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DB33/T 914-2022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914-2022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6-02
实施日期
2022-07-02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31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914—2022

代替DB33/T914—2014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forgreenproductionofZizanialatifoliaTurcz.

2022-06-02发布2022-07-02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914—202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DB33/T914—2014《茭白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与DB33/T914—2014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茭白优良品种简介”(2014版附录A);

——修改了附录A“茭白良种繁育技术”(见附录A,2014版附录B);

——修改了附录B“茭白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见附录B,2014版附录C);

——修改了附录C“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见附录C,2014版附录D、E);

——修改了附录D“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D,2014版附录F)。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缙云县农作物与种子管理站、杭州市余杭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起草人:郭得平、胡美华、邓建平、张敬泽、朱徐燕、王征鸿、王祥云、周佳燕、张申申。

本标准及其所替代标准的历代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年首次发布为DB33/T914—201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33/T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茭白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包装、贮藏保

鲜、生产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茭白绿色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1506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525有机肥料

NY/T1655蔬菜包装标识通用准则

NY/T1834茭白等级规格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4.1产地环境

应遵照NY/T391的规定。灌溉用水符合GB5084的要求。

4.2田块选择

应选择水源丰富、排灌便利,土壤肥沃的田块。

5品种选择

单季茭可选用‘美人茭’等品种,双季茭可选用‘梭子茭’、‘浙茭2号’、‘龙茭2号’、‘崇茭

1号’、‘黄岩茭白’等品种。

6栽培技术

6.1种苗繁育

1

DB33/T914—2022

选择符合品种特性、抗性强、无“雄茭”“灰茭”、孕茭率高、成熟期集中的茭墩或分蘖苗作为种

苗。茭白种墩选择应每年进行,良种繁育技术见附录A。

6.2定植

6.2.1春季定植

6.2.1.1定植时间:3月中旬~4月。

6.2.1.2定植密度:单季茭每亩(667m2)1200墩~1800墩,每墩2苗~3苗;双季茭每亩1200墩~

2000墩,每墩2苗~3苗。

6.2.1.3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80cm~100cm,窄行行距40cm~60cm,株距30cm~50

cm。

6.2.2秋季定植

6.2.2.1定植时间:双季茭宜在7月进行,选择阴天或晴天15时以后定植。定植前割去植株上部叶片,

保留叶鞘上方5cm~8cm叶片;单季茭地上茎(薹管)育苗的幼苗可在11月定植。

6.2.2.2定植密度:双季茭每亩900墩~1500墩,每墩1苗~2苗;单季茭每亩1500墩~2000墩,

每墩1苗~2苗。

6.2.2.3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80cm~110cm,窄行行距40cm~80cm,株距30cm~50

cm。

6.3肥料施用

6.3.1肥料使用原则

肥料使用应遵照GB15063、NY/T394、NY/T525的规定。

6.3.2当年定植的茭田

6.3.2.1基肥施用

每亩宜施腐熟有机肥1000kg,或符合NY/T525规定的有机肥500kg。

6.3.2.2追肥施用

6.3.2.2.1春季定植

活棵肥:返青后10天,每亩施尿素5kg~10kg。

分蘖肥:返青后1个月,每亩施尿素20kg~30kg、氯化钾10kg~20kg。

孕茭肥:孕茭率达到70%以上时,每亩施尿素20kg~30kg,或同等养分的符合GB15063规定的复

合肥。

6.3.2.2.2秋季定植

活棵肥:成活后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10kg~15kg。

分蘖肥:返青后2周,每亩施复合肥20kg~25kg或尿素10kg、氯化钾10kg。3周后,每亩施复合肥

25kg或尿素10kg、氯化钾5kg。

孕茭肥:孕茭率达60%以上时,每亩施复合肥20kg~25kg或尿素10kg~20kg、氯化钾5kg。

6.3.3次年萌发的双季茭茭田

2

DB33/T914—2022

3月初、当苗高10cm~15cm时,每亩施复合肥15kg~20kg或尿素5kg~10kg。4月初,每亩施复合

肥20kg~25kg或尿素10kg~15kg、氯化钾10kg~15kg。

6.4疏苗、补苗

双季茭春季萌芽后,苗高20cm~30cm时(用疏苗机进行疏苗的,苗高在10cm~15cm),对生长过

密的株丛进行疏苗,每墩宜留外围壮苗15个~25个,同时,向母墩中央压泥块,使分蘖向四周散开生长。

对秋季或春季定植未成活的缺苗穴位进行补栽。

6.5水位管理

6.5.1遵循“浅水栽插、深水活棵、浅水分蘖、中后期逐渐加深水层、采收期深浅结合、湿润越冬”

的原则。

6.5.2春季定植返青后保持水深3cm~5cm,分蘖前期水位逐渐加深至10cm~12cm;秋季定植后保持

水深10cm左右,然后水位逐渐降至5cm~8cm。秋茭定植返青后及时搁田,搁田10天~15天,土壤

有细裂纹时及时灌水,水深5cm左右;夏茭高温时期及孕茭采收期水深为15cm~20cm,秋茭采收期水

深为10cm~20cm。雨天注意排水,不淹没“茭白眼”为宜。地下宿根越冬期以田块湿润为宜,如遇0℃

以下低温,应灌水至10cm~15cm。

6.6其他管理

6.6.1耘田除草

定植成活后开始耘田除草,以后间隔10天左右进行1次,至封行为止。

6.6.2剥除老叶

当植株出现老黄叶时,从叶鞘基部剥除,共1次~2次,要求不损伤植株。剥除的老黄叶踩入泥中,

或收集后集中处理。

6.6.3去杂去劣

12月底以前,应将田间不符合品种特征的植株连同其地下根状茎一并挖除。

6.6.4清洁田园

冬季植株地上部枯死后,齐泥割除残株并移出田间。

7病虫害防治

7.1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等;主要害虫有长绿飞虱、二化螟等;其他有害生物有福寿

螺等。

7.2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措施。

7.3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宜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3年轮作,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保持田园清洁。

7.4物理防治

3

DB33/T914—2022

7.4.1可用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鳞翅目为主的害虫,每30亩~40亩范围内设置1台。

7.4.2可在植株顶部约20cm处悬挂粘虫板捕杀害虫,每亩用25cm×40cm的粘虫板25张~35张。

7.5生物防治

7.5.1二化螟成虫发生期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每亩放置1个~2个诱捕器,悬挂高度1.5m~1.8m,每

隔30天左右更换诱芯。

7.5.2秧苗移栽后1个月,养鸭进行除草和捕食福寿螺。每亩放养鸭龄30天左右的幼鸭2羽~5羽。

7.6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的规定。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及生物源农药,以及登记农药。

做到适期施药、交替使用,遵守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见附录B。

8采收

叶鞘一侧露出0.1cm~0.3cm宽肉质茎时采收,或根据市场需求采收。

9分级包装

9.1分级

茭白按照NY/T1834的规定进行分级。

9.2包装

包装容器(箱、袋)应清洁、牢固、透气、无毒、无污染、无异味。鲜销的壳茭采用编织袋包装,

贮藏的壳茭内包装采用专用保鲜袋,厚度为0.03mm~0.05mm。外包装采用纸箱,质量符合GB/T6543

的规定。包装箱或袋上应有明显标识,并符合NY/T1655的规定。每个包装单位净含量不宜超过15kg。

10贮藏保鲜

贮藏温度为0℃~2℃,相对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贮藏期间定期抽检,及时通风换气。贮藏

期不宜超过2个月。

11生产档案

生产档案包括投入品采购、使用和产品销售等,记录应完整、清晰。生产档案保存期为2年以上。

12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

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见附录C。

13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D。

4

DB33/T914—2022

附录A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