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2/T 008-2018 望海茶生产技术规程

DB3302/T 008-2018 DB3302/T 008-2018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anghai tea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02/T 008-2018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6-21
实施日期
2018-06-21
发布单位/组织
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宁波市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宁海县茶业协会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140.10

X55

DB3302

浙江省宁波市地方标准

DB3302/T008—2018

代替DB3302/008.1~4-2005

望海茶生产技术规程

2018-06-21发布2018-06-21实施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02/T008—2018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02/T008.1-2005《望海茶第1部分苗木》、DB3302/T008.2-2005《望海茶第

2部分栽培技术》、DB3302/T008.3-2005《望海茶第3部分鲜叶采摘与加工技术》、DB3302/T008.4

-2005《望海茶第4部分商品茶》。与原标准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删除部分术语和定义(见3,2005版第1部分:3)

——规范苗木要求,删除表“茶苗质量要求”(见5.1,2005版第1部分:4.2,4.4)

——修改茶树苗木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及包装运输(见5.2,2005版第1部分:5,6,7,8)

——简化建园规划设计要求(见6.1,6.5,2005版第2部分:4.1,4.5)

——删除重点推广早生、特早生品种的建议(见4.1,2005版第2部分:5.1)

——修改定植密度、基肥和树冠管理(见7.2,7.3,8,2005版第2部分:6.2,6.3,7)。

——提出施肥原则,进一步明确肥料质量要求,并删除表“有机肥料污染质允许含量”(见

10.1,10.5,2005版第2部分:9.4表1)。

——调整物理、生物防治内容及茶园禁限止农药使用要求,删除表“常用生物农药介绍”(见

14.3.2.2,14.3.3.3,14.3.4.3,2005版第2部分:13.3.2.2,13.3.3.3,13.3.4.3)。

——调整规范性附录“‘望海茶’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见14.3.4.2、附录A,

2005版第2部分:附录B)。

——调整主要病虫害防治内容,增加附录“茶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

剂”(见14.4、附录B,2005版第2部分:13.4)。

——调整鲜叶采摘标准到资料性附录C,并增加“特上”等级,明确其感官要求(见附录C:

C.2.2,C.2.3,2005版第3部分3.1,第4部分4.2)。

——合并加工厂、设备及人员要求(见16,2005版第3部分:4,5,6)

——调整加工技术中“足火”工艺为“足烘”、调整杀青工艺参数(见17.1,17.9,17.3,2005版

第3部分:7.1,7.7,7.3)

——调整鲜叶“摊放厚度”技术要求(见17.2.3,2005版第3部分:7.2.3)

——调整望海茶质量要求作为资料性附录(见附录C,2005版第4部分:商品茶)。

——明确望海茶“三绿”特征(见C2.1.1,2005版第4部分4.1.1)。

——删除附录“‘望海茶’标准实物样制作使用方法”(见2005版第4部分:附录A)。

——调整卫生指标和卫生、质量安全指标要求,删除表格“农药残留限量”(见附录C2.4,C3.5,见

2005版第4部分:4.4、5.5)。

——调整标志、标签和包装的要求(见C5,C6.1,见2005版第4部分:7,8.1)。

——增加附录“望海茶栽培技术模式图”、“望海茶加工技术模式图”(见资料性附录D、E)。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海县茶业协会、宁海县农业(茶叶)产业化办公室、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燕华、林伟平、陈洋珠、韩震、秦岭、冯家浩、胡桐。

本标准所代替的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02/T008.1~4-1999、DB3302/T008.1~4-2005。

I

DB3302/T008—2018

望海茶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望海茶”茶园苗木的要求、建园规划、品种选择、新园定植、树冠管理、土壤管理、

茶园施肥、茶园水分、冻、热害防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鲜叶原料、加工厂、加工技术、质量要

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宁波市地区“望海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480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8302茶取样

GB/T830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8310茶粗纤维测定

GB/T8311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茶树种苗

GB/T1506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T18877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H/T1070茶叶包装通则

GH/T1077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T227微生物肥料

NY525有机肥料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5018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10037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3术语和定义

1

DB3302/T008—2018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立体采摘茶园

是指树冠垂直方向具有一定的采摘深度,水平方向具有一定幅度和分枝密度,以同一级分枝为主要

生产枝,以采摘春名优茶原料为主要目标的茶园模式。

4品种选择

4.1新发展的基地,应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质量好、适制性强的少毫类无性系良种,如乌牛早、

迎霜、浙农117、龙井系列、中茶108等,实行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4.2对原有的鸠坑有性系品种,经过更新改造后,也可作为保留品种。

5茶树苗木

5.1苗木要求

5.1.1苗木分级以一足龄苗高、茎粗、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和一级分枝数为参数指标。苗木分为

二级,一、二级为合格苗,低于二级标准的苗木为不合格苗,不得作为生产性商品苗出圃。

5.1.2苗木插穗应来自于良种母本园。

5.1.3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种苗禁止调入。

5.1.4苗木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11767中Ⅰ、Ⅱ级的规定。

5.2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与包装运输

按GB11767规定执行。

6建园规划设计要求

6.1产地环境条件要求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10规定的要求。

6.2道路和水利系统

6.2.1根据基地的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以茶厂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

6.2.2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条件好的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6.3茶园生态建设

6.3.1茶园应远离城镇、工厂、交通干线,附近没有污染源。

6.3.2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

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坎边种草。

6.3.3对缺丛短行严重,覆盖率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的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

园覆盖率。

6.3.4为防止由于大面积耕作带来的病虫害流行,要保持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2

DB3302/T008—2018

6.3.5茶园的规划和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区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

良种性,便于茶园的灌溉和机械作业。

6.3.6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施用情况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

6.4立地条件

6.4.1土层深度100cm以上。

6.4.2土壤呈酸性,PH值4.5~6.5之间,土壤要求肥沃。

6.4.3山坡地或丘陵地,坡度要求在25°以下。

6.5开垦

茶园开垦按照NY/T5018要求执行。

7定植

7.1定植时间

7.1.1春季定植:2月中旬至3月上旬。

7.1.2秋季定植: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

7.2定植密度

7.2.1双行种植规格:大行距150cm,小行距30cm-40cm,丛距33cm,每丛2株,每亩用苗数5000株

-5500株。

7.2.2单行种植规格:单行距120cm,丛距33cm左右,每丛2株,每亩用苗数3000株左右。

7.3基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种植沟内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施肥量按照NY/T

5018中5.2施肥要求执行。

7.4栽种

7.4.1按设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定植穴。为保持沟(穴)内土壤湿润,最好是现开现栽。

7.4.2栽植茶苗时,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将土填入沟(穴)中,逐层填土,层层压实,将土壤覆盖至

不露须根时,用手将茶苗轻轻向上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再适当加细土压紧,随即浇足“定

根水”,再在茶苗根部覆些松土。一般栽到埋没根颈处为适度。

7.4.3移栽定植后有条件的可以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稻草、桔杆等,每667m2

用量1000kg。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适时补齐。

8树冠管理

8.1立体采摘茶园

8.1.1定型修剪

新种植茶园,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第三次在

定植后,第二年7月上中旬进行。修剪高度分别为离地15cm、25cm~30cm、35cm~40cm。第三年起春茶

3

DB3302/T008—2018

采摘结束后,每年进行一次树冠更新修剪,在上年剪口上5cm左右处剪去枝梢。当剪口高度超过80cm时,

回剪到第二次定剪口。

8.1.2续梢养冠

除春茶留鱼叶采外,其余各季宜蓄而不采。

8.2平面采摘茶园

定型修剪:新种植茶园,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

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二年7月上中旬进行。修剪高度分别为离地15cm、25cm~30cm和35cm~40cm。

8.3树冠更新

8.3.1轻修剪

对象是采摘夏秋茶的成龄茶园,每年进行1次。宜在12月下旬前或春茶萌动前半个月进行。用修剪

机或篱剪剪去树冠面3cm~5cm的枝叶。

8.3.2深修剪

茶树形成“鸡爪枝”层时,春茶后及时剪去冠面15cm~20cm的枝叶。

8.3.3重修剪

树势衰老、骨干枝仍较健壮的茶园在春茶提早结束后(5月中下旬),离地35cm~40cm处剪去上部

枝梢。

8.3.4台刈

早春或春茶后用锋利工具,在离地20cm处,刈去骨干枝衰老茶园的衰老冠层。

9土壤改良与管理

9.1土壤检测

定期检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每两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采取

土壤改良措施。

9.2土壤改良

9.2.1深翻改土

9.2.1.1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9月~11月秋茶结束后进行。

9.2.1.2茶行行间深翻深度为20cm~30cm。

9.2.1.3深翻结合施肥,每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kg~400kg或茶叶专用复合肥100kg。

9.2.2中耕除草

9.2.2.1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中耕,深度5cm~10cm。

9.2.2.2夏茶前中耕,在春茶采制结束后5月下旬进行,深度10cm~15cm。

9.2.2.3伏耕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深度15cm~20cm。

4

DB3302/T008—2018

9.2.2.4茶园中耕、深翻、除草除用传统方法外,还可用茶园中耕施肥机进行。

9.3茶园铺草

9.3.1在高温、干旱和寒冷季节到来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既可抗旱抗寒,又可增进土

壤肥力。

9.3.2一般可用嫩草、稻草或秸杆等,每667m2用草量1000kg~1500kg。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

物质的污染。

9.3.3没有病虫害的茶树修剪枝叶应返回茶园,并用土覆盖。

9.4其它方法

9.4.1土壤肥沃、松软、杂草少、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蚯蚓等生物来改

善土壤结构。

9.4.2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10茶园施肥

10.1施肥原则

施肥应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

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测土平衡施肥,基肥和追肥配合施用。

10.2施肥时期

10.2.1春茶前催芽肥:2月上、中旬。

10.2.2夏茶前追肥:5月中下旬。

10.2.3秋茶前追肥:6月下旬至9月上旬。

10.2.4茶季结束后基肥:结合深耕进行,时间10月上旬至11月;高山茶区提前到9月下旬至10月。

10.3施肥量

10.3.1优化施肥,重施有机肥,早施催芽肥,补施接力肥,配施叶面肥,适当增施氮肥,氮、磷、钾

比为3:1:1。

10.3.2基肥结合深翻开沟深施,沟深30cm,每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kg~400kg或其它肥力

相当的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配施全年纯氮总量的20%,施后覆土。

10.3.3催芽肥沟施每667m2施4.6kg~6.9kg纯氮。

10.3.4接力肥4月中旬沟施,每667m2施2.3kg~3.5kg纯氮。

10.3.5必要时可进行根外追肥,根外追肥推荐使用茶树专用叶面肥。

10.4肥料要求

10.4.1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施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

10.4.2茶园使用的有机肥料、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微生物肥料分别符合NY

525、GB/T15063、GB/T18877、NY227的规定;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

11茶园水分管理

5

DB3302/T008—2018

11.1一般要求

茶树生长期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空气相对湿度应大于70%。

11.2土壤水分诊断

茶树喜水又怕湿,对土壤水分高低的反应见表1。

表1土壤水分对茶树影响

土壤含水量指标茶树表现症状

幼叶萎蔫,叶片泛红,出现焦斑,继而枯焦落叶,成叶

过低<70%旱害

变黄绿,淡红干脆,自上而下枯死。

适中70%~90%正常生长旺盛。

分枝少,茶叶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转黄,树

过高>90%湿害

冠矮小多病,逐渐枯死。

11.3旱害预防

11.3.1成龄茶园通过深翻改土,铺草灌溉、浅耕、种植遮荫树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

11.3.2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保水、培土保水,追施有机肥、灌水、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

11.4湿害预防

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沟系统。每隔5行~8行茶树开一条排水沟,沟应狭而深,沟底宽10cm~

20cm,沟深60cm~80cm,排水沟应纵横连通,使积水易于排出。

12冻害、倒春寒的防御

12.1冻害的防御措施

12.1.1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

12.1.2适地适栽,选择良好的地形地势。茶园应设置在朝南、背风、向阳的山坡上。

12.1.3营造防护林带。

12.1.4每年多施早施有机肥、少施无机肥,改善茶树的机体和土壤营养组分,发挥水、肥、气、热的

综合效应,增强抗寒力。

12.1.5采取地面覆草保墒的办法,提高土温。

12.1.6茶树修剪时间掌握在冬季结束后进行。

12.2倒春寒的防御措施

12.2.1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

12.2.2深耕培土,进行合理深耕,排除湿害,可促进细根向土壤下层伸展,提高抗寒力。

12.2.3加强肥水管理,早施重施基肥,晚秋控制施用化学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寒力。

12.2.4冻害来临之前,茶园培土铺草,提高地表温度;也可采用茶树蓬面覆盖,防止冻害。

12.2.5在茶芽萌动后,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及时采摘接近标准的芽叶,减少损失。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