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T 314-2017 立体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Y/T 314-2017 3D TV image quality su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7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GY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314—2017
立体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Subjectivemethodsfortheassessmentofstereoscopictelevisionimagequality
(ITU-RBT.2021-1,Subjectivemethodsfortheassessmentofstereoscopic
3DTVsystems,MOD)
2017-12-26发布2017-12-26实施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
GY/T314—2017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4评价维度..........................................................................2
5主观评价方法......................................................................3
6观看条件.........................................................................15
7图像序列.........................................................................15
8评价用设备.......................................................................16
9评价员...........................................................................16
10评价员须知......................................................................16
11评价时长........................................................................16
12参考图像序列....................................................................17
13评分差异........................................................................17
14评价员的筛选....................................................................17
15统计分析........................................................................1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TU-RBT.2021-1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18
I
GY/T314—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TU-RBT.2021-1《立体3DTV系统主观评价方法》。
本标准与ITU-RBT.2021-1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的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TU-R
BT.2021-1章条编号变化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TU-RBT.2021-1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为符合GB/T1.1—2009的要求,增加了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
章“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删除了附件1“其他评价维度”相关内容,因ITU-RBT.2021-1缺乏对“其他评价维度”的评
价方法;
——修改了附件1中图3、图5、图6,在图像序列上叠加文字标识,以方便评价员依序观看和打
分;
——删除了附件1中2.6.1“如果可能,两个图像序列可在同一监视器上并排播放”及图8,因实
际中一般采用两个并排摆放的监视器的实现方式,此方式极少采用;
——删除了附件1中表4中1280720显示设备的最佳观看距离,因GY/T155—2000在参照ITU-R
BT.709-3时删除了分辨率1280720。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附件1中第1章关于立体视觉深度感知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第1章关于ITU-RBT.500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维度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2.2.1关于图像序列时长选取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2.2.3关于双刺激损伤标度法的重复的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2.3.3关于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度法实现方式的重复的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2.5关于单刺激连续质量评价法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2.6.1关于同时双刺激连续质量评价法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第3章关于观看环境和观看距离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4.1关于视觉舒适限值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4.2关于左右眼图像的误差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第5章关于评价设备选取的论述性语句;
——在附件1表4中增加了以毫米为单位的屏幕尺寸的数值;
——删除了附件1中6.1关于样本容量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6.2关于视觉检查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第7章关于伦理准则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件1中第9章关于参考序列的论述性语句;
——删除了附录1“视觉检查用测试素材”。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董文辉、路晓俐、戴琼海、邓向冬、郑冠雯、张乾、姜秀华、史萍、王珮、
范静涛、郏涛、汪芮。
II
GY/T314—2017
立体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立体电视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立体电视系统和设备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ITU-RBT.500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Methodologyforthesubjectiveassessmentofthe
qualityoftelevisionpictures)
ITU-RBT.2022平板监视器的SDTV和HDTV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通用观看条件(Generalviewing
conditionsforsubjectiveassessmentofqualityofSDTVandHDTVtelevisionpicturesonflat
paneldisplays)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立体电视stereoscopictelevision
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进行拍摄、制作,展现景物的实际空间关系和立体感的电视技术。在显示终端
上观众能感受到观看的影像是具有深度特性的三维立体场景,增强观看的临场感和沉浸感,也被称为3D
电视。本标准中所指立体电视均为双画面立体电视。
3.1.2
双画面立体电视binocularstereoscopictelevision
用双摄像单元模拟人的双眼同时拍摄的、或计算机生成的左右眼两路图像信号,经过制作、播出、
传输,最后显示在立体电视屏幕上,使观众左右眼分别观看到具有适当视差的左右两幅图像,从而在大
脑中形成三维立体效果的电视。
3.1.3
视差disparity/parallax
被摄物体上的同一点在左右眼图像上对应像素的水平位置差。观看者感觉到被摄物体的影像在显示
屏幕后方的是正视差,在显示屏幕前方的是负视差,在显示屏幕上的是零视差。
1
GY/T314—2017
3.1.4
视差角disparityangle/parallaxangle/angulardisparity
双眼看到的屏幕上的实像会聚角与屏幕前、后方的虚像会聚角之差。
3.1.5
评价单元judgementtrial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中,图像序列播放和打分的最小单元,也是能够体现主观评价方法和获得主观评
价结果的一个最小单元。
3.1.6
评价段testsession
一个评价段由若干个评价单元组成,评价段之间安排休息时间。
3.1.7
保真度fidelity
被测系统相对于图像质量无损伤的理想系统的性能。它可通过对比源图像序列和被测图像序列的主
观评价打分来计算。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DMOS平均评价分数差异(DifferenceMeanOpinionScore)
DSCQS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度法(Double-StimulusContinuousQualityScalemethod)
DSIS双刺激损伤标度法(Double-StimulusImpairmentScalemethod)
MOS平均意见分(MeanOpinionScore)
SC刺激比较法(Stimulus-Comparisonmethod)
SDSCE同时双刺激连续质量评价法(SimultaneousDoubleStimulusforContinuousEvaluation
method)
SS单刺激法(Single-Stimulusmethod)
SSCQE单刺激连续质量评价法(Single-StimulusContinuousQualityEvaluationmethod)
4评价维度
4.1概述
立体电视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维度可包括图像质量、深度质量、观看舒适度三个基本评价维度。本
标准给出了采用图像质量、深度质量、观看舒适度三个基本维度进行评价的方法。
4.2基本评价维度
4.2.1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是指评价员对立体电视图像优劣的主观感知。图像质量主要受到技术参数和引入误差(如
编码和(或)传输过程)的影响。
2
GY/T314—2017
2D电视图像质量的评价要素,如清晰度、色彩重现、运动表现、整体质量、锐度等也可用于立体电
视图像质量的评价。
4.2.2深度质量
深度质量是指评价员对立体电视图像深度表现能力的主观感知。
评价要素包括:
——深度分辨率,即深度方向上的分辨率;
——深度运动,即深度方向上的运动或移动是否平滑流畅;
——空间变形失真,比如木偶效应,即深度方向上物体的视觉比例出现失真;卡片效应,即物体是
立体的,但深度方向上物体变薄了,产生厚度失真。
4.2.3观看舒适度
观看舒适度是指评价员对立体电视图像观看舒适程度的主观感受。不恰当的拍摄或显示等可能导致
观看不舒适。
5主观评价方法
5.1主观评价方法概述
ITU-RBT.500建议书针对各种被测对象(包括同一算法不同压缩参数、同一编码方式不同码率或不
同传输场景等)给出了多种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本标准采用了其中六种评价方法:
a)单刺激(SS)法;
b)双刺激损伤标度(DSIS)法;
c)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度(DSCQS)法;
d)刺激比较(SC)法;
e)单刺激连续质量评价(SSCQE)法;
f)同时双刺激连续质量评价(SDSCE)法。
各种评价方法的图像序列的显示时长和评分标度汇总见表1、表2和表3。
具体评价时,可对表中的评价方法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例如,单刺激(SS)法的离散标度也可采
用七级标度。
表1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图像序列时长二选一标度离散标度连续标度
5优优
4良良
单刺激(SS)法约10s——3中中
2差差
1劣劣
3
GY/T314—2017
表1(续)
评价方法图像序列时长二选一标度离散标度连续标度
5损伤不可察觉
4损伤可察觉,但
不令人讨厌
双刺激损伤标度
约10s——3损伤令人有些讨——
(DSIS)法
厌
2损伤令人讨厌
1损伤令人很讨厌
优
良
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度
约10s————中
(DSCQS)法
差
劣
−3差很多
−2差
−1稍差一些
成对比较(PC)法约10sA或B0相同——
1稍好一些
2好
3好很多
优
良
单刺激连续质量评价
约3min~5min————中
(SSCQE)法
差
劣
保真度最佳
(打分100)
同时双刺激连续质量
——————
评价(SDSCE)法
保真度最差
(打分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2/ 046.93-2008 超高温无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
- DB12/ 046.87-2008 集成电路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
- DB12/ 046.88-2008 晶振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
- DB37/T 679-2007 机制玻璃异型白酒瓶 2007-08-08
- DB37/T 677-2007 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 2007-08-15
- DB12/ 046.92-2008 酸奶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
- DB12/ 046.94-2008 自来水无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
- DB12/ 046.90-2008 通信机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
- DB12/ 046.89-2008 手机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
- DB12/ 046.91-2008 葡萄酒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 200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