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432-2017 公路被动柔性防护网技术规程

DB51/T 2432-2017 Road passive flexible protective ne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2432-2017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9-19
实施日期
2017-1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交通厅
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路被动柔性防护网勘察及评估,设计,包装、运输、贮存和安装,质量检验,工程验收,保养及维修等。 本规程适用于公路边坡落石灾害防护中采用的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设计、施工及维护工作。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奥思特边坡防护有限公司 成都新途科技有限公司 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
起草人:
程 强 赵世春 余志祥 许 浒 余建华 刘天翔 齐 欣 洪习成 韦 韬 原振华 马洪生 吕汉川 杨昌凤 沈钟飞
出版信息: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P6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2432—2017

公路被动柔性防护网技术规程

2017-09-19发布2017-10-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2432—2017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总则..............................................................................1

4术语和符号........................................................................2

5基本规定..........................................................................5

6勘察及评估........................................................................7

7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9

8质量检验.........................................................................20

9包装、运输、贮存和安装...........................................................20

10工程验收........................................................................22

11保养和维修......................................................................2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材料性能检验...................................................2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部件性能检验...................................................26

附录C(规范性附录)整体性能检验...................................................30

I

DB51/T2432—2017

前言

根据川质监函[2014]100号文的要求,编制组认真调查和总结了近年来被动柔性防护网使用中的经

验和出现的问题,吸收了编写单位近年来开展的相关课题和试验研究成果,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标准,在

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包括11章和3个附录,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勘察及评估,被动柔性

防护网工程设计,质量检验,包装、运输、贮存和安装,工程验收,保养和维修,材料性能检验、部件

性能检验、整体性能检验等。整体性能检验参考了欧洲技术认可组织(EOTA)颁布的《Guidelinefor

EuropeanTechnicalApprovalofFallingRockProtectionKits》(2012版)。

本规程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负责管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

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四川省交通

运输厅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规程日常管理组(地址:成都市武侯祠横街1号;邮编:610041)。

本规程起草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奥思特边坡防护有限公司

成都新途科技有限公司

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程强\、赵世春、余志祥、许浒、余建华、

刘天翔、齐欣、洪习成、韦韬、原振华、

马洪生、吕汉川、杨昌凤、沈钟飞。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郑治、冉茂云、何思明、刘宗绪、肖广文、

张一平、兰庭文、张清祥、何赓馀、蒋忠信、康景文。

II

DB51/T2432—2017

公路被动柔性防护网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路被动柔性防护网勘察及评估,设计,包装、运输、贮存和安装,质量检验,工程

验收,保养及维修等。

本规程适用于公路边坡落石灾害防护中采用的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设计、施工及维护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

GB912-2008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GB/T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5223-201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5976-2006钢丝绳夹

GB/T6946-2008钢丝绳铝合金压制接头

GB/T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20118-2006一般用途钢丝绳

GB/T20492-2006锌—5%铝—混合稀土合金镀层钢丝、钢绞线

GB/T25854-2010一般起重用D形和弓形锻造卸扣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755-2012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086-201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

JT/T528-2004公路边坡柔性防护系统构件

TB/T3089-2004铁路沿线斜坡柔性安全防护网

YB/T5294-2009一般用途低碳钢丝

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YB/T5343-2009制绳用钢丝

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3总则

3.1为使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施工、维护规范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

程。

1

DB51/T2432—2017

3.2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应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在地质勘察和落石评估分析

的基础上,合理设计、精心施工、勤于养护。

3.3被动柔性防护网可作为边坡落石防护工程的一部分,与其他工程措施配合使用,也可独立使用,

使用时应充分考虑被动防护网的耐久性和使用年限。

3.4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

的规定。

4术语和符号

4.1术语

4.1.1被动柔性防护网passiveflexiblebarrier

采用锚杆、立柱、支撑绳和拉锚绳等固定方式将金属柔性网以一定角度安装在坡面上,用以拦截落

石的柔性栅栏式拦挡结构,俗称拦石网,其结构体系通常包含拦截结构、支撑结构、连接结构、耗能装

置、基础五大部分。

4.1.2极限防护能量ultimateprotectiveenergy

被动柔性防护网能够成功拦截的落石最大冲击动能。

4.1.3落石弹跳高度bounceheightofrockfall

根据落石运动轨迹分析确定的落石距坡面的最大垂直高度。

4.1.4参考坡面referenceslope

沿柔性防护网最大变形量方向的下坡坡面,其坡面角度β应与落石撞击网片前1m位置处的落石轨迹

线方向平行,且允许正负20°的偏差。

4.1.5有效防护高度effectiveprotectiveheight

沿垂直于参考坡面的方向进行测量,被动柔性防护网中上支撑绳与基座底板连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4.1.6剩余防护高度residualprotectiveheight

被动柔性防护网将落石截停后的有效防护高度。

4.1.7防护等级protectiongrade

根据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在防护体系中的作用、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结构破坏的危害程度、维护的

难易程度以及经济性等因素,所确定的防护设防等级。

4.1.8落石rockfall

在重力或其它外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坠落或滚落的斜坡上的岩石块体。

4.1.9落石运动轨迹movementpathofrockfall

落石经过坠落、弹跳、滚动或滑动等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沿着坡面向下快速运动,最后在较平缓的地

带或障碍物附近静止下来的连续空间位移曲线。

2

DB51/T2432—2017

4.1.10支撑绳supportrope

用以实现金属柔性网按设计形式铺挂、对金属柔性网起支撑加固作用的钢丝绳。一般根据其布置位

置分为上支撑绳和下支撑绳。

4.1.11缝合绳suturerope

金属柔性网之间或金属柔性网与支撑绳之间缝合联结的钢丝绳。

4.1.12拉锚绳anchorrope

连接立柱与基础锚杆的钢丝绳,根据其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分为上拉锚绳、下拉锚绳、侧拉锚绳和中

间加固拉锚绳。

4.1.13耗能装置energydissipatingdevice

配置于支撑绳和拉锚绳等连接结构上的用于吸收冲击能量的装置。

4.1.14钢丝绳网wireropenet

用钢丝绳编制并在交叉节点处连接固定的金属柔性网。

4.1.15环形网ringnet

用钢丝盘结或缠绕成环,并相互套接而形成的金属柔性网。

4.1.16立柱post

支撑钢丝绳和金属柔性网的构件。

4.1.17基座baseplate

立柱的定位基础板。

4.1.18钢丝格栅steelwiremesh

铺设于钢丝绳网或环形网上表面的用钢丝编织的格栅网。

4.1.19节点卡扣crossclip

是一种实现两根钢丝绳交叉节点紧固的特殊扣件。

4.1.20跨度span

相邻立柱间的距离。

4.1.21总体设计generaldesign

在勘察及评估工作基础上,针对被动柔性防护网进行的总体性设计,其内容包括确定极限防护能量、

防护等级、跨度、防护高度,提出材料选用及耐久性要求,提出制作、安装和维护要求等。

4.1.22结构体系设计structuresystemdesign

合理确定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体系,对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进行设计、计算和试验,配置结构部件,

明确构造要求。

3

DB51/T2432—2017

4.2符号

4.2.1作用和作用效应

Ek——极限防护能量所对应的最大冲击能量;

Tn,max——拦截结构中钢丝网环最大拉力;

Tr,max——钢丝绳最大拉力;

N——立柱轴心压力;

Mx,My——同一截面处绕x轴和y轴的弯矩。

4.2.2计算指标

dS——被动柔性防护网与其所保护区域或建筑物间的顺坡面安全距离;

dB——防护网在遭受其极限防护能量相应的落石冲击时的最大缓冲位移标准值;

F0——耗能装置的工作荷载;

Δd——单个耗能装置最大变形量;

Fst——耗能装置静态启动力;

Fdt——耗能装置动态启动力;

[Tn]——拦截结构中基本环链的破断拉力最小值;

[Tr]——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

f——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Ab——锚杆体截面面积;

Pd——锚杆设计锚固力;

Fptk——普通钢筋或钢丝绳的抗拉设计强度;

Lr——地层与注浆体间粘结长度;

Lg——注浆体与锚杆体间粘结长度

frb——锚杆锚固体与地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

fb——注浆体与锚杆体间粘结强度设计值。几何参数

hb——落石弹跳高度;

hp——有效防护高度;

hr——剩余防护高度;

α——落石撞击网片前1m位置处的轨迹方向与水平面夹角;

β——参考坡面的坡角;

i——跨度;

A——立柱的毛截面面积;

Wnx,Wny——对x轴和y轴的净截面模量;

W1y——在弯矩作用平面内较大受压纤维的毛截面模量;

d——锚杆锚固段段钻孔直径;

dg——锚杆体材料直径。计算系数及其它

γd——防护网缓冲位移分项系数;

ηr——整体结构中网片的耗能比例系数;

ηs,d——整体结构中支撑绳上耗能装置的耗能比例系数;

ηa,d——整体结构中网片耗能所占的比例系数;

βb——考虑耗能装置未完全工作的调整系数;

4

DB51/T2432—2017

αm——构件承载力储备系数,对于不同构件取值不同;

γx,γ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N’Ey——钢结构稳定设计计算参数;

λy——构件截面对y轴的长细比;

φy——弯矩作用平面内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K1,K2——锚杆锚固体设计安全系数;

n——锚杆钢筋根数。

5基本规定

5.1常用的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构成如图3.1所示,通常由拦截结构、支撑结构、连接结构、耗能

装置和基础五部分组成,一般包含以下部件:

a)拦截结构——金属柔性网;

b)支撑结构——立柱;

c)连接结构——上、下支撑绳,拉锚绳;

d)耗能装置——各类耗能装置,如减压环、U型耗能件等;

e)基础——基座、锚杆。

上拉锚绳基座、锚杆耗能装置

上支撑绳

(含耗能装置)

网片

侧拉锚绳立柱

中间跨

端跨有效防护高度端跨

跨度

基础

下支撑绳

下拉锚绳

(含耗能装置)中间加固拉锚绳

(a)立面示意

落石耗能装置立柱

上拉锚绳落石

上拉锚绳耗能装置

轨迹上支撑绳

轨迹立柱

下拉锚绳

锚杆

α网片上支撑绳

锚杆α

最大

下支撑绳

网片变形

下支撑绳

基础量

基础

β

β有效防护高度0°≤α≤90°

参考坡面

α-20°≤β≤α+20°锚杆

锚杆

(b)剖面示意

5

DB51/T2432—2017

图5.1常见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组成

注:耗能装置的具体配置依据不同极限防护能量而定。

5.2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被保护物的重要性、结构破坏的危害程度、更换维护的难易

程度以及经济性等因素,按表5.2采用不同的防护等级。

表5.2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防护等级表

防护等级危害程度性能目标

能够实现预期防护要求,除耗能装置外其余系统无损坏,无需处理或仅需

一级大

替换耗能装置后即可继续正常工作。

能够实现预期防护要求,且系统有损坏,须经修复或替换局部部件后可继

二级中

续正常工作

三级小基本能实现预期防护要求,系统修复困难

注:危害程度的确定根据勘察及评估中6.2.3条确定。

5.3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a)勘察及评估;

b)总体设计;

c)结构体系设计;

d)基础设计。

条文说明:

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属复杂的结构体系,其结构体系设计需要在大量分析计算基础上通过试验检验

后定型,产品的定型一般由生产厂家完成。设计部门在勘察评估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基础设计,其

中被动防护网结构的有效防护高度、极限防护能量等,参照市场常用规格选用。

5.4需对拟防护区域进行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的专项调查评估,以确定被动柔性防护网的极限防护能

量、有效防护高度、防护等级等。设计前应进行充分的现场测绘及勘察工作,获取必要的地形剖面和地

质资料,合理确定防护工程布设位置和范围。

5.5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应根据其防护要求、自然条件及耐久性等要求进行材料选用。

条文说明:

作为长期暴露于山区自然环境中的工程结构,设计时应合理选用材料。防护要求包含防护等级、极

限防护能量和有效防护高度、防护范围等,根据防护要求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而根据自然条件,

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化学性能,如防腐蚀、防火等。

5.6被动柔性防护网的设计应考虑防护要求、支承条件、制作加工、施工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

条文说明:

作为一种特殊的工程结构,在设计被动柔性防护网时除了要考虑其使用阶段可能遭受的设计荷载,

还应充分考虑结构构件在制作、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山区地形对运输和安装施

工的影响。宜优先采用通用的和标准化的结构和构件,减少制作、安装工作量。

5.7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时,应考虑其可维护性,并设置相应的保养及维护通道以保证关键部位能够

通达。

条文说明:

6

DB51/T2432—2017

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可维护性包括对整体结构及部件的保养和检查、清理被拦截的落石、维修或更换

关键构件等,忽视维护工作将严重影响被动柔性防护网的使用周期和工作性能。因此,必须设置相应的

作业通道以保证上述工作的可实施性。

6勘察及评估

6.1勘察

6.1.1应对边坡开展如下资料收集、调查和测量工作

a)收集灾害点气象、水文及地震动参数资料;

b)确定被保护物的位置和性质;

c)调查地形地貌特征及边坡区的植被发育情况,尤其是坡面冲沟的位置,地表水在坡面径流、汇

集及排泄状况;

d)调查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包括边坡岩性及岩性组合、风化卸荷程度,岩体中主要结构面发育情

况及特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空间组合关系等;

e)调查地下水出露的位置,以及和潜在失稳岩体间的关系;

f)调查访问灾害点灾害发育历史,包括发生时间及频率、单次失稳规模、落石运动路径、危害范

围、落石粒径大小等;

g)调查潜在失稳岩土体分布的位置、规模;

h)测绘典型边坡地质剖面,上部超出崩塌源位置,下部超过崩塌落石最远危害范围;

i)测绘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位置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和基础地质条件,以合理布置立柱位置。

6.1.2应对边坡开展如下地质勘察工作:

a)对拟设被动柔性防护网位置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立柱基础及拉锚杆区工程地质条件,

评估地基稳定性和锚固段岩土体稳定性,获取地基岩土承载力和锚固段岩土体与锚固体摩阻力等参数;

b)立柱基础及锚杆工程地质勘察采用以工程地质调查和坑槽探为主,必要时辅助地质钻探。

6.1.3高位危岩体难以通达,调查及测量宜采用无人机摄影辅助调查、数码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

等方法。

6.2评估

6.2.1分析评估边坡岩土体稳定性,确定潜在失稳岩体位置、失稳破坏模式。

6.2.2分析评估边坡岩土体失稳频率、单次失稳岩体规模、岩块块体尺寸,分析预测失稳岩土体坡面

运动路径、弹跳高度、危害范围等,分析评估被动柔性防护网的适用性。

6.2.3根据落石灾害危害对象特点、灾害发生后产生的后果,评估灾害发生后对危害对象的危害程度,

按表6.2.3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表6.2.3落石危害程度划分表

危害程度危害对象危害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桥梁、隧道洞口等构造物受损,路基受损,危害运营安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中的桥、隧构筑物全

中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基受损,危害运营安全

小临时工程临时工程受损,不构成人员伤亡

注:当临时工程中保护对象有较高要求,或临时工程受损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应提高危害程度划

分等级。

7

DB51/T2432—2017

6.2.4对拟设被动柔性防护网位置处的落石冲击动能进行预测,确定落石冲击动能设计值。计算冲击

动能应充分考虑崩塌落石灾害可能的失稳规模和单次失稳块体的数量。

条文说明:

实际崩塌落石灾害,单个块体失稳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往往是多个块体滚落,冲击被动网,甚至大

规模岩体失稳。冲击动能设计值计算中,应对潜在失稳岩体规模进行判定,预估单次崩塌灾害可能冲击

被动网块体的数量、方量等,合理确定冲击动能设计值。当预估可能产生大规模岩体失稳灾害时,宜将

被动防护网与其它结构综合使用,或采取其它防治结构。

落石的冲击动能宜采用试验、计算分析等方法确定,也可参考日本《坠石对策便览》,考虑斜坡坡

度、斜坡岩土性质、植被情况、坡面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下式计算:

μS

ER=()1+βR(1−)mRgHR

tanθS

μS

式中:()1+βR(1−)≤1.0

tanθS

ER——落石的冲击动能;

βR——旋转能量系数,可定为0.1;

θS——斜坡坡度角;

mR——落石的质量;

g——重力加速度;

HR——落石落下的高度;

μS——等价摩擦系数,可参照下表确定:

表1不同边坡类型的μ取值

从实验中得到的

区分落石以及斜坡的特性设计使用的μS

μS的范围

A硬岩、圆状:凹凸小、没有树木0.050~0.1

B软岩、圆状~角状:凹凸中~大、没有树木0.150.11~0.2

C沙土·崖锥、圆状~角状:凹凸小~中、没有树木0.250.21~0.3

D崖锥·巨大石砾夹杂崖锥、角状:凹凸中~大、树木无~有0.350.31~

6.3报告编制

8

DB51/T2432—2017

6.3.1勘察报告的编制应充分利用勘察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所依据的原

始资料在使用前均应检查、分析、整理,确认无误。

6.3.2勘察评估报告主要由文字报告、图件和图表组成。

6.3.3文字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a)项目概况:主要包括拟治理灾害点的工程概况、任务依据、执行标准、勘察评估方法及完成的

工作量、勘察评估过程等;

b)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边坡地质结构及岩土性质、水文地

质条件、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等;

c)工程地质评估及建议:主要包括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潜在失稳破坏模式、潜在失稳岩土体的

稳定性及失稳规模、失稳岩土体运动特征及危害范围、冲击能量预测、防护等级建议、防护网

适宜性评价、防护网布置位置建议、地基持力层选择及岩土参数建议等。

6.3.4图件和图表: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纵剖面图、横剖面图,以及相应的试验测试资料。

6.3.5针对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勘察报告,可与其他边坡防治工程报告合并编制,当无独立勘察报告时,

设计文件中应包含本规程规定勘察评估报告的相关内容。

7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应在场地调查,进行防护工程初步布置基础上,合理布置并开展基础

工程地质勘察和崩塌落石灾害调查评估,查明被动网基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坡面滚石运动轨迹、

冲击能量,评估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适宜性。

7.1.2被柔性防护工程总体设计应满足采购、质量检验、施工安装、工程验收和后期维护的需要,设

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和被动柔性防护网布置图等相关图件,一般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a)场地工程地质概况,基础工程地质条件,坡面滚石运动轨迹、冲击能量预测结果;

b)被动柔性防护网坡面布置范围和位置;

c)基础工程设计;

d)结构构成与几何尺寸;

e)材料、构件及结构整体技术要求及其检验方法;

f)环境保护;

g)保养和维护要求;

h)施工安装方法及特别要求。

7.1.3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体系设计应满足加工制造要求,结构体系设计报告应提供拉锚绳设计拉力、

立柱基础承载力,供锚杆和基础设计使用。

7.1.4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选用的材料或构件应满足防护网承载力相关技术要求,并满足防护工

程设计使用年限的防腐蚀要求。对于尚无现行标准规定试验方法的,设计还宜指定专用试验方法。

7.1.5被动柔性防护网的结构体系设计,可按本规程7.3相关规定进行,也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

定型设计,并按本规程附录C进行整体性能检验。

7.2总体设计

7.2.1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总体设计确定防护网布设位置和范围、极限防护能量、有效防护高度等。

7.2.2在分析预测坡面滚石运动轨迹基础上,结合被保护对象位置和特点,按以下原则布置被动柔性

防护网:

9

DB51/T2432—2017

a)被动柔性防护网宜沿同一高程附近直线延伸布置,被动防护网的走向两端应向所在高程落石威

胁区域两侧边界外延伸至少5m~10m。

b)当沿高程延伸线分段平行布置多道被动柔性防护网时,相邻两道防护网重叠区域应不小于一跨

长度。

c)支撑结构应避开坡面冲沟等落石危害最严重的区域。

d)被动柔性防护网与其所保护的区域或建筑物间的顺坡面安全距离应符合下式要求:

γ

dS≥dBd(7.2.2)

式中:dS——被动柔性防护网与其所保护区域或建筑物间的顺坡面安全距离(m);

dB——防护网在遭受其极限防护能量相应的落石冲击时的最大缓冲位移标准值(m);

γ

d——防护网缓冲位移分项系数,一般宜取1.3。

条文说明:

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布置方案应由对防护区域的勘察评估报告确定,坡面冲沟及有明显潜在落石危害

区域的正下方不宜布置支撑结构,以尽量避免立柱被落石直接冲击而导致的系统失效。

被动柔性防护网系统依靠大变形消耗落石冲击动能,但在成功拦截落石情况下,若系统变形过大仍

有可能对被防护物构成威胁,因此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防护系统与被防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同时控制

防护系统最大变形量。防护网在遭受动能等于其极限设计能量的落石冲击时所发生的最大缓冲位移标准

值可通过有限元计算或冲击定型试验得到。

考虑到被动网冲击变形受布置地形、落石运动轨迹、防护结构安装等离散性因素影响,依据试验统

计结果,设置1.3倍安全系数,考虑这种离散性影响。

7.2.3被动柔性防护网防护设计极限防护能量应根据防护等级按下式确定。

Eu=kEk(7.2.3)

式中:Eu——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极限防护能量(kJ);

Ek——落石最大冲击能量(kJ);

k——安全系数,防护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时,分别取1.5、1.2和1.0

7.2.4被动柔性防护网的跨度宜为8~12m。

7.2.5根据勘察与评估结果,按下式要求确定有效防护高度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