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19-2006 Specification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 landslide stabilization
基本信息
本规范适用于指导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发布历史
-
2006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起草人:
- 殷跃平、张作辰、贺模红、潘世兵、胡瑞林、张国全、康宏达、鄢毅、唐辉明、程温鸣、黎力、李晓春、张开军、刘真
- 出版信息:
- 页数:57页 | 字数:10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ofdesignandconstructionforlandslidestabilization
2006-06-05发布2006-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1
目次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l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l
4滑坡分类及防治工程勘查………………………3
5滑坡防治工程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5
6排水工程…………………………7
7抗滑桩……………12
8预应力锚索………………………18
9格构锚固…………………………24
10重力挡墙……………………28
ll其他防治工程…………………32
12滑坡防治监测…………………35
13施工组织………………………36
14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37
附录1(规范性附录)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44
附录2(规范性附录)重力挡土墙土压力计算公式……………49
附录3(规范性附录)抗滑桩设计地基系数表……………………5l
2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1、附录2、附录3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贺模红、潘世兵、胡瑞林、张国全、康宏达、鄢毅、
唐辉明、程温鸣、黎力、李晓春、张开军、刘真。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3
引言
为提高滑坡防治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地质依据充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
术可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防治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基础上编写而
成,并以各种方式充分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在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迁建,以及其
他市政与工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滑坡防治工程中试行并反复修改完善,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对滑坡防治工程的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及应急治理工程设
计进行了规定,并对实施防治工程的排水、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重力挡墙、注浆
加固、刷方减载、回填压脚和植物防护等技术方法,以及施工技术方法提出了要求。
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滑坡分类及防治工程勘查、滑坡防治工程分级
及设计安全系数、排水工程、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重力挡墙、注浆加固、刷方减
载、回填压脚、植物防护、滑坡防治监测、施工组织、质量检验及工程验收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指导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
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119—2003砼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50290—1998土木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SL18—19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DJ34—1989溢洪道设计规范
JGJ94—]9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5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可划分为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
规模小、地质条件清楚的滑坡,可简化设计阶段。
3.1.2可行性方案设计:根据防治目标,在已审定的滑坡防治地质勘察报告基础上进行编制;
应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进行论证,并作出工程估算;提交可行性
方案设计报告及可行性方案设计附图册,并提交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试验报告等附件;
计算和估算内容可以计算书和估算书的形式作为附件提交。
3.1.3初步设计:对可行性方案设计推荐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试验;提出具体工程实现步骤和
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编制相应的报告及图件,进行工程概算;提交初步设计报告及
设计附图册,并提交有关试验报告等附件;计算和概算内容可以计算书和概算书的形式作为附
件提交。
3.1.4施工图设计:对初步设计确定的工程图进行细部设计;提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安全
措施要求;并满足工程施工和工程招投标要求: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进行工程预算;提
交施工设计图册及施工图说明书、预算书等。
3.1.5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是滑坡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的特殊内容,可简化上述设计阶段。但应
急治理须与后续的正常治理相适应,并为正常治理提供基础。
3.2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
3.2.1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是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阶段。根据任务书要求,从技
术可行、经济合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防治工程进行两个以上方案的分析论证,进行投
资估算,确定优化方案。
3.2.2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必须在己审定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基础上编制,并依
据有关文件进行。
3.2.3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的选定,应在遵循防治工程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
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进行。
3.2.4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须对滑坡的危害性和实施防治工程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
证,应统计核实滑坡发生时可能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3.2.5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论证工程实施的可能性;阐明在现今技术经济条件下,
实施工程的可能性,并与避让搬迁、监测预警等方案进行对比。
6
3.2.6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须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选定有关的岩土体物理力学
参数,并结合防治工程要求,建立和完善地质力学模型。
3.2.7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的级别,选定设计安全系数标准,
考虑有关工况,并结合拟布置的工程位置,专门对滑坡推力进行计算。
3.2.8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均必须达到论证深度要求,具备技术经济可比性。
3.2.9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根据所在地域,明确气温、降雨、库水位、地震、附
加荷载等基本设计参数,确定荷载来源及其组合特征;根据任务书要求,明确设计技术依据和
定额标准,根据防治工程目标和级别确定设计标准。
3.2.10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对滑坡防治工程进行效益评估,包括工程实施后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2.11对于I级滑坡防治工程,应专门编制监测设计,内容包括施工安全监测、防治工程效
果和动态长期监测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监测技术和监测频次。
3.2.12施工组织是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的重要内容,应结合雨季和库水位变化等特
征,安排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实施顺序,并确定切实可行的工期。
3.2.13应结合城镇规划,编制防治工程的保护和灾害风险管理措施。
3.2.14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须提交相应的设计附图册,一般为A幅面,平面布置
3
图可采用A、A或更大幅画。
10
3.2.15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计算公式、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
也可以计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3.2.16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必须详细说明估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
量及定额依据等,也可以估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3.3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
3.3.1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必须在已审定的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编制;根据
推荐方案,补充必要的设计参数,进行结构设计。
3.3.2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必须对推荐方案所依据参数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现场专项试
验和室内模拟分析。
3.3.3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应对各工程单元充分计算,进行结构设计。
3.3.4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须提交相应的设计附图册,一般为A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
3
用A、A或更大幅面。
10
7
3.3.5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计算公式、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也可以计
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3.3.6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必须详细说明概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额
依据等,也可以概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3.4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
3.4.1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须对滑坡防治工程涉及的各工程单元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编
制相应的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3.4.2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基本思路、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
械、施工机械、施工顺序、进度计划、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理等。
3.4.3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须提交相应的设计图册,一般为A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
3
用A、A或更大幅面。
l0
3.4.4滑坡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计算公式、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并以
计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3.4.5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必须详细说明预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
额依据等,并以预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4滑坡分类及防治工程勘察
4.1滑坡分类
4.1.1滑坡类型按主要因素划分
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型式等主要因素,可按表1对滑坡进行分类。
表1滑坡主要类型分类
类型亚类特征描述
堆积层滑坡堆积体滑坡由滑坡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土质)崩塌堆积体滑坡由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滑坡
崩滑堆积体滑坡由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黄土滑坡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
粘土滑坡由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
残坡积层滑坡由花岗岩风化壳、沉积岩残坡积等构成,浅表层滑动
8
人工弃土滑坡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
近水平层状滑坡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
切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或裂隙面滑动
岩质滑由基岩构成。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常沿倾向坡山外的一组
切层滑坡
坡软弱面滑动
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一组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
逆层滑坡
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
危岩体由基岩构成。岩体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滑动面
变形体
堆积层变形体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
4.1.2滑坡类型按其他因素划分
根据滑体厚度、运移方式、成因属性、稳定程度、形成年代和规模等其他因素,可
按表2进行滑坡分类。
表2滑坡其他因素分类
有关因素名称类别特征说明
浅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lOm以内
滑体厚度中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25m之间
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超过25m
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
推移式滑坡
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运移形式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
牵引式滑坡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
陡坎状
由于施工开挖山体或建筑物加载引起的滑坡。还可细分为:
(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山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
工程滑坡
(2)工程复活古滑坡:久已存在的滑坡,由于“斩腰切脚”引
发生原因
起复活的滑坡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
自然滑坡
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9
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
活滑坡
现今稳定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
程度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
死滑坡
较盛,常有居民点
现代滑坡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
发生年代老滑坡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小型滑坡<10×1043
m
4343
中型滑坡10×10m~100×10m
滑体体积大型滑坡100×104343
m~1000×10m
4343
特大型滑坡1000×10m~10000×10m
巨型滑坡>10000×1043
m
4.2滑坡防治工程勘察
4.2.1滑坡防治工程实施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可采用主—辅剖面相结合的方法,
随着工程的实施,不断提高勘察精度,并进行反馈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4.2.2滑坡勘察可采用主一辅剖面法进地,沿滑坡主滑方向,详细查明滑坡体的结构,根据滑
坡复杂程度和工程重要性,确定一至数条主剖面,并布置辅助剖面。滑坡两主剖面之间的间距
不宜大于200m;辅助剖面之间及辅助剖面与主剖面之间的间距,一般为40~lOOm。
4.2.3滑坡勘察,主要用地面测绘与钻探、井探、槽探等方法结合进行;必要时,可采用硐探
和地球物理。须重点查明滑坡体、滑带和滑床的结构特征,特别应了解滑带的基本性状和物理
力学特征。
4.2.4滑坡区及邻区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采用的比例尺为1∶200~1∶2000,须提供滑坡工
程地质剖面图、沿主滑方向的主剖面及相关剖面图及横断面图等。
4.2.5在进行滑坡勘察中,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应的滑坡地面变形、深部位移、地下水动态等
监测,为防治工程设计、施工和效果评估提供充分依据。
4.2.6根据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和地质环境,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试验,提供滑体天然容重、
饱和容重、滑带土的峰值和残余抗剪强度、滑床地基承载参数、地下水位以及孔隙水压力等参
10
数,并结合反演法和内比法,推荐出合理的设计参数。
4.2.7滑坡区的地貌形态、地表裂缝、建筑物和树木变形、地下水动态、人工扰动等特征,结
合地表变形和深部位移监测结果,对滑坡体稳定现状和蓄水后可能的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并作
出滑坡防治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估。
4.2.8在施工过程中,应实时对滑坡进行跟踪测绘编录,检验、补充及更正勘察结论,并进行
反馈设计。
4.2.9在滑坡防治工程的前期勘察期间,应收集大气降雨、库(江)水位动态及附加荷载等数据,
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滑坡稳定性评价和设计。
4.2.10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须依据审定后的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进行。
5滑坡防治工程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
5.1滑坡防治工程级别划分
根据受灾对象、受灾程度、施工难度和工程投资等因素,可按表3对滑坡防治工程进行综
合划分。
表3一般滑坡防治工程分级表
级别ⅠⅡⅢ
主要集镇。或大型工一般集镇。县级或中
危害对象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矿企业、重要桥梁、型工矿企业,省道及
国道专项设施一般专项设施
危害人数/人>10001000~500<500
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10001000~500<500
程度
潜在经济损失/万元>1000010000~5000<5000
施工难度复杂一般简单
工程投资/万元>10001000~500<500
5.2滑坡荷载及强度标准
11
5.2.1荷载
(1)滑坡体自重;
(2)滑坡体上建筑物等产生的附加荷载;
(3)地下水产生的荷载,包括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等;
(4)地震荷载;
(5)动荷载,如汽车荷载等;
(6)江(库)水位。
5.2.2荷载强度标准
(1)暴雨强度按10~100年的重现期计;
(2)地震荷载按50~10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计;
(3)库水位按坝前高程计,并根据不同地段作调整,即接洪水线。
滑坡防治工程暴雨和地震荷载强度取值标准参见表4。
表4滑坡防治工程荷载强度标准表
暴雨强度重现期/a地震荷载(年超越概率10%)/a
滑坡防治工程级别
设计校核设计校核
Ⅰ5010050100
Ⅱ205050
Ⅲ1020
5.3滑坡稳定性评价计算公式
滑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滑坡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用恰当的方法,并可参考有限差分法、
离散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考虑。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推荐如下。
5.3.1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
包括两种滑动面类型。
(1)滑动面为折线形
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可用詹布法(Janbu)进行校核。计算公式见附录
1。
12
(2)滑动面为单一平面或圆弧形
詹布法(Jabu)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可用毕肖普法(Bishop)进行校核。计算公式见
附录1。
5.3.2岩质滑坡
用平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计算公式见附录1。
5.3.3滑坡滑带参数确定
滑带力学参数,可采用试验、经验数据类比与反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反演公式推荐为:
KsWisinai−tanφWicosαi
∑∑
内聚力C(1)
L
KsWisinai−CL
∑
内摩擦角φarctan(2)
Wicosαi
∑
一般条件下,稳定系数K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滑坡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K=1.00~1.05,
滑坡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K=0.95~1.00,
5.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1)抗滑安全系数
设计:自重,K=1.2~1.4;
s
自重+地下水,K=1.1~1.3。
s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02~1.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s=1.02~1.15。
(2)抗倾安全系数
对于崩滑体防治工程,应采用抗倾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设计:自重,Ks=1.5~2.0:
自重+地下水,K=1.3~1.7。
s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1.1~1.5;
s
自重+地震+地下水,K=1.1~1.5。
s
(3)抗剪断安全系数
当采用注浆或微型桩加固滑带时,应采用抗剪断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设计:自重,Ks=2.0~2.5:
13
自重+地下水,K=1.7~2.2。
s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2~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1.2~1.5。
s
(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根据其工程级别进行,即I级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取高值,Ⅲ级
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取低值。
(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可采用分级方法进行,即主体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取高值,附属或
临时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相应降低。
(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取值,推荐如下(表5)。
表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推荐表
安全系数类型工程级别与工况
I级防治工程Ⅱ级防治工程III级防治工
设计校核设计校核设计校核
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工况
ⅠⅡⅢⅣⅠIIⅢⅣIIIⅢⅣ
1.31.21.101.101.251.151.051.051.151.101.021.02
抗滑动∫∫∫∫∫∫∫∫∫∫∫∫
1.41.31.151.151.301.301.101.101.201.201.051.05
1.71.51.301.301.61.41.201.201.51.31.101.10
抗倾倒∫∫∫∫∫∫∫∫∫∫∫∫
2.01.71.501.501.91.61.401.401.81.51.301.30
2.21.91.401.402.11.81.301.302.01.71.201.20
抗剪断∫∫∫∫∫∫∫∫∫∫∫∫
2.52.21.501.502.42.11.401.402.32.01.301.30
注:(1)工况I一自重;(2)工况II一自重+地下水;(3)工矿III一自重+暴雨+地下水(4)工况Ⅳ
一自重+地震+地下水。
6排水工程
14
6.1一般规定
6.1.1排水工程设计,应在滑坡防治总体方案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降雨条
件,制定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二者相结合的方案。
6.1.2地表排水工程的设计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等级所确定的防洪标准予以确定,并依此确
定排水工程建筑物的级别、安全超高及安全系数。
6.1.3当滑坡体上存在地表水体,且必须保留时,应进行防渗处理,并与拟建排水系统相接。
6.1.4地下排水工程,应视滑动面状况、滑坡所在山坡汇水范围内的含水层与隔水层水文地质
结构及地下水动态特征,选用隧硐排水、钻孔排水或盲沟排水等方案。
6.1.5当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复杂时,排水工程对于滑坡稳定系数的提高值可不作为设计依
据,但可作为安全储备加以考虑。
6.2排水工程设计
一、地表排水
6.2.1地表排水工程,应根据滑坡的规模、范围及其重要程度,准确、合理地选定设计标准,
即选定某一降雨频率作为计算流量的标准。将大于设计标准或在非常情况下使工程仍能发挥其
原有作用的安全标准,作为校核标准。
6.2.2地表排水工程设计的频率地表汇水流量计算,可根据中国水利科学院水文研究所提出的
小汇水面积设计流量公式计算。即:
QP0.278φSPF/τn(6.2.2—1)
3
式中:QP—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s);
S—设计降雨强度(mm/h);
P
τ—流域汇流时间(h);
φ—径流系数;
n—降雨强度衰减系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39253-2020 增材制造 金属材料定向能量沉积工艺规范 2020-11-19
- GB/T 39255-2020 焊接与切割用保护气体 2020-11-19
- GB/T 39259-2020 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物料清单要求 2020-11-19
- GB/T 39261-2020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毒理学评价前理化性质表征指南 2020-11-19
- GB/T 39260.2-2020 用例方法 第2部分:用例模板、参与方清单和需求清单的定义 2020-11-19
- GB/T 39256-2020 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 2020-11-19
- GB/T 39257-2020 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评价规范 2020-11-19
- GB/T 39254-2020 增材制造 金属制件机械性能评价通则 2020-11-19
- GB/T 39263-2020 道路车辆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术语及定义 2020-11-19
- GB/T 39258-2020 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采购控制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