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1299-2011 扭转试验机型式评价大纲

JJF 1299-2011 Program of Pattern Evaluation of Torsion Testing Machines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JF 1299-2011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11-07-28
实施日期
2011-10-28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归口单位
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机械式、电子式扭转试验机及专用扭转试验机(以下简称扭转机)的型式评价。本大纲不适用于金属线材扭转机的型式评价。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起草人:
张贵仁、胡刚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35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JJ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1299—201l

扭转试验机型式评价大纲

ofPatternEvaluationof

Program

TorsionMachines

Testing

201

1-07-28发布2011—10-28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扭转试验机型式评价大纲∥一…。~……。。‘、

52

ofPatternEvaluationofJJFl299—2011

Programil

i5

TorsionMachines

Testingk~一………~√,

本规范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1年7月28日批准,并自

2011年10月28日起施行。

归口单位: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

浙江省安吉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

本规范由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张贵仁(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胡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沃兆廷(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王昊(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蔡士达(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

张水金(浙江省安吉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

目录

1范围…………………-…(1)

2引用文献……·…………-……………‘(1)

3概述………-………·…(1)

31用途…………………‘(1)

3.2结构原理………………(1)

4法制管理要求………-……+(1)

4.1计量单位…·…………’(1)

4.2准确度要求…一…………”(2)

43计量法制标志和计量器具标识的要求…(2)

4.4申请单位应提交的技术资料和试验样机(2)

5计量要求……--………(2)

5.1扭矩施加系统…-……·(2)

52扭矩测量系统………-(3)

5.3主动夹头转角测量装置(3)

5.4扭角测量系统………一(3)

6通用技术要求………(4)

6.1电气设备…-……………-……一(4)

6.2安全保护装置………一(4)

6,3耐运输颠簸性能………-·…………’(4)

6.4其他要求…-………………-…………(4)

7型式评价项目…………-……………一(4)

8试验项目的试验条件和方法…………一(5)

8.1试验目的……………·‘(5)

8.2试验条件………-…·………………一(5)

8.3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法………………·(6)

9型式评价结果的判定…”(11)

10型式评价原始记录格式……………-·(12)

附录A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原始记录格式(13)

JJF1299—2011

扭转试验机型式评价大纲

1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机械式、电子式扭转试验机及专用扭转试验机(以下简称扭转机)的

型式评价。本大纲不适用于金属线材扭转机的型式评价。

2引用文献

JJG269—2006扭转试验机

JIG762—2007引伸计

1096

JJF2002引伸计标定器校准规范

1115

JJF2004光电轴角编码器校准规范

261l

Gg/T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

10128--2007金属材料室温扭转试验方法

GB5226.1

2008/IEC

通用技术条件

9370

JB/T1999扭转试验机技术条件

上述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大纲的引用而成为本大纲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大纲,然而,鼓励

根据本大纲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大纲。

3概述

3.1用途

扭转机主要应用于材料及制成品的扭转力学性能的测量,也可用于材料及制成品的

扭转破坏等性能试验。

3.2结构原理

扭转机根据力矩(偶)平衡的原理工作,可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但均须有扭矩测量

机构、扭矩施加系统和受扭试样的夹持装置。需要给出试样扭角的扭转机,应该配备夹

头转角测量装置或扭转计。

4法制管理要求

4.1计量单位

扭转机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扭矩的单位采用牛[顿]米(符号:Nm)及其倍数或分数单位

转角(或扭角)的单位采用度(符号:。)及其倍数或分数单位。

转速的单位采用转每分(符号:r/min)及其倍数或分数单位。

1299—201l

JjF

4.2准确度要求

扭转机按其各项技术指标划分为0.5级、1级两个级别。各级别的技术指标见表1。

4.3计量法制标志和计量器具标识的要求

必须在扭转机机身的明显部位标注计量法制标志和计量器具标识,其标志和标识应

清晰可辨、牢固可靠。

43.1计量法制标志的内容

——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标志和编号(试验样机应预留位置);

——计量器具型式批准标志和编号(试验样机应预留位置,本项不是强制性规定);

——产品合格印、证(此项可与扭转机本体分开设置)。

4.3.2计量器具标识的内容

——名称;

——规格、型号;

——额定扭矩值;

——级别;

——出厂日期、编号;

——制造者名称。

44申请单位应提交的技术资料和试验样机

4.4i申请单位应提交的技术资料

——样机照片;

——产品标准(含检测方法);

——总装图、电路图和主要零部件图;

——使用说明书;

——制造单位或技术机构所做的试验报告。

4.4.2试验样机

申请单位应按下列原则提供试验样机:按单一产品申请的,样机数量为(1~3)台;

按系列产品申请的,每个系列产品中抽取三分之一具有代表性的规格产品(由承担试验

的技术机构根据申请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确定,原则上应包括该系列产品中额定扭矩值

中最大和最小的两种规格);每种规格的样机数量,按单一产品的原则执行。按以上原

则,数量太多的,可适当减少样机数量。

在技术机构的实验室安装、试验有困难的,可由技术机构提出,经委托的政府计量

行政部门同意后,技术机构可以派技术人员到申请单位的生产现场或者使用现场进行

试验。

5计量要求

5.I扭矩施加系统

5.1.i一般性能

5.1.1.1移动夹头应能沿导轨灵活移动、无卡滞现象、且保证足够大的范围,能方便

试样安装及进行扭矩、扭角试验。能方便进行扭矩、扭角(或转速)的计量检定与校准。

2

5.1.1.2主动夹头施加或平衡扭矩时,应平稳、连续、无明显冲击和脉动现象。

5.11.3在试验过程中夹头不应有损伤,不应与试样产生相对精移。

5.L

2同轴度

扭转机两夹头的同轴度;≤≠o3i_r1I'EI;

5.I.3扭转速度

扭转夹头的转速应满足下列要求:

a)扭转速度的示值相对误差:±1.0%;

b)扭转速度的示值重复性;≤1.o%。

5.2扭矩测量系统

5.2.1一般性能

5.2.11与计量性能有关的附件应齐全完好,标注相应标志、标记,不得更换或混淆

使用。

5.21.2电子式扭矩测量装置的零点漂移在15rain内不超出测量下限的±1.0%;

5.2.1.3扭矩测量装置应有零点调节功能、最大试验值保存功能及扭转方向识别功能。

52.2扭矩计量性能

各级别扭转机的扭矩计量性能应符合表1技术指标。

表1各级别扭转机的扭矩计量技术指标

相对分辨力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回零误差

技术指标

%%%%FS

O2;±0.5

准确度级别

l士1.0l0

注:对于机械式扭转机,带与不带被动针和记录装置其示值相对误差均应符合表1的技术指标。

5.3主动夹头转角测量装置

5.3.1一般性能

5.31.1主动夹头转角测量装置应有零点调节功能,最大试验值保存功能及扭转方向

识别功能。

5.3.1.2主动夹头转角的测量范围一般为50~360。。

5.3.2转角测量装置计量性能

主动夹头转角测量装置的计量性能应符合表2技术指标。

表2夹头转角测量装置计量技术指标

分辨力(。)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

o.025土l≤1

5.4扭角测量系统

扭角测量系统由扭转计及配套指示装置组成,用于测量试样标距内的扭角

5.4.1扭角测量下限为0.5。,测量上限≥12。。

5.4.2扭转测量系统的计量性能应符合表3的技术指标。

JJF1299—201l

表3扭转计的计量指标

标距误差扭角分辨力扭角示值误差扭角示值重复性

蹦(。)绝对(。)绝对(。)相对(%)

注:扭角示值误差、示值重复性取其大值

6通用技术要求

6.1电气设备

6.1.1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n。

61.2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如机壳)之间施加最大试验电压近似1s时

间,不应出现击穿放电现象。

6.2安全保护装置

6.2.1扭转机的过载保护装置应灵敏、可靠,当扭矩超过每挡量程上限的2%~5%

时,安全装置应立即动作,自动停机。

6.2.2当扭转机的扭矩或者扭转角超过设定值时,安全装置应立即动作,自动痔机。

6.2.3试样断裂后扭转机应自动停机。

63耐运输颠簸睦能

扭转机在包装条件下,应能承受运输颠簸试验而无损坏。试验后,扭转机不经调修

(不包括操作程序准许的正常调整)仍应符合本大纲的全部计量要求、通用技术要求。

64其他要求

2611

扭转机的基本要求、装配质量、机械安全防护和外观质量等,应符合GB/T

2007中第3章、第4章和第10章的规定。

7型式评价项目

试验机型式评价项目见表4。

表4试验机的型式评价试验项目表

序号项目类别型式评价项目项目属性

计量单位主要单项

2准确度要求主要单项

观察项目法制管理要求

3计量法制标志和计量器具标识主要单项

4提交的技术资料和试验样机主要单项

一般性能非主要单项

6扭矩施加系统同轴度主要单项

7试验项目计量要求扭转速度主要单项

一般性能非主要单项

扭矩测量系统

9示值相对分辨力主要单项

4

表4(续)

序号项目类别型式评价项目项目属性

__————

lO示值相对误差主要单项

扭矩测量系统示值重复性主要单项

12回零误差主要单项

13一般要求非主要单项

14主动夹头转角示值分辨力主要单项

15测量装置示值相对误差主要单项

计量要求

16示值重复性主要单项

测量范围非主要单项

18标距误差主要单项

扭角测量系统

试验项目示值分辨力主要单项

计量性能

ZO示值相对误差主要单项

21示值重复性主要单项

22绝缘电阻主要单项

电气设备

23耐电压主要单项

24过载保护装置主要单项

安全保护装置

25通用技术要求试验结束保护装置主要单项

26耐运输颠簸性能运输颠簸后性能主要单项

基本要求、装配质量、机械

27其他要求非主要单项

安全防护和外观质量等

注:

1变形测量系统应根据引伸计的级别进行考核;

2.如果试验样机体积或重量较大,不易进行耐运输颠簸性能试验时,可不进行该项试验。

8试验项目的试验条件和方法

8.1试验目的

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扭转机在8.2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是否符合本大纲5、6中的各项

计量要求和通用技术要求。

8.2试验条件

8.2.1安装要求环境条件

(a)扭转机安装在稳固的基础上,水平度不超出0.2mm/m。

(b)扭转机在室温lo℃~3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条件下检定,试验过程中环

境温度变化不大于2℃/h。

5

耵F1299--2011

(c)试验时周围应无影响检测结果的振动、电磁场或其他干扰源。

(d)工作电源的电压波动范围不超出额定电压土10%。

8.2.2试验设备

各级别扭转机型式评价用标准器具见表5。

表5各级别扭转机检定用标准器具

序号标准器具技术指标检测项目备注

标准扭矩仪0.1级,0.3级扭矩|

校验杠杆、力臂误差:士01%杠杆应有

2扭矩

力值砝码砝码力值误差:±0.05蹦调平衡装置

夹头扭转角度和转速、

3光电轴角编码器准确度等级不低于5级}

扭转计扭角

水平仪安装水平度/

工作长度:150mm

5检验棒

圆柱度:≤仉009mm同轴度/

6百分表分度值:≤001mm

电子秒表分度值:≤oois扭转速度/

范围:(0~150)rfzill

8游标卡尺扭转计标距/

mm

分度值:≤0.02

位移标定仪允许误差:士o.15%应变式扭转计扭角/

8.3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法

按照第4条要求审查提交的技术资料,符合要求后进行样机的验收及以下各项目的

检测。

8.3.1扭矩施加系统的检测

8.3.1.1一般性能

在扭转机施加、卸除扭矩的过程中观测检查5.1.1,应符合相应要求。

8.3.i.2两夹头同轴度的检验

i"n12"1,

用百分表进行检验。检验时,先将检验棒装在被动夹头中并向外伸出夹头110

百分表连同表架装于主动夹头上转动,检测检验棒端头及距端头100i"11i"12处的径向圆跳

动,取最大值记为A;再将检验棒装在主动夹头中并向外伸出夹头110i331"13,百分表连

同表架装于机身上,转动夹头,检测检验棒端头及距端头1001"11111处的径向圆跳动,取

最大值记为△z。

同轴度按式(1)计算:

△一△1+△2(1)

式中:△——主动夹头对被动夹头的同轴度;

△1——主动主轴轴线对被动夹头轴线的同轴度;

6

△z——主动夹头轴线对主动主轴轴线的同轴度。

同轴度应不超出5.1.2要求。

8.3.1

3夹头扭转速度的检测

1)扭转速度固定或分级的,按照标称速度选择检测最低、中间、最高3点速度。

扭转速度连续可调的,在测量下限至测量上限范围,大致均匀分布检测不少于3点。最

低检测点为6。/min,最高检测点为扭转机额定转速。

2)扭转速度检测方法

扭转速度的检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进行:

方法一:

当扭转速度≥360。/rain时采用本方法检测,检测角度应为360。的整数倍。在扭转

机上安置一个固定指针,指针对准主动夹头的刻线,按设定的转速驱动主动夹头,用秒

表测量夹头扭转至规定转角(周角)≠:所需的时间t。,重复此测量过程3次。

方法二:

当扭转速度<360。/min时采用本方法检定,检定时间应不少于2min。采用光电轴

角编码测量系统和秒表进行测量。将光电轴角编码器的传动轴同轴串入主动夹头、传感

器壳体适当固定不动。按设定的转速驱动主动夹头,在消除初始间隙并证实连接正常

后,秒表开始计时的同时将光电轴角编码测量系统清零,用秒表测量光电轴角编码器的

示值达到规定转角≠。所需的时间t。,重复此测量过程3次。

注:主动夹头扭转速度大干60

r/rain时,可直接使用转速表进行检测。

3)主动夹头扭转速度指标的计算

主动夹头扭转速度的示值相对误差训,,示值重复性b。按式(2)、式(3)计算:

w;=坐;—};丝×100%(2)

pi/tl

b:一生!;堡×100%(3)

tl

式中:让——对应第z检定点的标称扭转速度;

i:——第i检定点,主动夹头3次扭转至规定转角≠:所需时间t。的算术平均值;

t…;,£…——第i检定点,主动夹头3次扭转至规定转角≠:所需时间的最大值、最

小值。

检测结果应符合5.1.3要求。

8.3.2扭矩测量系统的检测

8.3.2.I一般要求

1)目测检测5.2.1.1,应符合规定技术要求。

2)在扭转机施加、卸除扭矩的过程中观测检查5.2.1.3,应符合相应要求。

3)电子式扭矩测量装置的零点漂移

扭转机通电预热30rain

rain,使其处于正常空载测量状态,非置零状态下观察15

内扭矩示值的最大值M。…;和最小值Mo一,按式(4)计算扭矩零点漂移乙,:

Zo,一监气≠k×100%(4)

…P

7

1299--2011

JJF

式中:M。——最小测量下限的扭矩值。

检测结果应符合5.2.1.2要求。

83.2.2扭矩计量性能的检测

(a)相对分辨力检测

耳测检查扭矩指示装置的相对分辨力,模拟指示装置的可读能力一般为分度值的

]/z、1/5或1/10,在刻线间距不小于2.5mm时,方可确定可读能力为1/lO;数字指

示装置的可读能力,若示值的变动不大于一个增量,则应为数字示值的一个增量,否则

应为数字示值变动范围的1/2;分辨力r等于可读能力与分度值的乘积;扭矩指示装置

相对分辨力a按公式(5)计算:

a一专×100%(5)

IVl

r

式中:r扭矩指示装置的分辨力;

M,——各测量挡测量下限的扭矩值。

结果应满足表1中相应技术要求。

注:相对分辨力指标一般根据测量下限计算得到,若在测量范围r为变量,则以测得的最大a作

为检测结果。

(b)扭矩示值的检测

1)测量下限至上限范围检测应不少于5点,各点大致均匀分布,一般检测该测量

上限的20%、40%、60%、80%、100%等5个点。

具有多个量程的扭转机分别按各个量程进行检测。各相邻量程应有部分范围重合。

对测量下限低于测量上限20%的扭矩进行检测,则应按照近似等于测量上限10%、

5%、2%、1%、0.5%、0.2%、0.1%、…的原则选择检测点直至扭矩值的测量下限进

行补充检测。

2)双向扭转机应分别进行正向与反向检测。

3)使用校验杠杆及力值砝码检测时,校验杠杆本身应进行静力平衡,无附加力矩。

校验杠杆及力值砝码在使用时产生的附加弯矩对扭矩示值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应不超过

允许误差的1/3。

4)使用标准扭矩仪检测时,扭转机连同安装好的标准扭矩仪成工作状态,应满量

程预扭3次,将其示值调至零点或作为零点的起始位置。

5)逐点递增施加扭矩,至各检测点保持稳定后记录相应进程示值,至测量上限后

逐渐递减卸除扭矩,第一遍检测结束卸除扭矩后相隔30秒钟,记取扭转机的回零示值。

检测过程连续进行3遍,每次检测前均应将扭转机示值指示装置调零。

6)以校验杠杆和力值砝码或标准扭矩仪产生的扭矩为准,在扭转机指示装置上读

性b和回零误差,。。

w;M,云Mo×100%(6)

…Ⅱ

b一些Ⅸ三丝2×100%(7)

Mi

8

,o一鲁×100%(8)

…£

式中:M。——对应第i检定点的标准扭矩;

M——在标准扭矩作用下,扭转机3次进程扭矩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M…,M…——3次进程扭矩示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May——卸除扭矩后的残余扭矩示值;

M。——扭转机在该测量挡的测量上限值。

7)以扭转机扭矩指示值J;为依据,在标准扭矩仪上读取示值M。;时,按公式(9)、

(io)计算各级扭转机的示值相对误差训和示值重复性b:

w一些X100%(9)

Mb:

b:蝗!!妄丝:2

X

Mb:

式中:J;——对应第i检定点的被检指示值;

Ms。——第i检定点标准扭矩仪3次进程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M。…,MⅧ。——第i检定点标准扭矩仪三次进程示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扭矩示值的各项计量指标应符台表1规定的要求。

8.3.3主动夹头转角测量装置的检测

(a)转角分辨力的检测

使主动夹头微微转动,目测检查夹头转角测量装置的分辨力(对于位数浮动显示

的,先使夹头转动到测量上限附近再观察确定),若示值的变动不大于一个增量,则应

为数字示值的一个增量,否则应为数字示值变动范目的1/2;转角测量装置的分辨力应

符合表2的技术要求。

(b)转角示值的检测

1)在5。~360。范围,检定不少于5点,各点大致均匀分布。

2)采用光电轴角编码器进行检定,将编码器的传动轴与扭转夹头同轴串接,适当

固定编码器壳体,驱动主动夹头旋转以消除初始间隙后将编码器和夹头转角测量装置清

零。以转角测量装置的示值≠。为准逐点读取编码器示值≠。;检测中不允许反向旋转,

检测连续进行3遍。

3)有关技术指标的计算:

转角示值的相对误差Ⅵ和重复性6:分别按式(11)和式(12)计算:

Ⅷ,一生三二堕×lOG%(11)

≠。

b:=堕!二生2×100%(12)

≠。

式中:≠。——对应第i检测点的扭转角测量装置示值;

≠。——主动夹头3次到达检测点时编码器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一;虹一——第i检测点编码器示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299--2011

JJF

检测结果应符合表2技术要求。

(c)在进行转角示值的检测时,目测检查主动夹头转角测量装置的一般性能,应符

合5.5.1要求。

8.34扭角测量系统的检测

(a)扭转计标距相对误差的检测

使用游标卡尺检查扭转计的标距,标距相对误差b按公式(13)计算:

.i7

L^一早×100%(13)

l

式中:卜一扭转计的标称标距;

f7——扭转计标距3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检测结果应符合表3规定要求。

(b)目测检查扭转计的分辨力应符合表3规定的要求。

(c)扭角示值的检定

可以选用下列任意一种方法:

方法一:

检测。

2)以光电轴角编码器的转角为准,检测扭转计的扭角示值。使用2个测角传感器

测量试样在规定标距内的扭角时,应分别进行检测。检测按照扭角递增方向连续进行

3遍。

3)检测点的扭角示值相对误差如和示值重复性≠一按公式(14)、(15)计算:

如一!i手皿×100%(14)

,i

如一些≮;上2x100%(15)

9t

式中:≠。——对应第i检定点的标准扭角;

≠。——第i检定点3次扭角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州。——第i检定点3次扭角示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检测结果应符合表3规定的要求。

方法二:

0.8。、1。、3。、5。、8。、10。、12。等10点。

2)采用应变式扭转计时,使用高精度引伸计标定仪进行检测。将扭转计的应变规

垂直安装在引伸计标定仪上,根据扭转计的旋转半径和应变规测得的弦长转换成角度进

行检测。检测按照扭角递增方向连续进行3遍。

3)检测点的扭角示值相对误差缸和示值重复性≠名按公式(16)、(17)计算:

10

1299--2011

J.1F

以一韭;生×100%(16)

p=

●,●,

靠一韭2;生2×loo%(17)

式中:≠7。~对应第。检测点由引伸计标定仪位移变量给出的转换的标准扭角;

≠7.一对应第/检测点3次扭角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i…,≠:。。一一第i检测点3次扭角示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检测结果应符合表3规定的要求。

8.3.5电气设备的检测

8.3.51绝缘电阻试验

v

使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如机壳)问施加500

(Dc)时检测绝缘电阻,应符合6.1.i的要求。绝缘电阻试验可以在整台电气设备的单

独部件上进行。

8.3.5.2耐电压试验

使用耐电压测试仪,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如机壳)之问施加最大试验

电压近似Is时间,应符合6.1.2的要求。

000Hz。

最大试验电压为iv,标称频率为50Hz或60

83.6安全保护装置的检测

8.36.1过载保护装置的检测

在扭转机上安装一个能承受最大试验扭矩且不会产生屈服的扭转试样,启动扭转机

缓慢施加扭矩,当施加的扭矩超过额定扭矩值的2%~5%时,观测检查过载保护装置,

并应符合6.2.1规定的要求。

83.6.2设定扭矩、转(扭)角停机的检测

采用标准试样进行试验,在试样的弹性范围限定扭矩和转(扭)角,分别试验检查

扭转机工作至设定值时停机的性能,应符合6.22规定的要求。

8.3.6.3试样破断停机的检测

采用标准试样进行试验至破断,扭转机应符合62,3规定的要求。

8.37耐运输颠簸性能的检测

将扭转机的包装件装到载重量不小于4t的载重汽车车厢后部,在公路上进行

100

km以上的运输试验。扭转机经运输颠簸试验后,不经调修,按本大纲要求全面进

行检测,结果应符合6.3规定的要求。

8.3.8其他要求的检测

扭转机的基本要求、装配质量、机械安全防护和外观质量等要求应通过实际测量和

观测检查进行检测,结果应符合6.4规定的要求。

9型式评价结果的判定

系列产品中,有一种规格不合格的,该系列判定为不合格。

对每一规格的判定,一般分为单项判定和综合评定。

11

在单项判定时,只要有一台样机不合格时,此单项结论判为不合格。

综合判定要依据单项判定的结论来判定。有一项以上(含一项)主要单项不舍格

的,综合判定为不合格;有二项以上(含二项)非主要单项不合格的,综台判定为不

合格。

10型式评价原始记录格式

型式评价原始记录格式详见附录A。

1299--2011

JJF

附录A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原始记录格式

检测开始时间年月习时分

检测结束时间年月日时分

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

计量器具的基本情况

序号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样机编号准确度备注

主要计量标准器具和设备

穿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编号准确度备注

13

1299—2011

J.1F

检测结果记录(运输颠簸前/后)

序号型式评价项目型式评价大纲要求实测结果结论备注

计量单位

2准确度要求

计量法制标志和计量器具标识

4提交的技术资料和试验样机

扭矩施加系统一般性能

扭转机两夹头的同轴度

7扭转速度示值相对误差

8扭转速度示值重复性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