生暂时性扇叶商转速的调节装置的设定。

l

)、2)、3)详见参考文献。

1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3.4

平均室温averageroomten1perature

环境温度控温器设定的最高和最低室内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3.5

环境温度控温器an1bienttemperaturethern1ostat

对室内温度敏感且可由用户调整、至少有一个敏感部件安装在加热器内的温控器。

3.6

温差an1plitude

在环境温度控温器一个调整点上最高和最低室温之间的差值。

3.7

漂移drift

在环境温度控损器一个调整点上,在能量比差值中获得的平均室温之间的差值。

4分类

4.1按类型分类

按类型分类可分为:

a)无直接作用式加热功能的储热式加热器;

b)带有手fs/J控制直接作用功能的储热式加热器;

c)带有自动控制直接作用功能的储热式加热器。

4.2按热量输出控制装置分类

按热量输出控制装置分类可分为:

a)无热量输出控制装置的储热式加热器;

b)通过风门片或类似装置控制热量输出的储热式加热器;

c)通过风扇控制热量输出的储热式加热器。

4.3按保温性分类

按保温性的分类见表1.

表1

保温俭

类别

%

二~10.El.<30l

2

二三30且<50

二主503

注:如果保淑位小于10%.则此器具不视作储热武力H热器。

5测量项目

按以下给出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

a)尺寸和质量(第7章);

2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b)贮热性能(第8章);

c)房间供热能力(第9章);

cl)保温性(第10掌);

e)出气口栅网与外表面的温升(第11章);

f)加热器周围表面的温升(第12章);

g)室内温度的稳定性(第13掌);

h)直接作用加热功能(第14章)。

以上测试结果均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洼试验报告格式见附录队

6测量的一假条件

在进行试验前,储热式加热器按说明装配和安装。

注.除第14~富的试验外,便提供直接加热的元件不起作用。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测量。

6.1电源电压

储热式加热器以便器具在稳态条件下达到额定输入功率的电压工作。但是,风扇按额定电压供电。

洼.可能直到充热周期结束时也没有建立稳态条件。

供电电压保持在土1%以内。

6.2试验室

除第9章和第10章的试验外,所有试验均在环境植度保持在20℃土l℃、无强制对流空气的室内

进行,在距离器具约2m以及在底板上约1.5m处测量环境温度。

注应注意确保测量点不会受热最输出的直接影响。

第9章和第10章的试验在附录C规定的量热器内进行,进入量热器内的空气温度保持在20℃±

1℃。

第13章的试验在附录D规定的气候试验室内进行。

6.3储热式加热器的放置

对于第8章、第11章和第12章的试验,嵌装式器具按制造商说明安装,其他器具置于测试角肉。

测试角和嵌装武器具的安装都使用涂有无光黑漆的、厚度约为20mm的胶合板。

测试角要延伸至器具外至少300mm,将一块高为120mn1、宽为15mm的木板沿着测试角边壁

的整个长度方向固定,且接触底板。

器具应按如下规定放置在测民角中:

一一通常放在地板上使用的器具,应将其放置在尽量靠近两边壁的底板上,安装说明另有规定的

除外;

一一通常固定到墙壁上的器具,应按正常使用状态将其安装在一边壁上,并尽量靠近另一边壁和底

板,安装说明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于第9草’、第10章、第13章和第14章的民验,应把器具放置于图C.1所示的小车上。

打算固定到墙壁上的器具,应将其固定到小车的板上。板的尺寸约等于器具的长度和高度,且要包

括器具高出底板的安装高度。

3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6.4初始条件

每个试验开始时,储热式加热器均为室温状态。

6.5充热控制器

充热控制器设定在最大位置。

如果需要一个外部信号来启动器具,那么信号应按使用的要求来提供。

6.6预处理

如果安装说明规定必需有预处理,那么此预处理应在试验前进行。

6.7环境温度控温器

|除第13章的试验之外,使所有的环境温度控温器失效。

7尺寸和质量

测量储热式加热器的总体长度、高度和宽度,包括按钮、手柄和固定挂钩等。

尺寸用n1n1表示,圆整到最近似的5mn1。

质量用kg表示,困整到最近似的0.1烛。

8贮热性能

8.1持续贮热能力

测定持续贮热能力、持续充热周期和充热控制器复位时间。

储热式加热器在最小放热条件下充热,直至充热控制器开关第一次断开。

测量起电量和|充热时间。

此槌电量表示持续标称贮热量,用kWh表示,圆整到最近似的0.1kWh.

此充热时间表示持续充热周期,用h和nlin表示,圆整到最近似的5nlin.

断开充热电源,使器具在最大放热条件下工作直至一个完整的24h运行周期结束。测量充热控制

器开关从断开到接通位置时所需的时·间。

充热控制撩开关在断开和接通之间的时间表示充热控制器复位时间,用h和nlin表示,圆整到最

近似的5nlin。

注如果~具设H·有多种供也周期,那么制造商规定的锁定贮热最可能与持续贮热能力不同。

8.2最大可用标称贮热量

测定最大可用标称贮热量。

紧接8.1的试验后,器具在最小放热条件下再次充热直至充热控制器开关第一次断开,测量槌

电量。

此和电量表示最大可用贮热能力,用kWh表示,圆整到最近似0.1kWh.

8.3最小贮热能力

测定最小贮热能力。

4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重复8.1的试验,但充热控制器设置在允许储热式加热器贮热的最低位置。

测量艳电量。

最小贮热能力用持续贮热能力的百分比来表示。

9房间供热能力

测定储热式加热器给房间供热的能力。

注1:储热式加热器房间供热能力与在某一特定热盘输出等级上释放的能:应有关。

注2:附录E中给出了为特定房间选择,大小合适的储热式加热器的方法。

将储热式加热器放置在附录C所述的盘热器内,且前面朝空气出口,工作24h。要将充热控制器

短路,且器具在最小放热条件下充热直至耗电量等于8.1测出的持续贮热能力。

断开充热电源,使器具在最大放热条件下工作直至一个完整的24h运行周期结束。

测量整个工作周期内的热量输出,用kW表示,结果如图1所示。通过对这个周期内的热量输出进

行积分可计算出任何时间段内储热式加热器释放的能量。

根据这个周期内的持续贮热能力和释放的能量之差值计算出在充热时间结束时储热式加热器的热

容量和”。

根据这个周期内的甲"'""和释放的能量之差值计算出在最大放热条件下工作期间任何时间点的热容

量,热容量表示为时间的函数,如医12所示。

任何时间点上房间供热能力与在最大放热条件下工作期间将放的能量有关,且可表示为热量输出

的函数,如图3所示。

10保温性

测定储热式加热器保持热量的能力。

重复第9章的试验,但整个试验过程中储热式加热器保排在最小放热状态。

测量整个工作周期的热量输出。通过对24h运行周期的热量输出积分计算出储热式加热器释放

的总能量。

根据持续贮热能力和释放的能量之差值确定这个周期结束时储热式加热器的热容量。

24h后的热容量用持续贮热能力的百分比表示,作为保温性。

测量试验期间热量输出的最大值,用kW表示。

门出气口栅网与外表面的温升

测量储热式加热器出气口栅网的温升,以及外表团,如i通常放置于地板上的苦苦具的前表面、顶板和

侧板表面的温升。

用图4所示的探针测量源升。该探针以4N土1N的力施加于表面上,以确保良好的接触。

将出气口栅网和距栅网边缘25n1n1的臣|边分成少量的离不超过50mm,长不超过300mm的相等

长方形。将探针施加在栅网上,尽量接近长方形的中心。

将其他表团分成最少数量的边长不超过300n1m的相等正为形,将探针施加到正为形的中心。

在8.1试验期间、在充热结束后一个半小时开始测量。

确定各个部位的瘟升分布、最大温升和平均温升值,圆整到最近似的1K.

注:j,\\l刑十分布可通过热成像摄影机来确定。

r-

:)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12加热器周围表面的温升

测量加热器周围诸如壁板、地板、天花板罪ll搁架的表团温升。

用固定在直径为15n1m、厚为1n1m的涂黑小铜盘背面,直径不超过0.3n1m的细丝热电偶进行测

出。此铜盘的正面嵌装得与胶合板表丽平齐。热电偶的放置应使得能测出每个表面的最高温升。

确定最高温升,圆整到最近似的1K。

13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对装有环境掘度控损器的储热式加热器,测定掘差和|漂移。

将加热器放置在附录D规定的气候出验室的民验室内。将室内的热量损起调整到第10章试验期

间测出的热量输出最大值的1.2倍,室内搞度为20℃。

注1:可以在成验准备时在室内放置一个直接作用式加热器,在试验开始时移走.以获得上述这些条件。

注2:使用1.2倍因数的目的是保证环蜿温度控温器能工作。

器具按8.1规定充满热量,然后放置在试验室内,把环境温度控温器调至使试验室平均温度在

20℃土2℃。

然后器具在最大放热条件下工作a1h之后测量随后两个小时或直至首次出现平均温度披动在

1℃时·的民验室内温度。

测定平均室内泪度。

将试验室内的热量损耗调整到第10章试验测出的热量输出最大值的0.3倍,加热器仅充1/11热

,重复出验。

测定平均室内温度。

根据两次贮热等级算出摞移。

将试验室内的热量损耗调整到第10j苦试验测出的热量输出最大值的0.6倍,加热器充1/2热量,

再次重复试验。

以这次贮热等级测定温差。

、温差和漂移值圆整到最近似的0.1K。

14有直接作用加热功能的储热式加热器

对装有直接作用加热功能的储热式加热器,测定其运行和温差。

14.1房闽供热能力

在放热期间使直接加热功能开关接通,重复第9章的试验。

测量从充热时间结束和直接作用加热功能启动之间的时间,用h和ln1in表示,困整到最近似的

5n1in。

14.2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将试验室内的热量损耗调整到直接作用电热元件的额定输入功率的0.5倍,加热器充20%热量,重

复第13章的民验。在放热期间把直接电热元件接通。

工作2h后测定温差,并圆整到最近似的0.1K。

ti

GB/T31299-2014/IEC60531:1999

35

30

25

k

p』d

搁\

b

20

袋击崛在15

10

r.

0

。24681012141618202224

时间/b

固1热量输出

25连续贮热虽

20

Z

x

P

J

15

搁\

hn

蒸你10恙黎锢刷

y

5

。246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