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279-2012 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规程

DB35/T 1279-2012 Road hot in-place recycling technology procedures for asphalt pavement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279-2012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11-02
实施日期
2013-02-01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术语与符号、原路面调查、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仅存在浅表轻微病害的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的设计、试验、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再生层可用作中面层或上面层。 其他等级道路或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可参照使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站、福建省公路水运工程重点实验室
起草人:
陈锦辉、卜力平、羡蓓蓓、张超、马子嵘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10

P66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279—2012

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forasphaltpavementhotin-placerecycling

2012–11–02发布2013–02–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279—2012

目次

前言................................................................................IX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代号..............................................................................3

5原路面调查和分析..................................................................3

6维修对策..........................................................................4

7材料..............................................................................5

8配合比设计........................................................................7

9就地热再生施工....................................................................7

10施工质量控制.....................................................................9

附录A(资料性附录)再生剂指标选择.................................................12

附录B(资料性附录)破损形式选择...................................................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取样与试验..............................14

附录D(规范性附录)配合比设计.....................................................15

I

DB35/T1279—2012

前言

为指导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设计、试验、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保证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

工程质量,在总结近年来福建省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监控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的要求编写。

本规程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站、福建省公路

水运工程重点实验室。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锦辉、卜力平、羡蓓蓓、张超、马子嵘。

II

DB35/T1279—2012

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术语与符号、原路面调查、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

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仅存在浅表轻微病害的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的设计、试

验、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再生层可用作中面层或上面层。

其他等级道路或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E6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H20-2007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J073.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eclaimedAsphaltPavement(RAP)

通过铣刨、开挖等方式获得的旧沥青路面材料。

3.2

沥青路面再生AsphaltPavementRecycling

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对沥青路面或者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处理,并掺加一定比例的新集料、

新沥青、再生剂(必要时)等形成路面结构层的技术。

3.3

1

DB35/T1279—2012

就地热再生HotIn-PlaceRecycling

采用专用的就地热再生设备,对沥青路面进行就地加热、铣刨,就地掺入一定数量的新沥青、新沥

青混合料、再生剂等,经热态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一次性实现对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旧沥青混

凝土路面再生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分为复拌再生、加铺再生两种。

3.3.1

复拌就地热再生RemixingHotIn-PlaceRecycling

将旧沥青路面加热、铣刨,就地掺加一定比例的再生剂、新沥青、新沥青混合料,经热态拌和、摊

铺、压实成型。掺加的新沥青混合料比例一般控制在30%以内。

3.3.2

加铺就地热再生RepavingHotIn-PlaceRecycling

将旧沥青路面加热、铣刨,就地掺加一定数量的新沥青混合料、再生剂,拌和形成再生沥青混合料,

利用再生复拌机的第一熨平板摊铺再生沥青混合料,利用再生复拌机的第二熨平板同时将新沥青混合料

摊铺于再生混合料之上,两层一起压实成型。

3.4

沥青再生剂RejuvenatingAgent

掺加到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用于恢复已老化沥青性能的添加剂。

3.5

再生混合料RecycledMixture

含有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的混合料。

3.6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级配GradationofRAP

将烘干至恒重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筛分试验测得的级配。

3.7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矿料级配GradationofAggregateinRAP

用抽提法或者燃烧法除去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中的旧沥青材料得到的矿料级配。

3.8

就地热再生混合料级配GradationofRecycledMix

即再生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是指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中的矿料与新矿料的合成级配。

3.9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掺配比PercentageofRAPInRecycledMix

2

DB35/T1279—2012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占再生混合料矿料总质量的百分比。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IRI——国际平整度指数。

RAP——回收沥青路面材料。

RD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

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

PCI——路面状况指数。

PSS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

SR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

5原路面调查和分析

5.1一般规定

5.1.1在就地热再生工程实施之前,应对原路面历史信息、原路面技术状况、原路面材料、交通量、

工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再生设计(再生方式适用与否、再生方式的选择、再生工艺

的确定等)提供依据。

5.1.2拟采用就地热再生工艺进行修复的沥青路面应符合以下条件:

a)原路面整体强度满足技术要求;

b)原路面病害主要集中在表面层,通过再生施工可得到有效修复;

c)原路面再生层回收沥青的25℃针入度不低于20(0.1mm)。

5.1.3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的再生深度一般为20mm~50mm。

5.1.4原路面上有稀浆封层、微表处、超薄罩面、碎石封层等罩面的,不适宜直接进行就地热再生。

就地热再生前,应先将其铣刨,或经充分试验分析后,做出针对性的材料设计和工艺设计。

5.1.5原路面的沥青结合料为特殊改性沥青材料时,应进行专门论证。

5.2原路面历史信息调查

5.2.1一般流程

应收集和评价的信息包括原始设计资料、工程施工资料及养护记录资料。

5.2.2原始设计资料

设计资料的调查,应该包含初始设计过程中的详细信息,尤应着重了解路面结构组成及强度、面层

厚度与沥青混合料类型、面层材料组成等信息。

5.2.3工程施工资料

应收集路面施工所用原材料类型、性质、级配、压实等情况资料,并了解施工与设计之间存在的变

动情况及原因。

3

DB35/T1279—2012

5.2.4养护记录资料

收集养护操作的原因、时间、类型、位置、规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材料类型、数量

及应用范围等资料。

如有碎石封层、稀浆封层或微表处、封缝和热塑塑胶类标线需进行特别处理。

5.3原路面技术状况调查与评价

5.3.1对原路面的技术状况调查评价的指标一般包括: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

(RQ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和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指标

计算方法参见JTGH20-2007。

5.3.2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检测可采用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

5.3.3应对原路面技术状况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再生设计提供依据。

5.4原路面材料性能调查

5.4.1对原路面RAP材料的获取适合采用现场取样的方法。取样方法和频率参照附录C的要求。

5.4.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现场挖掘试坑的方式测定实际的路面结构层状况,并以取出

的混合料进行室内试验。

5.5交通量调查

5.5.1交通量调查内容应包括交通量大小、轴载情况等。

5.5.2通过交通量调查,为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及工程实施时的交通组织方案提供依据。

5.6工程技术经济性分析

对可能采用的不同路面维修方法,应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分析各种方法使用年限内的寿命

周期费用,包括路面维修费用、养护费用、路面残值等。

6维修对策

6.1根据对原路面做出的技术评价结果,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按表1选择适合的就地热再生措施。

6.2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市政道路参照表1执行。

4

DB35/T1279—2012

表1高速及一级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对策

路面结构强度路面状况指数行驶质量指数抗滑性能指数车辙深度指数就地热再生措施

指数(PCI)(RQI)(SRI)(RDI)

(PSSI)

优优、良优、良优、良优、良、中-

次、差复拌就地热再生

良中、次、差-复拌就地热再生

中、次、差--复拌就地热再生

中、次、差---加铺就地热再生

优、良、中复拌就地热再生

优、良

优、良次、差加铺就地热再生

优、良中、次、差-加铺就地热再生

中、次、差--加铺就地热再生

中、次、差---加铺就地热再生

次、差----不得采用就地热再生

7材料

7.1一般规定

7.1.1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使用的各种材料必须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7.1.2除了就地热再生技术的特殊技术要求外,所使用材料的技术要求还应符合JTGD50的规定。材

料试验应遵照JTGE20、JTGE42、JTGF40的规定执行。

7.1.3不同路段、不同沥青含量、不同级配的RAP应分开堆放,不得混杂,保证材料均匀一致。

7.1.4集料应堆放在预先经过硬化处理的地面上,且排水通畅,必要时采用防雨棚遮盖。

7.2沥青与改性沥青

7.2.1沥青质量必须符合JTGF40中规定的技术要求。

7.2.2新沥青必须按照品种、标号分开存放,在贮运、使用和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防水措施,避免雨

水或者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中。

7.2.3新沥青在选择、生产、运输、储存等方面均应满足JTGF40规定的注意事项。

7.3沥青再生剂

7.3.1常用的沥青再生剂包括软化剂、还原剂、改性剂、稀释油、芳香油、增量油、抽出油、润滑油

等。沥青再生剂宜满足表2的要求。

5

DB35/T1279—2012

表2热拌沥青混合料再生剂质量要求

检验项目RA-1RA-5RA-25RA-75RA-250RA-500试验方法

60℃粘度,cSt50~175176~900901~45004501~1250012501~3750037501~60000T0619

闪点,℃≥220≥220≥220≥220≥220≥220T0663

饱和分含量,%≤30≤30≤30≤30≤30≤30T0618

芳香分含量,%实测记录实测记录实测记录实测记录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18

薄膜烘箱前后

≤3≤3≤3≤3≤3≤3T0619

粘度比,%

薄膜烘箱后质量变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