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6/T 31-2019 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和服务规范

DB5306/T 31-2019 Spiritual and Cultural Hom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Standard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6/T 31-2019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19-11-15
实施日期
2019-11-15
发布单位/组织
昭通市
归口单位
昭通市农业农村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和服务管理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昭通市文化体育局
起草人:
施华滟、马梅、王国光、阮可、曹阜金、韩盛和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DB5306/T31—2019

ICS01.040.97

A19DDGB55330066

昭通市地方标准

DB5306/T31—2019

代替DG5306/T30—2018

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和服务规范

2019-11-15发布2019-11-15实施

昭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DB5306/T3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昭通市文化体育局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昭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起草单位:昭通市文化体育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华滟、马梅、王国光、阮可、曹阜金、韩盛和。

本标准代替了DG5306/T30—2018。

-2-

DB5306/T31—2019

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和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和服务的术语与定义、精神文化家园设置、精神文化家

园服务、精神文化家园管理、精神文化家园考核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和服务管理。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精神文化家园

精神文化家园是在基层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形成的具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民主、开展知识普及、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等功能的基层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

本规范中的基层主要指乡镇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有条件的

企业若有建设意愿也可纳入此范围。

2.2

基础设施

精神文化家园设施包括文体活动场所、展览展示场所、篮球场或户外广场等,具有“3+X”

(3为1室、1广场、1文化廊+X为其他特色板块)功能布局。

精神文化家园依托各级部门建设的村级活动场所,可新建,亦可由闲置校舍、旧祠堂、

厂房等改建,或在原有文化设施上扩建。可建成综合一体式,也可建成分散组合式。

2.3

文化活动

指在精神文化家园开展的主题礼仪、民主议事、演出、诵读、讲座、辅导、展览、展映、

传承、设计、建设、艺术鉴赏、审美、文献读物提供、数字资源服务、数字资源利用培训、

培训师资、文化指导、教育推广等各类服务。

2.4

服务队伍

包括工作指导员、管理员、志愿者。工作指导员指由文化部门派遣或聘请,具体负责指

导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人员。管理员指由所在村(社区)聘请,具体负责精神文化家园日常

-3-

DB5306/T31—2019

管理运行的专兼职人员。志愿者指由各级文明办协调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负责招募,配合

精神文化家园工作指导员、管理员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人员。

2.5

五有五型

指精神文化家园应具备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等基本标准,具有宣

教型、娱乐型、健身型、礼仪型、科普型等服务功能。

2.6

十个一

指精神文化家园内容建设要有一首“村歌”、有一则“村训”或“村规”、有一支以上

宣传文体队伍、每年举办一台“村晚”、设置一个“善行义举”榜(栏)、开展一次以上“文

化结对”活动、展陈一幅“村民全家福”或“村民笑脸集成照”、建设一所农民文化素质教

育网络培训学校、开展一次以上农民运动会、组织一次以上读书活动。

2.7

每月有约

精神文化家园依托驻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新乡贤、村调解员、“三区”文化

人才等根植乡土的人才资源和部门的服务机制,组建团队,结合“党员固定活动日”,在每

月固定一日“驻班”精神文化家园,为村民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

3精神文化家园服务管理原则

3.1内容为先原则

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

3.2资源整合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村(社区)为主、共建共享,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

整合各类文体设施,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的基层文化综合体。

3.3分类推进原则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建设进程上,条件好的地方一步到位,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

分步实施;建设形式上,分别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推进;建设标准上,做到统

一达标验收。

3.4彰显特色原则

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和创新传统民俗文化与现

代文明,在精神文化家园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等方面形成“一园一

品”。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