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 12346-2006 Nomenclature and loc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2346-2021 | 页数:5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2346-2006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6-09-18
实施日期
2006-12-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起草人:
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
出版信息:
页数:59页 | 字数:11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1.020

C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346—2006

代替GB12346—1990

脸穴名称与定位

Nomenclatureandlocationofacupuncturepoints

2006-09-18发布2006-12-01实施

发布

GB/T12346—2006

目次

刖有I

引言n

i范围i

2术语和定义1

2.1标准计量单位1

2.2方位术语1

2.3定穴体表标志1

2.4基准穴点2

3附穴体表定位的原则和方法4

3.1踰穴体表定位的原则4

3.2踰穴体表定位的方法4

3.3标准体位6

3.4踰穴定位的表述6

4十四经穴名称与定位7

4.1手太阴肺经穴7

4.2手阳明大肠经穴8

4.3足阳明胃经穴9

4.4足太阴脾经穴13

4.5手少阴心经穴15

4.6手太阳小肠经穴16

4.7足太阳膀胱经穴18

4.8足少阴肾经穴24

4.9手厥阴心包经穴26

4.10手少阳三焦经穴27

4.11足少阳胆经穴29

4.12足厥阴肝经穴32

4.13督脉穴34

4.14任脉穴36

5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38

5.1头颈部穴38

5.2胸腹部穴39

5.3背部穴39

5.4上肢穴40

5.5下肢穴41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用定穴解剖部位及方位术语对应词43

十四经穴名称索引44

经外奇穴名称索引54

GB/T12346—2006

■1/■■1

刖a

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H90/8579-Atar-

8000Aproposedstandardinternationalacupuncturnomenclatur)。

本标准代替GB12346—1990«经穴部位》。

本标准与GB12346—199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脸穴名称与定位》;

—将三焦经、督脉、任脉三条经脉的经穴代码分別改为“TE”、“GV”、“CV”,与国际标准针灸穴名

命名法相一致;

—将“骨度”折量寸表作了如下调整:删去“眉间〜大椎18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

正中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寸”、“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四项,增加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寸”、“内踝尖〜足底3寸”、“離尖(膝中)-内踝尖15寸”、“験尖

->離底2寸”四项,将原“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踝上缘”改作“耻骨联合上缘-験底”;

——脸穴定位的标准体位及方位术语改用现代解剖学标准体位和方位术语;

——新增了22个确定脸穴定位的“基准穴点”;

—将脸穴定位的文本中属于取穴法的内容析出,同时定位文本中需要说明的部分,都归于新设的

“注”下;

-统一了脸穴定位描述的体例,更正了陷谷、风市、中渎3穴的定位错误以及部分脸穴的表述不

规、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

——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

——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

-将原“经穴定位依据”、“经穴定位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调整后,作为“附录A常用定穴解剖部位

及方位术语对应词”。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0年6月,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T

GB/T12346—2006

引言

GB12346—1990《经穴部位》实施以来,对于促进针灸教育的规范化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针灸学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该标准进一步加以修订,使其科学性与权威性能

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鉴于GB12346—1990《经穴部位》除了361个经穴之外,还包含了48个经外奇穴;除了确定上述穴

位的定位之外,还确定了相应的名称,故本次修订版改名为“脸穴名称与定位”。

一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

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脸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一一骨度折量法描述脸穴部位,才能

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国际会议确定采用“寸”作为针灸

经穴标准计量单位。因此,本标准的脸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

n

GB/T12346—2006

脸穴名称与定位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脸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标准计量单位

2.1.1

骨度分寸boneproportionalcun,B-cun

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

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的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

一份即为“一寸”。全身常用骨度分寸见3.2.2骨度,折量定位法”。

2.1.2

手指同身寸fingercun,F-cun

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脸穴的方法。常用的折算方法见3.2.3“'指寸,定位法”。

2.2方位术语

2.2.1

内侧与外侧medialandlateral

近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内,远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

念用“尺侧”(ulnar)、“挠侧”(radial)表示。

2.2.2

上与下superiorandinferior

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

2.2.3

前与后anteriorandposterior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2.2.4

近侧~端]与远侧[端]proximalanddistal

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

2.3定穴体表标志

2.3.1

前发际正中midpointofan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2.3.2

后发际正中midpointofpos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2.3.3

额角发际anteriorhairlineatthecornerofforehead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1

GB/T12346—2006

2.3.4

眉间glabella

两眉头之间的中点。

2.3.5

耳尖apexofear

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2.3.6

腋前纹头anterioraxillaryfold

腋窝皱裳前端。

2.3.7

腋后纹头posterioraxillaryfold

腋窝皱裳后端。

2.3.8

腋窝正中央centeroftheaxillaryfossa

腋窝的中点。

2.3.9

肘横纹cubitalcrease

屈肘90°时肘窝处横纹。

2.3.10

赤白肉际junctionoftheredandwhiteskin

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2.3.11

甲根角cornerofthenail

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

2.3.12

甩横纹poplitealcrease

胭窝处横纹。

2.3.13

外踝尖prominenceofthelateralmalleolus

外踝最凸起处。

2.3.14

内踝尖prominenceofthemedialmalleolus

内踝最凸起处。

2.4基准穴点

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

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⑸与曲池(LI11)连线上”。

2.4.1

尺泽Chize(LU5)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挠侧缘凹陷中。

2.4.2

太渊Tdiyuan(LU9)

在腕前区,橈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2

GB/T12346—2006

2.4.3

阳溪Yangxi(LI5)

在腕区,在腕背侧远端横纹挠侧,橈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2.4.4

曲池Quchi(LI11)

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处。

2.4.5

肩騁Jianyu(LI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2.4.6

头维Touwei(ST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2.4.7

气冲Qichdng(ST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2.4.8

梁丘Liangqiu(ST34)

在股前区,離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2.4.9

阴陵泉Yinlingquan(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礫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2.4.10

冲门Chdngmen(SP1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酩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2.4.11

昆仑Kunlun(BL60)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2.4.12

犊鼻Dubi(ST35)

在膝前区,離韧带外侧凹陷中。

2.4.13

解溪Jiexi(ST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躅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2.4.14

太溪Taixi(KI3)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2.4.15

翳风Yifeng(TE17)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2.4.16

角孙Jiaosun(TE20)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3

GB/T12346—2006

2.4.17

曲鬓Qubin(GB7)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2.4.18

天冲Tidnchdng(GB9)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

2.4.19

完骨Wdngu(GB12)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2.4.20

风池Fengchi(GB20)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2.4.21

百会Bdihui(GV20)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2.4.22

肘尖Zhoujidn(EX-UEI)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

3脸穴体表定位的原则和方法

3.1脸穴体表定位的原则

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脸穴定位。在文献的选择上,特别注重

古今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脸穴定位文献.如《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千金方•明堂》、《铜人脸穴

针灸图经》等。当古代文献定位文字描述不明确时,根据以下4条原则综合判定: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不吻合时,优先考虑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充分考虑原文献中包括脸穴排列区域及次序、穴名、取穴法在内的一切相关信息;

——在确定某一脸穴定位时,综合考察其相关脸穴的定位;

-如原文献存有相应的穴图或踰穴模型,则需参照穴图或脸穴模型理解原文献。

3.2脸穴体表定位的方法

3.2.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脸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

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

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

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4

GB/T12346—2006

一一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骨下角与两骼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腰椎棘突:两骼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紙椎:两骼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紙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紙角,与两紙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踝、外上課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橈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橈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3.2.2“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脸穴定位的方法。即以

《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

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

寸见表lo

表1“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丁•确定头部脸穴的纵向JS离。

眉间(印堂)f前发际正中3直寸用丁•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头面部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横寸用丁•确定头前部脸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寸用丁•确定头后部胸穴的横向距离。

胸骨上窝(天突)f剑胸结合中点(歧骨)9直寸用丁•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剑胸结合中点(歧骨)f脐中8直寸用丁•确定上腹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胸腹胁部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用丁•确定下腹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用丁•确定胸部脸穴的横向JS离。

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丁•确定胸腹部脸穴的横向距离。

背腰部肩胛骨内侧缘〜后正中线3横寸用丁•确定背腰部脸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一肘横纹(平尺骨鹰嘴)9直寸用丁•确定上臂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上肢部肘横纹(平尺骨鹰嘴)一腕掌(背)侧远12直寸用丁•确定前臂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端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f離底18直寸用丁•确定大腿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膑底f離尖2直寸

膜尖(膝中)f内踝尖15寸15直寸用丁•确定小腿内侧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傑下方阴陵泉〜内踝尖为13寸)

下肢部

股骨大转子〜胭横纹(平儼尖)19直寸用丁•确定大腿部前外侧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胭横纹14直寸用丁•确定大腿后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胭横纹(平濮尖)-外踝尖16直寸用丁•确定小腿外侧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内踝尖f足底3直寸用丁•确定足内侧部脸穴的纵向距离。

3.2.3“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脸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

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

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脸穴的标准定位。

3.2.3.1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挠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

1寸。

3.2.3.2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2.3.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寸。

5

GB/T12346—2006

脸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

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脸穴,则配合使用“指寸”定位法。

3.3标准体位

传统脸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如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

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

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

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別为任脉穴和督

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脸穴的基准。

本标准脸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

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4脸穴定位的表述

3.4.1喻穴定位“部位”尽量采用明确的纵横两坐标法,即两线相交定一点,先确定纵坐标(F轴)上距

离,再定横坐标(X轴)上距离。

3.4.2脸穴定位表述中有关解剖分区采用1998年由解剖名词联合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版《国际标准解

剖名词Mlnternationalanatomicalterminology)o根据脸穴定位的实际情况选用该标准中适用级別的

分区术语。

3.4.3脸穴定位的表述中不涉及“取穴法”内容。根据需要,将有关脸穴定位所要求的特定体位、解剖

标志的体表定位的技法、骨度寸的折取方法等“取穴法”内容,以及与相邻脸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以注

文的形式说明。

3.4.4将取穴的一般体位集中说明,而只将某些脸穴定位所需的特殊体位,在相关脸穴定位条目下,加

注具体说明。

3.4.4.1“注”是根据踰穴定位文字描述,给出相应的取穴要领,补充说明以下相关信息:

——取穴所要求的特殊体位;

——骨度分寸的折取方法;

——对于某些解剖标志取法的说明;

——与相邻穴或标志穴的毗邻关系;

——体表标志的性別及个体差异情况的说明。

3.4.4.2取穴的一般体位:

——前头、面部及前颈部:常取仰卧位或正坐仰靠。

——侧头、侧面及侧颈部:常取侧卧位或侧伏,或正坐。

——后头、颈项及后背的上部:常取俯伏,或俯卧位。

——后背中下部:常取俯卧位或俯伏位。

——腰紙部:常取俯卧位。

——胸部及上腹部:常取仰卧位或仰靠位。

——下腹部:常取仰卧位。

——侧胸、胁部及胯部:常取侧卧位。

——肩部:常取侧卧位或正坐垂肩,或臂外展位。

——腰部、競部、肩胛部及上肢外侧穴:常取侧卧位或横肱俯伏坐位,或两手按膝部平坐。

——上肢内侧、手掌面穴:常取伸臂仰掌,或仰掌位,或仰卧位。

——大肠经前臂穴:常取横肱屈肘,或侧掌位。

——三焦经前臂、手背穴:常取俯掌位。

——下肢内侧、前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仰卧位。

——下肢外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侧卧位。

6

GB/T12346—2006

-臀部外啊穴卧位.

—大BI恬侧穴I常敗侑卧位.

——小樋后侧及足眼部穴I常取的卧,或1E坐垂足位.

—足背部穴?當取仰耐・或正坐■足位.

4十囚经穴名琢与定位

4.1手太阴恭蛭穴

41.1

中府ZbongfuLUI)

在胸祁,横平尊1肋钊隙.锁骨下农外侧•舸正中线旁开6寸。

住I.先H«Sfl(LU2>,中府《J在云门(【.U2》下1寸.

住2>播罕内储劣阵房(ST14》、嘖中《】26〉.华・(CV2O>.4穴賂圮一H形分冷故与事19?R]|RM度相应.

4.1.2

云门YuntnensLU2)

在胸部.復廿下次凹陷中.口[甲骨垮吏內嫌.前止中线旁开6寸.

tl.|槽平内户《灯)3)、金府(K12D.・?VCV2H・4穴略M-分布.Kil虞勺做仃下it卫厦相应.

4.1.3

天府TkanfiiiLl^)

在曾前区•械前敘头下3寸,肚二头肌復创嫌处。

ft.tt-头51外侧肉甲幢柏仪头it至尺存H.U3)连线加上】/3与下2/3的立界桂.

4.1.4

侠白Xi6bai(LlM)

柱誓lW区,魏前纹头卜'4寸.腮二头机槎侧缘处.

4.1.5

尺岸Chi除LU5)

在肘K.肘潢纹上,史二头肌脏槎•.缘凹陷中.

«:»。肘•时横汝上.曲池"川1》〒曲澤〔代:3)之制,与虫稈(代3>柯碣一《1熒:肱二头肌||》.

4.1.6

孔最Kdngzui(Ll.'6)

化前臂前区,曲輩俯远埸横纹上7寸.尺泽(LU5)与太W<LU9)连钱h.

律:尺洋U.U5)下5、r.即尺律(LU5)与丈E<LU9>直线的中血上1寸.

4.1.7

刿缺Litque(U7)

庄前册,盹拿慣远帽横纹t1.5寸,折短冲矶Jf与楫长展肌毬之呵,拇展肌題沟的凹陷中.

4.1.8

经奉Jinu<|B(Lll8)

庄前冑前区•阮寒値远端横紋h1寸•慢骨茎突与楼动脉之间.

注1X«(LU9>t1寸,的当N>«!近第播坟E.

4.1.9

太潤Taiji»un(Ll3)

在険前区.侥骨茎突与舟状廿之间,愆廠讥健尺侧凹陷中.

注,在枫拿静远U横收橈覓,住和昧構功处.

4.1.10

鱼际Yuii(iA.no>

在手外侧.第1拿U楼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7

GB/T12346—2006

4.1.11

少商Shaoshang(LU11)

在手指,拇指末节橈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拇指橈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橈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

处取穴。

4.2手阳明大肠经穴

4.2.1

商阳Shangyang(LI1)

在手指,食指末节挠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食指橈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橈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

处取穴。

4.2.2

二间Erjian(LI2)

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挠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4.2.3

三间Sanjian(LI3)

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橈侧近端凹陷中。

4.2.4

合谷HdgiKLI4)

在手背,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4.2.5

阳溪Yangxi(LI5)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橈侧,挠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烟窝”,

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4.2.6

偏历Pidnli(LI6)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⑸与曲池(LI11)连线上。

注:阳溪(L⑸至曲池(LI11)连线的下1/4与上3/4的交点处。

4.2.7

温溜Wenliu(LI7)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⑸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8

下廉Xialian(LI8)

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U5)与曲池(LI11)连线上。

注: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上廉(LI9)下1寸。

4.2.9

上廉Shanglian(LI9)

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U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10

手三里Shousdnli(LIIO)

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U5)与曲池(LI11)连线上。

8

GB/T12346—2006

4.2.11

曲池Quchi(LI11)

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处。

注:9()°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橈侧端凹陷中。

4.2.12

肘謬Zhoulido(LI12)

在肘区,肱骨外上侏上缘,侏上11#的前缘。

4.2.13

手五里Shouwuli(LI13)

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ll|池(LI11)与肩闌(LI15)连线上。

4.2.14

臂牖Binuo(LI14)

在臂部,|ll|池(LI11)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注:曲池(LI11)与肩ffl(U15)连线上,横平牖会(TE13)。

4.2.15

肩韻Jianyu(LI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注: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醪(TE14)。

4.2.16

巨骨Jugu(LI16)

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

注:冈匕窝外端两骨间凹陷中。

4.2.17

天鼎Tianding(LI17)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注:扶突(LI18)直下,横平水突(ST1O)。

4.2.18

扶突Fiitii(LI18)

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

4.2.19

口禾謬Kduheliao(LI19)

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

注:水沟(GV26)旁开0.5寸。

4.2.20

迎香Yingxiang(LI20)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4.3足阳明胃经穴

4.3.1

承泣Chengqi(ST1)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4.3.2

四白Sibdi(ST2)

在面部,眶下孔处。

9

GB/T12346—2006

4.3.3

巨醪Julido(ST3)

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

4.3.4

地仓Dicdng(ST4)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注:口角旁,在鼻唇沟或鼻唇沟延长线上。

4.3.5

大迎Ddying(ST5)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4.3.6

颊车Jidchc(ST6)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

注: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

4.3.7

下关Xiaguan(ST7)

在面部,顒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注:闭口,上关(GB3)宜下,额弓下缘凹陷中。

4.3.8

头维Touwei(ST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4.3.9

人迎Renying(ST9)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注1: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注2:本穴与扶突(LI18)、天窗(SI16)二穴的关系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为人迎(ST9),后缘为天窗(SI16),中间为扶

突(LI18)。

4.3.10

水突Shuitu(STIO)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

4.3.11

气舍Qishe(ST11)

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

注1: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注2:人迎(ST9)直下,在锁骨的上缘处。

4.3.12

缺盆Quepen(ST12)

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3

气户Qihu(ST13)

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4

库房Kufdng(ST14)

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10

GB/T12346—2006

4.3.15

屋翳Wuyi(ST15)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注:先于胸骨角水平确定第2肋,其下为第2肋间隙;男性可以乳头定第4肋间隙,再向匕2肋为第2肋间隙。

4.3.16

膺窗Yingchuang(ST16)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7

乳中Ruzhdng(ST17)

在胸部,乳头中央。

4.3.18

乳根Rugen(ST18)

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注:男性在乳头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相交处。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

4.3.19

不容Burong(ST19)

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1:巨阙(CV14)旁开2寸。

注2:对于某些肋弓角较狭小的人,此穴下可能正当肋骨,可采用斜刺的方法。

4.3.20

承满Chengman(ST20)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ST25)上5寸,不容(ST19)下1寸,上脱(CV13)旁开2寸。

4.3.21

梁门Liangmen(ST21)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ST25)上4寸,承满(ST2O)下1寸,中脱(CV12)旁开2寸。

4.3.22

关门Guanmen(ST22)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石关(KI⑻、建里(CV11)。

4.3.23

太乙Taiyi(ST23)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商曲(KI17)、下脱(CV1O)。

4.3.24

滑肉门Hudr6um6n(ST24)

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水分(CV9)。

4.3.25

天枢Tianshu(ST25)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4.3.26

外陵Wailmg(ST26)

11

GB/T12346—2006

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中注(KI15)、阴交(CV7)。

4.3.27

大巨Daju(ST27)

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四满(KI14)、石门(CV5)。

4.3.28

水道Shuidao(ST28)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ST25)下3寸,大巨(ST27)下1寸,关元(CV4)旁开2寸。

4.3.29

归来Guildi(ST29)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ST25)下4寸,水道(ST28)下1寸,中极(CV3)旁开2寸。

4.3.30

气冲Qichong(ST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注:天枢(ST25)下5寸,曲骨(CV2)旁开2寸。

4.3.31

髀关Biguan(ST31)

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

注1:跷足,稍屈膝,大腿稍外展外旋,绷紧肌肉,在股直肌近端显现出2条相交叉的肌肉(斜向内侧为缝匠肌,外侧

为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间围成一个三角形凹陷,其三角形顶角下凹陷中即为本穴。

注2:约相当于骼前上棘、濮底外侧端连线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

4.3.32

伏兔Futu(ST32)

在股前区,験底上6寸,翳前上棘与離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4.3.33

阴市Ymshi(ST33)

在股前区,験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

注:伏兔(ST32)与濮底外侧端连线中点。

4.3.34

梁丘Liangqiu(ST34)

在股前区,験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注: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宜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ST33)宜下1寸处取穴。

4.3.35

犊鼻Dubi(ST35)

在膝前区,験韧带外侧凹陷中。

注:屈膝45°,濮骨外下方的凹陷中。

4.3.36

足三里Zusanli(ST36)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I:取穴。

12

GB/T12346—2006

4.3.37

上巨虚Shangjuxu(ST37)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6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匕取穴。

4.3.38

条口Tiaokou(ST38)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8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匕取穴,横平丰隆(ST40)。

4.3.39

下巨虚Xiajuxu(ST39)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匕取穴,横平外丘(GB3G)、阳交(GB35)O

4.3.40

丰隆Fenglong(ST40)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注: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的中点,条口(ST38)外侧一横指处。

4.3.41

解溪Jiexi(ST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躅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4.3.42

冲阳ChongyangCST42)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4.3.43

陷谷Xiangu(ST43)

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4.3.44

内庭N&iting(ST44)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蹊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3.45

厉兑Lidui(ST45)

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第2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外侧画一宜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

点处取穴。

4.4足太阴脾经穴

4.4.1

隐白Yinbdi(SPI)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

处取穴。

4.4.2

大都Dadu(SP2)

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13

GB/T12346—2006

4.4.3

太白Taibdi(SP3)

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4.4.4

公孙Gdngsun(SP4)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注:沿太白(SP3)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4.4.5

商丘Shangqiu(SP5)

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

注1:内踝前缘宜线与内踝下缘横线的交点处。

注2:本穴前为中封(LR4),后为照海(KI6)。

4.4.6

三阴交Sanyinjiao(SP6)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交信(KI8)上1寸。

4.4.7

漏谷Ldugu(SP7)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三阴交(SP6)上3寸处。

4.4.8

地机Diji(SP8)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4.4.9

阴陵泉Yinlingquan(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侏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4.4.10

血海Xuehdi(SPIO)

在股前区,験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4.4.11

箕门Jimen(SP11)

在股前区,離底内侧端与冲门(SP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4.4.12

冲门Chdngmen(SP1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骼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

4.4.13

府舍FDsh6(SP13)

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4.4.14

腹结F讪运(SP14)

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14

GB/T12346—2006

4.4.15

大横Daheng(SP15)

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注:横平内侧的天枢(ST25)、肓俞(KI16)、神阙(CV8)。

4.4.16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