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842-2011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DB33/T 842-2011 Village Green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1年11月
-
2022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Z52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842—2011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villagegreening
2011-11-02发布2011-12-02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84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山市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国坚、陆献峰、陈林洪、杨华、陈卓梅、宋绪忠、宋其岩。
I
DB33/T842—2011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村庄绿化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建立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行政村的绿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使用安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GB5044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DB33/T379.4-2002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DB33/T640-2007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村庄绿化
村域范围内栽种树木、花卉等绿色植物,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村民居住条件的措施。
3.2
村庄建成区
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范围。
3.3
林木覆盖率
村域范围内乔木、小乔木、竹林、经济灌木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范围总面积的百分比。
3.4
绿化率
某类用地已绿化的面积(长度)占该类用地宜林总面积(长度)的百分比。
2
DB33/T842—2011
3.5
庭院绿化率
村域范围内庭院林木覆盖率达25%以上的农户数占该村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3.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占该村常住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3.7
公园绿地
村庄建成区内,向公众开放,以游憩、健身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
括山地公园、休闲公园、湿地公园等。
3.8
生产绿地
指村庄建成区内,提供花卉苗木的圃地、生产果品的经济林、竹园、茶园、桑园等。
3.9
道路绿地
村域范围内主要道路两侧绿化用地。
3.10
河岸绿地
村域范围内河道两岸绿化用地。
3.11
庭院绿地
村域范围内农户屋前屋后的绿化用地。
3.12
其他绿地
以上绿地类型外的绿地,包括在村庄建成区内对环境改善和居民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如防
护绿地、风景林地、湿地等;在村庄建成区外的专类绿地,如河渠堤绿化、农田林网、山体绿化等。
3.13
河渠堤绿地
村域范围内的河流、大型沟渠、海堤坝等绿化用地。
3
DB33/T842—2011
3.14
农田林网
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农田的机耕路及沟、渠、小河岸绿化。
3.15
山体绿化
村域范围的山地绿化。
3.16
立体绿化
利用除地面资源以外的其他空间资源进行绿化的方式。包括棚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
4总则
4.1村庄绿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整洁、美观、舒适、健康、自然。
4.2村庄绿化理念应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景观效果,突出江南乡村的风貌,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的生态家园。
4.3村庄类型可根据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划分为山区村、半山区村、平原村、海岛村及
城郊村5种类型。
4.4村庄绿地类型可根据绿地的主要功能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河岸绿地、庭院绿地
及其他绿地等。
5规划
5.1原则
5.1.1整体协调,统一规划
村庄绿化规划应纳入县、镇(乡)、村等各层次的规划,村庄绿化用地和布局应与其它专项规划进
行整体协调,统一规划。
5.1.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应根据村庄类型和经济水平,分类指导,并立足实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1.3生态优先,兼顾经济
应优先考虑绿化的生态效益,营建以乔木为主森林村庄;同时结合村庄特点建立小果园、小药园、
小花园、小竹园、小桑园等,发挥绿化的经济和美化作用。
5.1.4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村庄绿化整体上应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保护、发掘、继承和发展各地
村庄的特色,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避免千村同面、千篇一律,充分体现乡村风光。
4
DB33/T842—2011
5.1.5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应合理布局村庄的生产、生活区绿地,形成分布均衡、富有层次的绿地系统;同时,应节约用地,
见缝插绿。
5.2技术指标
5.2.1林木覆盖率
山区村和海岛村建成区的林木覆盖率应达15%以上;半山区村建成区的林木覆盖率应达20%以上;
城郊村和平原村建成区的林木覆盖率应达25%以上。
5.2.2公园绿地
村庄建成区范围内(或村庄周边)至少有一处不小于300m2供居民休闲的公园或广场绿地,村庄建
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3m2。
5.2.3道路绿地
村庄建成区内道路绿化率应达100%,村庄建成区外的道路绿化率应达90%以上。
5.2.4河岸绿地
村庄建成区内河岸绿化率应达100%,村庄建成区外的河岸绿化率应达90%以上。
5.2.5庭院绿地
山区县农户庭院绿化率应达60%以上,半山区县和海岛县农户庭院绿化率应达70%以上,平原县和
城郊型农户庭院绿化率应达80%以上。
5.2.6其他绿地
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的主要河、渠、堤的绿化率应达90%以上;距离村庄500m范围内第一
层山脊面村坡的宜林山地,绿化率应达100%,火烧、采伐等迹地应及时更新,林分林相整齐;平原农
田林网化率应大于90%,网格面积小于20hm2。
6设计
6.1设计要求
6.1.1调查了解村庄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绿化现状、植被与景观、相关规划等。调查方法参见DB33/T
640-2007。
6.1.2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绿化方案。
6.1.3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绿化总平面图、绿化栽植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地上地下管线图等)、
经费预算表和文字说明,并附植物品种名称、规格和数量。
6.2地形设计
6.2.1地形设计应尊重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地形的基本走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6.2.2水体设计应以自然软底为主,保持水质清洁。水体的深度应结合功能并注意安全。水体的驳岸
应因地制宜结合岸边绿化自然布置,宜采用植被或植物材料驳岸。
5
DB33/T842—2011
6.2.3山石设计提倡以自然置石的土包石为主,可结合地形采用卧石与立石有机结合的方式。
6.3种植设计
6.3.1树种选择
6.3.1.1以体现地域性植被景观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
6.3.1.2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相结合,兼顾保健植物、鸟嗜植物、蜜源植物、固氮植物等。
6.3.1.3河岸绿化应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
6.3.1.4村庄内的道路绿化以落叶乔木为主,应选择冠大浓密、树干通直、养护管理便利的树种。
6.3.1.5农田林网防护林应选择防护性强、树体高大、树干通直、树冠窄、少威胁地的树种。
6.3.1.6山地绿化采用乡土珍贵用材、优良经济林树种。
6.3.1.7生产性绿化可根据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树种选择,宜选择对环境改善和村民生活有益的树种。
6.3.1.8主要绿化树种参见附录A。
6.3.2树种配置
6.3.2.1合理配置不同植物类型的比例,以快长树为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比例为3:2,常绿乔木
与落叶乔木比例为1:2~1:3。
6.3.2.2植物群落结构配置,以乔木为绿化骨架,乔木种植量不少于5株/100m2绿地,不宜大面积的
草坪绿化。
6.3.2.3乔木、灌木有机结合,建立合理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群落结构单层与复层的选择应以环境
条件和使用功能为依据,复层的人工植物群落面积不少于40%~50%绿化总面积。
6.3.2.4植物配植应合理组织空间,平面疏密有致,结合环境创造优美流畅的林缘线。立面高低错落,
结合地形创造起伏变化的林冠线。
6.3.2.5建筑南面种植应保证建筑的通风采光要求和创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选择喜阳、耐旱,花、
叶、果、姿优美的乔灌木。建筑北面应布置防护性绿带,选择耐荫、抗寒的乔灌木。建筑的西面、东面
应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抗逆性强的常绿乔灌木。
6.3.2.6高于1m的各种隔离围墙或栏杆,可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攀援植物,开展垂直绿化。
6.3.2.7以活动、休憩为主的绿地,宜采用乔木地坪的布置形式,以种植落叶乔木为主,枝下高应大
于2.5m。
6.3.2.8行道树配植形式可规则种植,也可不等距自然种植,株行距一般为4m~6m,行道树之间宜
种植花灌木,绿带的宽度不少于1m。
6.3.2.9在道路弯道内侧栽植行道树不得影响行车的安全视线。树木成型后,分枝点的高度应大于3.5
m。
6.3.2.10道路地坪设计应符合GB50445要求。
6.3.2.11村庄绿化植物配置具体内容参见附录B。
6.3.3种苗规格
6.3.3.1应控制大树移植,确属需要可少量点缀胸径在20cm~25cm的乔木。
6.3.3.2公园、道路、河岸、庭院绿化,采用胸径在10cm以下的苗木。
6.3.3.3山地、农网、河渠堤绿化,采用胸径在5cm以下的苗木。
6.4设施小品设计
6.4.1设施小品造型应简洁大方、尺度宜人,与村庄环境、住宅建筑相协调,应有地方特色。
6
DB33/T842—2011
6.4.2设施小品应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材料和节能、环保的3R材料。
6.4.3凉亭、花架、棚架、长廊应注意结构牢固,体量合理,并设置休息座椅。
6.4.4设置座椅、桌凳应选择适当的位置,即上有树木遮荫,前有宜人景观可赏,后有树丛依托。
6.5绿化模式
6.5.1公园绿地
6.5.1.1山地公园
利用现有村头、村边森林植被较好的低山丘陵进行改建成山地公园。应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
台等。步道两边补植乔木、花灌木。适用于山区、半山区、海岛村庄。
6.5.1.2休闲公园
利用村庄现有的树林或空地修建公园,配备凳椅、棋桌、棚架等,丛植、孤植乔木,配植花灌木,
园路两边种植低矮地被植物,可选常绿藤本进行棚架式绿化。
6.5.1.3湿地公园
利用村头、村边河流、水塘、低洼地块改建湿地公园。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台、棚架等。步
道两侧、河堤、塘堤栽植观赏植物。河坡、塘坡栽植耐水湿植物。河边、塘边栽种水生植物。适用于平
原村庄。
6.5.2生产绿地
生产性绿地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科学经营。
6.5.3道路绿地
6.5.3.1乔灌型
采用常绿乔灌、落叶乔灌、常绿落叶乔灌等模式。一般选择1~2个乔木树种栽植,灌木带状栽植或
球状造型分球栽植。
6.5.3.2小乔灌木型
对高压线下或空间窄小的道路绿化,可选择1~2种小乔木栽植,配植灌木。
6.5.3.3灌木型
对村庄内空间窄小道路两侧绿化,可选择1~2种灌木进行绿篱型、球型栽植。
6.5.4河岸绿地
6.5.4.1生态经济型
结合原有的林业生产习惯,栽植经济树种或用材树种。
6.5.4.2生态自然型
河道两侧植物相对较丰富,通过整理、修剪、补植等改造措施,提升河岸绿化水平。
6.5.4.3休闲观赏型
7
DB33/T842—2011
选用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栽植,修建供人们散步、休息的步道、凳椅,建成休闲观赏型绿地。
6.5.4.4桥头绿化小品型
桥头绿化宜栽种枝条柔软的乔木或花灌木,桥墩绿化可采用攀援植物,桥旁设置棋桌、凳椅或亭台
等。适用于平原村庄。
6.5.5庭院绿地
6.5.5.1经济型
可选择1~3种经济果木,一般栽种3株以上。
6.5.5.2乔木观赏型
面积较大的庭院绿化以乔木为主,配置观赏性强的花灌木。
6.5.5.3灌木观赏型
面积较小的庭院绿化以观赏性强的灌木、花卉为主,可采用花坛、花池等方式。
6.5.5.4立体绿化
选用攀援植物对庭院围墙、房屋墙面进行立体绿化,庭院内采用棚架式绿化。
6.5.5.5特色庭院
古建筑绿化应遵循严格保护、因地制宜、景观与古建筑相协调、人文与自然相统一原则。植物配置
形式采用规则式布局、自然式布局,树种选择要因建筑而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
6.5.6其他绿地
6.5.6.1名木、古树群
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古树群,应加强保护,禁止深挖深埋,尽量维持原有地际线。应通过设置护
栏、树牌、砌石等方法加以保护。配置灌、草、花,形成森林文化特色景观。
6.5.6.2纪念林
城镇周围村庄,开辟专门的地块建立纪念林、纪念树,引导群众栽植“三八林”、“共青林”、“结
婚纪念林”等。
6.5.6.3防护绿地
提倡营建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海岛村宜营造防风林,平原村宜在西北侧、山区
和半山区村宜在风口营建护村林,村庄周边有化工厂的宜营造卫生防护隔离带等。
6.5.6.4农田林网
选择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或用材树种营建农田林网,适当搭配早期速生树种与中期速
生树种。主要模式有:单行林带、双行林带和多行林带。营造单行或双行林带时,提倡常绿树种与落叶
树种的株间混交模式、乔灌复层模式。营建多行林带时,在林带两侧可采用阳性树种,林带中间则采用
阴性树种。
8
DB33/T842—2011
6.5.6.5山体绿化
做好距离村庄500m范围内第一层山脊面村坡的宜林山地造林绿化。具体要求见DB33/T379.4-2002
和GB/T15776-2006。
7施工
7.1前期准备
7.1.1熟悉设计
了解掌握工程的相关资料,熟悉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意图、设计的质量要求、设计的技术交底等。
7.1.2现场勘察
组织有关施工人员到现场勘察,主要内容包括:现场周围环境、施工条件、道路交通、水源、电力
与电讯等地上和地下管线。
7.1.3施工方案
针对工程项目制定施工方案,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程序、进度计划、施工组织、
安全措施、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和施工方案等各种附表。
7.1.4材料准备
应了解绿化需要的苗木、材料的来源、质量、价格和供应情况。
7.2施工放样
7.2.1定点
根据项目规模和放样内容确定运用仪器法、网格法、交会法定点放样。
7.2.2顺序
定点顺序为控制点确定、道路地坪范围确定、水体界面确定、设施小品位置确定、苗木栽植位置确
定。
7.3场地整理
7.3.1景观保护
保护好原有大树、水体等良好的环境资源。
7.3.2垃圾清运
根据设计定位图清运建筑和生活垃圾土。
7.3.3表土保存和利用
保存好质地优良的疏松表土,集中堆放保存,回土时充分利用。
7.4土壤改良
9
DB33/T842—2011
7.4.1换土
老建筑拆迁地土壤内瓦砾含量较多,应将大瓦砾拣出,并加一定量的土壤;土壤质地过粘、透气、
排水不良的应加入砾土,并多施厩肥、堆肥等有机肥。
7.4.2熟化
将植物残落物重新还给土壤,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腐殖熟化土壤。
7.4.3排水
在土壤过于粘重而易积水的土层,应挖沟排水。
7.5植物栽植
7.5.1苗木选购
按设计要求选择植物材料种类、规格及形态。
7.5.2种植穴挖掘
根据设计定位图挖掘乔灌木的种植穴。种植穴规格应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而定,一
般应比规定的根系或土球直径大20cm~30cm。土质不好的,应加大种植穴的规格,并清理出杂物。
7.5.3苗木运输
应遵循“随挖随运”的原则,在装卸过程中应轻提轻放,裸根乔木运输,应保持根系的湿润和毡布
遮盖。树根朝前,树体稍向后。带土球苗木运输,土球朝前,树稍向后,并用木架将树冠架稳。当日不
能种植的祼根苗,应及时假植,对带土球苗木应适当喷水保持土球湿润。
7.5.4苗木修剪
种植前应剪除过长根。对乔木的树冠应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季节适量修剪,一般为疏枝、短截、摘
叶,总体应保持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水分代谢平衡为主。对灌木的蓬冠修剪以短截为主,保持内高外低。
较大的剪、锯之伤口,应涂抹防腐剂。
7.5.5苗木栽植
苗木栽植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符合设计规定,树身上下应垂直,种植深度:裸根乔木,应将原根颈
土痕与原土平,灌木应与原土痕齐,带土球苗木比土球顶部高出原土。较大的苗木应立支柱支撑。
7.5.6浇水
苗木植栽后,在原树坑的外缘部砌灌水堰,第一遍水应浇透,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第一遍水渗
入后,发现树苗有歪倒现象应及时扶直,并用细土将灌水堰内填平。
8养护
8.1修剪
8.1.1乔木主要修除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并生枝、下垂枝、扭伤枝及枯枝和烂头。主轴明显的
乔木,修剪时应注意保护中央领导枝。
10
DB33/T842—2011
8.1.2灌木的修剪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的原则进行。修剪应使树形内
高外低,形成自然丰富的圆头形或半圆形树形。
8.1.3绿篱修剪应使绿篱轮廓清楚、线条整齐,顶面、侧面平整柔和。每年修剪不少于2次。
8.1.4宿根地被植物萌芽前应剪除上年残留枯枝、枯叶,同时及时剪除多余萌蘖,花谢后应及时剪除
残花、残枝和枯叶。
8.1.5草本花卉花后应及时剪除枯萎的花蒂和黄叶及残枝。
8.1.6草坪的修剪应适时进行,一年修剪次数不少于4次,并拔除杂草。修剪应平整,使草的高度一
致。边角无遗漏,路边和树根边的草应修剪整齐。
8.1.7竹类的间伐修剪宜在晚秋或冬季进行。间伐病竹、倒伏竹和4度以上的老竹。
8.1.8行道树的树冠与架空线、庭院灯、变压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8.1.9吸附类藤本,应在生长季剪去未能吸附墙体而下垂的枝条;生长于棚架的藤本,落叶后应疏剪
过密枝条,清除枯死枝;成年和老年藤本应常疏枝,并适当进行回缩修剪。
8.2灌溉
8.2.1灌溉前应先松土,夏季灌溉宜早、晚进行,冬季灌溉宜在中午进行。灌溉应一次浇透,尤其是
春、夏季节。
8.2.2采取小水灌透的原则。用水车浇灌树木时,应接软管,进行缓流浇灌,保证一次浇足浇透。不
应用高压水流浇灌树木。
8.2.3灌水堰一般应开在树冠垂直投影范围,不宜开得太深。堰壁培土应结实,堰底地面平坦。
8.3排水
8.3.1在绿地和树坛地势低洼处,平时应防止积水,雨季做好防涝工作。
8.3.2在雨季可采用开沟、埋管、打孔等排水措施,及时对绿地和树坛排水。
8.4松土除草
8.4.1乔木、灌木下的大型野草应铲除,特别是对树木危害严重的各类藤蔓。
8.4.2树木根部附近的土壤应保持疏松,易板结的土壤,在蒸腾旺季每月松土一次。
8.4.3松土除草应选在晴朗或初晴天气,土壤不过分潮湿的时候进行,深度以不影响根系生长为限。
8.4.4草坪内的杂草应及时拔除,做到基本无杂草、无空秃。捡走石块、果壳纸屑及其它垃圾。
8.5施肥
8.5.1树木休眠期和栽植前,需施基肥,树木生长期施追肥。
8.5.2施肥量应根据树种、树龄、生长期和肥源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等条件而定,树木青壮年期及观花
观果植物,应适当增加施肥量。
8.5.3施肥的种类应视树种、生长期及观赏等不同要求而定,早期扩大冠幅,宜施氮肥,观花、观果
树种应增施磷、钾肥。
8.5.4施肥应以施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肥宜在晴天进行,除根外施肥,肥料不得触及树叶。
8.6防寒
8.6.1合理安排修剪时期和修剪量,使树木枝条充分木质化,提高抗寒能力。
8.6.2对不耐寒的树种和树势较弱的植株应分别采取不同的防寒措施,如树干涂白、草绳包扎、根部
培土等。
11
DB33/T842—2011
8.6.3防寒工作宜在11月进行,12月上旬前完成,翌年4月上旬解除包扎物,遇有大雪应及时清除
树冠积雪,但不应损伤树冠。
8.7更新调整
8.7.1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适时做好密度调整。
8.7.2对枯朽、衰老、严重倾斜,对人和物体构成危险的树木应及时更新。
8.8有害生物控制
8.8.1根据“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充分利用森林植被的多样性
来保护天敌,抑制病虫危害。
8.8.2做好有害生物的预测、预防工作。
8.8.3及时清理带病虫的落叶、杂草等,消灭病源、虫源,防治病虫扩散、蔓延。
8.8.4及时清除外来有害植物。
8.8.5禁止使用剧毒化学药剂和有机氯、有机汞等农药,化学农药应按GB4289、GB/T8321(所有部
分)有关操作规定执行。
9建立档案
9.1应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内容包括自然植被、气候土壤、绿化地点、绿地面积、规划设计方案和相
关图件等。
9.2应建立绿地建设过程档案,内容包括植物种类、苗木规格、栽植时间、养护管理、生长情况、劳
动用工等。
9.3档案记录应真实、完整,档案至少保存10年。
12
DB33/T842—2011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村庄绿化主要推荐树种
A.1村庄绿化主要推荐树种
村庄绿化主要推荐树种见表A.1。
表A.1村庄绿化主要推荐树种
适用范围*生态特性
观赏性及
编号树种拉丁名科名生活型耐干耐瘠耐水耐盐抗污备注
山区半山区平原海岛耐荫性其他绿化用途
旱薄湿碱染
珍贵乡土树种,经济
1银杏Ginkgobiloba银杏科落叶乔木√√√√阳性√√√√吸硫、氯观叶,行道树
林、用材
Torreyagrandisvar.‘m珍贵乡土树种,经济
2香榧红豆杉科常绿乔木√√阳性√√√杀菌树姿优美,庭院树
errillii’林
乡土树种,经济林,
3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木兰科落叶乔木√√√中性√观叶,山地绿化
用材
4柿Diospyroskaki柿树科落叶乔木√√√√阳性√√√√吸氯观果,庭院树乡土树种,经济林
5锥栗Castaneahenryi壳斗科落叶乔木√√√阳性√√观果,山地绿化乡土树种,经济林
6板栗Castaneamollissima壳斗科落叶乔木√√√阳性√√观果,山地绿化乡土树种,经济林
7枇杷Eriobotryajaponica蔷薇科常绿乔木√√√√阳性√√观叶、观果,庭院树乡土树种,经济林
8桃Prunuspersica蔷薇科落叶乔木√√√√阳性√√观花、果,观赏树乡土树种,经济林
13
DB33/T842—2011
表A.1村庄绿化主要推荐树种(续)
适用范围*生态特性
观赏性及
编号树种拉丁名科名生活型耐干耐瘠
半山耐荫性耐水耐盐抗污备注
山区平原海岛旱薄其他绿化用途
区湿碱染
观花、果,观赏
9李Prunussalicina蔷薇科落叶乔木√√√√阳性√√√乡土树种,经济林
树
Cerasuspseudocerasu
10樱桃蔷薇科落叶乔木√√√√阳性√√观花乡土树种,经济林
s
11杜仲Eucommiaulmoides杜仲科落叶乔木√√√阳性√√√√吸氟、杀菌树形优美乡土树种,经济林
12乌桕Sapiumsebiferum大戟科落叶乔木√√√√阳性√√√√√吸硫、氯观赏树,观赏树乡土树种,经济林
13柑橘Citrusreticulata芸香科常绿小乔木√√√√阳性√观果乡土树种,经济林
14柚Citrusmaxima芸香科常绿小乔木√√√√阳性√√观果乡土树种,经济林
15枣Ziziphusjujuba鼠李科落叶小乔木√√阳性√√√√观果庭荫树乡土树种,经济林
抗多种有毒观果、叶,庭院
16无花果Ficuscarica桑科落叶灌木√√√√阳性√√√√外来树种,经济林
气体树
观花、果,庭院
17石榴Punicagranatum石榴科落叶小乔木√√√√阳性√√√外来树种,经济林
树
乡土树种,经济林,
18杨桐Cleyerajaponica山茶科常绿灌木√√√偏阴性√√观叶,山地绿化
绿化
乡土树种,经济林,
19柃木Euryajaponica山茶科常绿灌木√√√阳性√√观叶,山地绿化
绿化
20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猕猴桃科落叶藤本√√√√阳性√√观果,栅架绿化乡土树种,经济林
21葡萄Vitisvinifera葡萄科落叶藤本√√√阳性√观果,栅架绿化外来树种,经济林
Araucaria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1/T 388.7-2010 城市夜间照明技术规范 第7部分 施工与验收 2010-08-13
- DB11/T 734-2010 狂犬病隔离检疫技术规范 2010-08-13
- DB15/T 473-2010 内蒙古自治区公路路堑边坡设计规范 2010-08-10
- DB15/ 472-2010 中小学生夜间高能见度反光交通安全校服 2010-08-10
- DB11/T 388.5-2010 城市夜间照明技术规范 第5部分 安全要求 2010-08-13
- DB11/T 731-2010 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 2010-08-13
- DB11/T 730-2010 中小学幼儿园校园保安服务规范 2010-08-13
- DB65/T 3078-2010 无公害农产品 温室甜瓜栽培技术规程 2010-05-01
- DB11/T 732-2010 北京人家服务标准与评定 2010-08-13
- DB11/T 187-2010 旅游星级饭店服务质量要求 201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