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14-2014 茭白栽培技术规程

DB33/T 914-2014 The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ter chestnut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33/T 914-2022 |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914-2014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2-28
实施日期
2014-03-28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3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914—2014

茭白栽培技术规程

RegulationfortheculturalpracticeofZizanialatifoliaTurcz.

2014-02-28发布2014-03-28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914—2014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C、F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D、E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绍兴市蔬菜技术推广

站、缙云县大洋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杭州市余杭区崇贤街道农业科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得平、胡美华、吴爱芳、邓建平、张敬泽、俞丽芬。

I

DB33/T914—2014

茭白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茭白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和产

品质量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单、双季茭白产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8406.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9687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NY5331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1834茭白等级规格

NY/T835茭白

NY/T1655蔬菜包装标识通用准则

3产地环境

3.1产地环境

应符合NY5331的规定。灌溉用水符合GB5084的要求。

3.2田块选择

应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排灌便利,有机质丰富的田块。

4品种选择

单季茭可选用美人茭、金茭1号等品种,双季茭可选用浙茭1号、龙茭2号、梭子茭、黄岩茭白等品

种。有关品种资料参见附录A。

5栽培技术

1

DB33/T914—2014

5.1种苗培育

选择符合品种特性、株形整齐、抗逆性强、无雄茭灰茭、孕茭率高、茭肉肥大、结茭部位低且成熟

期整齐的茭墩作为种苗。茭白种墩选择工作应年年进行,每年拔除雄茭、灰茭及混杂变异株。其良种繁

育技术见本标准附录B。

5.2定植

5.2.1春季定植

5.2.1.1单季茭和双季茭均可春季定植。

5.2.1.2定植时间:3月中旬~4月上旬。

5.2.1.3定植密度:单季茭每亩(667m2)1500墩~1800墩,每墩2苗~3苗;双季茭每亩(667m2)

1200墩~1800墩,每墩2苗~4苗。

5.2.1.4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80㎝~100㎝,窄行行距40㎝~60㎝,株距30㎝~50

㎝。

5.2.2秋季定植

5.2.2.1双季茭宜秋季定植。宜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

5.2.2.2定植时间:6月下旬~7月下旬,宜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

5.2.2.3定植密度:双季茭每亩(667m2)用量,每亩(667m2)900墩~1500墩,每墩1~2苗;单

季茭每亩(667m2)1500墩~2000墩,每墩1苗~2苗。

5.2.2.4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80㎝~110㎝,窄行行距40~80㎝,株距30~50㎝。

5.3肥料施用

5.3.1肥料使用原则

应符合NY/T496的规定。

5.3.2定植当年的单季茭和双季茭

5.3.2.1基肥施用

每667㎡宜施腐熟有机肥1500㎏、碳酸氢铵60㎏、过磷酸钙50㎏、硫酸钾20㎏或等养分的复混

肥料。

5.3.2.2追肥施用

5.3.2.2.1春季定植

第一次追肥:定植返青后10天,每亩(667m2)施尿素5㎏~10㎏

第二次追肥:返青后1个月,每亩(667m2)施入尿素20㎏~30㎏、适当增施磷肥。

第三次追肥:视茭白孕茭情况,如孕茭率达到50%以上时,每667m2施尿素30㎏、硫酸钾10㎏~20

㎏,或等养分的复混肥料。

5.3.2.2.2秋季定植

活棵肥:种株成活后追肥一次,每亩(667m2)碳酸氢铵50公斤。

2

DB33/T914—2014

分蘖肥:宜在定植后10天~15天追肥一次,每亩(667m2)施尿素10㎏~20㎏;20天后再施追肥

一次,每亩(667m2)施碳酸氢铵40㎏~50㎏。单季茭施基肥定植后年内不施追肥。

孕茭肥:宜在9月上旬~10月中旬前后,每亩(667m2)施碳酸氢铵50㎏。

5.3.3定植翌年的双季茭夏茭

在萌芽前每亩(667m2)施追施腐熟有机肥3000㎏,在2月下旬开始萌芽时,每667m2宜追施尿素30

㎏;4月中旬,孕茭后每亩(667m2)宜施尿素25㎏和硫酸钾10㎏~20㎏,或等养分的复混肥料。

5.4疏苗、补苗

春季萌芽后,苗高20㎝左右时,对生长过密的株丛进行疏苗,每墩宜留外围壮苗15个~20个,同

时,向母墩中央压泥块,促使分蘖向四周散开生长。对于缺苗的穴位,从出苗多的母墩上移苗补栽。

5.5水位管理

掌握“浅水栽插、深水活棵、浅水分蘖、中后期逐渐加深水层、采收期深浅结合、湿润越冬”的原

则。

春季定植返青后保持水位3㎝~5㎝,分蘖前期水位逐渐加深至10㎝~12㎝;秋季定植后保持水

位10㎝~15㎝,后水位逐渐降至5㎝~10㎝。植株封行后及时搁田,高温时期及孕茭期保持水位15

㎝~20㎝。夏茭孕茭采收期水深为20㎝~30㎝,秋茭采收期水深为10㎝~20㎝,越冬期以田不干裂

为宜。雨天注意排水,不淹没茭白眼为宜。如遇0℃以下低温,立即灌深水10㎝~15㎝。雨天注意排

水,不淹没茭白眼为宜。

5.6其他管理

5.6.1耘田除草

宜在定植成活后开始耘田除草,以后间隔8天~10天再进行一次,至封行为止。

5.6.2剥除老叶

7月中旬~8月上旬,宜从叶鞘基部剥除老黄叶,共1次~2次,要求不损伤植株。对剥除的老黄叶宜踩

入泥中。

5.6.3去杂去劣

12月底以前,应将田间不符合品种特征的植株、雄茭株和灰茭株连同其地下根状茎一并挖除。

5.6.4割残株

宜在12月份茭白地上部枯死后割除残株,割口与泥面齐平。

6病虫害防治

6.1主要病虫害

6.1.1主要病害有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等。

6.1.2主要虫害有长绿飞虱、二化螟等。

6.2防治原则

3

DB33/T914—2014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使用化

学防治技术。

6.3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宜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3年轮作。合理密植、及时疏苗、科学灌溉和施肥。

及时中耕除草、清除残株枯叶。

6.4物理防治

虫害可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为主的害虫,每2hm2~3hm2范围内设置一台频振式杀虫灯。

6.5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成虫发生期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每亩(667m2)放置2个~3个诱捕器。每隔15天~20天

更换一个诱芯。

茭白田养鸭可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在移栽后一个月放鸭,每667m2放养(鸭龄20天左右)12羽~

15羽。在孕茭率50%以上时不宜放鸭。

6.6化学农药防治

6.6.1化学农药使用原则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8321和NY/T1276的规定。

6.6.2化学农药防治方法

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对症用药,遵守安全间隔期和施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改进施药技术,不同

农药应交替使用,任何一种化学农药在一个栽培季节内使用不超过二次。主要病虫害化学农药防治方法

参见本标准附录C。

7采收

7.1采收标准宜为孕茭部位明显膨大,叶鞘一侧露出肉质茎0.5㎝~1.5㎝宽的缝隙。

7.2秋茭宜2天~3天采收一次。

7.3夏茭宜1天~2天采收一次。

8分级包装

8.1分级

茭白按照NY/T1834的规定进行分级。

8.2包装

包装容器(框、箱、袋)应清洁、牢固、透气、无毒、无污染、无异味。塑料薄膜袋质量应符合GB/T

9687的规定。内包装采用茭白专用保鲜袋,厚度为0.03mm~0.05mm。外包装采用纸箱,质量符合GB/T

6543的规定。

包装箱或袋上应有明显标识,并符合NY/T1655的规定。

每个包装单位净含量应根据销售和运输情况而定,不宜超过40kg。

4

DB33/T914—2014

9贮藏保鲜

贮藏温度为0℃~2℃,相对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贮藏期间应定期抽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应及时通风换气。贮藏期不宜超过3个月。

10产品质量

产品等级指标参照NY/T835的规定执行。

产品卫生指标应符合GB2763和NY/T835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11山地栽培技术

山地茭白栽培技术见本标准附录D。

12大棚栽培技术

大棚茭白栽培技术见本标准附录E。

13双季、单季茭白栽培模式图

双季、单季茭白栽培模式图见本标准附录F。

5

DB33/T914—2014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茭白优良品种简介

A.1单季茭白

A.1.1美人茭

缙云县地方品种。株高275㎝~285cm,叶片长175㎝~180㎝,宽3.7㎝~4.3㎝。秋茭9月中下

旬采收。肉质茎竹笋形,表皮光滑白嫩。肉质茎长15㎝~25㎝,宽3.2㎝~4.0㎝,单茭重100g~

120g,每亩(667m2)产1500kg左右。

A.1.2金茭1号

金华市农科院与磐安县农业局选育。肉质茎长条形,表皮光滑,肉质白嫩。秋茭9月中下旬采收。肉

质茎长20.2㎝~22.8㎝,宽3.1㎝~3.8㎝,单茭重110g~135g。每亩(667m2)产1200㎏~1400

㎏。

A.2双季茭白

A.2.1梭子茭(纡子茭)

杭州市余杭郊区地方品种。秋茭株高200㎝~230㎝,叶片长130㎝~150㎝,宽3.5㎝~4.5㎝,

叶鞘长50㎝~60㎝。肉质茎形状较短而粗,形似梭子,茭肉光滑洁白。肉质茎长15㎝~20㎝,宽3.8

㎝~4.3㎝,单茭重70g~100g,每亩(667m2)产壳茭3000㎏左右。

A.2.2浙茭2号

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选育。秋茭株高230㎝~245㎝,叶片长165㎝~175㎝,宽3.8㎝~4.4㎝,

叶鞘长55㎝~60㎝。肉质茎竹笋形,表皮白,上部略皱,质地较致密。肉质茎长25㎝~27㎝,宽3.8

㎝~4.2㎝,单茭重100g~120g。每亩(667m2)产秋茭1250㎏~1500㎏,夏茭1500㎏左右。

A.2.3河姆渡双季茭白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与余姚市河姆渡镇农技站选育。秋茭株高258cm左右。茭肉洁白,节

间短,上部弯曲不明显。茭肉长22㎝~23㎝,宽3.5㎝~4.0㎝,单茭重70g~80g左右,秋茭8

月底~9月底采收,每亩(667m2)产壳茭1500㎏左右。夏茭株高225㎝左右,茭肉长18㎝左右,单

茭重60g~70g,5月上旬始收,每亩(667m2)产壳茭1500㎏~2500㎏。

A.2.4黄岩茭白

台州市黄岩区蔬菜办公室选育。株高160㎝。肉质茎纺锤形,上端较尖,表皮浅黄白色,表皮光滑。

质地较致密。肉质茎长21.5㎝~22.8㎝,宽2.7㎝~3.3㎝,单茭重61g~75g。每亩(667m2)产

夏茭1250㎏~1500㎏,秋茭1000㎏。

A.2.5龙茭2号

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与微生物研究所选育。秋茭平均壳茭重141.7g,

净茭重89.1g~101.2g。茭肉长21.3㎝~22.6㎝,宽4.37㎝~3.87㎝。秋茭10月底开始采收,11

月底12月初采收结束,每667m2产壳茭1500kg左右。夏茭平均壳茭重151.9g,净茭重105.3g~113.3g。

夏茭茭肉长17.8㎝~20.9㎝,宽4.47㎝~4.04㎝。夏茭每亩(667m2)产壳茭3000㎏左右。

6

DB33/T914—2014

B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茭白良种繁育技术

B.1良种繁育程序与选择方法

B.1.1原原种

B.1.1.1繁育地点

应在专用原原种圃内繁育原原种。

B.1.1.2种墩来源

应为从原原种圃内选留的种墩。

B.1.1.3选择方法

B.1.1.3.1宜在秋茭成熟期选择种墩,每品种每年选择350墩以上(可定植667㎡以上面积),并分别标

记编号。对于双季茭白,应将中选种墩挖取一半用于翌年定植,另一半用于夏茭生长观察。

B.1.1.3.2翌年春季,应将来自于同一种墩的各个小茭墩定植于同一行内,形成株行。各株行编号应

与B.1.1.3.1的中选种墩编号相同。

B.1.1.3.3原原种种墩应从所有株丛秋茭均表现出品种典型性状的株行内选择。下列株行应予淘汰:

——出现雄茭株丛的株行;

——出现灰茭株丛的株行;

——出现劣变株丛的株行;

——出现薹管过高株丛的株行;

——出现结茭数不足6个的株丛的株行;

——结茭不整齐的株行;

——双季茭白中,与夏茭性状不典型或出现雄茭的种墩编号相同的株行。

B.1.2原种

B.1.2.1繁种地点

应在专用原种圃内繁育原种。

B.1.2.2种墩来源

繁殖原种用的种墩宜为原原种种墩,亦可从原原种种墩繁殖的第1代~第3代原种种墩中选择。

B.1.2.3选择方法

宜在每年秋茭成熟期选留原种种墩,并做好标记。下列株丛不应入选:

——不具备品种固有典型性状的株丛;

——雄茭株丛;

——灰茭株丛;

——薹管过高的株丛;

——结茭不整齐的株丛;

——结茭数少于4个的株丛。

B.1.2.4技术指标

原种正常茭株丛百分率不应低于97%,灰茭、雄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百分率总计不应超过3%。

B.1.3生产用种

B.1.3.1繁殖地点

7

DB33/T914—2014

宜为原种场或指定生产用种繁殖单位。

B.1.3.2种墩来源

繁殖生产用种的种墩宜为原种种墩,亦可从原种种墩繁殖的第1代或第2代生产用种种墩中选择,或

直接从正常茭丛百分率高的大田中选择。

B.1.3.3选择方法

B.1.3.3.1春季定植用的种墩应按本标准B.1.2.3的规定。

B.1.3.3.2秋季大田定植用的双季茭种墩,应按本标准B.1.2.3规定对秋茭选择的基础上,在夏茭成熟

期对游茭再进行选择标记。

B.1.3.4技术指标

生产用种正常茭株丛百分率不应低于95%,雄茭、灰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百分率不应高于5%。

B.2寄秧、育苗

B.2.1原原种、原种及春季大田定植用的生产用种的入选种墩均宜进行寄秧育苗。

B.2.2寄秧时间宜12月中旬~翌年1月中旬。

B.2.3挖取拟寄秧种墩时,宜保留薹管的地面上下1~2个节间。

B.2.4寄秧行距宜为50㎝,墩距宜为15㎝,深度以种墩根系入土为度。寄秧期间水深宜为2㎝~

3㎝。

B.2.5秧苗定植前5天~7天,应将寄秧田内长势过旺且茭苗明显高于周围大多数茭苗的种墩剔除。

B.2.6大田定植前1天~2天挖出种墩,用刀纵劈,分成定植用小茭墩,进行田间育苗。各小茭墩均应

带有老薹管,并具3个~5个分蘖苗,且苗高30㎝。若定植时茭苗过高,则宜截去叶片上部,留株高30

㎝。

8

DB33/T914—2014

CC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茭白主要害虫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

茭白主要害虫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见表C.1。

表C.1茭白主要害虫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

防治对象药品英文名称药品中文名施用浓度施用方法每季最

称多施用

次数

Diniconazole烯唑醇12.5%WP3000~3500发病初期用喷雾,隔72

倍液天-10天再喷1次

Triadimefon三唑酮用20%WP1000倍液发病初期用喷雾,隔2

锈病7-10天再喷1次。孕茭期

禁用。

Myclobutanil腈菌唑20%WP15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1

Difenoconazole苯醚甲环唑10%WG2000~3000发病初期喷雾1

倍液

Iprodione异菌脲(扑50%SC10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2

胡麻叶斑病海因)

Tricyclazole三环唑20%WP6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

纹枯病Validamycin井冈霉素5%WP500~8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10天~2

15天后再喷1次

Buprofezin噻嗪酮25%WP1500~20002~3龄若虫盛发期喷雾1

倍液

长绿飞虱Imidacloprid吡虫啉10%WP2000~30002~3龄若虫盛发期喷雾2

倍液

螟虫Chlorantraniliprole氯虫苯甲酰20%SC3000~4000第1代幼虫孵化时喷雾2

胺(康宽)倍液

注:茭白病虫害化学防治应在苗期进行,孕茭期慎用,收获期间不应用药。

9

DB33/T914—2014

DD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茭白山地栽培技术

D.1产地环境要求

D.1.1海拔高度

400m~1200m。

D.1.2产地环境

应符合本标准3.1的规定。

D.2栽培技术

D.2.1田块准备

见本标准3.2。

D.2.2秧苗培育

见本标准5.1。

D.2.3定植

D.2.3.1宜选单季茭春季或秋季定植。

D.2.3.2定植时间宜为3月下旬~4月中旬,秋季9月下旬~11月上旬。

D.2.3.3小茭墩宜为大小行定植,密度大行距80㎝~90㎝,小行距40㎝,墩距35㎝,定植深度以

老苔管入土为宜。

D.2.4田间管理

见本标准5.3,5.4,5.5,5.6。

D.2.5病虫害防治

见本标准第6章。

D.2.6采收

见本标准第7章。

D.2.7分级包装

见本标准第8章。

D.2.8贮藏保鲜

见本标准第9章。

10

DB33/T914—2014

EE

附录E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