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982-1986 稻麦脱粒机试验方法

GB/T 5982-1986 Testing method for rice and wheat thresher

国家标准 中文版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5982-2017 |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5982-1986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86-04-04
实施日期
1987-0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标准局
归口单位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刘明光、徐国治、张承堂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3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598286

稻麦脱粒机试验方法

Testingmethodforriceandwheatthresh-er

1986-04-041987-02-01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稻麦脱粒机试验方法GB5982—86

Testingmethodforriceandwheatthresh-er

本标准适用于全喂入和半喂入机动稻麦脱粒机的试验。

本标准的试验项目,可根据机型特点和试验目的有所增减。

1名词术语

1.1断穗:穗梗上带有一粒或一粒以上籽粒和两粒以上籽粒连在一起者。

1.2断穗籽粒:断穗上取下的籽粒。

1.3破碎籽粒:碎粒、破皮(壳)、或裂纹的籽粒。

1.4包壳籽粒(小麦):被颖壳全部紧密包裹的籽粒。

1.5完整籽粒:除断穗籽粒、破碎籽粒、包壳(或带柄)籽粒以外的籽粒。

1.6未脱净损失籽粒:由排草口和清选口(全喂入机型)排出的残留在穗头上的籽粒。

1.7夹带损失籽粒:由排草口随茎秆夹带而排出的籽粒。

1.8清选损失籽粒:从清选口随颖壳、瘪谷和草屑等杂物而排出的籽粒。

1.9飞溅籽粒(适用于半喂入机型):除机器正常排出口以外的部分溅出的籽粒。

1.10二次处理量:从杂余口随碎基秆排出的残留在穗头上的籽粒和夹带籽粒之和。

1.11混合籽粒:取样时间内,从出粮口所收集的籽粒和杂质的混合物。

1.12总籽粒重:取样时间内各出口收集的籽粒重之和。

1.13含杂率:杂质重量与混合籽粒重量的百分比。

1.14杂质:籽粒以外的有机和无机杂物。

1.15性能试验时间:包括起动机器、完成脱粒测定至停机的全过程所用的时间,其构成如下:

1.15.1充满工作时间:为保证机器各工艺流程被充满所需的时间。

1.15.2取样时间:取样开始至取样结束所用的时间。

1.15.3储备工作时间:为保证最小的取样时间而留有适当储备余量的工作时间。

1.15.4排空时间:喂入结束后,排净机器内被脱作物所需的时间。

1.16喂入量(半喂入机型称工作量):全喂入式脱粒机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机器的作物重量;半喂入式

脱粒机是指单位时间内供给夹持喂入机构的作物重量。

1.17生产试验班次时间:由纯工作时间、调整保养时间、故障时间和中途转移时间构成。

1.17.1纯工作时间(作业时间):脱粒时间。

1.17.2调整保养时间:机器工作以前机组的安、调整和保养等时间。

1.17.3故障时间:检查和排除故障以及在工作地点更换或修理失效零件的时间,非机器造成的动力故障

时间和件时间除外。

1.17.4中途转移时间:机器在同一场地(地块)的转移时间。

2性能试验

2.1性能试验的目的

考核机器的脱粒性能。

2.2试验测定的项目

2.2.1脱粒质量

2.2.1.1断穗率;

2.2.1.2破碎率;

2.2.1.3包壳率(小麦)或带柄率(水稻);

2.2.1.4含杂率。

2.2.2脱粒损失

2.2.2.1未脱净损失率;

2.2.2.2夹带损失率;

2.2.2.3清选损失率;

2.2.2.4飞溅损失率。

2.2.3二次处理量(适用于全喂入式机型)

2.2.4单位功率生产率

2.3试验条件

2.3.1试验机器应备有技术特性和使用说明方面的技术文件。

2.3.2机器的对比试验必须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2.3.3试验应取当地有代表性的符合机器要求的作物。并按GB5262—85《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

的一般规定》中的6.5条和6.13条分别测定每平方米作物的籽粒重和籽粒含水率,再按6.7条计算作物亩产

量,将结果记入表1。

2.3.4供试作物特征测定在性能试验前进行,半喂入式机型应在置于喂入台上的作物中随机取样,按GB

5262—85中的6.11、6.12、6.13、6.15和6.16条分别测定草谷比、茎秆含水率、籽粒含水率、割后平均株

长和喂入前穗层长度,将结果分别记入表1和表2。

2.3.5应按1.15条规定的过程进行试验,测定次数不少于5次;也可采用连续喂入不少于半小时,中间间

隔取样5次。

2.3.6全喂入机型每次取样时间不少于10s;半喂入式机型不少于20s。测定时应准确记录取样时间。

2.3.7脱粒机的喂入量应根据设计喂入量确定,并可适当增大或减小。

2.3.8每次试验最少作物用量,应根据试验机器的喂入量(工作量)和试验时间进行准备。

2.3.9喂入方法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人工或自动喂入装置喂入。

2.3.10试验时应测定配套动力和各回转件的空转转速;滚筒的负荷转速和机组的负荷功率,记入表3~

4。

2.3.11试验所需要的计量、测试器,见附录A(参考件)。

2.4试验准备

2.4.1机器技术状态检测:试验前检测机器的主要技术特性,记入表3。

2.4.2预备运转:起动机器;按使用说明书调整各回转部件转速,并检查调节部位,使之符合试验要

求,试验中间不得调整。

2.4.3对比试验机器的调整:对比试验机器,在相同作物条件下,由机器提供单位和试验单位共同将机

器调至最佳工作状态,试验中间不得调整。

2.4.4器调整:对测试器按有关规定进行校正、调整。

2.5试验

按1.15条进行。取样开始,同时于出粮口、排草口、清选口、余杂口和次粒口等处接取样品直至取样

时间结束,各口同时停止取样。

2.6样品处理

所取得的样品应按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后称重,记入相应的标签,见附录B(参考件),最后汇总记入表

4。

2.6.1出粮口:该口的混合籽粒全部处理,当因时间或人员条件限制时,可将每次取样混合均匀,从中

随机取小样100~200g进行处理;选出其中的断穗籽粒(水稻摘下枝梗、小麦取下颖壳及穗梗)、破碎籽

粒、包壳籽粒(剥下颖壳)、带柄籽粒(摘下柄)、完整籽粒和杂质。

2.6.2排草口:从样品中选出未脱净籽粒和夹带籽粒。

2.6.3清选口和次粒口:分别选出样品中的籽粒和断穗籽粒(断穗籽粒计入未脱净损失)。

2.6.4余杂口:选出样品中的所有籽粒。

2.6.5飞溅籽粒:取样时间内,收集溅出机外的籽粒。

2.7计算

根据测试和样品处理所得的数据计算脱粒质量、脱粒损失、二次处理量和单位功率生产率,记入表4。

2.7.1试验条件部分

2.7.1.1喂入作物重量

取样时间内的各口接取样品重量之和。

2.7.1.2喂入量

q=Q/T………(1)

式中:q──取样时间内的喂入量,kg/s;

Q──喂入作物重量,kg;

T──取样时间,s。

2.7.2取样数据部分

2.7.2.1小样籽粒重

W=W+W+W(或W)+W…………(2)

xPdbIz

式中:W──小样的全部籽粒重,g;

x

W──小样中的破碎籽粒重,g;

P

W──小样中的断穗籽粒重,g;

d

W──小样中的包壳籽粒重,g;

b

W──小样中的带柄籽粒重,g;

I

W──小样中的完整籽粒重,g。

z

2.7.2.2籽粒总重

W=W×(1-Z)……………………(3)

chz

式中:W──出粮口籽粒总重,g;

c

W──混合籽粒重(包括小样混合籽粒重),g;

h

Z──含杂率。

z

2.7.2.3总籽粒重

W=W+W+W+W+W+W+W………………(4)

cciwjqfe

式中:W──总籽粒重,g;

W──次粒口籽粒重,g;

ci

W──未脱净损失籽粒重,g;

w

夹带损失籽粒重,g;

W──

j

W──清选损失籽粒重,g;

q

W──飞溅损失籽粒重,g;

f

W──二次处理量籽粒重,g。

e

2.7.3性能指标部分

2.7.3.1脱粒质量

a.断穗率

Z=(W/W)×100(%)…………(5)

ddx

b.破碎率

Z=(W/W)×100(%)………………(6)

ppx

c.包壳率

Z=(W/W)×100(%)………………(7)

bbx

d.含杂率

Z=(W/W)×100(%)……………(8)

zxzxi

式中:W──小样杂质重,g;

xz

W──小样混合籽粒重,g。

xi

2.7.3.2二次处理量

Z=(W/W)×100(%)…………(9)

ee

2.7.3.3脱粒损失

a.未脱净损失率

S=(W/W)×100(%)…………(10)

ww

b.夹带损失率

S=(W/W)×100(%)…………(11)

jj

c.清选损失率

S=(W/W)×100(%)…………(12)

qq

d.飞溅损失率

S=(W/W)×100(%)…………(13)

ff

e.总损失率

S=S+S+S+S…………(14)

wjqf

2.7.3.4单位功率生产率

E=3600(W+W)/1000·P·T………………(15)

dccid

式中:E──单位功率生产率,kg/(kW·h);

d

P──取样时间内脱粒机组的平均负荷功率,kW。

d

3生产试验

3.1生产试验的目的

考核机器的使用可靠性、性能稳定性、主要件和易损件的耐用性、调整保养方便性、安全性、地区适

应性和使用经济性。

3.2生产试验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评定意见

3.2.1生产率

3.2.1.1纯工作时间生产率;

3.2.1.2班次小时生产率;

3.2.1.3标定单位功率生产率。

3.2.2能源消耗量

3.2.2.1单位能源消耗量;

3.2.2.2单位副能源消耗量;

3.2.2.3油料消耗比。

3.2.3使用可靠性

3.2.4时间利用率

3.2.5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