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175-2018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

DB34/T 3175-2018 Road and Waterway Engineering Precision Tensioning Numerical Control Constr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175-2018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8-08
实施日期
2018-09-08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的基本要求、材料器具设备、预应力管道安装、预 应力筋制作、预应力筋与锚具安装、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施工质量验收与检测和安全施工。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水运结构工程新建、改建和加固工程中后张法预应力数控张拉的施工。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省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湖南联智桥隧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
起草人:
孙学军、彭申凯、荣海生、高学华、姚鸿梁、程晓东、王程兵、张启云、任志、 沈维成、石怀远、魏金龙、宋爽、刘要武、豆德存、廖东生、苏新国、王琛、陈骁、刘晓晗、张秀灵。
出版信息:
页数:3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P6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175—2018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

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NCprestressedtensioningconstructioninroadwater

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

文稿版次选择

2018-08-08发布2018-09-0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3175—2018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材料、设备和器具..................................................................3

5.1一般规定......................................................................3

5.2进场检验......................................................................3

5.3材料器具的要求及存放..........................................................4

5.4数控张拉设备的技术要求........................................................5

6预应力管道安装....................................................................8

6.1一般规定......................................................................8

6.2关键项目......................................................................9

6.3一般项目......................................................................9

7预应力筋制作......................................................................9

7.1一般规定......................................................................9

7.2关键项目.....................................................................10

7.3一般项目.....................................................................10

8预应力筋与锚具安装...............................................................10

8.1一般规定.....................................................................11

8.2关键项目.....................................................................11

8.3一般项目.....................................................................12

9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13

9.1一般规定.....................................................................13

9.2数控张拉施工程序.............................................................13

10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16

10.1一般规定....................................................................16

10.2张拉跟踪控制精度检测........................................................16

10.3预应力筋检测................................................................17

10.4锚具夹片位置检测............................................................17

10.5预应力筋多余部分切割........................................................17

10.6施工质量验收................................................................17

10.7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设备进场验收及标定........................................19

I

DB34/T3175—2018

11安全施工.........................................................................19

11.1一般规定.....................................................................19

11.2安全措施.....................................................................1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数控张拉设备的参数与型号........................................2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梳编穿束.......................................................21

附录C(规范性附录)预应力数控张拉设备标定方法......................................23

附录D(规范性附录)锚下有效应力检测方法(单根复张法)..............................24

附录E(规范性附录)锚下有效应力同束不均匀度计算方法................................25

附录F(规范性附录)锚圈口摩阻损失的测定............................................26

附录G(规范性附录)孔道摩阻损失的测定.............................................27

附录H(资料性附录)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28

II

DB34/T3175—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省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同济检测技

术有限公司、湖南联智桥隧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学军、彭申凯、荣海生、高学华、姚鸿梁、程晓东、王程兵、张启云、任志、

沈维成、石怀远、魏金龙、宋爽、刘要武、豆德存、廖东生、苏新国、王琛、陈骁、刘晓晗、张秀灵。

III

DB34/T3175—2018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的基本要求、材料器具设备、预应力管道安装、预

应力筋制作、预应力筋与锚具安装、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施工质量验收与检测和安全施工。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水运结构工程新建、改建和加固工程中后张法预应力数控张拉的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1437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JB/T6804抗震压力表

JT/T329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JT/T529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

JTG/TF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G225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

JG/T319预应力用电动油泵

JG/T321预应力用液压千斤顶

JGJ8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控张拉NCtensioning

使用数控设备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的张拉施工。

3.2

数控张拉设备numericalcontroltensioningequipment

由数控系统、数控泵站、液压千斤顶组成,具有自动控制预应力张拉,自动测量张拉力值、伸长值、

自动存储,实时输出力-位移、力-时间、位移-时间数据,实现自动化控制功能的预应力施工张拉机具。

1

DB34/T3175—2018

3.3

数控泵站umericalcontrolpumpingstation

由电动油泵、控制电路、油压测量装置等组成,具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控制工作过程,并自动显示作

业参数功能的成套设备。

3.4

锚下有效预应力effectiveprestressunderanchorage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张拉控制应力扣除相应损失后,预应力筋锚下留存的应力。

3.5

有效预应力检测effectiveprestressdetection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对锚下有效预应力大小及其不均匀度的检测评定。

3.6

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unevennessofeffectiveprestressinthesamebunch

同一束预应力筋中各单根钢绞线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偏差程度。

4基本要求

4.1预应力张拉施工宜采用数控张拉,数控张拉设备应有合格证书及相应铭牌。

4.2预应力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4.3施工人员的配备应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并应在进场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

4.4对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工程项目,应提前做好试验研究和论证等工作。

4.5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及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并分批验收。

4.6预应力数控张拉工艺流程分为:张拉方案设计;预应力筋、锚夹具、数控张拉设备检验;摩阻试

验;首件梁制作;张拉工艺检验;梁体制作养生;张拉;张拉有效应力检测等工序,详细流程图见图1。

4.7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验收单元划分为检验批,各检验批按表1划分。

表1桥梁预应力张拉施工检验批

序号检验批检验批划分具体内容

管道安装,预应力筋制作,预应力筋与锚具

1预应力安装每孔预应力筋

安装

2预应力张拉每孔预应力筋张拉力及伸长量

每100片梁板(预制构件)

3有效应力检测锚下有效预应力,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

每100孔预应力筋(现浇构件)

2

DB34/T3175—2018

开始

张拉方案设计

预应力筋检验锚夹具检验数控张拉设备检验

摩阻试验

首件梁制作

张拉工艺试验

梁体制作养生

张拉

张拉有效应力检测

切除多余钢绞线、锚头封堵

图1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流程图

5材料、设备和器具

5.1一般规定

5.1.1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符合GB/T14370、JT/T329及JGJ85的规定。

5.1.2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应符合JG225的规定,塑料波纹管应符合JT/T529的规定。

5.1.3在锚具进场时,应提供锚具综合试验全套型式检验报告。

5.1.4进场材料及器具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及质保书。

5.2进场检验

5.2.1预应力筋进场时,应对其质量证明文件、包装、标志和规格数量进行检查,并应符合有关规范

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3

DB34/T3175—2018

5.2.2预应力筋进场时,应进行分批验收。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每批重量不得大于60t,精

轧螺纹钢筋每批重量应不大于100t。每批钢丝、钢铰线、精轧螺纹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

一生产工艺的产品组成。

5.2.3预应力筋的实测强度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预应力筋的检验、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的规定执行,用作拉伸试验的试件,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在对预应力筋的拉伸试验中,应同

时测定其弹性模量。

5.2.4高强钢丝的鐓头宜采用液压冷鐓,鐓头前应确认钢丝的可鐓性。钢丝鐓头的强度不得低于钢丝

强度标准值的98%。

5.2.5预应力混凝土钢丝进场后使用前,应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试验,其质量应符合GB/T5223的规

定。

5.2.6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进场后使用前,应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试验,其质量应符合GB/T5224的

规定。

5.2.7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验收时,应对其质量证明文件、型号、规格数量及适用的预应力筋品

种、规格和强度等级等进行检验,并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提供检验报告。

5.2.8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分批验收。锚具应以不超过2000套为一个验收批,接器应以不超过500

套为一个验收批。每批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由同一生产厂家采用同种材料在同一生产工艺和同一次生

产条件下的产品组成。

5.2.9金属波纹管和塑料波纹管进场时,应对其类别、型号、规格及数量进行检验,并应符合有关规

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5.2.10金属波纹管应分批验收,每批应由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批钢带所制造的金属波纹管组成,累计

半年或50000m生产量为一批,不足半年或者50000m也作为一批的,则取产量最多的规格。

5.2.11塑料波纹管应分批验收,每批应由同一配方、同一生产工艺和同设备稳定连续生产的一定数量

的产品组成,每批数量不得超过10000m。

5.2.12金属波纹管进场时,应对其在荷载下的径向刚度、荷载作用后的抗渗漏及抗弯曲渗漏等进行检

验,并应符合JG225的规定。

5.2.13塑料波纹管进场时,应对其密封性进行检测,并应符合JT/T529的规定。

5.3材料器具的要求及存放

5.3.1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a)锚具应满足分级张拉、补张拉以及放松预应力筋的要求。

b)夹具应具有良好的自锚、退锚和重复使用性能。

c)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表面不得有裂纹、污染、锈蚀等缺陷。

d)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零件表面应做防锈处理。

e)锚具、钢绞线不宜重复使用。

f)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硬度符合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

5.3.2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静载锚固性能:锚具效率系数a和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组装件受力长度总应变apu应满足:

——a0.95、apu2.0%。

b)内缩量不得大于6mm。

c)锚具的锚口摩擦损失率不得大于6%。

d)张拉锚固工艺应满足以下要求:

4

DB34/T3175—2018

1)具有分级张拉或因张拉设备倒换行程时需要的临时锚固。

2)经过多次张拉锚固后,预应力筋内各根预应力钢材受力仍保持均匀。

3)在张拉发生故障时,预应力筋具有全部放松的措施:

对于承压式锚具,可用张拉设备松开锚具,将预应力缓慢地卸除。

对于夹片式、锥塞式锚具,可用专用放松装置将锚具松开。

严禁在预应力筋存在拉力的状态下直接将锚具卸去。

对于需再次锚固的预应力筋,严禁有夹痕的部分进入受力段。

应有可靠的放张方案和详尽的放张记录。

4)单根垫板连体式锚具,预应力筋应能在锥形夹片孔中自由对中和不顶压锚固。

5.3.3预应力筋的管道宜由浇筑在混凝土中的刚性或半刚性管道构成,或采取钢管抽芯、胶管抽芯及

金属伸缩套管抽芯等方法进行预留。

5.3.4管道的规格、尺寸应符合设计规定,且其内横截面积应不小于预应力筋净截面积的2倍;对长

度大于60m的管道,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面积比是否可以进行压浆作业。

5.3.5设置于混凝土中的刚性或半刚性管道不应有漏浆现象,且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能在浇

筑混凝土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原有的形状,并能按要求传递黏结应力。

5.3.6金属波纹管外观应清洁,内、外表面无油污,无引起锈蚀的附着物,无孔洞和不规则的折皱,

咬口无开裂、无脱口。

5.3.7塑料波纹管外观应光滑,色泽均匀,内、外壁不允许有隔体破裂、气泡、空洞、硬块及影响使

用的划伤。

5.3.8预应力材料应保持清洁,在存放和运输时应避免产生机械损伤和有害的锈蚀。预应力材料宜存

放在干燥、防潮、通风良好、无腐蚀气体和介质的仓库内;在室外存放时,不得直接堆放于地面,应支

垫并遮盖,防止雨露和各种腐蚀性介质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5.3.9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在存放、搬运及使用期间均应妥善防护,避免锈蚀,沾污、遭受机械损伤、

混淆和散失,但临时性的防护措施应不影响其安装和永久性防腐的实施。

5.3.10波纹管在搬运时应采用非金属绳捆扎,或采用专用框架装载,不得抛摔或在地面上拖拉。波纹

管在存放时应远离热源及可能遭受各种腐蚀性气体、介质影响的地方,存放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在室

外存放时不得直接堆于地面,应支垫并遮盖。

5.4数控张拉设备的技术要求

5.4.1参数和型号

数控张拉设备参数和型号的要求参见本规程的资料性附录A。

5.4.2数控设备组成

预应力数控张拉设备应由数控系统(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及控制系统)、数控泵站、液压千斤顶组

成,系统组成图见图2。

a)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应包含系统主机、参数设定系统、数据采集装置与自动控制系统,宜包含数据传输系

统。

b)数控泵站

——数控泵站应由电动油泵、控制电路、油压测量装置组成。

c)液压千斤顶

——设备选用的液压千斤顶应包含千斤顶本体、千斤顶活塞位移测量装置与高压油管。

5

DB34/T3175—2018

图2数控张拉设备系统组成

5.4.3技术性能指标

5.4.3.1整机性能

数控张拉设备的整机性能参数应满足下列指标:

a)设备应按设计张拉程序要求输入不同的张拉级数和设计参数,设备应能自动完成分级张拉、持

荷、卸载和回油过程,张拉后数据自动存储。

b)在额定油压和设计定流量条件下,整机累计运行应不少于200h或往复动作次数0.3万次,

整机应能正常工作。

c)数控系统与数控泵站宜采用有线连接的方式进行通讯,现场条件不满足时可使用无线方式进行

通讯,通讯距离不宜小于300m。

d)数控张拉设备在下列环境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1)温度:-20℃~50℃;

2)相对湿度:10%~90%;

3)电源电压波动:三相交流电源为380(1±15%)V。

e)在环境温度-20℃~+50℃或电磁兼容试验脉冲电压不低于4KV的环境下,设备的数据采集

应准确,力值波动不超过1%。

f)系统应能按组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储存,且具有数据回放再现功能;自动存储的数据不可修改,

宜具有数据实时上传功能。

g)设备应设有操作方便、性能可靠的急停开关。

h)当系统压力高于额定压力10%时,应能自动溢流卸载。

i)当施加力值超过设定力值2%~5%时,应能自动停机。

j)当伸长量达到千斤顶行程极限位置时,应能自动停机。

k)系统操作界面应控制简单,软件界面友好,信息输入方便。软件界面应能输入并显示工程信息,

包括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等基本信息;应能输入并显示张拉工艺参数,包括梁号,

工作状态,持荷倒计时,张拉力,超张拉系数,伸长量校正值等。

l)系统软件应能输出显示拉力值,位移值,时间-压力曲线及时间-位移曲线等。

5.4.3.2数控系统

数控张拉设备的数控系统应满足下列指标:

a)数控系统宜采用变频方式进行控制;宜采用闭环控制的方法。

b)数控系统应具有压力与位移的采集功能。

c)多个千斤顶进行同步张拉时,系统应能进行各千斤顶之间的力值同步控制。

d)数控系统应具有预应力筋伸长值的同步测量功能;具有持荷应力补偿功能;具有回缩量测定功

能;具有张拉速率选择设定功能。

6

DB34/T3175—2018

e)控制软件除能满足自动张拉的全部功能外,还应有供标定(或校准)使用的功能,应具有分次

倒顶功能,分次倒顶的数据应能自动合并。

f)数控系统的性能参数还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数控系统性能参数

性能参数指标

变频控制采样频率不低于1Hz

变频控制精度不低于1Hz

压力、位移采样频率不低于60Hz

压力、位移控制频率不低于60Hz

同步张拉力控制误差不超过±2%con

张拉应力控制精度不超过±1.5%con

持荷应力补偿范围1%con以内

回缩量测量精度不低于1mm

张拉速率宜为10%~25%con/min

注:con——张拉控制应力

5.4.3.3数控泵站

数控张拉设备的数控泵站应满足下列指标:

a)电动油泵的性能应符合JG/T319的规定。

b)数控泵站应配置校核用油压表;校核油压表应满足JB/T6804的要求。

c)数控泵站宜使用ISO粘度级为VG32及以上的液压油。

d)数控泵站的性能参数还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数控泵站性能参数

性能参数指标

油压测量装置量程不低于1.2倍额定压力

油压测量装置精度等级不低于0.5级

校核油压表精度不低于1.0级

单个油路额定输出流量不小于1L/min

5.4.3.4液压千斤顶

数控张拉设备的液压千斤顶应满足下列指标:

a)设备选用的液压千斤顶应采用双油路千斤顶,并应符合JG/T321的指标。

b)液压千斤顶配备的高压油管的额定压力应不小于数控泵站的额定压力。

7

D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