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1834-2015 20 GHz及以下数字通信用高速平行电缆
GB/T 31834-2015 Twinax cable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of 20 GHz and lower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在静态条件下,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在-25 ℃~+80 ℃之间、电压等级30 V、频率20 GHz及以下的数字通信用高速平行电缆。
发布历史
-
2015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缆研究所
- 起草人:
- 陆春良、薛清波、淮平、崔久德、王甫柱、倪东华、黄冬莲、李永辉、杨军、郑文龙、袁小芹、靳志杰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3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29.060.20k__、
K13口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准
GB/T31834—2015
20GHz及以下数字通信用
高速平行电缆
Twinaxcablefordigitalcommunicationsof
20GHzandlower
2015-07-03发布2016-02-01实
GB/T31834—2015
目次
前言m
i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型号、代号和产品表示方法3
5电缆结构3
6性能要求6
7试验方法9
8检验规则12
9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14
10安装15
附录A(资料性附录)推荐的缆芯结构排列16
T
GB/T31834—2015
■ir■■i
刖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缆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兆龙线缆有限公司、深圳联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熟泓淋电线电缆
有限公司、东莞日新传导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春良、薛清波、淮平、崔久德、王甫柱、倪东华、黄冬莲、李永辉、杨军、郑文龙、
袁小芹、靳志杰。
m
GB/T31834—2015
20GHz及以下数字通信用
高速平行电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20GHz及以下数字通信用高速平行电缆的型号、代号及产品表示方法、电缆结构、
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安装。
本标准适用于在静态条件下,丁作环境温度范围在一25°C〜+80°C之间、电压等级30V、频率
20GHz及以下的数字通信用高速平行电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
计划
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
法一一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一一机械性能试验
GB/T2951.12—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2部分:通用试验方
法——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2951.14—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4部分:通用试验方
法低温试验
GB/T2951.3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31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
专用试验方法高温压力试验抗开裂试验
GB/T3048.4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3953电T圆铜线
GB/T4910—2009镀锡圆铜线
GB/T6995.1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6995.2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
GB/T11327.1-1999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低频通信电缆电线第1部分:一般试验和测
量方法
GB/T11327.2-1999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低频通信电缆电线第2部分:局用电缆
(对线组或三线组或四线组或五线组)
GB/T18015.1—2007数字通信用对绞或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
GB/T18380.12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
蔓延试验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JB/T3135镀银软圆铜线
JB/T8137.1电线电缆交货盘第1部分:一般规定
SJ/T11363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SJ/T11365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1
GB/T31834—2015
UL13:2004功率限制电路电缆(Power-limitedcircuitcables)
UL758:2008电器布线安全标准(Appliancewiringmaterial)
UL1581:2008电线电缆及软线参考标准(Referencestandardforelectricalwires,cable,andflex
iblecords)
UL1685:2010电缆和光缆的垂直托架火焰蔓延试验及烟释放试验(Vertical-trayFire
propagationandSmoke-Releasetestforelectricalandoptical-Fibcrcables)
3术语和定义
GB/T18015.1—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平行线对Iwinax
绝缘导体的对绞形式,结构是由两根绝缘单线平行排列,外面包覆金属屏蔽层。
注:不同于GB/T18015.1—2007中绝缘导体的对绞形式。
3.2
平行线对电缆twinaxcable
包含一对或多对平行线对的电缆。
3.3
传播速度velocityofpropagation
测量可以用传输法或反射法实现。在采用传输法测量时,计算出使输出信号的相位与输入信号相
比旋转了2兀弧度的频率间隔值;在采用反射法测量时,电缆的远端需开路。
对于传输法测量,传播速度按式(1)计算;对于反射法测量,传播速度按式(2)计算。
Vf=L•Af(1)
V;=2L・A/'(2)
式中:
——传播速度,单位为千米每秒(km/s);
L被测电缆长度,单位为米(m);
Af——频率间隔,单位为千赫兹(kHz)o
为使频率间隔A/具有满意的精度,可以测出旋转”个2兀弧度的频率差△几,按式(3)计算。
△/=△//"(3)
式中:
A——频率间隔,单位为千赫兹(kHz);
\仁——旋转"个2兀弧度的频率差,单位为千赫兹(kHz);
"M10。
3.4
衰减attenuation
推荐测试长度为10m。将测量值按与长度成正比的关系修正到10m的标准长度,或电缆详细规
范指定的长度值。测量在平衡条件和环境温度下进行。将衰减按式(4)修正到20°C的值。
a20=aT/El+0.002(7-20)1(4)
式中:
a20——修正到20°C的衰减,单位为分贝每一百米(dB/100m);
注:上述修正仅适用于介质具有低的衰减温度系数的绝缘材料。
«t——实测衰减,单位为分贝每一百米(dB/100m);
2
GB/T31834—2015
T——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4型号、代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4.1型号
型号由系列代号和结构代号两部分组成'
4.2系列代号和结构代号
4.2.1系列代号
系列代号见表1。
表1系列代号
分类导体材料绝缘材料护套材料最高传输频率
代号含义代号含义代号含义代号含义代号含义
HPS20GHz及T2镀银铜线YP泡诛或泡/皮V聚氯乙烯-1.25
以下数字或皮/泡/皮-3.25
通信一5最高传输
用高速平行T裸铜Y聚烯桂频率
电缆T1镀锡铜W含氟聚合物Y无卤阻燃—10(GHz)
聚烯矩—15
—20
4.2.2结构代号
结构代号由线对数和导体单线规格表示,即线对数X2X导体标称直径。导体标称直径为
0.25mm、0.32mm、0.40mm、0.51mmo
4.3产品表示方法
产品用型号和标准编号表示。
示例:镀银铜导体单线规格为0.40mm、泡沫聚烯桂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线对数2对、最高传输频率为20GHz的电
缆,其产品表示为:HPST2YPV-202X2X0.40GB/T31834—2015。
5电缆结构
5.1导体
5.1.1导体应采用镀银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或裸圆铜线,镀银圆铜线的性能应符合JB/T3135规定,
镀锡圆铜线的性能应符合GB/T4910—2009规定,裸圆铜线的性能应符合GB/T3953规定。实心导
体通常应是整根拉制而成,实心导体允许有接头,只要接头处的抗拉强度不低于无接头实心导体的
85%,同一根导体相邻接头处最小间隔应不小于1m。
5.1.2导体最小直径应符合表2规定。
3
GB/T31834—2015
表2导体最小直径单位为毫米
序号导体规格导体最小宜径
10.250.251
20.320.316
30.400.399
40.510.506
5.2绝缘
5.2.1绝缘可以是实心、泡沫或泡/皮、皮/泡/皮。绝缘应连续均匀,绝缘平均厚度最小值和最薄点厚
度应符合表3规定。
表3绝缘平均厚度最小值和任意点最薄厚度单位为毫米
序号导体规格绝缘平均厚度最小值绝缘任意点最薄厚度
10.250.200.17
20.320.260.22
30.400.340.30
40.510.420.36
5.2.2绝缘应适当紧密地包覆在导体上,并具有完整性。绝缘应经受挤塑生产线上的直流火花试验,
对于采用实心聚烯坯或含氟聚合物绝缘的芯线,试验电压应为直流2kV〜6kV;对于采用皮/泡/皮聚
烯炷绝缘的芯线,试验电压应为直流1kV〜3kV0当有要求时,为了识别,绝缘可着色,颜色应符合
GB/T6995.2规定。从成品电缆上取下的绝缘芯线性能应符合表4规定。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2/T 4622.2-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2部分:献血者健康检查和血液采集风险控制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2.5-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5部分:血液检测风险控制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2.3-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3部分:献血不良反应风险控制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2.6-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6部分:质量管理和确认风险控制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4-2023 医疗机构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与品种遴选技术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3-2023 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和处置指南 2023-12-13
- DB32/T 4622.7-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7部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2.4-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4部分:血液成分制备和供应风险控制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2.8-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8部分:血液应急保障风险控制规范 2023-12-13
- DB32/T 4622.1-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1部分:原则与实施指南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