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889-2018 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规范

DB22/T 2889-2018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Specification for the Double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Hazard Investigation and Governance in Ce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2889-2018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11-12
实施日期
2018-12-30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100

Q11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889—2018

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规范

Specificationfordoublepreventionmechanismconstructionofthemanagementand

controlsystemandimplementationofworksafetyriskclassificationandhiddenrisk

investigationandtreatmentofcementproductenterprises

2018-11-12发布2018-12-30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DB22/T2889—2018

目次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5工作程序..........................................................................2

6文件管理.........................................................................11

7信息化建设.......................................................................11

8持续改进.........................................................................11

9运行效果.........................................................................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流程.....................................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危险源辨识清单样例...........................................14

附录C(资料性附录)风险分析评估记录和危险源风险等级统计清单样例.................15

附录D(资料性附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样例.........................................16

附录E(资料性附录)风险告知样例.................................................18

附录F(资料性附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样例.........................................19

附录G(资料性附录)隐患排查台账样例.............................................21

I

DB22/T2889—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和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吉泰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洪岩、赵建民、徐天启、梁法刚、杜洪涛、计宏宾、侯鹏飞、张大秋、王龙、

曹增珠、李春海、付强、赵信丞、李俊杰、谭茗弋、王佳业、谢成龙、孙静、李思明、李晓烨。

II

DB22/T2889—2018

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建设实施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的基本

要求、工作程序、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和运行效果。

本标准适用于水泥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22/T288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DB22/T2884工贸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DB22/T2881、DB22/T288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泥生产企业cementproductenterprise

水泥熟料的生产企业和以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的其他材料制成水凝水泥的生产企业。

4基本要求

4.1自主建设

企业应自主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策划、准备并组织实施,包括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

估、风险信息整理、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等具体工作。

4.2设置机构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工艺、设备、电气、仪表等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组织领导机构。

4.3职责分工

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

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4健全制度

1

DB22/T2889—2018

企业应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安全

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

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至少包含以下制度:

a)风险分级和管控制度;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c)考核与奖惩管理制度;

d)安全风险公告制度;

e)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4.5组织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

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管控措施,

掌握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标准、工作程序等,并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档案至少包含以下材料:

a)培训计划;

b)培训方案;

c)培训内容;

d)培训签到表;

e)培训试卷;

f)培训效果评估。

4.6全员参与

从主要负责人到基层人员,应根据工作岗位职责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估、管控、隐患排

查、治理、验收、统计分析等环节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4.7闭环管理

企业应实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中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

隐患排查、隐患分级治理、隐患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和运行效果的全闭环管理。

4.8监督考核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并严格

执行。对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情况应记录并存档。

5工作程序

5.1工作流程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流程参见附录A。

5.2危险源辨识

5.2.1辨识范围

企业应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辨识范围应从地理区域、自然条件、作业

环境、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辨识。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包括:

a)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等阶段;

2

DB22/T2889—2018

b)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c)原辅材料、产品的运输、使用和储存过程;

d)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e)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f)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g)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h)维修、废弃、拆除和处置;

i)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

j)停产、复工。

5.2.2辨识内容

5.2.2.1企业应根据GB/T13861的规定开展危险源辨识,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

和管理因素。

5.2.2.2企业应从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生产系统等方面查找和确定危险源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

5.2.3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宜选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

a)对于作业活动,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

b)对于危险物质、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

5.2.4辨识实施

5.2.4.1企业应每年至少进行1次危险源辨识活动,编制危险源辨识清单参见附录B。

5.2.4.2根据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设施和工艺变更、非常规作业活动等及时开展专项危险源辨识。

5.3风险分析

企业应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对风险演变的过程及其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可能

引发的事故类型。

5.4风险评估

5.4.1企业应基于风险分析,充分考虑当前的风险管控措施,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

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等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估。

5.4.2企业应选择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

划分等级,选择但不限于以下评估方法:

a)风险矩阵法(LS);

b)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c)风险度评价法(MES)。

5.5风险分级

5.5.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

5.5.2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企业应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

险四个等级,对应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5.5.3企业应将以下情形视为重大风险:

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3

DB22/T2889—2018

b)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经风险评估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5.4企业应编制风险分析评估记录和危险源风险等级统计清单参见附录C。

5.6风险分级管控

5.6.1风险管控措施

5.6.1.1确定原则

企业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可行性;

b)安全性;

c)可靠性;

d)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5.6.1.2工程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包括:

a)消除(替代)。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采用

下料口自动清堵装置替代人工清堵;

b)预防。当消除(替代)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如使用安全阀、漏

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事故排风装置等;

c)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措施,

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避雷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d)隔离。在无法消除(替代)、预防、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

素隔开或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皮带输送机头部、尾部安装防护网等;

e)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如为

防止原料系统出现正压,危害巡检或检修人员安全,将高温风机与尾排风机连锁,尾排风机出

现故障跳停时,高温风机自动跳停;

f)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报

警装置,如铲车安装声光报警装置。

5.6.1.3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措施包括:

a)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作业方案、安全操作规程等,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制度、

回转窑换窑砖作业方案、预热器清堵安全操作规程等;

b)减少暴露人员频次、时间,如合理规划作业方案,减少危险作业现场作业人员等;

c)预测预警,如安全生产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等;

d)统计分析,如事故、未遂事件统计分析等;

e)安全互助体系,如煤磨换衬板作业时,在煤磨外部设置专人监护等;

f)风险转移(共担),如购买安全生产责任险等。

5.6.1.4培训教育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包括:

a)员工入厂三级教育培训;

4

DB22/T2889—2018

b)每年再教育培训;

c)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

d)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

e)其他方面的培训。

5.6.1.5个体防护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对头部、眼部、手部、口部和面部等采取防护措施。

5.6.1.6应急处置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包括:

a)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b)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救援人员;

c)开展应急演练、应急培训。

5.6.1.7重大风险管控措施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包括:

a)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才能管控的风险,企业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

案;

b)对不需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的风险,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

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有效落实;

c)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以上规定的措施。

5.6.2风险管控措施评审

企业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a)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控状态;

c)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有害因素;

d)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5.6.3风险分级管控主体

5.6.3.1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同时

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

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5.6.3.2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车

间(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主

要包括:

a)重大风险(红色):公司级、车间(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管控;

b)较大风险(橙色):公司级、车间(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管控;

c)一般风险(黄色):车间(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管控;

d)低风险(蓝色):班组级和岗位级管控。

5.6.4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5

DB22/T2889—2018

企业应在每一轮风险评估后,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D。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应至少包括

危险源、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管控层级和责任人等风险信息。逐级汇总、评审、发布、培

训,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7安全风险告知

5.7.1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

企业应根据风险等级,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

级风险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并在醒目位置公示。

5.7.2绘制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

企业应通过对部分作业活动、关键任务、生产工序,例如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风险分析,利

用统计学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不同作业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

实现对重点环节的重点管控。

5.7.3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应依据评估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参见表E.1。告知卡至少应包括以下内

容:

a)岗位名称;

b)位置/场所;

c)主要风险类别;

d)风险等级;

e)风险管控措施;

f)安全警示标识;

g)内部报告电话。

5.7.4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

企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样例参见表E.2。公告栏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位置/场所;

b)主要危险源;

c)风险等级;

d)风险类别;

e)可能导致的后果;

f)风险管控层级;

g)责任单位,责任人;

h)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12350。

5.8隐患排查

5.8.1编制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5.8.1.1基本要求

企业应结合各类危险源的风险管理措施编制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和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6

DB22/T2889—2018

5.8.1.2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参见表F.1,至少应包括:排查项目、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

法、组织级别及频次和排查人员等信息。

5.8.1.3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参见表F.2,至少应包括:排查项目、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

法、组织级别及频次和排查人员等信息。

5.8.2确定排查项目

5.8.2.1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需要和隐患排查制度的规定,在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中选择排查

项目。

5.8.2.2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b)资质证照;

c)安全生产责任制;

d)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e)安全操作规程;

f)教育培训;

g)安全生产投入;

h)应急管理;

i)变更管理;

j)相关方安全管理;

k)检维修管理;

l)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5.8.2.3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

b)工艺;

c)设备;

d)电气系统;

e)仪表系统;

f)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g)生料制备;

h)熟料烧成;

i)水泥制成和发运;

j)筒型储存库;

k)辅助系统。

5.8.3组织实施

5.8.3.1制定排查计划

企业应根据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目的、要求、范

围、组织级别及人员等。

7

DB22/T2889—2018

5.8.3.2排查类型

5.8.3.2.1日常隐患排查。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设备点检和班中日常巡回检查。日常隐患

排查要加强对重大风险点的检查和巡查。

5.8.3.2.2综合性隐患排查。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隐患排查。

5.8.3.2.3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根据企业特点对工艺、设备、电气、消防、厂房等分别进行的专业

或专项隐患排查。

5.8.3.2.4季节性隐患排查。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隐患排查,主要包括:

a)春季重点防火、防风、防冻堵、防触电;

b)夏季重点防火、防雷暴、防设备容器高温超压、防汛、防暑;

c)秋季重点防火、防触电;

d)冬季重点防火、防冻堵、防滑跌、防触电、防中毒。

5.8.3.2.5节假日隐患排查。节前对安全、消防、生产装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进行排查,特别

是对各级管理人员、检修队伍的节假日值班安排和安全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等进行隐患

排查;

5.8.3.2.6专家诊断性排查。企业组织抽调生产技术骨干,设立企业自己的安全专家队伍组织开展诊

断性排查。自身技术力量不足或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欠缺的企业可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或安全生产

专家进行隐患排查;

5.8.3.2.7事故类比隐患排查。企业内或其他企业发生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事故后开展隐患排查。

5.8.3.3排查要求

企业按照排查计划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工作,能够同时开展的排查类型可以合并排查。要及时、准确、

全面的记录排查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并由相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落实整改。隐患排查工作要纳入企业

安全生产绩效考核。

5.8.3.4组织级别

5.8.3.4.1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层级。

5.8.3.4.2公司级隐患排查主要包括:

a)综合性隐患排查;

b)煤粉制备系统、回转窑、锅炉、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排查;

c)新装置施工、竣工、试运行等阶段的专项排查;

d)季节性隐患排查;

e)节假日隐患排查;

f)专家诊断性检查;

g)事故类比隐患排查。

5.8.3.4.3车间(部门)级主要包括:

a)综合性隐患排查;

b)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

c)季节性隐患排查;

d)节假日隐患排查;

e)日常隐患排查。

5.8.3.4.4班组级和岗位级主要进行日常隐患排查。

5.8.3.5排查周期

8

DB22/T2889—2018

5.8.3.5.1公司级排查周期为:

a)综合性隐患排查,每季度至少1次;

b)煤粉制备系统、回转窑、锅炉、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排查,适时开展;

c)新装置施工、竣工、试运行等阶段的专项排查,适时开展;

d)季节性隐患排查,每季度至少1次;

e)节假日隐患排查,节假日前至少1次;

f)专家诊断性检查,适时开展;

g)事故类比隐患排查,适时开展。

5.8.3.5.2车间(部门)级排查周期为:

a)综合性隐患排查,每月至少1次;

b)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每月至少1次;

c)季节性隐患排查,每季度至少1次;

d)节假日隐患排查,节假日前至少1次;

e)日常隐患排查,每班至少1次。

5.8.3.5.3班组级和岗位级排查周期为:

a)日常隐患排查,班组每班至少1次;

b)岗位每班至少1次,重点岗位加大频次。

5.8.3.6排查结果记录

各层级的组织部门应对照确定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进行隐患排查并记录,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宜保

留影像记录。

5.9隐患分级和治理

5.9.1隐患分级

5.9.1.1基本要求

企业应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将隐患分为一般事故

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5.9.1.2重大事故隐患确定

企业存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