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435-2021 杏生产技术规程
DB11/T 435-2021 Apricot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7年01月
-
2021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3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435—2021
代替DB11/T435—2007
杏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apricotproduction
2021-12-28发布2022-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435—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苗木生产............................................................................1
5建园................................................................................4
6栽培管理技术........................................................................5
7采收................................................................................7
8分级、包装和贮藏....................................................................7
附录A(资料性)北京市适宜发展的鲜食杏品种简介.......................................8
附录B(资料性)主要病虫害防治历....................................................14
I
DB11/T435—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1/T435—2007《鲜食杏无公害生产综合技术》。与DB11/T435—2007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2007年版的2);
b)删除了术语和定义(见2007年版的3);
c)删除了无公害规定的内容(见2007年版的4、10.1);
d)将“苗圃地选择”与“苗圃规划”合并修改至“苗圃地选择与分区”(见4.1.1,2007年版的
5.1.1、5.1.3);
e)将“嫁接方法及接后管理”、“选址”、“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修剪方法”、“分级、包
装和贮藏”等内容调整为引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见4.3.2、5.1、6.1.2.3、6.3.3、8,2007
年版的5.3.2、5.3.3、6.1、7.1.2.3、7.3.3、10);
f)删除了“苗木检测”、“苗木运输”、“栽植前准备”、“中耕除草”和“采前准备”等内容
(见2007年版的5.4.5.2、5.4.6.3、6.6、7.1.1.2和9.2);
g)补充了“6栽培管理技术”中土肥水管理(见6.1,2007年版的7.1)、花果管理(见6.2,2007
年版的7.2)、整形修剪(见6.3,200年7版的7.3)等的技术内容;
h)删除了原表5北京地区主要杏栽培品种的适宜授粉品种,适宜授粉品种列入附录B(见附录B,
2007年版的6.5);
i)更改了附录部分内容(见附录A、附录B,2007年版的附录B、附录C);
j)删除了原附录A和附录D(见2007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D)。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浩元、杨丽、张俊环、姜凤超、张美玲、王玉柱。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11/T435—2007;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1/T435—2021
杏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杏生产过程中的苗木生产、建园、栽培管理技术、采收、分级、包装和贮藏等技术内
容。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鲜食杏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7479杏冷藏
LY/T3009经济林嫁接方法
LY/T2824—2017杏栽培技术规程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696鲜杏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苗木生产
苗圃建立
4.1.1苗圃地选择与分区
宜选择背风、向阳,地下水位1.5m以下、排灌条件良好,土壤pH值6~8且肥力较高的壤土或沙壤
土作为苗圃地;不应选择前茬种植过杏、桃、樱桃、李等核果类果树的地块。苗圃包括采穗圃和繁殖区
两部分,比例为1:30,对每部分设计小区,统一编号。
4.1.2苗圃整地
播种前,撒施有机肥30000kg/hm2~45000kg/hm2,将肥料翻入土中,翻耕深度约30cm,及时耙
平保墒、整地做畦、灌水沉实。
砧木苗培育
4.2.1采种和种子保存
1
DB11/T435—2021
砧木种子可采用普通杏、西伯利亚杏或辽杏;采集生长健壮的母株上充分成熟的果实,及时剥去果
肉、取出种子,清洗干净,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晒;待种子含水量30%左右,收集存放在冷凉、干燥、
通风良好的库房内。
4.2.2种子处理
春播的种子应进行层积处理,处理前用水浸泡1d~2d。种子层积时,容器或沟底铺约5cm厚干净
湿润的河沙,河沙的用量为种子体积的3~5倍,层积温度为2℃~7℃,层积时间为80d~120d。秋
播的种子不需要层积,应在播种前浸泡1d~2d。
4.2.3播种
4.2.3.1播种时间
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土壤解冻后进行;秋播在土壤结冻前进行。
4.2.3.2播种量
375kg/hm2~525kg/hm2。
4.2.3.3播种方法
在畦内沿行向开沟,深度3cm~5cm;种子间距5cm~7cm;播种后覆土。畦内行距可采用分别为
60cm、30cm的宽窄行。
4.2.4砧木苗管理
幼苗出土前不宜灌水;幼苗出土后及时松土、除草;生长季视土壤墒情灌水,结合灌水追肥1~2次,
每次施入氮肥90kg/hm2~120kg/hm2;注意防治苗期立枯病及其它病虫害。
嫁接苗培育
4.3.1接穗选择、采集、贮藏与运输
4.3.1.1选择
早春枝接应选用生长充实的一年生枝中段做接穗;7~8月份芽接应选当年生新梢,采下后立即摘除
叶片。
4.3.1.2采集
采接穗时品种不可混杂、应挂牌标明。芽接接穗的采集时间一般在夏末、秋初,枝接接穗可结合冬
季修剪在冬季至萌芽前采集。
4.3.1.3贮藏与运输
芽接宜就近采集接穗,随采随接;若采集的接穗当天用不完,应将接穗下端1cm~2cm浸泡在清水
中,放置在冷凉处;若需长途运输,接穗应保湿。枝接的接穗截成9cm~12cm的枝段,蜡封接穗,冷
凉后放置在地窖或冷库中备用,贮藏温度0℃~5℃。
4.3.2嫁接方法及接后管理
2
DB11/T435—2021
按照LY/T3009执行。
苗木出圃
4.4.1出圃时间
可在春季或秋季。春季起苗在土壤解冻后、萌芽前,起苗后立即栽植或临时假植;秋季起苗在落叶
后至土壤封冻前,起苗后如果定植应做卧土防寒,不定植应进行越冬假植。
4.4.2起苗
起苗前灌水,保证苗木根系完好;用起苗犁或人工起苗,起苗深度30cm以上,少伤根;起出的苗
木按质量要求分级,剔除不合格苗木;分选出的苗木随时用土将根埋严,防止失水。
4.4.3苗木假植
4.4.3.1临时假植
选择背阴处挖假植沟,将苗木根部埋入湿沙中。
4.4.3.2越冬假植
选择避风、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假植沟,将苗木全部埋入湿沙中;随着气温下降,培土2~
3次;若土壤干燥可适量浇水,但不应造成沟内积水。
4.4.4苗木分级
杏树嫁接苗质量分级应符合表1要求。
表1杏树嫁接苗质量分级
项目I级II级
品种纯度品种纯正品种纯正
苗高(cm)≥100≥70
苗粗a(cm)≥1.0≥0.8
主根长度(cm)≥25≥20
侧根长度(cm)≥15≥15
侧根数目(条)≥6≥4
侧根分布均匀均匀
嫁接愈合愈合完好愈合完好
整形带芽饱满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X/T 686-2023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指南 2023-10-26
- QX/T 688-2023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2023-10-28
- QX/T 685-2023 国家基本气象站选址技术要求 2023-10-25
- QX/T 687-2023 激光测风雷达观测规范 2023-10-27
- QX/T 690-2023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指南 2023-10-30
- QX/T 683-2023 太阳能资源年景评估技术规范 2023-10-23
- QX/T 691-2023 冻土自动观测仪 2023-10-31
- QX/T 684-2023 国家气象观测站选址技术要求 2023-10-24
- QX/T 682-2023 雷电产品数据格式 NetCDF 2023-10-22
- QX/T 681-2023 自然植被干旱监测评价等级 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