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2年09月
-
2017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4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140—2017
代替DB42/T140-2002
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ThetestingrulesforF1hybrideggsofsilkworm
(报批稿)
2017-05-16发布2017-09-01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2/T140—2017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定义..............................................................................1
4检验..............................................................................2
4.1蚕种繁育检验..................................................................2
4.2母蛾微粒子病检疫..............................................................4
4.3成品质量检验..................................................................6
附录A(规范性附录)蚕种繁育检验单..................................................8
附录B(规范性附录)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抽样装盒规定(散卵种)............9
附录C(规范性附录)桑蚕一代杂交种送检母蛾清单和母蛾微粒子病检疫单.................10
附录D(规范性附录)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合格标准(散卵种)...............11
附录E(规范性附录)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检验报告(代检验证书).......................12
附录F(规范性附录)蚕种成品质量检验报表...........................................13
附录G(规范性附录)蚕种成品质量检验合格证书.......................................14
附录H(资料性附录)染色液的配制方法...............................................15
I
DB42/T140—2017
II
DB42/T140—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代替DB42/T140-2002《家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本标准与DB42/T140-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将标准名称《家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修订为《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修改了部分定义条文的表述(2002年版2.1、2.2、2.3、2.5、2.6、2.7,本版3.1、3.2、3.3、3.5、
3.6、3.7);
——增加了蚕种繁育环境检验(2002年版3.1.1,本版4.1.1.1);
——删除了蚕种繁育检验中的卵质调查(2002年版3.1.4);
——增加了母蛾盒的送样、母蛾盒的验收(2002年版3.2,本版4.2.4、4.2.5);
——增加了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和数据修约(本版4.3.5、4.3.6);
——修改了微粒子孢子的鉴别法(2002年版3.2.5,本版4.2.9);
——在附录C中增加了桑蚕一代杂交种送检母蛾清单(本版附录C中表C.1);
——增加了附录H。
本标准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凡、李德臣、陈登松、郝瑜、关永东、胡刚、肖胜武、熊超、范锦、
余银山。
本标准历次发布版本情况为:
——DB42/T140-1997;
——DB42/T140-2002。
III
DB42/T140—2017
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内生产的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NY/T32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良卵率goodeggpercentage
在调查的样本中,良卵粒数占蚕卵总粒数的百分比。
3.2
简化催青simpleincubation
在丙2~戊2、戊3~己5胚胎发育阶段,分别用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线保护使蚕卵孵化的方法。
3.3
实用孵化率practicalhatchability
在调查的样本中,连续最大二日孵化的蚕卵粒数占总良卵粒数的百分比。
3.4
品种纯度purityofvariety
调查样本中,符合品种性状的个体数占调查总个体数的百分比。
3.5
杂交率percentageofhybridizedsilkworm
在调查的样本中,符合品种性状的一代杂交种的个体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
1
DB42/T140—2017
3.6
母蛾微粒子病率pebrinerateoffemalemoth
指带微粒子孢子的母蛾数占制种批/段母蛾总数的百分比。
3.7
蚕卵微粒子病率rateofpebrinecontaminatedeggs
蚕卵微粒子病率(简称病卵率)是指带微粒子孢子的蚕卵数占调查样本蚕卵总数的百分比。
4检验
4.1蚕种繁育检验
4.1.1预知检验
预知检验包括蚕种繁育环境检验,迟眠、弱小、病态蚕镜检,不结茧蚕、病死蚕检查,苗蛾、病态
蛾镜检。
4.1.1.1蚕种繁育环境检验
在蚕种繁育生产开始前15d,以原蚕饲育户或饲育小组为镜检批,对蚕种繁育饲养的相关用具及周
边环境进行抽检。每个原蚕区饲育户或饲育小组饲养量抽样数量不少于30个,所涉及到的每个点抽样重
复3次。将所抽得的样本置于乳钵中,加入适量2%KOH液碾碎后制样镜检。
4.1.1.2迟眠、弱小、病态蚕镜检
以饲育区或原蚕饲育户为镜检批,按1龄3龄全抽,4龄5龄510头蚕/箔的标准抽样;将样本置
29℃30℃、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中,经2d3d后,将小蚕整体,大蚕取中肠放入乳钵中,加入
适量2%KOH液碾碎后制样镜检。
4.1.1.3不结茧蚕、病死蚕检查
以饲育区或原蚕饲育户为检验批,检验全部不结茧蚕、病死蚕;用镊子撕开蚕体观察丝腺,若有乳
白色脓疱状斑块为微粒子病;若丝腺病变不明显,可加入适量2%KOH液磨碎镜检。
4.1.1.4苗蛾、病态蛾镜检
以饲育区或原蚕饲育户为检验批,抽30只苗蛾、病态蛾;将样本置乳钵中,加适量2%KOH液碾磨
后制样镜检。
4.1.2品种纯度调查
在5龄第3d,按饲育批,抽5%饲育区或原蚕户调查幼虫的体色、体形、斑纹,选出不符合品种固
有性状的个体,计算其纯度。
品种纯度计算公式:
符合品种性状的蚕头数
品种纯度(%)100................................................(1)
调查总头数
2
DB42/T140—2017
4.1.3种茧调查
种茧调查包括种茧调查时期、收茧量调查、公斤茧粒数调查、死笼率调查、茧层率调查、种茧调查
规则。
4.1.3.1种茧调查时期
春季在盛上蔟后7足天,夏、秋季在盛上蔟后6足天进行种茧调查。
4.1.3.2收茧量调查
除薄皮茧、烂茧外,其余种茧称量计重。
4.1.3.3公斤茧粒数调查
蚁量<20g的饲育批,逐箔随机抽样共500g点数,计算公斤茧粒数;蚁量≥20g的饲育批,逐箔随
机抽样共1000g点数,计算公斤茧粒数。
公斤茧粒数计算公式:
样茧粒数
公斤茧粒数(粒)1000......................................................(2)
样茧重量(g)
4.1.3.4死笼率调查
蚁量<100g的饲育批,逐箔随机抽样共1000粒茧;蚁量≥100g的饲育批,逐箔随机抽样共2000粒
茧。原蚕户种茧<20kg的抽200粒茧,原蚕户种茧≥20kg的抽400粒茧,然后逐粒剖茧调查;凡茧内病
死蚕蛹、半脱皮蚕蛹等均作死笼茧;僵蚕、僵蛹、蝇蛆蛹、虫害蛹及受伤出血蛹等不作死笼茧。
死笼率计算公式:
死笼粒数
死笼率(%)100............................................................(3)
调查茧总粒数
4.1.3.5茧层率调查
剥去茧衣,每批随机抽样雌雄茧各50粒,剖茧称取全茧量、茧层量。
茧层率计算公式:
雌雄茧各50粒合计茧层量
茧层率(%)100.................................................(4)
雌雄茧各50粒合计全茧量
4.1.3.6种茧调查规则
若有不合格项目,最多可再重复抽样两次,成绩以二次平均计算。
4.1.4判定规则
养蚕前环境检验有微粒子孢子的需严格消毒,经复检合格后方可饲养原蚕;其它预知检查项发现有
微粒子孢子的整区(户)淘汰;品种纯度≥95%,淘汰不符合该品种性状的个体;品种纯度<95%属原
种质量问题整批(户)淘汰;蚕种繁育质量检验其中一项未达标为不合格,该饲育批(区)淘汰。
4.1.5制表
将各项检验项目数据汇总分析,填写《蚕种繁育检验单》见附录A,随母蛾送样时报检验单位。
3
DB42/T140—2017
4.2母蛾微粒子病检疫
母蛾微粒子病检疫采取集团磨蛾法检验。
4.2.1母蛾抽样
母蛾检疫批按制种批划分,同一制种批下可按制种日、户分段;抽样袋蛾时随机抽取制种母蛾样本,
苗末蛾必须全袋。按附录B抽样装盒规定的数量抽取母蛾装入蛾盒(袋)。蛾盒(袋)上标明生产单位
名称、品种名称、批次、段号、蛾盒号。
4.2.2母蛾装盒
按批(段)及毛种张数,对照《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抽样装盒规定》(见附录B)比
例装盒;抽样要有随机性和代表性,不得剔选和遗漏,每盒以30蛾作为一个检验单位装盒袋蛾。
4.2.3母蛾干燥处理
母蛾盒分批收集,顺序排放,平摊箔内,集中放于通风干燥室内,待5日母蛾自然死亡后进行烘蛾,
即浸种可检鲜蛾;烘蛾温度不得超过70℃,以蛾头胸干硬,胸腹部稍软为宜;干燥的母蛾以10盒(袋)
扎一小捆,100盒(袋)扎一大捆,集中放入铁皮箱内,加入石灰包、樟脑丸等以防发热、霉烂及虫、
鼠害等。
4.2.4母蛾盒的送样
即时浸酸种袋蛾后即送样。冷藏浸酸种及越年种在母蛾干燥处理后送样。在干燥处理后15d内必须
将母蛾送到检验单位进行检验。送样过程中防止蚕蛾散落,避免受潮、污染、损坏或丢失;送样单位应
随样品附送检清单,标明生产单位、制种期别、品种、批(段)号、毛种数量、送样(蛾盒)数量等,
并填写《桑蚕一代杂交种送检母蛾清单》见附录C。
4.2.5母蛾盒的验收
凡蛾盒填写不清,批(段)号、盒号错乱,或发霉、腐烂、虫蛀、鼠咬、焦烘或其他影响检验正确
判断的,检验单位应拒收,该批样本不予检验。
4.2.6母蛾检疫方法
采用集团磨蛾法。
4.2.7检疫程序
抽样编号→拆盒投蛾→注液磨碎→过滤校正→离心沉淀→振荡取样→制片镜检→复检确认→结果
记载。
4.2.7.1抽样编号
根据制种批、段的蚕种数量,按附录D的规定,将送检母蛾盒分成第1样本(含苗蛾、末蛾)与第2
样本,先取第1样本进行编号并进入检疫流程。
4.2.7.2拆盒投蛾
蛾盒编号随磨蛾液传递。
4.2.7.3注液磨碎
4
DB42/T140—2017
在磨蛾杯中加注0.5%碳酸钠或碳酸钾溶液80mL-90mL,转速8000±400r/min磨蛾15s以上。
4.2.7.4过滤校正
将蛾液过滤至离心管内,加水校正离心管液量。
4.2.7.5离心沉淀
转速3000±150r/min离心3min,倒出上清液,在沉淀物中加入1%2%KOH溶液约1mL。
4.2.7.6振荡取样
手握离心管,在振荡器上振荡。
4.2.7.7制片镜检
在每个管中取4滴样液,点于两块载玻片上制成临时标本。
4.2.7.8复检确认
用光学显微镜在高于600倍下由两名检验员分别检验,每人检验两滴样液,每滴样液观察不少于5
个视野。若两人检验结果不一致,或有微粒子孢子,则应重新取样,复检确认。
4.2.7.9结果记载
将显微镜观察结果准确填入《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单》见附录C,有微粒子孢子者用
“+”,无微粒子孢子者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43315-2023 硅片流动图形缺陷的检测 腐蚀法 2023-11-27
- GB/T 43317-2023 越野叉车 操作者培训 内容和方法 2023-11-27
- GB/T 43316.1-2023 塑料 耐环境应力开裂(ESC)的测定 第1部分:通则 2023-11-27
- GB/T 43316.5-2023 塑料 耐环境应力开裂(ESC)的测定 第5部分:恒定拉伸变形法 2023-11-27
- GB/T 43316.2-2023 塑料 耐环境应力开裂(ESC)的测定 第2部分:恒定拉伸负荷法 2023-11-27
- GB/T 43314-2023 硅橡胶 苯基和乙烯基含量的测定 核磁共振氢谱法 2023-11-27
- GB/T 43319-2023 铸造机械 熔模和消失模铸造设备 安全技术规范 2023-11-27
- GB/T 43316.4-2023 塑料 耐环境应力开裂(ESC)的测定 第4部分:球压或针压法 2023-11-27
- GB/T 43318-2023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电站 热力性能试验 2023-11-27
- GB/T 43316.6-2023 塑料 耐环境应力开裂(ESC)的测定 第6部分:慢应变速率法 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