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203-2020 输血医学术语
WS/T 203-2020 Terminology for transfusion medicin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1年07月
-
2020年04月
-
2020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上海市血液中心、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浙江省血液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起草人:
- 朱永明、龚裕春、王鸿捷、林俊杰、刘嘉馨、吕杭军、汪德清、胡丽华、徐忠、王乃红
- 出版信息:
- 页数:4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50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203—2020
代替WS/T203-2001
输血医学术语
Terminologyfortransfusionmedicine
2020-04-23发布2020-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WS/T203—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基础术语..........................................................................1
3基础输血学有关术语................................................................2
4献血服务学有关术语...............................................................11
5输血技术学有关术语...............................................................13
6临床输血学有关术语...............................................................18
7输血管理学有关术语...............................................................25
索引................................................................................29
I
WS/T203—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T203-2001《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本标准与WS/T203-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的内容结构,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7月发布的关于批准发布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的公告,将本标准的术语分为基础术语、
基础输血学、献血服务学、输血技术学、临床输血学和输血管理学共6章,各章内的术语按照
概念的逻辑和递进关系排序;
——为方便其他使用中文的地区对本标准的引用和参照,对部分特定术语以“注”的形式来表示在
其他中文地区的名称,如自愿无偿献血者在我国港澳台地区被称为捐血者等;
——增加了一些近年来输血医学实践中新出现的外来术语,体现国内输血医学的最新发展水平,如
献血者屏蔽、区域联合屏蔽、核酸检测收益、患者血液管理和血液安全监测等;
——删除了不具有输血行业特定表达意义的术语,如血液等;删除了其他行业已经明确的,本标准使
用者宜直接引用的术语,如抗原、抗体等;删除了一些虽属于本标准范畴,但其概念显而易见
且不易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术语,如术前采血、贮血冷藏箱和血袋等;
——尽可能与国内现行其他输血标准保持一致是本标准修订的原则之一,但对于其他标准中存在歧
义,或者与国际共识不一致的术语,在本标准中以“注”的形式予以修订完善;
——本标准不收录造血干细胞、血浆衍生制品方面的术语;
——增加术语的中英文索引,中文术语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编排,英文术语按字母顺序编排。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血液中心、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浙江省血液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输
血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永明、龚裕春、王鸿捷、林俊杰、刘嘉馨、吕杭军、汪德清、胡丽华、徐忠、
王乃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WS/T203-2001。
II
WS/T203—2020
输血医学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常用管理和技术术语的规范用词及其涵义。
本标准适用于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及相关领域对输血常用术语的引用和释义。
2基础术语
2.1
输血医学transfusionmedicine
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与血液和输血相关的基础理论、血液免疫机理与临床治疗、技
术应用与扩展、献血服务与血液质量、成分输血与血液制品应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信息
化管理等,研究和推广输血新技术,达到输血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
注1:2016年7月,输血医学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增设为二级学科。
注2:在“输血医学”下设立三级学科“基础输血学、献血服务学、输血技术学、临床输血学、输血管理学和输血
医学其他学科”。
2.1.1
基础输血学fundamentaltransfusionmedicine
主要包括输血免疫血液学、血型群体遗传学、人类白细胞抗原、经输血传播疾病、血液替代品和通
用血研究等。
2.1.2
献血服务学scienceofblooddonationservice
主要包括无偿献血宣传、献血者招募、建立稀有血型血液供者库、咨询、管理、护理和服务等,以
及后续相关配套的各方面服务工作。
2.1.3
输血技术学transfusiontechnology
主要包括血液采集、分离与制备技术(含单采技术和造血干细胞制备);输血传播性疾病检测技术;
白细胞去除技术;血液辐照技术;病毒灭活技术;血液低温冻存技术;血液冻干技术;输血相容性检测
技术;血小板配型技术;组织配型技术;输血相关血栓与止血检测技术;血液保存与运输技术等。
2.1.4
临床输血学clinicaltransfusionmedicine
主要包括全血、成分血、血液制品应用;临床输血适应证与禁忌证;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疗效评价;
输血护理;输血不良反应与防治;输血相关细胞治疗;输血相关基因工程产品应用;血浆置换与单采治
1
WS/T203—2020
疗;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病输血治疗和自体输血等。
2.1.5
输血管理学transfusionmanagement
输血管理学包括血站管理和临床输血管理。在血站管理包括一般血站管理和特殊血站管理;在血站
质量管理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资源管理、业务过程管理和程序管理;血站信息化管理
等。临床输血管理包括临床用血管理和输血科(医院血库)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资源管理、输血治疗
全程质量管理、输血实验室管理、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血液管理、教学培训和科研管理、输血伦理法
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
2.2
医院血库hospitalbloodbank
医院输血科departmentoftransfusionmedicine
由医疗机构设置,负责临床用血储存和发放以及医疗用血业务指导等工作。主要职责是:建立临床
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
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
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
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3基础输血学有关术语
3.1免疫血液学
3.1.1
血型bloodgroup
在血液中所能检测出的任何遗传多态性可称之为血型,但血型通常被限定为血细胞表面抗原的多态
性,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血型。在非特指的情况下,血型一般是指红细胞血型。
3.1.2
血型鉴定bloodgrouptyping
确认血细胞上具有遗传多态性的抗原特异性。
3.1.3
血浆复钙化recalcificationofplasma
通过加入足够钙离子使得原来加入ACD、CPD等含柠檬酸或柠檬酸盐抗凝剂的抗凝血浆,重新启动内
源性凝血,获得血凝能力。
3.1.4
集合collection
在遗传学、生物化学或血清学上相关,但尚未达到血型系统标准的一套抗原,即200系列。通常是
决定抗原的基因尚未被确定。
2
WS/T203—2020
3.1.5
高频抗原系列high-prevalenceantigenseries
红细胞抗原频率在人群中大于99%,不属于任何血型系统和集合,称为高频抗原系列,即901系列。
3.1.6
低频抗原系列low-prevalenceantigenseries
红细胞抗原频率在人群中低于1%,不适合任何血型系统或集合,称为低频抗原系列,即700系列。
3.1.7
红细胞血型系统redcellgroupsystem
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遗传关系所划分的类别。由1个基因座或相同功能的2~3个基因座控制的不
同等位基因所编码或决定的血型抗原,归属于同一血型系统。一些血型系统的基因直接编码血型抗原决
定簇所在蛋白,另外一些血型系统的抗原是碳水化合物,血型基因编码糖基转移酶,催化这些抗原的形
成。
3.1.7.1
凝集agglutination
抗体分子在相邻的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之间搭桥,使之形成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集团块。
3.1.7.2
假凝集pseudo-agglutination
非抗原抗体结合引起的细胞颗粒状聚集。
3.1.7.3
缗钱状凝集rouleauxformation
在使用血浆扩容剂及血浆蛋白异常时,在显微镜下红细胞呈钱串状叠加的假凝集现象。
3.1.7.4
冷凝集反应cold-reactiveagglutination
因冷抗体所致的红细胞凝集反应。
3.1.7.5
天然抗体naturallyoccurringantibody;naturalantibody
未经输血或妊娠等明显免疫刺激,在血液中出现的血型抗体。
3.1.7.6
意外抗体unexpectedantibody
正常ABO血型中抗A、抗B之外的血型抗体。意外抗体曾被称为不规则抗体(irregularantibody)。
3.1.7.7
试剂红细胞组redcellreagentpanel
3
WS/T203—2020
用于意外抗体鉴定,经过选择的一组包含有不同抗原分布的O型试剂红细胞。试剂红细胞组曾被称
为谱细胞(panelcells)。
3.1.7.8
A抗原Aantigen
在H物质岩藻糖基化的末端半乳糖残基的碳3位置上连接的N-乙酰氨基半乳糖(GalNAc),是A抗原
的免疫显性单糖,表现A抗原的活性。
3.1.7.9
B抗原Bantigen
在H物质岩藻糖基化的末端半乳糖残基的碳3位置上连接的D-半乳糖(Gal),是B抗原的免疫显性
单糖,表现B抗原的活性。
3.1.7.10
H抗原Hantigen
血型前身物质末端半乳糖首先在碳2位置上连接一个L-岩藻糖(Fuc)形成H抗原,L-岩藻糖残基是H
抗原的免疫显性单糖,H抗原是A和B抗原形成的基础。
3.1.7.11
抗Aanti-A
只同A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的抗体。
3.1.7.12
抗Banti-B
只同B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的抗体。
3.1.7.13
兰德斯坦纳法则Landsteiner’srule
在ABO血型系统中,超过4~6个月龄的个体,血浆或血清中都含有针对自身红细胞所缺乏A、B抗原
的抗体。
3.1.7.14
ABO血型定型ABObloodgroupdetermination
用正定型和反定型试剂分别检测红细胞膜表面的A抗原和B抗原,以及血清或血浆中的抗A和抗B抗体,
通过正反定型结果判断ABO血型。
3.1.7.14.1
正定型forwardtype
细胞定型cellgrouping
用抗A和抗B血型抗体,检测红细胞膜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以确定血型的方法。
3.1.7.14.2
反定型reversetype
4
WS/T203—2020
血清定型serumgrouping
用A1和B型红细胞,检测血清或血浆中是否存在抗A和抗B抗体,以确定血型的方法。
3.1.7.14.3
亚型subgroup
根据ABO定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唾液中血型物质的特点,A型和B型可进一步分为A亚型(subgroupof
A)和B亚型(subgroupofB)。
A亚型主要有A1、Aint、A2、A3、Ax、Am等。最常见的A亚型是A1和A2型,此外A型还包括A抗原弱表
达的表型。
B亚型主要有B3、Bx、Bm等。
3.1.7.14.4
顺式AB型CisABgroup
通常A抗原和B抗原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而顺式AB血型的A和B抗原的特性由同一个等位基因决定,
遗传上红细胞上A和B抗原的特性不随等位基因的分离而分开。
3.1.7.15
孟买型Bombayphenotype
H抗原缺乏的非分泌型被称为孟买型(Oh)。虽然带有正常的ABO基因,但红细胞膜上不表达A、B
和H抗原,唾液等分泌液中无A、B和H血型物质。血清中含有抗A、抗B和抗H抗体。
3.1.7.16
类孟买型para-Bombayphenotype
H抗原缺乏的分泌型被称为类孟买型。ABO基因正常,红细胞膜上无H抗原,但可检测到少量A和/或B
抗原,唾液等分泌液中含有ABH血型物质。不同的类孟买表型,血清中含有抗A和/或抗B抗体及弱的抗H
抗体。
3.1.7.17
Rh血型系统Rhbloodgroupsystem
国际输血协会命名的第4号血型系统,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和复杂的多态
性,在输血医学中的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BO系统。Rh血型系统的抗原由RHD基因和RHCE基因编码。
3.1.7.17.1
Rh抗原Rhantigen
Rh血型系统目前已发现54种抗原(编号RH1至RH61,其中7个编号已废弃不用),均由RHD基因和RHCE
基因编码(分别表达RhD(CD240D)和RhCcEe(CD240CE)蛋白)。Rh系统中具有临床重要性的抗体大多数
针对的是五种主要抗原(D,C,c,E,e)。
3.1.7.17.2
Rh单倍型Rhhaplotype
单倍型指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或遗传标记所构成的组合。Rh系统有八种主要的单倍型,分
别是DCe、dce、DcE、Dce、dcE、dCe、DCE、dCE,其中d代表RHD基因缺失或不完整的RHD基因。
5
WS/T203—2020
3.1.7.17.3
Rh表型Rhphenotype
通过血清学试验,鉴定红细胞上存在或缺失某种抗原,称为表型。使用抗D,抗C,抗c,抗E和抗e,
可以区分Rh系统18种表型。
3.1.7.17.4
D抗原Dantigen
由RHD基因所编码的,人类红细胞上仅能被抗D识别的特异性膜蛋白抗原。
红细胞表面携带正常的RhD蛋白,或D抗原变异导致的弱D、部分D和Del表型称为Rh阳性(RhD
positive)。
由RHD基因缺失或失活突变引起红细胞膜上D多肽缺失,从而导致所有D抗原表位缺失,称为Rh阴性
(RhDnegative)。
3.1.7.17.5
RhD血型鉴定RhDtyping
使用抗D分型试剂,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D抗原的方法。
3.1.7.17.5.1
RhD血型初检RhDinitialtyping
利用Rh血型定型试剂中的IgM抗D血型抗体与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反应,使用直接凝集试验检测红细
胞上是否具有D抗原。
3.1.7.17.5.2
Rh阴性确认confirmatorytestforRhnegative
通过排除弱D,来确认Rh阴性。
3.1.7.17.6
弱DweakD
D抗原表达减弱的表型。
3.1.7.17.7
D变异型Dvariant
D抗原发生数量或性质上的变化,称为D变异型,可分为弱D和部分D。
3.1.7.17.8
Del表型Delphenotype
Del红细胞表达极低水平的D抗原。常规血清学方法无法检测Del表型。该表型的红细胞可吸收并放
散抗D。亚洲人群中10%至30%的D阴性个体为Del表型。
3.1.7.17.9
部分DpartialD
6
WS/T203—2020
红细胞缺失一部分D抗原表位的表型,表现为D抗原性质上的变化。一些部分D同时也是“弱D”,即
伴随着D抗原数量的减少。
3.2白细胞抗原系统
3.2.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一组基因组合,编码与抗原呈递和细胞间识别相关的蛋白,有时也代表这一组基因编码表达的分子
或抗原组成的复合体,主要控制机体对抗外来组织或器官反应性,与组织器官移植排异密切相关,在人
称为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MHC分成三个区域,分别为MHC-I、II、III类区域。
3.2.1.1
MHC-I类区域MHCclassIregion
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近端粒处,主要包括HLA-I类基因,分为HLA-A、B、C、E、F、G、MICA、MICB
等,其中HLA-A、B、C被称为经典HLA-I类基因,编码表达MHCI类分子重链。HLA-E、F、G等则属于非经
典HLA-I类基因,该区域还有若干功能不明的基因。
3.2.1.2
MHC-II类区域MHCclassIIregion
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的着丝点端,主要包括HLA-II类基因,分为HLA-DRB1,-DRB3/4/5,-DQA1,
-DQB1,-DPA1、-DPB1、-DOA、DOB、-DMA、-DMB等,分别编码MHCII类分子中同名分子的α或β链。
3.2.1.3
MHC-III类区域MHCclassIIIregion
位于MHC-I类和MHC-II类区域之间,含有一系列基因,分别编码某些血清补体成分、热休克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等,如人C2、Bf、C4A、C4B等,不参与HLA抗原组成,不参与抗原提呈,但与免疫反应有
关。
3.2.2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mHag
供受者之间存在某些不匹配的组织抗原,可以在供受者MHC完全匹配时诱导MHC限制性杀伤性T细胞
反应或增殖,造成排异反应,这些组织抗原可以是性别连锁的,也可以是非性别连锁的。比较明确的性
别连锁的mHag有H-Y,非性别连锁的mHag有HA-1~-5等。
3.2.3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cocyteantigen;HLA
人体组织细胞共有或部分共有的一种糖蛋白类抗原,分为HLA-I类抗原和HLA-II类抗原;HLA-I类抗
原可表达在很多有核细胞表面;HLA-II类抗原可表达在B细胞、活化的T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等细胞的细
胞膜上。
3.2.3.1
HLA-I类抗原HLAclassIantigen
MHC-I类分子MHCclassImolecule
7
WS/T203—2020
主要分为HLA-A、B、C抗原,每种抗原由一条跨膜的α链和一条游离的β链组成,α链44Kd,具有
多态性,β链12Kd,无多态性。HLA-I类抗原提呈内源性抗原多肽,被CD8阳性T细胞识别。
3.2.3.2
HLA-II类抗原HLAclassIIantigen
MHC-II类分子MHCclassIImolecule
由HLA-II类基因编码表达,主要分为HLA-DR、-DQ、-DP抗原等,每种抗原由一条α链(34KD)和一
条β链(29Kd)组成,识别提呈外源性抗原多肽给CD4阳性T细胞。
3.2.4
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lymphocytemicrocytotoxicitytest;LCT
检测淋巴细胞表面HLA抗原的一种方法,相应的抗体结合抗原在补体存在时形成攻膜复合物从而杀
伤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细胞肿胀坏死。本试验又称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dependent
lymphocytotoxicitytest;CDC)。
3.2.5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lymphocyteculture;MLC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
常用于器官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以测定受体和供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抗原)相容的程度。若
一方(通常为供者)淋巴细胞经灭活处理,则称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one-waymixedlymphocyte
culture)。
3.2.6
组织相容性分型histocompatibilitytyping
组织相容性配型histocompatibilitymatching
为了顺利进行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而进行的一系列检测,包括对供受者的HLA抗原分型、
供受者间交叉配型以识别临床相关的针对供者的抗体、持续监控受者的体液免疫状况以监测有无HLA抗
体产生,以及供受者之间ABO血型分型等。
3.2.7
等位基因水平分型allelicresolutiontyping
所使用的DNA分型方法得到的核苷酸序列符合WHOHLA命名委员会所定义的某个等位基因。
3.2.8
高分辨率分型highresolutiontyping
DNA分型方法得到一组等位基因,该组等位基因已明确其编码HLA分子上抗原结合部位结构域的氨基
酸序列,并且已排除了无细胞表面表达的等位基因,抗原结合部位结构域包括I类抗原的α链上的α1、
α2结构域、II类抗原α链的α1结构域和β链的β1结构域。
3.2.9
低分辨率分型lowresolutiontyping
DNA分型方法得到的结果,仅相当于等位基因命名的第一个区域对应的特异性,类似血清学分型结
果的等价物。
8
WS/T203—2020
3.2.10
P组编码Pcode
由WHOHLA命名委员会制定用于报告一组无法区分的HLA分型结果,该组特点是组内所有HLA等位基
因均编码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结构域,用大写的P字母直接接在该组命名时数值最小的等位基因名称后,
如A*02:05P,代表A*02:05:01/A*02:05:02/A*02:05:03/A*02:05:04/A*02:05:05/A*02:05:06/
A*02:179/A*02:324这一组。
3.2.11
G组编码Gcode
由WHOHLA命名委员会制定用于报告一组无法区分的HLA分型结果,该组特点是组内所有HLA等位基
因具有相同的编码抗原结合部位结构域的外显子核苷酸序列,用大写的G字母直接接在该组命名时数值
最小的等位基因名称后,如A*02:05:01G代表了02:05:01/02:179/02:324这一组。
3.2.12
常见及确认的HLA等位基因表commonwell-documented;CWD
C代表常见的等位基因,在大于1500人的人群中观察到的等位基因频率>0.001;WD代表经过确认,
该组的等位基因应该在无关人群中至少被检测到5次以上,并且检测采用以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方法,且
HLA-I类基因测序至少包括第2,3外显子,HLA-II类基因测序至少包括第2外显子;或者,该等位基因在
无关人群中采用测序方法证实,并确认包含在一个特定的单体型中3次以上;没有被列在CWD表上的可认
为属于稀有或未经确认的等位基因。
3.2.13
HLA血清学分型HLAserologictyping
获取样品后,利用免疫学技术分析样品的HLA相关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待检物质可以分为细胞、
血清或血浆。
3.2.14
HLA基因分型HLAgenotyping
抽提样品中的遗传物质(DNA或RNA),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组成,得到HLA型别的分型方法,
主要分为PCR-SSP,PCR-SSOP,PCR-SBT等。
3.2.15
交叉反应组crossreactiongroup;CREG
HLAI类抗原根据血清学的表现分成9个组(1C,2C,4C,5C,6C,7C,8C,10C和12C),每个组都包含有若
干表现出不同血清学特性的抗原,这些不同的血清学特性被认为属于特异性抗原,但同时每组又各自表
现出一到几个的宽特异性。在异体供者器官源紧张时,有时可根据这些CREG而适当使用HLA不匹配的供
者源器官。
3.2.16
抗体谱细胞反应性panelreactiveantibody;PRA
群体反应性抗体
9
WS/T203—2020
抗体与谱细胞或谱抗原反应百分比。利用一组带有不同抗原的谱细胞(或类似物),鉴定受检样品
是否识别这些谱细胞,谱细胞设置要基本包括所有同源人群常见HLA抗原,一般包含30~60种已定型细
胞,计算抗原抗体反应阳性的谱细胞占谱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从而评估受检病人血液中是否含有HLA抗
体即是否致敏以及致敏性的高低,帮助选择合适供者器官。
3.2.17
HLA抗体固相筛选技术solidphaseHLAantibodydetectiontechnology
用重组DNA技术模拟HLA抗原,包被在ELISA板或荧光标记微珠上,用ELISA检测方法、流式细胞仪或
LUMINEX仪器筛选检测HLA抗体。
3.3经输血传播疾病
3.3.1
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infection;TTI
病原体通过输血过程从献血者体内进入到受血者体内并引起相应的感染或疾病。当感染的病原体为
病毒时,称为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alinfection;TTVI);当感染的病
原体为寄生虫时,称为输血传播的寄生虫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parasiticinfection;TTPI);
当感染的病原体为细菌时,称为输血传播的细菌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bacterialinfection;
TTBI)。当感染或疾病有可能经输血传播,而无论其通过输血传播实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对这些感染
或疾病称为可经输血传播的感染(transfusion-transmissibleinfection)。
3.3.1.1
输血后肝炎post-transfusionhepatitis;PTH
经输血传播发生的肝炎。
3.3.1.2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HBVinfection;OBI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血清中不能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但能检出HBVDNA的感染状态。
血清中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和/或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可检测为阳性,也可检测为阴性,肝组织中
能检出病毒复制指标。
3.3.2
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transfusion-transmissibleagent;TTA
能引起输血传播感染的病原体。
3.3.3
窗口期windowperiod
是指从感染病原开始,直至用某种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到该病原体感染性标志物存在为止的这一段时
间。不同的检测方法有不同的检测窗口期。
3.3.4
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
10
WS/T203—2020
受访者感染病原体以后,采用血清学方法动态观察受访者血清中抗原或抗体标志物的检测情况,当
抗原或抗体标志物由血清学阴性转变为血清学阳性的情况出现时,称为血清转换。
3.3.5
核酸检测收益nucleicacidtestingyield;NATyield
血液筛查得到的血清学指标阴性而相应核酸指标检出阳性的结果。
3.3.6
精英控制者elitecontroller
一类感染HIV后不服药也不会发病的病人,其外周血中抗-HIV阳性,但HIVRNA常因病毒载量低而无
法检出(HIV核酸检测阴性)。该类病人占HIV感染者总数的比例小于1%。
3.3.7
新发感染emerginginfection
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新认识到的,或者过去已经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地域分布
突然扩大,造成地域性或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性疾病。
3.3.8
新感染率incidencerate
某指定区域单位时间内献血者中某种输血感染性疾病的新感染者占给定献血者人群的比例,是评估
残余风险度的主要指标。
注:新感染率与流行病学领域的发病率(incidencerat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3.9
流行率prevalencerate
在流行病学领域指在某指定区域及指定时间内患有某种疾病或处于某种状态的人数占给定人群的
比例。在输血残余风险评估时,流行率主要指某种感染性疾病的标记占给定献血人群的比例。
3.3.10
残余风险度residualrisk
在采取干预措施(包括安全献血者挑选、严格感染性指标的筛查、提倡临床合理用血以及实施病原
体灭活等)后的全血及血液成分仍然残留的输血传播感染的可能性。
4献血服务学有关术语
4.1
献血blooddonation
个人为临床治疗需要给予全血或血液成分的过程。
注:献血可以献全血或血液成分。
4.2
单采apheresis
11
WS/T203—2020
从一个献血者体内采集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并将其余成分回输给献血者的过程,通常由血细胞分
离机自动完成。
4.3
献血者donor;blooddonor
给予全血或血液成分者。通常在未特别注明的情况下献血者指自愿无偿献血者。
4.3.1
自愿无偿献血者non-remuneratedvoluntaryblooddonor
个人自愿捐出其全血或血液成分而不接受任何报酬,无论是以现金的形式,还是可以折算成现金的
其他替代形式,如超过献血和来往交通所需的合理时间之外的休假。给予小纪念品、点心和因献血往来
直接的交通费用是符合自愿无偿献血原则的。
自愿无偿献血也被称为利他性献血(altruisticblooddonation)。
注: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称为捐血者(donor;blooddonor)。
4.3.2
初次献血者first-timedonor
第一次参加献血的献血者。
4.3.3
重复献血者repeatdonor
献血2次及以上的献血者。
4.3.4
定期献血者regulardonor
至少献过3次血,且近12个月内献血至少1次的献血者。
注:定期献血者以往被称为固定献血者。
4.4
单位unit
献血量和血液成分的计量方式。全血以200ml为1个单位;血液成分以从200ml全血中分离制备出
的为1个单位;单采血小板以符合国家标准的1袋单采血小板(1个人份)为1个单位,1个单位单采血小
板又称为1个治疗量(therapeuticdose)。
4.5
千人口献血量blooddonationsperthousandpopulation
一段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区域内平均每一千人口中的献血量(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临床
用血满足程度。
注1:献血单位数如不加说明即指全血。
注2:人口指本区域内常住人口。
4.6
千人口献血人数blooddonorsperthousandpopulation
12
WS/T203—2020
一段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区域内平均每一千人口中的参与献血的人数,通常用于衡量公众
参与献血的程度。
4.7
千人口献血人次blooddonationtimesperthousandpopulation
一段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区域内平均每一千人口中的参与献血的人次数,通常用于衡量血
站的服务能力。
5输血技术学有关术语
5.1血液采集
5.1.1
献血者知情同意donor(informed)consent
在献血前应书面告知献血者并解释相关信息,包括献血动机、安全献血者的重要性、具有高危行为
者故意献血的责任、实名制献血、献血者献血后回告、献血反应、健康征询与检查、血液检测疫情报告
等,并获得献血者认可并签名。
5.1.2
献血者确认donoridentification
通过核查献血者有效身份证件、问询等方式,确认献血者身份的过程。
5.1.3
献血者延期donordeferral
对不符合献血要求的献血者采取暂缓或永久性延迟献血的措施。被采取延期措施的献血者中,某些
献血者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只需延期原因消失后就可以再次献血(如间隔期未到和体重不合格等);而
某些献血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医学程序后才能判断是否能够再次献血。
5.1.4
献血者屏蔽donorquarantine
需要经过一定的医学程序后才能判断延期献血者是否能够再次献血的延迟措施。
5.1.5
风险行为riskbehavior
可能致献血者增加感染经输血传播疾病几率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5.1.6
全血wholeblood
采用特定的方法将献血者体内一定量外周静脉血采集至血袋内,与一定量的血液保养液混合而成。
5.1.7
单采血液成分apheresisbloodcomponent
单采成分血
13
WS/T203—2020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将献血者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组
分。
5.1.8
血液成分bloodcomponent
成分血
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组分及单采血
液成分的统称。
5.1.9
旁路转移袋diversionpouch
血液及血液成分采集时,为预防细菌污染,将穿刺后最先收集的一部分血液流入旁路系统,在旁路
系统上有一个较小的血液收集袋,此袋称为旁路转移袋,待旁路转移袋注满后,再将血液导入正式采集
袋。旁路转移袋中的血液仅作检测用,不再输入人体。
5.1.10
献血不良反应blooddonationadversereaction
献血相关并发症complicationrelatedtoblooddonation
极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者献血后出现的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疼痛、过敏或者全身性血管迷走
神经反应。
5.1.11
献血护理blood-donorcare
在献血的过程中及献血后,专业人员对献血者进行观察和看护,减少或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献血不
良反应。
5.2献血前血液检测
5.2.1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献血者单位体积血液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筛查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指标之一。
常用检测方法有硫酸铜法(coppersulfatemethod)、血红蛋白试纸条比色法(hemoglobinteststrip
colorimetricassay)和血液分析仪检测法(hematologyanalyzermethod)等。
5.2.2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献血者单位体积血液内红细胞的体积比,是筛查单采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指标之
一。
5.2.3
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
献血者单位体积血液内血小板的数量,是筛查单采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指标之一。
5.3感染性疾病检测
14
WS/T203—2020
5.3.1
血液筛查试验bloodscreeningtest
通常指对血液中可经输血传播疾病的相关标志物进行检测,广义的血液筛查还包括意外抗体的检测、
稀有血型抗原的检测以及血液中其它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5.3.2
初次试验initialtest
对血液进行可经输血传播疾病筛查的初次检测,初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5/T 2113-2004 天然彩色棉OE纱 2004-03-30
- DB65/T 2110-2004 天然彩色棉花耕作种植技术要求 2004-03-30
- DB14/T 117-2004 核桃栽培与管理规程 2004-04-01
- DB31/ 300-2004 燃气燃烧器具安全和环保技术要求 2004-04-27
- DB50/T 148-2004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设计施工与使用技术规范 2004-05-18
- DB65/T 2109-2004 天然彩色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2004-03-30
- DB31/T 307-2004 建筑物清洁保养验收规范 2004-03-25
- DB36/T 431-2004 照相业服务操作规程和质量要求 2004-04-27
- DB22/T 1029-2004 菱角 2004-04-01
- DB14/T 118-2004 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 200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