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DB33/T 942-2014 Soil Fertilit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Cultivated Land Integrated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4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0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improvementofsoilfertilityofcultivatedland
2014-12-31发布2015-01-31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942—2014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耕地土壤肥力的诊断................................................................4
4.1诊断因子......................................................................4
4.2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4
4.3样品检测......................................................................4
4.4诊断方法......................................................................5
5耕地土壤综合培肥通用要求..........................................................5
5.1目标设定......................................................................5
5.2基础指标改良优先..............................................................5
5.3同步安排和连续实施............................................................5
5.4主导产业保障与效益平衡........................................................5
5.5农业资源循环利用..............................................................5
5.6合理轮作和用养结合............................................................5
5.7实时定位监测..................................................................6
6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途径..........................................................6
6.1土壤有机质提升................................................................6
6.2土壤酸碱度校治................................................................8
6.3土壤盐渍化治理................................................................9
6.4土壤保肥能力的提高...........................................................10
6.5土壤物理障碍改良.............................................................10
6.6土壤养分均衡化矫正...........................................................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浙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衡和盈亏的计算参数.......................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常见农作物秸秆主要养分含量.....................................14
附录C(规范性附录)浙江省20cm耕层土壤酸度校治石灰需要量估算参数..................15
附录D(资料性附录)常用改良剂的CEC值.............................................16
附录E(规范性附录)浙江省耕地土壤氮磷钾养分分级标准与矫正施肥推荐用量.............17
I
DB33/T94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倪治华、章明奎、陆若辉、傅丽青、蒋玉根、陈一定、单英杰、陶云彬、朱伟
锋、周江明、孔海民。
II
DB33/T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土壤综合培肥的术语和定义、肥力诊断、通用要求和技术途径等。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标准农田、一般性耕地及垦造耕地等的土壤综合培肥。可适用于耕地建设项目
的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编制,以及项目的评估、建设、检查与验收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27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LY/T1229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LY/T1233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LY/T1242森林土壤石灰施用量的测定
NY/T53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295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525有机肥料
NY/T889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
NY/T111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NY/T1121.1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121.5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121.16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DB33/T895耕地质量评定与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耕地cultivatedland
1
DB33/T942—2014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
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
和海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土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
3.2
标准农田standardfarmland
自然和耕作条件优良、土壤高度熟化,或经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后土地相对平整,
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子,田间排灌设施完善,田、渠、路、林、电配套,
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机械化作业,达到持续高产稳产、安全环保要求,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相关管理办法实行严格质量管控的耕地。
3.3
土壤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即陆地
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4
土壤肥力指标indexofsoilfertility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和环境条件能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表征。本标准根据各土
壤肥力指标在构成耕地产出能力中的作用差异及对其他肥力指标的关联性影响、动态变化特点与评价权
重比例,把土壤肥力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协同指标二类。
3.5
土壤有机质soilorganicmatter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
后的各种含碳有机物质。
3.6
矿化率mineralizationrate
土壤有机质在一定时间内分解转化为简单化合物的数量,以土壤有机质的“年矿化率”表示,即每
年因矿化分解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占全部土壤有机质质量的百分数(%)。
3.7
腐殖化系数humificationcoefficient
单位质量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转化一年后的残留碳量,即单位质量含碳有机物经过一年所形成
的土壤特有、结构复杂的腐殖质质量的百分数(%)。
3.8
土壤酸碱度soilreaction
2
DB33/T942—2014
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反映土壤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的比例,用pH表示,其值为土壤溶液中氢离
子(H+)活度的负对数。常见土壤酸碱度一般可分成强酸性、酸性、微酸性、中性、碱性和强碱性六级。
3.9
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soilsalinizationandsecondarysalinization
土壤盐渍化指易溶性盐分(主要包括Na+、K+、Ca2+、Mg2+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次生盐渍化是指非盐渍化土壤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
渍化的过程。
3.10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exchangecapacity,CEC
在pH=7时,每1000g土壤中所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CEC值的大小,代表了
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即保肥能力的高低。
3.11
土壤耕性soiltilth
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即土壤物理性质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
耕期的长短,是土壤结构性、粘着性、可塑性以及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态变化的物理机械性质等的反映。
3.12
土壤结构性soilstructurality
土壤中团聚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直接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指标。
3.13
土壤调理剂soilconditioner
加入土壤用于改善土壤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质,及(或)其生物活性,而不是主要提供植物养分的物
料(又称土壤改良剂),包括矿物类、天然和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类、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及有益微
生物制剂类等。
注:改写GB/T6274-1997,定义2.1.9。
3.14
有机肥料organic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其主要功效的含
碳物料。本标准所指有机肥料包括生产者自行沤制的农家肥和工厂化生产的商品有机肥料。
3.15
测土配方施肥soiltestingandformulatedfertilization
3
DB33/T942—2014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
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4耕地土壤肥力的诊断
4.1诊断因子
土壤肥力诊断主要指标包括:耕层厚度、剖面构型、土壤质地、容重、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
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盐总量等。
4.2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土壤样品采集执行DB33/T895要求。土壤样品的制备按NY/T1121.1规定的方法进行。风干后的土
壤样品按照不同的测试分析要求研磨过筛,充分混匀后,装入样品瓶中备用。
4.3样品检测
4.3.1检测项目
根据耕地土壤综合培肥目标和技术模式确定土壤检测项目。
4.3.2检测方法
4.3.2.1土壤容重的测定
按NY/T1121.4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2土壤pH的测定
按NY/T1121.2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3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中性土壤和微酸性土壤按NY/T295规定的方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按NY/T1121.5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4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按NY/T1121.6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5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石灰性土壤按LY/T1233规定的方法测定,酸性土壤按NY/T1121.7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6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按NY/T889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7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按NY/T1121.16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8土壤全氮的测定
按NY/T53规定的方法测定。
4
DB33/T942—2014
4.3.2.9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按LY/T1229规定的方法测定。
4.4诊断方法
4.4.1评价依据
按DB33/T895中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指标水平分值对照表执行。
4.4.2结果判定
按照DB33/T895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综合地力指数(IFI)大于0.8,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
(F)水平分值等于1的,为维持级,适当因缺补缺保持平衡;综合地力指数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
低于临界值,即IFI或因子水平分值小于0.8的,需实施土壤培肥。
5耕地土壤综合培肥通用要求
5.1目标设定
按DB33/T895中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指标水平分值,依据目标耕地所处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现状、
耕作制度及相应主导产业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确定适宜的土壤培肥目标控制值。
5.2基础指标改良优先
根据当地实际,将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机质、酸碱度(pH)和可溶性盐(EC)等指标中的一项或几
项作为基础指标,实施改良优先,其余为协同指标。协同指标中,土壤化学指标改良优先于土壤物理指
标;土壤化学指标中,主要养分指标改良优先于其他指标。
5.3同步安排和连续实施
田间工程措施应先于或与农艺措施同步实施。工程措施实施时,应避免打乱表土熟化层与底层生土
层;坡耕地改修梯田时,宜将熟化的表土层先行移出,待工程措施完成田面基本平整后,实行表土回覆,
以保证有效土层厚度。
土壤培肥适宜时间周期依据目标控制值、耕地种植利用方式和实际投入水平确定。基础指标改良应
连续实施3~5年,新垦造耕地后续土壤综合培肥应连续实施5年以上。
5.4主导产业保障与效益平衡
土壤改良培肥应基于原有主导产业种植方式,注意茬口平衡和季节限制,以控制培肥措施对原有主
导产业作物田间管理和产出效益的影响。常规培肥技术纳入主导产业农作物田间管理范畴,单位成本较
高的培肥措施应优先安排在培肥效果好、收益回报高的作物季;也可结合耕地土壤肥力诊断开展种植适
宜性评价,主动设计轮作改良产业种植模式,平衡满足耕地土壤培肥和单位耕地产出效益目标需要。
5.5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建设占用土地优良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之前,应进行土壤
检测和肥力诊断,剥离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
5.6合理轮作和用养结合
5
DB33/T942—2014
实施水旱轮作、农牧结合和粮经平衡等生态种植模式。生产者应通过秸秆还田、豆科作物轮作和深
耕、晒垡、休闲等农艺措施维持与提升土壤肥力。
5.7实时定位监测
在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实施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田块设立效果试验观察点,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指标
的动态变化,以验证改良与培肥技术措施的实际效果,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对没有达到预期改良与培肥效果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7/T 5235-2022 建筑施工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管理规程 2022-10-24
- DB61/T 1763-2023 燃气聚乙烯管道电熔接头相控阵超声检测 2023-12-22
- DB61/T 1764-2023 燃气聚乙烯管道热熔接头相控阵超声检测 2023-12-22
- DB61/T 1762-2023 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服务规范 2023-12-22
- DB37/T 5233-2022 土岩双元基坑支护技术标准 2022-10-24
- DB37/T 5234-2022 超高程泵送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2022-10-24
- DB37/T 5231-2022 红外光谱法道路石油沥青相似度检测技术规程 2022-10-24
- DB37/T 5229-2022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2022-10-24
- DB37/T 5236-2022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 2022-10-24
- DB37/T 5232-2022 城镇道路添加剂型抗车辙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