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977-2012 1∶5 000 1∶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13977-2012 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 of 1∶5 000 1∶10 000 topographic maps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1∶5 000、1∶10 000地形图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
发布历史
-
1992年12月
-
2012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 起草人:
- 邓国庆、马聪丽、殷小庆、宋英贤、吴孟起、陈继良
- 出版信息:
- 页数:50页 | 字数:9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7.040
A77百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准
GB/T13977—2012
代替GB/T13977—1992
1:50001:10000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Specificationsforaerophotogrammetricfieldworkof
1:50001:10000topographicmaps
2012-06-29发布2012-10-01实
GB/T13977—2012
目次
,、/d•、-T
刖有I
引言n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总则1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2
5基础控制点测量6
6像片控制测量11
7固定比例尺像片图测图18
8像片调绘21
9图边拼接、检查验收和成果上交3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航线网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估算36
附录B(规范性附录)R值表39
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础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图40
附录D(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整饰格式41
附录E(规范性附录)检查角允许误差限差表42
附录F(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43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地形图上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的表示规定44
GB/T13977—2012
■ir■■i
刖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3977—1992U: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本标准与GB/T13977—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9个规范性引用文件;
——调整了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
修改了调绘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国庆、马聪丽、殷小庆、宋英贤、吴孟起、陈继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3977—19920
T
GB/T13977—201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持原技术体系的完整
性、现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
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
另行制定标准。
n
GB/T13977—2012
1:50001:10000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0J:10000地形图的外业作业基本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J:10000地形图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3990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15661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2004—1999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CH/T3001—19991:5000.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航摄像片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作业规程
(试行)
3总则
3.1地形图的规格及精度
1:5000J:10000地形图的规格和精度应符合GB/T13990的相关要求。
3.2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航摄资料应符合GB/T15661的规定。
3.3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
在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标准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在技术设计
书中应明确说明相关要求和规定。
3.4技术设计
按CH/T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
1
GB/T13977—2012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4.1像片控制点条件
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a)选用的像片控制点点位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量测,当目标与其他像片条件发生矛
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
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
c)像片控制点距离像片上各类标志应大于1mm
d)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18cmX18cm像幅)或1.5cm(23cmX23cm像幅),
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
e)像片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大于3cm(18cmX18cm像幅)或
4.5cm(23cmX23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时,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2cm(18cmX
18cm像幅)或3cm(23cmX23cm像幅),否则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较小,需分別布点时,
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2cm0
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4mm以上。
4.2区域网布点
4.2.1区域网的划分
区域网的划分一般按图廓线整齐划分,可根据航摄分区、地形条件等情况划分,力求网的图形呈方
形或矩形。区域网的大小和像片控制点间的跨度主要依据成图精度、航摄资料条件以及对系统误差的
处理等因素确定。
4.2.2平高控制点的布设
4.2.2.1区域网平高点按周边6点法、周边8点法或周边多点法布设,如图1、图2、图3、图4(图1〜
图17中:•高程点、O平面点、◎平高点、□像主点)。
2
GB/T13977—2012
4.2.2.2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区域网范围在16幅图以内采用周边6点法;
在16幅图以上(含16幅),48幅图以内,采用周边8点法;在48幅图以上(含48幅),采用周边多点法布
设平高点。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平地、丘陵地不大于2条航线,山地、高山地不大于3条航线,航向两
相邻控制点间的跨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1)进行估算。
4.2.2.3当一幅图有2条以上航线覆盖时,平地、丘陵地以4幅图为一个区域,采用周边6点法布设平
高点,区域网在4幅图以上的采用周边8点法布设平高点;山地、高山地以6幅图为一个区域的,采用周
边6点法布设平高点,区域网在6幅图以上的,采用周边8点法布设平高点。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平
地、丘陵地不应大于3条航线,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4条航线,航向相邻控制点间的跨度依据附录A
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1)进行估算。
4.2.3高程控制点的布设
4.2.3.1高程点采用网状布点,在4.2.2布设平高点的基础上,于区域网中垂直航向布设3排、4排、
最多不超过5排高程控制点,如图5、图6、图7O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
控制点间的跨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2)估算。
图7
3
GB/T13977—2012
4.2.3.2依据平高控制点确定区域网的大小后,按式(A.2)估算高程控制点的排数,当估值大于3排
而不足4排时,可按3排布设高程控制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附近加布高程点如
图8,当估值大于4排而不足5排时,可按4排布设高程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
加布高程点。当相邻两排高程点间的跨度估值小于4条基线时,按4条基线布设一排高程点,并在网的
上下边加布高程点,如图9。
4.2.3.3高山地、特殊困难地区,每条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网的中部可采用均匀布设高程
点,航线相邻两高程点间的跨度应不大于按式(A.2)估算值。
4.2.3.4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在凸转折处布设平高点,凹转折处一条基线时布高程点,二条以上基
线时布平高点,如图10。补飞航线应在航线三度重叠处布设平高控制点,如图11。
4.2.3.5区域网布点时,点位除应满足4.1像片条件要求外,还应满足:
a)区域网四周控制点要能控制测绘面积,自由图边,应布设在图廓线以外;
b)航线两端的控制点左右偏离不大于1条基线(18cmX18cm像幅)或半条基线(23cmX23cm
像幅)。
4.3全野外布点
4.3.1供纠正仪像片纠正作业时,在有效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一个平面点,图12是隔片纠正,图13是
片片纠正。若需要进行分带纠正时,图12、图13中的平面点均改为平高点。
4
GB/T13977—2012
4.3.2视差测图仪测图,在每个像对测绘面积四个角隔处布设四个平高点和一个高程点,如图14。
4.3.3正射投影作业和全能法测图,每个立体像对测绘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一个平高点,如图15。
4.3.4高程全野外布点把4.3.2、4.3.3中的平高点改为高程点。内业控制加密求解高程点的平面坐
标所要的平高控制点,执行4.2.2规定。
4.3.5野外布点像片条件除满足4.1和4.2.3.5要求外还应满足:
a)用于立体测图的四个定向点点位偏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应大于1cm,最大
不应大于1.5cm,构成的图形尽量成矩形;
b)视差测图仪测图的高程点,应位于两定向点中部,距离两个定向点和方位线应大于1.5cm,离
两定向点连线以外不应大于1cm;
c)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像片控制点距离图廓点、图廓线不应大于
1cm,最大不应大于1.25cm(图板上不大于5cm)。
4.4单航线布点
4.4.1每条航线按六点法或五点法布设平高点,如图16、图17。
图16图17
4.4.2控制点间的跨度按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1)、式(A.2)计算后乘以J2估算。
5
GB/T13977—2012
4.5特殊情况布点
当遇到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海湾岛屿地区、航摄漏洞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正常情况布设像片控制
点时,应视具体情况以满足内业控制加密和立体测图的要求为原则布设控制点,点位在像片上的条件可
适当放宽。
5基础控制点测量
5.1像片控制测量基础
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
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
5.25"级平面控制测量
5.2.1电磁波测距导线
5.2.1.1导线类型和仪器要求
电磁波测距导线是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仪器应采用每
公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度)不大于10mm的U级电磁波测距仪。
5.2.1.2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电磁波测距附和导线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的规定。
表1电磁波复合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方位角闭测角中水平角测回数
成图比导线全长边数导线全长相单程测
口左误差
例尺km条对闭合差DJ2DJ6边测回数
1:500025201/14000
10vn5362
1:1000045301/12000
注:表中"为转折角个数。
5.2.1.3结点导线技术要求
结点至起闭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中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中
的0.5倍。
5.2.1.4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如下:
a)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在等级点间、等级点与结点间、结点与结点间应尽量布设成等边
直伸形式,其转折角与180°之差一般不大于45°。
b)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按式(1)计算的值:
h<250Xs(1)
式中:
h导线边两端高差,单位为米(m);
6
GB/T13977—2012
$导线边长,单位为公里(km)
c)导线边长一般为500m〜2000m
5.2.1.5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如下:
a)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检验。
b)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在测距过程中若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应停
止观测。
c)照准一次读四次数为一测回,导线边单程测回数不应少于两测回。同一测回读数间较差应小
于10mm,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5mm0
d)每边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读至0.5°C,气压读至133.322PadmmHg)c
5.2.2小三角测量
5.2.2.1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
表2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
测角中误差起始边的边长最弱边的边长水平角测回数
相对中误差相对中误差DJ2DJ6
51/400001/2000036
5.2.2.2线形锁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锁内各三角形力求等边。求距角一般不应小于40°,困难时不应小于30°。锁
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线形双锁不应大于100(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B)。在有条件时,线
形锁应加测检查角。线形锁的三角形个数、边长及全长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两端或一端有起始边的
三角锁要求与线形锁同,但不需加测检查角。
表3线形锁的要求
三角形边长线形锁全长
成图比例尺三角形个数
kmkm
1:500092〜514
1:1000093〜825
5.2.2.3插网
插网力求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应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网的
三角形各边应对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
5.2.2.4插点
插点的交角不应小于30°,交会边长1:5000测图不应超过6km;l:10000测图不应超过12km;
插点与国家等级点或两插点间的距离短于平均边长时,应尽量组成联测图形。插点的三角形各边应对
7
GB/T13977—2012
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
5.2.3选点和埋石
选点和埋石要求如下:
a)选点T作应在充分调查测区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根据任务要求和已知成果资料及测区自然
地理特点等情况,拟定最合理的布设方案,选定的点位应保证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扩展。
b)在测区内,凡导线、锁网所经过的图幅,若无国家等级点时应加密基础控制点,并进行埋石(每
幅图一个);点位说明应记于图历簿中。
c)除国家等级点外的基础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C
d)点名一般应采用附近地理名称。
5.2.4水平角观测
5.2.4.1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
3个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观测7个以上方向时,应分组观测,并采用同一零方向。
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度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
5.2.4.2当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的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进
行归心改正。
5.2.4.3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4。
表4水平角观测限差
DJ2DJ6
项目
半测回归零差1224
2c互差1836
各测回同一方向较差1224
三角形闭合差1515
5.2.4.4观测结果出现超限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a)2c互差或测回差超限,允许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
b)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数的三分之一时,该测回应重测;归零差或起始方向的2c
互差超限时,该测回也应重测;
c)一个测站上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的三分之一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
5.2.5平面坐标计算
平面坐标计算要求如下:
a)小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化的平差方法在高斯平面上进行,方向改正值大于1"时应进
行方向改正;
b)线形锁(网)和三角锁的平差可不包括坐标条件,但应包括极条件和圆周条件,在两端有起始边
的三角锁中应包括边条件;
c)插网平差尽量采用严密平差,在急需坐标时可分区或分割成线形锁进行计算,重合点的坐标较
差不大于图上0.1mm;
d)插点可采用各种典型图形平差计算;
8
GB/T13977—2012
e)导线点的平差按路线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进行化算至平均
海水面和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改正;
f)平差计算取位按表5的规定。
表5平差计算的取位
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止数对数或函数边长坐标计算最后坐标坐标方位角
位mmmn
1160.010.010.11
5.2.6外业观测资料的限差
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验:
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2)计算;
加#(2)
式中:
叫——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W——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
"——三角形个数。
b)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3)计算;
W=±:乜卩卩•办]|(3)
mnInp)
式中:
叫——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打——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切——计算九的测站数;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
c)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4)计算;
W方<10XV(4)
式中:
W方一一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
n传递方位角个数。
d)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5)计算。
Wpg<10X[SS](5)
式中:
W限一一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
§——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
M传递方位角个数。
5.3高程控制测量
5.3.1等外水准
5.3.1.1等外水准测量适用于平坦地区。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的水准点或四等水准
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平差后的等外水准点可再发展一次等外水准。
9
GB/T13977—2012
5.3.1.2等外水准附合路线采用单程测定,支线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观测时使用双面标尺黑红
面读数或单面标尺两次读数,读至毫米。同一标尺黑红面读数差或两次读数差不大于4mm。前后尺
黑红面高差之差不大于6mm
5.3.1.3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100m,成像特别清晰稳定时,可放宽至150m;如遇跨越沟
渠或河流时,可放宽至200m〜250m。前后尺距不等差不超过20m;前后尺距不等差累积不超过
100m
5.3.1.4丁作间歇时,一般应在固定点上结束观测;也可用打入地下的三个木桩作为转进点。间歇后,
检测两个转进点高差之差在6mm以内时,可继续向前观测。
5.3.1.5等外水准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得超过表6的规定。
表6等外水准测量的全长和闭合差
附合线路全长支线全长路线闭合差,往返测或单程双测较差
kmkmmm
40v*L
4012
(当L小于1km时按照1km来算)
注:L为路线全长(km)
5.3.2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
5.3.2.1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路线的起闭点应为国家四等以上水
准点或者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困难地区,若国家等级三角点的高程中误差在丘陵地不
超过±0.25m,山地、高山地不超过士0.5m,也可作为路线的起闭点,但路线全长应不超过表8规定全
长的0.7倍“
5.3.2.2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
5.3.2.3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观测记录应取位至秒,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记至厘米。
5.3.2.4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表7的规定。
表7垂直观测测回数及限差
测回数垂直角测冋较差及指标差之差
仪器类型
中丝法二丝法
DJ22115
DJ64124
5.3.2.5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各项限差不超过表8的观定。
表8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各项限差
全长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
地形类别
kmkmkm
丘陵地40
0.05代如0.15
山地、高山地60
注:5为边长(km)
10
GB/T13977—2012
5.3.2.6按结点布设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闭点间最大距离为路线全长的0.7倍。
5.3.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5.3.3.1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起闭点应为等外水准以上水准联测过的高程基础控制点。困难地区
高程导线起闭于符合5.3.2规定高程精度的国家等级三角点时,路线全长不应超过表9规定全长
的0.7倍。
5.3.3.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可以单独施测,也可与电磁波测距导线同时施测。
5.3.3.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5.3.2.4的规定执行。
5.3.3.4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
表9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
全长最大边长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
地形类别
kmkmmm
平地400.2s
丘陵地6020.05V[_ss~]0.15
山地、高山地800.15
注:s为边长(km)
5.3.3.5按结点布设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网时,结点与起闭点间最大距离为路线全长的0.7倍。
5.3.3.6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可以代替等外水准测量,也可与等外水准交替使用。导线的起闭点
和发展次数应与等外水准相同。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
5.4记簿
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测定等的记录要求,均应按6.7.5的规定执行。
6像片控制测量
6.1像片控制点刺点的精度和要求
6.1.1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的刺点误差,不应大于像片上0.1mm0高程控制点也应准确刺出。
6.1.2应在点位影像最清晰的控制像片上刺点。刺孔直径不应大于0.1mm,并要刺透。刺偏时应换
片重刺,不允许有双孔。
6.1.3基础控制点在控制像片上应按平面控制点的刺点精度刺岀;当不能准确刺出时,水准点可按测
定碎部点的方法刺出,三角点、埋石点在像片正反面的相应位置上用虚线表示,并说明点的位置和绘点
位略图。
6.1.4像片控制点刺点应经第二人在实地检查。
6.2像片控制点的刺点目标
6.2.1平面控制点应选在能准确判定的位置上,如线状地物的交角或地物拐角上,交角应良好(30°~
150°)。在地物稀少地区,也可选在线状地物的端点、稍尖的山顶或影像小于0.3mm的点状地物中心。
森林地区可选刺在能准确判别的树根或树冠上。
6.2.2高程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不大的地方,以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平山头为宜。狭沟、
尖山顶和高程变化急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刺点目标。
11
GB/T13977—2012
6.2.3平高控制点刺点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的要求。
6.2.4当控制点刺在树冠上或刺点位置上有植被覆盖,且像片上看不清地面影像时,应量注刺点处的
植被高度至0.1m若植被比航摄时增长较大,应注出摄影时的植被高度。当点位刺在高于地面的地
物顶部时,应量注顶部与地面的比高至0.1m,量注的数值应在像片的反面注明。点位刺在陡坎等地物
边缘时,应在像片反面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并注出坎的比高。
6.2.5像片控制点均应实地打桩或作出固定标志。
6.3像片控制点的整饰
6.3.1控制像片的正面,三角点用正三角形表示,埋石点用正方形表示,像片控制点用圆圈表示,水准
点用0符号表示。不能准确刺出的点位,用相应虚线符号整饰,但水准点一律用实线符号整饰。符号
的边长或直径为7mm0水准点、高程控制点的符号用绿色,其他符号及注记均用红色。在控制像片的
反面,实地绘制点位略图,说明刺点位置。略图大小为2cmX2cm刺点目标明显的高程控制点,可不
绘略图,只加说明。像片反面整饰一律用铅笔,符号的形状及大小与正面相同。其他控制像片上,只在
其正面以直径或边长为1cm的相应符号转标控制点点位,在相邻航线一片上注记点名(或点号)及刺点
片号。
6.3.2相邻区域的控制点公用时,邻区的控制像片应作转标幅编号和像片编号,并加注实刺片的图幅
编号和像片编号。
6.3.3可拍摄像片控制点的实地照片,以防止像片控制点刺错、者刺点略图绘错或点位说明表述不
确切。
6.3.4刺点者、转刺者、检查者均应在像片反面签名。
6.3.5控制像片的整饰格式见附录D。
6.4像片控制点的编号
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
6.5像片控制点的平面测量
6.5.1一般规定
6.5.1.1测定像片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通常采用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三角锁(线形锁)、交会
及引点等方法,像片控制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0
6.5.1.2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三角锁(线形锁)和交会法的发展次数,自基础控制点起,不应超过三
次;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发展时,不应超过四次。最末一次的控制点不应发展引点。
6.5.1.3三角锁(线形锁)和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上的点能相互发展,并可发展交会点,但交会点不应
作为三角锁(线形锁)和导线的起闭点。
6.5.1.4困难时可采用回归导线,但起算点应经过检核,证实无误,且待定点上应加测检查角。回归导
线不应再发展。
6.5.1.5按结点布设附合导线时,结点与起算点间路线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0中的0.7倍。
6.5.1.6单定向附合导线、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及引点,应增加检查条件。检查条件及方法由技术
设计书作出规定。
6.5.2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0的规定。
12
GB/T13977—2012
表10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
导线全长边数方位角闭合差
成图比例尺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m条
1:500015151/7000
207
1:1000025251/6000
注:表中"为转折角个数。
6.5.3三角锁(线形锁)
6.5.3.1三角锁(线形锁)的内角应大于30°。在有条件时,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
6.5.3.2三角锁(线形锁)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1的规定。
表11三角锁(线形锁)的技术要求
全长坐标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
成图比例尺三角形个数
tt
kmm
1:5000810>•■777220・・5
1:1000015102JN/220*-'n
注:表中"为推算方位角传递边数;N为三角形个数。
6.5.3.3坐标闭合差,在1:5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过2m;在1:10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过
4m
6.5.4支导线
6.5.4.1支导线可从一、二次附合导线或锁网形点上发展,起始点上应观测两个连接角,距离应往返测
定。支导线只允许在作业条件困难时使用,且支导线不应再发展。支导线分电磁波测距支导线和视距
支导线。
6.5.4.2电磁波测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2的规定。
表12电磁波测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支导线全长边数距离往返测较差
成图比例尺
km条mm
1:500033
2(a+bXD)
1:1000053
注:“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mm/km),D为测距边长度
(km)
6.5.4.3视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
13
GB/T13977—2012
表13视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支导线全长边数距离往返测较差
成图比例尺
m条m
1:500015030.5
1:1000030031
6.5.5交会法
6.5.5.1各种交会点的交会角不应小于30°或大于150°。后方交会的所求点,不应位于三个已知点构
成的圆周附近,即两个交会角a、p与所对已知角C之和不应在160°〜200°之间;折叠图形中辅助角y与
&之差不应小于20°。
6.5.5.2交会边长,1:5000测图不应超过4km,l:10000测图不应超过8km0横向移位所相应的
检查角允许误差&〃见附录E。检查方向的等级不影响所求点的等级,检查边长不限。由前方交会两组
图形计算的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最后坐标取用两组坐标的中数。
6.5.5.3特殊困难地区,个别交会边长可放长二分之一,但交会点应按两组图形计算坐标。点位较差
不应大于图上0.2mm,最后坐标取用两组坐标的中数。
6.5.6引点
6.5.6.1通视条件困难,不能直接用交会法求出点位时才可使用引点。
6.5.6.2以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三角锁(线形锁)和交会法施测的像片控制点,除最末一次控制点外,
其他各次控制点均可作为引点的起始点。
6.5.6.3引点应在本点上观测两个连接角。
6.5.6.4测定引点的距离可采用电磁波测距和视距法,其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4的规定。
表14引点测距的技术要求
成图比例尺种类边长距离测定方法测定距离的较差
电磁波测距2km往返测或二次测定2(q+"XD)mm
1:5000
视距150m往返测定,全丝读数,不能分段0.5m
电磁波测距4km往返测或二次测定2(u+bXD)mm
1:10000
视距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765-2025 高致病性禽流感 样品采集、保存及运输技术规范 2025-01-09
- NY/T 4701-2025 农村厕所粪污处理技术导则 2025-01-09
- NY/T 548-2025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技术 2025-01-09
- NY/T 565-2025 梅迪-维斯纳病诊断技术 2025-01-09
- NY/T 544-2025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技术 2025-01-09
- NY/T 4698-2025 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信息化管理规范 2025-01-09
- NY/T 735-2025 天然生胶 子午线轮胎橡胶加工技术规程 2025-01-09
- NY/T 495-2025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2025-01-09
- NY/T 4700-2025 农村户厕 基础术语与分类 2025-01-09
- NY/T 4702-2025 农村户用卫生旱厕建设技术要求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