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900-2016 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
DB36/T 900-2016 The Design Technical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of Building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03月
-
2023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120.40
P32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900—2016
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
Technicalevalua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designforbuildings
文稿版次选择
2016-03-31发布2016-07-01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6/T900—2016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评价程序..........................................................................2
6设计技术评价资料..................................................................3
7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接闪器、引下线材料规格.........................................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报告表格样式...............................14
附录C(规范性附录)各类接地装置接地阻值表.........................................29
I
DB36/T900—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西省雷电监测预警与防护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李准、李玉塔、林常青、李嘉、孙晨、黄利德、王海、熊千其。
II
DB36/T900—2016
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并给出了技术评价报告表格,适
用于江西省行政区域内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技术评价,其他建设
工程项目也可参照使用。建设工程防雷设计技术评价,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应按照评价依据要求,遵循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对需要评价的项目
和内容进行逐一评价;应结合项目实际,在保证项目“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作
出科学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74-2014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56-2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161-2009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50650-2011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QX/T105-2009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规范
QX/T106-2009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
DB36/T720-2013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evalua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design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对设计单位出具的防雷设计文件或方案,就安全性、有效
性、稳定性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进行的技术评估。
3.2
1
DB36/T900—2016
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报告reportforevalua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design
指防雷装置评价机构对防雷设计技术文件或方案进行技术评价后出具的专业意见正式文本。
4基本规定
4.1江西省范围内的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应由具备防雷技术评价资格的技术机构完成。评
价报告作为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的技术依据。
4.2评价机构对其出具的技术评价报告负责。
4.3评价报告格式见附录B。
5评价程序
5.1评价机构应对项目进行调研、查询、收集详细资料,进行分析形成专业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评审,
最后编制评价报告,并送呈存档。
5.2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流程
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流程见图1。
图1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流程图
2
DB36/T900—2016
6设计技术评价资料
6.1防雷设计资料
防雷设计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a)防雷设计说明;
b)防雷基础接地布置图;
c)引下线布置图;
d)接闪器布置图;
e)均压环设计;
f)强、弱电系统图(或SPD设计图);
g)机房等电位、电磁屏蔽、综合布线图;
h)幕墙、钢结构、门窗、管道、扶梯、栏杆等金属构件等电位连接施工大样图。
6.2勘查资料
勘查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a)项目所在地位置;
b)项目所在地的雷电活动规律;
c)项目所在地周围山脉、水体、植被的分布情况等自然环境状况;
d)土质及土壤电阻率;
e)被评价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f)相邻建筑物使用性质、布局、高度、间距、相连金属管线和外部防雷措施。
7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
7.1建筑物防雷分类及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
7.1.1评价内容
7.1.1.1根据建筑物使用性质、内存物、发生雷击损害的后果及严重性,长、宽、高等基本特性,考
察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土壤和雷电活动特点,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是否正确。
7.1.1.2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或按风险管理要求进行雷
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7.1.2技术要求
7.1.2.1根据GB50057-2010第三章规定划分建筑物防雷类别。
7.1.2.2当一座防雷建筑物中兼有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时,应根据GB50057-2010第4.5.1条规
定划分防雷类别。
7.1.2.3汽车加油(气)站的营业区及辅助区通过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防雷类别划分,加油(气)
区、油(气)罐区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7.1.2.4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防雷类别按照如下确定:
7.1.2.4.1生产、加工、研制危险品的工作间(或建筑物)危险场所的防雷类别按照表1确定。
3
DB36/T900—2016
表1生产、加工、研制危险品的工作间(或建筑物)危险场所的防雷类别
危险品
序号工作间(或建筑物)名称防雷类别
名称
药物混合(硝酸钾与碳、硫球磨),潮药装模(或潮药包片),压药,拆模(撕片),
一
1黑火药碎片、造粒,抛光,浆药,干燥,散热,筛选,计量包装
单料粉碎、筛选、干燥、称料、硫、碳二成分混合二
药物混合,造粒,筛选,制开球药,压药,浆药,干燥,散热,计量包装。褙药
一
柱(药块),湿药调制,烟雾剂干燥、散热、包装
2烟火药
氧化剂、可燃物的粉碎与筛选、称料(单料)二
3引火线制引,浆引,漆引,干燥,散热,绕引,定型裁割,捆扎,切引,包装一
装药一
4爆竹类插引(含机械插引,手工插引和空筒插引),挤引,封口,点药,结鞭二
包装二
装药,筑(压)药,内筒封口(压纸片、装封口剂)一
组合烟花
已装药部件钻孔,装单个裸药件,单发药量≥25g非裸药件组装,外筒封口(压
5类、内筒型一
纸片)
小礼花类
蘸药,安引,组盆串引(空筒),单筒药量<25g非裸药件组装,包装二
装球,包药一
6礼花弹类组装(含安引、装发射药包、串球),剖引(引线钻孔),球干燥,散热,包装一
空壳安引,糊球二
装(筑)药一
7吐珠类
安引(空筒),组装,包装二
装药,筑(压)药一
升空类
8(含双响包药,装裸药效果件(含效果药包),单个药量≥30g非裸药件组装一
炮)
安引,单个药量<30g非裸药效果件组装(含安稳定杆),包装二
装药、筑(压)药一
旋转类
9(旋转升已装药部件钻孔一
空类)
安引,组装(含引线、配件、旋转轴、架),包装二
10喷花类和装药、筑(压)药一
4
DB36/T900—2016
架子烟花已装药部件的钻孔一
安引,组装,包装二
装药一
11线香类干燥,散热二
粘药,包装二
雷酸银药物配制,拌药砂,发令纸干燥一
12摩擦类机械蘸药一
包药砂,手工蘸药,分装,包装二
装药,筑(压)药一
13烟雾类球干燥,散热二
糊球,安引,组装,包装二
装药、筑(压)药一
造型玩具
14已装药部件钻孔一
类
安引,组装,包装二
15电点火头蘸药,干燥(晾干),检测,包装二
注1:表中装药、筑(压)药包括烟火药、黑火药的装药、筑(压)药。
注2:当GB50161-2009表3.1.3-1生产工序危险等级分类为1.1级建筑物同时满足总存药量小于10kg、单人操
作、建筑面积小于12m2时,其防雷类别可划为二类。
注3:表中未列品种、加工工序,其危险场所分类和防雷类别划分可参照本表确定。
7.1.2.4.2储存危险品的场所、中转库和仓库危险场所的防雷类别按照表2确定。
表2储存危险品的场所、中转库和仓库危险场所的防雷类别
场所(或建筑物)名称防雷类别
烟火药(包括裸药效果件),开球药,黑火药,引火线,未封口含药半成品,单个装药量在40g
及以上已封口的烟花半成品及含爆炸音剂、笛音剂的半成品,已封口的B级爆竹半成品,A、B级一
成品(喷花类除外),单筒药量大于25g及以上的C级组合烟花类成品
电点火头,单个装药量在40g以下已封口的烟花半成品(不含爆炸音剂、笛音剂),已封口的C级
二
爆竹半成品,C、D级成品(其中,组合烟花类成品单筒药量在25g以下),喷花类成品
7.1.2.5根据GB50057-2010附录A的规定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
7.1.2.6根据江西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分析项目所在地的雷击大地密度。
7.1.2.7根据GB50343-2012第4章规定,确定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
5
DB36/T900—2016
7.2接闪器
7.2.1评价内容
评价接闪器材料规格、安装位置、安全距离、敷设等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采用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
确定建筑物是否在其保护范围内。
7.2.2技术要求
7.2.2.1根据GB50057-2010附录D,计算接闪器的保护范围,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
滚球半径分别为30m、45m、60m。
7.2.2.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装设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或网。第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宜
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也可采用由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
器。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GB50057-2010第4.3.2条第1款规定的建筑物外,宜利用旗杆、栏杆、装
饰物、女儿墙上的盖板等永久金属物作为接闪器。
7.2.2.3接闪器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当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
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
檐边垂直面外。
7.2.2.4高层建筑物的接闪器应采用明敷,宜在屋面拐角处设计短接闪杆。
7.2.2.5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2010表5.2.1的要求,并符合附录A的规定,专用接闪杆
应能承受0.7kN/m2的基本风压。
7.2.2.6接闪带固定支架高度不宜小于150mm,固定支架间距应符合表3规定。
表3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
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单根圆形导体固定
布置方式
支架的间距(mm)支架的间距(mm)
安装于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5001000
安装于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5001000
安装于从地面至高20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10001000
安装在高于20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5001000
7.2.2.7接闪网格尺寸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接闪网格尺寸
建筑物防雷类别接闪网格尺寸要求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5m×5m或6m×4m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10m×10m或12m×8m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20m×20m或24m×16m
6
DB36/T900—2016
7.2.2.8根据GB50057-2010第4.2.1条5、6、7款计算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与保护对象或地
下管道、电缆的安全距离,且不小于3m。
7.2.2.9建筑物顶部和外墙上的接闪器应与建筑物栏杆、旗杆、吊车梁、管道、设备、太阳能热水器、
门窗、幕墙支架等外露的金属物进行等电位连接。
7.3引下线
7.3.1评价内容
评价自然引下线或人工引下线的布置、间距、数量、敷设方式、材料规格、防接触电压措施等设计
是否符合要求。
7.3.2技术要求
7.3.2.1引下线应沿最短路径敷设,数量不应少于2根,并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或对称布
置;人工引下线与易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应大于0.1m且应远离电气线路,距入口或人行道
边沿不宜小于3m。
7.3.2.2第一、第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平均间距分别不宜大于12m、18m、25m。建筑物为
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可不要求满足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7.3.2.3引下线的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2010表5.2.1的要求,并符合附录A的规定。
7.3.2.4引下线固定支架高度不宜小于150mm,间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
7.3.2.5在与公路、铁路或管道等交叉及其他可能使引下线遭受损伤处,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
的一段应采用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
7.3.2.6当建筑物采用自然引下线时,应设计接地电阻测试端子,当采用人工引下线时,应设计断接
卡,接地电阻测试端子和断接卡应当设计在建筑物两侧,距地面0.3m~1.8m处。
7.3.2.7引下线应当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防接触电压措施:
a)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
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b)引下线3m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Ωm,或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
c)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μs冲击电压100kV的绝缘层隔离,或用
至少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d)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7.4接地装置
7.4.1评价内容
评价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的布置、材料规格、接地电阻、接地形式、防跨步电压措施等设计是
否符合要求。
7.4.2技术要求
7.4.2.1防雷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当自然接地装置不能满足接地电阻要求时,可
增设人工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设计环形接地体。
7
DB36/T900—2016
7.4.2.2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或网的接地装置应与被保护建筑物、管道、电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
离,并符合GB50057-2010第4.2.1条5款的要求。
7.4.2.3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第一类防雷建
筑物防闪电感应接地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
7.4.2.4第一、第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分别不应大于10Ω、10Ω、30
Ω。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应为不大于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
电阻值,其具体阻值要求参照本标准附录C。
7.4.2.5自然接地装置利用桩内不少2根主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利用地梁内不少2根的钢筋作为水
平接地体,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
GB50057-2010之4.3.5条的规定;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
GB50057-2010之4.4.5条的规定。
7.4.2.6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
锌扁钢或圆钢,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2010表5.1.1的规定。
7.4.2.7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其间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5m,埋设深度不
应小于0.5m,距墙或基础不宜小于1m。
7.4.2.8接地装置应当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防跨步电压措施:
a)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
然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b)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Ωm。或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
c)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d)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7.5防侧击雷
7.5.1评价内容
评价建筑物防侧击雷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7.5.2技术要求
7.5.3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高于30m时,应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接闪带并与
引下线相连。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7.5.4对阳台、平台等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当半径为滚球半径的球体从屋顶周边接闪带外向地面垂
直下降接触到突出外墙的物体时,应按屋顶的防雷措施保护。
7.5.5对第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当高度高于60m,其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分应采用防侧
击雷措施,并符合以下规定:
a)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布置接闪器,重点布置在墙角、边缘和显著突出的
位置。
b)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各表面上的尖物、墙角、边缘、设备以及显著突
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6764-1993 飞机镉镍蓄电池组和单体蓄电池通用规范 1994-06-01
- HB 3129-1978 夹胶外伸轮 1980-01-07
- HB 3130-1978 包胶铝外伸轮 1980-01-07
- SJ 20420-1994 地面测高雷达通用规范 1994-09-30
- HJ 1083-2020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水处理 2020-01-06
- DZ/T 0121.1-1994 地质仪器术语 通用术语 1994-06-08
- YZ/T 0092-2003 邮政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 第五册 装卸过桥 2003-07-18
- YS/T 118.15-1992 重有色冶金炉窑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 (吹炼转炉) 1992-09-17
- YD/T 1039.2-2000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短消息中心设备规范 第二分册:小区广播短消息业务 2000-01-28
- HB 3153-1978 连接板 198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