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5/T 184-2024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DB5305/T 184-2024 Rice pests, diseases, and weed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5/T 184-2024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9-10
实施日期
2024-12-10
发布单位/组织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保山市植保植检站
起草人:
赵国安、陈星建、谢显彪、孟继枝、朱富仙、鲁风书、杨丽萍、胡春亮、丁春华、杨园耘、杨祚斌、许金波、沈云峰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16

DB5305

保山市地方标准

DB5305/T184—2024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2024-09-10发布2024-12-10实施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5/T18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保山市植保植检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国安、陈星建、谢显彪、孟继枝、朱富仙、鲁风书、杨丽萍、胡春亮、丁春

华、杨园耘、杨祚斌、许金波、沈云峰。

I

DB5305/T184—2024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人工防

治、科学用药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健身栽培

健身栽培又称健康栽培,从栽培措施改善入手,使植物生长健壮,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的生存繁衍

而不利于病虫的发生的栽培方式。

3.2

绿色防控

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营造不利于病虫草害的生

存环境,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在必要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草危害损失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

值以下。

3.3

生态调控

基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身对病虫草害的调控功能,

最大限度制约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实现对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健身栽培

4.1选用抗性品种

1

DB5305/T184—2024

选用通过审定的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水稻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

定。

4.2培育无病壮秧

4.2.1清除侵染源

在秧田翻耕灌水耙田后,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纹枯病菌核附着物、草籽等),并带出田外

烧毁或深埋。

4.2.2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d~2d;晒种后的种子采用药剂浸种或拌种的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按

附录B执行。

4.2.3扣种稀播

常规稻每1m2秧床播种70g~80g,杂交稻每1m2秧床播种40g~50g。称种到墒,均匀播种,培

育壮秧。

4.2.4隔离育秧

可采用防虫网育秧的方式,以20~4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水稻害虫在秧苗上聚集产卵为害

和传播病毒。

4.3秧苗带药下田

秧苗移栽前1d~2d,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预防稻瘟病。

4.4科学密植

4.4.1杂交稻每667m2栽1.5~2.5万丛(每丛1~2苗)。

4.4.2常规稻每667m2栽2.5~3万丛(每丛2苗)。

4.4.3采用宽行窄丛、等行条栽的栽插方式,行距宜在25cm~30cm,丛距宜在10cm~15cm。

4.5肥水管理

4.5.1重施有机肥

翻耕前,每667m2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000kg~2000kg或商品有机肥300kg~500kg。

4.5.2科学施肥

在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遵循“控氮、增磷钾、补微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提高

抗逆性。

4.5.3水浆管理

插秧后保持3cm~4cm水层;分蘖期保持浅水灌溉;栽后35d~40d晒田5d~10d;孕穗期间实

行间歇灌溉;抽穗期保持水层5cm~7cm;灌浆至成熟期间歇灌水;收获前10d~15d排水晒田。

5生态调控

2

DB5305/T184—2024

5.1种植诱虫植物

在稻区道路、沟渠边适当地种植香根草、苏丹草等禾本科植物,以诱集水稻螟虫的成虫产卵。

5.2及时割除埂上杂草

及时割除田埂上的杂草。

5.3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

5.3.1种植显花植物

田埂上可适当稀播或零星种植大豆,为赤眼蜂、绒茧蜂、缨小蜂等害虫天敌提供蜜源和栖息场所,

以促进天敌种群发展和提高天敌的控害能力。

5.3.2引诱天敌

在稻田均匀放置天敌引诱剂,招引田外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至田间。平均每667m²安装布置9枚

诱芯。放置高度为置于水稻冠层上。根据天敌引诱剂诱芯的持效期长短,定时更换诱芯。

5.3.3稻鸭共生

水稻移栽后30d,将生育期15d~20d的雏鸭放入稻田,每667m²放鸭10~20只,待水稻齐穗时收

鸭。

5.3.4稻鱼共生

在稻田开挖养鱼沟,于水稻插秧后30d左右(秧苗分蘖盛期),投放适量鲤鱼、鲫鱼,每667m²

投放15kg~25kg,待水稻开始黄熟时排水捕鱼。

5.3.5释放寄生蜂

a)于稻螟虫、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

b)每667m²均匀设置5~8个释放点,释放点间隔10m~12m;

c)每代视虫情放蜂2~3次,间隔3d~5d释放一次;

d)每667m²每次释放10000头。

e)蜂卡挂放的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cm~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cm~10cm为宜。

6理化诱控

6.1杀虫灯诱杀

按照棋盘式连片布局,每2hm²~3hm²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离地面1.5m。

6.2诱捕器诱杀

a)根据当地虫情监测情况,从水稻螟虫越冬代、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始见期开始,集中大面积连

片使用诱捕器诱杀成虫。

b)采用均匀或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在稻田放置诱捕器,平均每667m²安装布置1个诱捕器。

c)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cm~80cm为宜。

d)根据诱芯(性诱剂或食诱剂)的持效期长短,定时更换诱芯。

3

DB5305/T184—2024

7人工防治

a)拔除病株,并就地踩入泥中深埋。

b)拔除杂草并带出田外。

c)在稻螟虫的螟蛾产卵高峰期,摘除全田卵块1~2次。

d)摘除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形成的“叶苞”(束尖)。

e)及时从稻根处拔除枯心苗、白穗虫株。

8科学用药

8.1病虫草情监测

对稻田病虫草发生动态进行调查监测,及时掌握水稻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程度,实现精准施药。

8.2防治指标

病害坚持预防为主,虫害坚持达标防治,草害坚持控前、控小、控早。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见附

录A,结合水稻生育期、天气等因素,确定是否采取药剂应急防控措施。

8.3农药防治

8.3.1根据田间病虫草害发生为害情况,优先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