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980-2022 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DB11/T 1980-2022 Urban (suburban) rail transit design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5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T1980—2022
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suburbanrail
2022-03-31发布2022-10-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联合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地方标准
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suburbanrail
DB11/T1980—2022
主编单位: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2年10月01日
2022北京
前言
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计划和北京市市场监督
管理局《关于印发2020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市
监发[2020]19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规划;5.
客流预测;6.车辆;7.限界;8.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9.线路与站场;10.
轨道;11.路基;12.桥涵;13.隧道;14.车站;15.供电;16.通信;17.信
号;18.机电设备;19.信息系统;20.车辆基地与综合维修;21.运营控制中
心;22.防灾与救援;23.环保与节能;24.交通接驳。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
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的解释(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邮箱:zhuyuechen@)。
本规范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
公室,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电话:55595000,邮箱:
bjbb@)。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城市铁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万学红、郑毅、刘衍峰、贺鹏、朱跃辰、杨志刚、
张金宝、茹祥辉、史芮嘉、薛晶晶、吴婕、胡映月、谭玉荣、姚智胜、李琦、
张喆、兰亚京、李慧轩、张研、张思佳、刘岩松、叶轩、王静、王璐、刘玲
玉、鞠昕、刘畅、张海荣、张磊、闫红亮、徐鹏、张兴增、王兴荣、苏伟、
乔晋飞、段俊萍、高楠、武丽晶、刘振凯、闫天泽、闫伟、管诚、陈瑞春、
李继荣、申炜铭、祝建成、龙天航、焦轩、吴越、沈去凡、方哲、李琦、刘
迎雪、厉立、赵冰、林飞、李健、李智伟、靳雄焕、董洋、冯黎、胡秦镪、
刘帅、张园峥、葛贷、沈建文、方恒堃、庄德举、王晶、朱鹏飞、马丽兰、
马兰、陈林宝、张迪、丰磊、付刚、熊光华、杨艳艳、王勇、冯冬梅、国玉
山、魏胜、于秋燕、郭晓蒙、李妙迪、张鹏雄、李爱琦、李一波、杨浩荻、
李郁、李正涛、马晓彤、侯黎明、李永红、郭然、赵磊、于艳良、黄启友、
何跃齐、张亚男、刘贺、蒋丽娟、高莉萍、刘晓波、穆育红、李博、伍丹(人
员顺序不分先后)。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仲建华、李凤军、王岚、王金萍、邱蓉、王力、
四兵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规划...........................................................................................................................................5
5客流预测...........................................................................................................................................9
6车辆.........................................................................................................................................12
7限界.........................................................................................................................................17
8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22
9线路与站场.....................................................................................................................................26
10轨道.........................................................................................................................................36
11路基..........................................................................................................................................43
12桥涵.........................................................................................................................................64
13隧道.........................................................................................................................................79
14车站.........................................................................................................................................89
15供电.......................................................................................................................................103
16通信.......................................................................................................................................110
17信号.......................................................................................................................................125
18机电设备.......................................................................................................................................139
19信息系统.......................................................................................................................................157
20车辆基地与综合维修....................................................................................................................168
21运营控制中心...............................................................................................................................178
22防灾与救援...................................................................................................................................180
23环保与节能...................................................................................................................................191
24交通接驳.......................................................................................................................................199
附录A市域A型车限界图.................................................................................................................203
附录B市域C、D型车限界图..........................................................................................................207
附录C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212
本规范用词说明...................................................................................................................................213
引用标准名录.......................................................................................................................................214
条文说明...............................................................................................................................................214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1
2Terms...................................................................................................................................................2
3Basicregulations..................................................................................................................................3
4Planning...............................................................................................................................................5
5Passengerflowforecast........................................................................................................................9
6Vehicle...............................................................................................................................................12
7Clearance...........................................................................................................................................17
8Operationandmanagement...............................................................................................................22
9Alignment..........................................................................................................................................26
10Trackwork........................................................................................................................................36
11Subgrade..........................................................................................................................................43
12Bridgeandculvert............................................................................................................................64
13Tunnel..............................................................................................................................................79
14Stationbuilding................................................................................................................................89
15Powersupply..................................................................................................................................103
16Communication..............................................................................................................................110
17Signal.............................................................................................................................................125
18Electromechanicalequipment........................................................................................................139
19Informationsystem........................................................................................................................157
20Depotandcomprehensivemaintenance.........................................................................................168
21Operationcontrolcenter................................................................................................................178
22Disasterpreventionandrescue......................................................................................................180
23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energysaving.................................................................................191
24Transportationinterchange.............................................................................................................199
AppendixAClearancediagramforsuburbanrailrollingstocktypeA.................................................203
AppendixBClearancediagramforsuburbanrailrollingstocktypeC&D…………….…….………..207
AppendixCStructuregaugeforsuburbanrailanditsbasicdimension…………..…...212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213
ListofQuotedStandards…………..……......................214
ExplanationofProvisions…………..…….....................218
1总则
1.0.1为适应北京市市域(郊)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的战略目标,促进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统一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
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及跨界地区,最高运行速度120km/h~200km/h、电力牵引的钢轮
钢轨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
1.0.3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交通设施一体化衔接,充
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效益。
1.0.4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应符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北京市城市轨道交
通线网规划和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
1.0.5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以人为本、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
保、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
1.0.6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北京市有关标准的规
定。
1
2术语
2.0.1市域(郊)轨道交通suburbanrail(commuterrail)
连接中心城区、副中心和半径50-70km的新城、城镇组团和跨界地区,最高速度为
120km/h~200km/h,为通勤客流提供公交化运输服务的轨道交通系统。
2.0.2利用既有铁路utilizationofexistingrailway
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运力提供市域(郊)客运列车服务,其既有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基本维持,对
车站建筑、自动售检票等乘客服务相关的系统实施公交化改造。
2.0.3改建既有铁路reconstructionofexistingrailway
对既有铁路进行系统性工程改造,实现市域(郊)轨道交通客运干线功能,可局部性兼顾铁路运
输联络功能。
2.0.4公交化运营Transitoperation
类似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的运营方式,具有高行车密度,乘客乘车快速便捷、随到随走等特
点。
2.0.5避让线passingsiding
车站为保障快车在正线安全通过,慢车进站停靠避让功能而设置的配线,实现快慢车运行。
2.0.6站台计算长度effectivelengthofplatform
供乘客上、下列车乘降平台的使用长度。有站台门时,指站台门围合长度;无站台门时,指首末
两节车辆尽端客室门外侧之间的长度加停车误差。
2.0.7双流制牵引供电制式AC/DCdual-modetractionpowersupplysystem
在电力牵引列车运行线路上分段采用交流和直流的牵引供电系统。
2.0.8ZS荷载ZSLoad
市域(郊)轨道交通列车竖向静荷载的简称。
2
3基本规定
3.0.1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主要承担北京市主副中心之间以及主副中心与多点新城、一区新城和跨
界城镇组团之间、以及具有大量出行需求的区县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
3.0.2市域(郊)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应以服务于通勤客流需求为主,以满足通学、商务、旅游休闲
等客流需求为辅。
3.0.3通勤乘客乘坐市域(郊)轨道交通的时间宜控制在30min~45min。
3.0.4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年度应分为初期、近期、远期。初期应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应
为建成通车后第10年,远期应为建成通车后第25年。基础设施、建筑物和设备规模的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新建和改建既有铁路线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客流量和运
营需求进行设计;
2利用既有铁路线路充分利用既有线设备和设施,且应按近期客流量和运营需求进行适应性改造;
3.0.5市域(郊)轨道交通应按公交化运营要求及乘客服务要求配备系统设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1利用既有铁路应在满足国家铁路运输功能的基础上,对既有设施进行改造,适应城市通勤客流
公交化的出行习惯;
2改建既有铁路应同时满足城市通勤客流公交化的出行需求和铁路运输的基本通行条件;
3当既有铁路不再承担铁路运输功能时,应按新建市域(郊)轨道交通技术标准设计。
3.0.6市域(郊)轨道交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等级应根据线路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线站位分布以及
乘客出行需求等进行确定。在同一条线路上,经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合理后,可分段采用不同的运行速
度等级。
3.0.7市域(郊)轨道交通车辆车厢内有效空余地板面的乘客站立面积宜按4人/m²计算,当服务于中
心城区客流时,可按5人/㎡计算。
3.0.8市域(郊)轨道交通应能提供不同服务水平的运营组织模式,且高峰时宜采用高密度、公交化
的运营组织模式,平峰时视客流量宜采用定点时刻表等灵活运营方式。
3.0.9市域(郊)轨道交通开行跨线列车时,其设计应适应列车跨线运行的有关技术要求。
3.0.10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以地面和高架线路为主。在中心城区和组团核心区,经工程技术经济比
3
选,可选用地下线路敷设方式。利用既有铁路和改建既有铁路宜利用既有线路条件、维持既有敷设方
式。
3.0.11市域(郊)轨道交通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减少振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0.12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应采用1435mm标准轨距,行车方向宜采用右侧行车方式,利用既有
铁路或与铁路互联互通时,可采用左侧行车方式。正线应具备反向行车条件。
3.0.13市域(郊)轨道交通应经工程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后确定与自身特点和负荷需求相适应的牵引
供电制式,利用和改建既有铁路宜采用AC25kV供电制式。受环境或客观条件影响的线路可采用
AC25kV和DC1500V两种供电制式。
3.0.14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应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统筹布局,满足无缝衔接、高效换乘的需要。
3.0.15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车辆基地宜与周边毗邻地区开展一体化设计。
3.0.16市域(郊)轨道交通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3.0.17市域(郊)轨道交通车厢内不宜设置卫生间和给水系统;利用既有线时,根据运营管理、车站
条件等因素分析后,可选择配备有卫生间和给水系统的车辆。
3.0.18市域(郊)轨道交通宜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3.0.19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宜采用站台候车模式,并设置站台门。利用既有铁路时可采用站厅候
车模式,可不设站台门。
3.0.20市域(郊)轨道交通应统筹考虑设计车站进出站和换乘流线,缩短换乘距离、简化候车流程,
实现快进快出、快速安检、便捷换乘的需求。
3.0.21市域(郊)轨道交通主体结构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3.0.22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优先采用自主化、国产化的技术装备。
3.0.23市域(郊)轨道交通应具有针对火灾、水淹、风灾、地震、冰雪和雷击等灾害的预防措施。
4
4规划
4.1一般要求
4.1.1市域(郊)轨道交通应做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构建多层次、
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
4.1.2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为城市构建主、副中心70km的1h交通圈,30km圈层45min可达,发
挥主体(公交)作用。
4.1.3优先利用既有铁路或铁路通道资源构建满足城市需要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系统,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城市对既有铁路廊道出行需求较高,且既有铁路有富余能力时,应统筹协调铁路的中长途
运输需求以及城市的通勤需求,充分挖掘铁路可利用资源,根据需要改造、扩容或局部拓展既有铁
路;
2城市对既有铁路廊道出行需求较高,但既有铁路无富余能力时,可结合城市需求因地制宜
新建线路;
3无适宜的铁路资源利用区域,应结合城市规划选择路由新建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
4.1.4应结合沿线用地规划合理确定车站位置,加强市域(郊)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推进
站城一体规划建设。
4.1.5市域(郊)轨道交通项目宜与既有铁路线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站场等资源共享。
4.1.6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方案阶段应开展需求分析和客流预测,并加强与线站位方案的
互动和反馈,开展多情景客流测试。
4.1.7市域(郊)轨道交通开通运营时各车站交通接驳设施应与市域(郊)轨道交通同步开通并投
入使用。
4.1.8若开展货运物流业务,有条件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应预留货运组织条件。
4.2线路规划
4.2.1线路规划应结合沿线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沿线用地规划、沿线客流需求,确定线路功能定位、
基本走向、起终点位置、敷设方式、车站分布、服务范围及服务目标,并确定线路利用既有铁路、
改造既有铁路、新建线路的实现形式。
5
4.2.2对于新建线路,应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及区域需求综合选择新建廊道,并考虑与既有铁路网的
衔接。
4.2.3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应为城市居民提供快速、公交化的轨道交通
服务,线路应聚焦运能供给,站点应聚焦用地功能集聚。规划通勤骨干线路,线路高峰时段应具备
不低于10对/小时开行服务条件,线路最高速度宜为120km/h~160km/h(受利用的既有铁路条件限
制除外),旅行速度宜为600km/h~80km/h,平均站间距3km以上,中心城区可适当缩小站间距;
4.2.4以服务商务和旅游客流为主的线路应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或其他非通勤出行需求提供便捷、
舒适的轨道交通服务,并满足周末、节假日时段特色化服务需求。围绕站点做好接驳优化,依据非
通勤出行需求精准开行列车。
4.2.5线路的起终点车站,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靠近客流集中区域,宜设在综合交通枢纽或其他
轨道交通线路站点附近形成换乘节点。
4.2.6根据城市重点区域的出行需求,可结合既有铁路或规划新建线路设置支线工程,采取“一干
多支”的组织模式。干线应为去往中心城区或副中心方向的主要客流走廊,可结合需求在新城地区
适当设置支线。
4.2.7结合需求可组织市域(郊)轨道交通跨线运行组织模式,并应依据城市空间形态、线网功能
定位、客流出行特征、跨线客流强度、列车运行调整要求、工程条件等综合比选确定。
4.2.8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应优先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其次为高架敷设,城市集中建设区不具
备地面敷设条件的可局部采用地下线。利用既有铁路或改扩建既有铁路的线路宜维持既有敷设方式。
4.3车站设置
4.3.1车站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城市发展、乘客出行需求,依需改扩建或新建车站;
2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不宜与长距离铁路线路共用站台,根据需要可与城际铁路共站台
设置;
3车站平面布置应根据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车站作业量及列车开行方案等因素确
定。对利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的车站,宜结合既有站布置形式进行改扩建;
4应处理好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衔接,减少换乘距离,缩短换乘时间;
5利用既有铁路的线路,车站应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安检互信。
4.3.2车站分布应符合下列规定:
6
1车站分布应以规划线网的换乘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点为基本站点,结合既有铁路、城市道
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确定;
2车站平均间距不宜小于3km,在城市中心区及人口稠密区可适当缩小;
3车站站位选择应满足结构施工、用地规划、客流疏导、交通接驳和环境要求。
4.3.3换乘站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宜与其它轨道交通线采用多点衔接换乘,利用和改建既有铁路与其它线路交叉时,宜
结合客流需求和实际工程条件增设换乘站;
2换乘站宜采用同站台平行换乘方式,应实现主要换乘客流方向同站台换乘。
4.4一体化规划
4.4.1市域(郊)轨道交通站点及沿线用地一体化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上位
规划要求,应结合TOD发展理念,根据线路功能定位及特点,划定一体化研究及管控范围,确定站
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结合形式,并提出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开发强度、交通接驳、建设时序等管控
要求。
4.4.2线路一体化规划应结合线路功能定位、沿线用地功能、交通规划、自然条件等,开展沿线用
地资源梳理,进行用地线性廊道统筹,协调廊道职住关系,提出沿线用地发展模式建议,构建“珠
链式”轨道沿线空间组织模式。
4.4.3站点一体化研究范围及管控范围划定应结合站点所属城市功能片区、周边规划路网、自然地
理边界、地形地貌、行政界线、用地权属等因素,宜按下列方式确定:
1站点一体化研究范围应结合站点所在区域划定,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内为站点周边800m半径
覆盖范围,其他地区为站点周边1000m半径覆盖范围;
2站点一体化管控范围应结合站点所在区域、周边用地布局、规划道路等划定,中心城区和
副中心内应为站点周边300m半径覆盖范围,其他地区为站点周边500m半径覆盖范围;
3与轨道交通站点配套的公共交通设施、城市公共空间节点、轨道交通附属配套设施应在站
点整体或局部相连的地块内设置;
4对于综合开发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宜将与车辆基地、场站综合开发范围内的轨道交通站
点及相连地块均作为车辆基地综合开发范围。轨道交通站点宜设置在场站综合体地块中,或靠近场
站综合体地块。
4.4.4一体化规划提出的对周边用地的管控要点应满足下列要求:
7
1应组织城市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围绕轨道站点科学组织城市资源要素,增强轨道车站与城
市功能中心、职住空间格局的协同耦合关系;
2应统筹轨道沿线土地开发和更新改造,提高站点一体化数量与水平,引导站点周边低效土
地更新改造,带动老城风貌保护、社区设施完善、公共环境提升、城市交通改善;
3应考虑不同城市空间对于轨道交通的差异化需求,考虑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增强新城
承接疏解功能,实现站城一体;
4应围绕轨道站点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打通微循环体系,形成有利于绿
色出行方式的空间与设施供给。
4.5车辆基地规划
4.5.1车辆基地选址应遵循下列原则:
1车辆基地选址用地应具有良好的自然排水条件,宜避开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不良地段,
应避让保护建筑、自然保护区、风景区、高压走廊、城市主干道等,便于城市电力线路、给/排水
管道的引入和道路的连接;
2在不影响轨道运营的基础上,宜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在车辆基地用
地控制范围内可进行上盖平台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土地。
4.5.2车辆综合基地资源共享包括车辆检修设施资源共享、车辆运用设施资源共享、固定设施维修
资源共享、列车资源共享、培训资源共享等。资源共享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辆制式相同的线路宜检修集中,存车分散;
2线路宜共同设置车辆综合基地,共享电力、热力、道路、办公、生活等公共设施以及车
辆检修设施;
3应充分发挥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间互联互通优势,全网及全局统筹,共享检修设施、
专用设备、培训资源、社会资源等;
4应充分利用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资源,实现多层次轨道资源共享。
8
5客流预测
5.1一般规定
5.1.1市域(郊)轨道交通应开展需求分析和客流预测,需求分析的年限为基础年和总体规划目标
年,客流预测的年限应为初期、近期和远期。
5.1.2市域(郊)轨道交通需求分析和客流预测应以交通模型为基础,提供客流预测技术流程,并
对建模方法及各类参数进行合理设定和说明。对于兼顾跨市域行政区域出行的线路,模型范围应涵
盖市域及线路服务范围。
5.1.3市域(郊)轨道交通需求分析和客流预测应加强与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输组织模式的互动和反
馈,开展多情景客流测试。
5.2基础资料与数据
5.2.1基础年城市基础数据应使用统计部门发布或提供的数据,交通数据应采用5年内涵盖项目服
务范围的城市交通综合调查、专项调查数据等多源大数据。
5.2.2目标年基础数据应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线路途经区级
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或通过现有数据预测得到。
5.2.3对于市域(郊)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其它基础数据要求还应包括:
1市域(郊)轨道交通所在交通走廊关键断面交通量及方式构成;
2市域(郊)轨道交通各预测年开行对数、运输组织模式及旅行速度等;
3与相衔接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系统的换乘形式、换乘时间等;
4市域(郊)轨道交通票制票价方案;
5市域(郊)轨道交通沿线主要竞争方式的服务水平信息;
6涉及市域(郊)轨道交通TOD一体化的车站需提供相应规划方案说明。
5.3预测内容
5.3.1交通需求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沿线人口、就业岗位规模及分布;
9
2主要乘客群体类型定性分析;
3沿线主要客流集散点客流出行特征分析;
4线路所在交通走廊或服务组团间交通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ASCQ 003-2024 户外开放空间绿色健康扩声系统技术规范 2024-01-16
- T/JSEE 005-2024 电力5G网络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2024-01-20
- T/CAAAD 014-2024 互联网广告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意素材元数据管理指南 2024-12-01
- T/ZZB 3574-2023 应急广播适配器 2023-12-10
- T/CAICI 91-2024 5G消息业务增强能力规范—统一认证能力要求 2024-08-26
- T/CES 253-2023 电磁兼容与天线试验场地绝缘电阻和接地电阻测试方法 2023-12-27
- T/CAICI 96-2024 通信用预制混凝土手孔标准 2024-08-26
- T/SETEA 0006-2021 智能家居产品安全 智能电视安全技术要求 2021-03-11
- T/ZSA 195-2023 智能光纤配线机器人技术规范 2023-12-04
- T/ZJAF 18.1-2024 视频监控系统量子加密应用 第1部分:总体要求 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