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16-2001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 216-2001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of dengue fever

行业标准-卫生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WS 216-2008 |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WS 216-2001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卫生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1-11-23
实施日期
2002-05-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广东省卫生防疫站
起草人:
郝瑞丰、罗会明、彭文伟、梁凤屏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2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WS216--2001

前言

登革热(denguefever,简称为DF)是由1-4型登革病毒(Dv)引起的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及严重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

死率较高、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加上登革热的输人性、突发性,易致误诊、漏诊,造成传染源“逍遥”传

播,而致疫情报告、调查处理不及时从而造成疫情蔓延。

在我国,登革热属输人性流行(尚无证据表明国内存在登革热疫源地),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区曾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云南也发现有本病存在。

登革热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的制定,有利于及早诊断病例,发现疫情,减少误诊漏诊,正确治疗,降

低病死率,可以及早正确处理疫情、落实以防制伊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

蔓延。

本标准的附录A-E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东省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瑞丰、罗会明、彭文伟(中山医科大学)、梁风屏。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16-2001

Diagnosticcriteriaandprincipleofmanagementofdenguefever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登革热(DF)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诊断、治疗登革热病例及预防控制登革热

疫情

2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临床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

学检查结果。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资料

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d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3.2临床表现

3.2.1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h内达39-40'C,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

症状

3.2.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3.2.3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3.2.4表浅淋巴结肿大。

3.2.5皮疹:于病程5-7d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

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

3.2.6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3.2.7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d牙眼出血、鼻妞、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

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A3-b2h}1

多器官大量出血

239肝肿大。

2301伴有休克

划实验室检查

3.3.1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低于10OX101/1)。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

相对增多

3.3.2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00以ho

3.3.3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见附录A)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一11-23批准2002一05一01实施

WS216-2001

川血清特异性坛M抗体阳性(见附录A)

33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见附录A),

633..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见附录B),

43.病例分类

431疑似病例:具备3.1,3.2.1,3.2.2,以及3.2.3^-3.2.7之一以上者。

423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3.1(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3.3.3(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

定)。

3.4.3确诊病例: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3.3.4,3.3.5,3.3.6中的任一项。

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3.2.8,3.2.9,3.3.2,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3.2.10.

4预防原则

落实以防制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深人开展宣传教育,抓好疫情监测、控制

(见附录D,E),

4.1预防性灭蚊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法,以清除伊蚊孽生地和消灭幼虫为主,处理竿生地要针对不

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伊蚊布雷图指数(Breteauindex)长期控制在20以下。

注:伊蚊布雷图指数指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草生容器数

4.2疫点紧急灭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

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伊蚊幼虫草生地,清除幼虫,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布雷图

指数降至5以下。

4.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

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白天防止伊蚊叮咬传播。

4.4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观察。

5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见附录

C)

WS216-2001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血油学检测方法

Al应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DF1gM抗体

Al.1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杭人K链单克隆抗体捕获待检测血清中的IgM再加人特异

性抗原和相应酶标单克隆抗体,加底物显色显色程度与特异性IgM抗体含量呈正相关,以待检血清与

特异性抗原和阴性血清(对照)与抗原反应光密度(OD)值的比值,作为判定坛M抗体反应的标准。

Al.2材料

A1.2.196孔聚苯乙烯U型塑料板、酶标仪。

Al-2-210-100PI可调加样器1支、10ml吸管若干。

Al.2.3抗人IgM年链)单克隆抗体

Al.2.4抗原

a>Cfi/36细胞培养的各型DV为阳性抗原。

b)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36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口

(抗原制备:病毒接种Cfi/36细胞,病变达“+十十”,冻融3次,用波长14^22kHz超声波粉碎3

次,每次30s,3000r/min离心15min,上清即为抗原。

Al.2.5抗IgM阴性或阳性对照血清

Al.2.6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化DV1-4型单克隆抗体。

Al.2.7缓冲液

a.洗液:0.05%吐温-20pH7.4PBS

b稀释液:10%牛血清pH7.4PBS

。.封闭液:1%牛血清白蛋白pH9.6碳酸缓冲液

Al.2.8底物:邻苯二胺溶液(pH5.0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100mL,邻苯二胺40mg,30%过氧化氢

溶液。.15ml,临用前按需配制,立即使用)

Al.2.9终止液:1mol/I硫酸。

A1.3检测方法

A1.3门用稀释液按效价稀释抗人u链,每孔加。.1MI,加盖,4C过夜。

Al.3.2弃去抗人11链,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千,加封闭液,每孔。.1mL,37C水浴2h.

Al.3.3弃封闭液,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干,加l,10待检血清,每标本加10孔·每孔0.Inli.,

37〔水浴2h,

Al.3.4弃血清,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干,分别加4个型DV抗原及阴性抗原对照,按顺序各加2

孔至每份待检血清的10个孔中,每孔。1ml-4C过夜。

A1.3.5弃抗原,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干,加用稀释液稀释至工作浓度的相应的DF酶标单克隆

抗体,正常抗原加四个型混合的酶标单克隆抗体,每孔0.1ml-37C水浴2h,

A1.3.6去标记物,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干,每孔加人新鲜配制的底物液0.1ml-37C’水浴

03m讯,显色

AI3了每孔加1mol/I硫酸溶液0.05ml,终止反应。

引结果判断

Al.:.1

酶标检测仪测定OD值(空白对照调零),见式(Al)

WS216-2001

01)一OD,·..·..·……(A1)

OD,一OD}

式中:OD一一血清与病毒抗原反应的OD值;

OD,—空白孔的OD值;

ODD—血清与正常抗原反应的OD值。

K)2.1判为阳性。

A1.4.2H测法:阳性抗原孔呈淡黄色、桔黄色或浅棕黄色,阴性抗原基本无色。

Al.5意义

坛M抗体阳性,表示患者新近感染DV,适用于DF早期诊断。

A2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

A2.1原理

DV有血凝素抗原,在适宜的pH条件一F能凝集鹅、鸡及绵羊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凝集现象。这种现

象能被加人的特异抗体所抑制,称之为血凝抑制试验(HI),可用于血凝抑制抗体的测定。

A2.2材料

A2.2-1U型塑料板(96孔)。

A2.2.210^-100PL,100-1000PI可调加样器、10mL吸管。

A2.2.31-v4型DV鼠脑蔗糖丙酮抗原或DVC6/36细胞抗原,抗原与同型抗体滴度应大于与异型抗

体交叉反应2个滴度以上。

A2.2-4稀释液:pH6.4磷酸缓冲液,用于稀释鹅血球。

pH9.0硼酸缓冲盐水,用于稀释血凝素和血清。

A2.2-5鹅血球:于鹅翅下静脉抽血,置于血球保存液混匀,用生理盐水洗3次,最后以2000r/min离

心15min,弃去_r_清,用pH6.4PBS稀释至0.500鹅血球悬液,4C保存备用。

A2.2.6待检血清处理:用生理盐水把血清稀释成1,10,置56C水浴灭活30min,用10倍量4C丙酮

处理2次,离心去上清,沉淀物真空于燥,加人pH9.0硼酸缓冲盐水恢复到1:10浓度,4C过夜。然后

每管加人50%鹅血球0.05ml-,37C水浴30min,离心沉淀取上清,即为1:10处理血清。阴、阳性对照

血清同方法处理。

A2.3检测步骤

A2.3-1血凝素滴定

在塑料板上,每TL加pH9.。硼酸缓冲盐水25pL,各取1-4型nV抗原25pL各置于第1孔,作倍

比稀释,最后一孔混匀后弃25pL。然后于每孔补加pH9.0稀释液Z5pL,各加。.5%鹅血球50讨一棍

匀,置于37℃水浴作用2h,结果以最高稀释度出现“++”为1个血凝单位,正式试验用4个单位。

A2.3.2血凝抑制试验

在塑料板中,除第1孔外,于各孔加人pH9.0硼酸缓冲盐水25IL,第1,2孔和第S孔分别加人25

川已处理待检血清,从第2孔开始,作倍比稀释,最后一孔不稀释,补加pH9.0硼酸缓冲盐水25川,然

后按顺序于第1排至第4排各分别加人1)V1-4型4个单位的血凝抗原25川,最后一孔不加抗原,混

匀,放37C水浴2h,再于每孔加。.5/0n鹅血球50川,混匀,37℃水浴2h,观察结果。

A2.4结果判断

以完全抑制鹅血球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倒数为血凝抑制抗体效价。

A2.5意义

恢复期血清滴度比急性期血清滴度有4倍增高可确诊。

WS216-2001

A3补体结合(CF)试验

A3.1原理

补体有结合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的特性。病毒抗原与特异性抗体(试验材料)形成复合物时,加人一定

量补体,则补体与之结合,不再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此时,加人另一对抗原一抗体(羊血球溶血素)。由于后

者没有游离的补体参与反应,结果不溶血,表示补体已结合于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中,称为阳性,如试验材

料中没有病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则加人的定量补体仍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与再加人的羊血球溶血素反

应而显溶血,此为阴性。

A3.2材料及方法

(略)

A3.3意义

单份血清抗体滴度达1:32,对诊断登革热有参考意义,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

抗体增长可确诊。

A孟月用免疫荧光法(FA/IFA)检测双份血清IgG抗体

A月

﹃.1原理

某些荧光素(常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能与抗体蛋白分子结合,而不丧失抗体活力,仍能和相应的抗原

发生特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有荧光色素的参与,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荧光,表

明有特异性抗原存在。直接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检测感染细胞内的特异性抗原,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查待检

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A4.2材料

A4.2.110100rd-100-1000)1L可调移液器各1支。

A4.2.2DV1-4型抗原片(登革标准毒株感染Cs/36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及相应单克隆抗体(阳

性对照)、阴性血清。

A4.2-3羊抗人(兔抗人)IgG荧光抗体。

A4.2.4待检患者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

A4.2.5常用稀释液:)1117.2-7.4PBS、伊文斯兰、封片胶等。

A4.2.6荧光显微镜。

A4.3检测步骤

A4.3.1取出抗原片,冷风吹干。

A4.3.2用pH7.2~7.4PBS稀释待检血清,从1,20开始,倍比稀释至所需稀释度。

A4.3.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向低稀释度逐个加人稀释的待检血清于四个型的DV抗原片孔中.

每型各加2孔待检系列稀释血清,血清量以完全覆盖抗原面而不溢出孔外为准,置湿盒内,在37C水浴

孵育30min(每次试验同时作阴、阳性对照)。

A4.3.4用pH7.2-7.4PBS洗涤3次,每次约30s至1min.再用蒸馏水洗1次,冷风吹干。

A4.3.5用pH7.2-7.4PBS稀释荧光抗体,使其内含2个工作单位和1,8000伊文斯兰的荧光抗体,

加人各孔中,使完全覆盖抗原面,置湿盒中,37C水浴作用30min,取出,如A4.3.4洗涤及吹干。

A4.3.6用封片胶(或甘油缓冲液)封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A4.4结果判断

特异性荧光呈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浆中。根据荧光亮度和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的比

例可将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十~+++斗”,无荧光者为“一”。检测抗体滴度时,以特异荧光达.斗‘十”

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

A4.5意义

WS216-2001

阳性结果,表明提供血清的个体曾受到DV感染,大于I,80有诊断参考意义。恢复期抗体滴度比

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A5免疫斑点(dengueblot)试验检测DV-IgG抗体

A5.1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把抗原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载体,与待测血清的特异性抗体结合

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酶标记物结合.通过酶与底物作用产生颜色,表示阳性,阴性不显色。

A5.2材料及方法

(略)

A5.5意义

阳性结果可作为DV感染参考。早期血清“一”,恢复期血清“+”确诊DV感染。

A﹃卜

口中和试验(NT)

AC

U.1原理

使用对病毒敏感的动物、细胞或鸡胚为材料,测定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残存感染力与对照试验组比

轿计算出中和指数。

A62材料和方法

(略)

A6.3意义

中和指数在9以下为阴性,10^49为可疑,50以上为阳性。用于鉴定病毒和疾病诊断。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病原学检侧

B1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抗原

81.1原理

感染DV的蚊虫体内,携带有DV抗原,可用DV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出蚊体内的特异性

抗原。

111-2材料

多孔载玻片、10-100pL可调加样器、染色钵、试管、pH7.2PBSD,^D,型单克隆抗体、羊抗鼠

IgG、丙酮等。

111-3检测步骤(间接法)

B1.3.1蚊虫标本制备:待蚊虫胃内容物消化后,置-40C冻死,用解剖刀去翅、肢,将头部和躯体分别

放于载玻片圈内,盖上一块与之相对应的玻片,轻轻加压,使蚊组织最大限度地附在玻片上,小心分开两

玻片,用镊子去除大片的骨骼,吹干,冷丙酮固定10min,

111.3.2用PBS轻轻洗一次,再用蒸馏水洗一次,吹干。

111.3.3加DF单克隆抗体.覆盖蚊组织.置于湿盒中,37C水浴30mine

81.3.4取出,用PBS洗2次,蒸馏水洗I次,吹干。

B1.3.5加羊抗鼠IgG,如B1.3.3,B1.3.4,孵育,洗涤。

111.3.6封片胶封片,荧光镜检。如单抗己荧光标记则免去B1.3.5,即为直接法。

Bl.4结果判断

WS216-2001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检出组织细胞胞质内有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判为阳性,阴性无荧光出现。

B1.5意义

在蚊虫组织中,检出DV抗原,可确诊被检蚊虫携带有DV,可用于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

B2C6/36白纹伊蚊细胞分离DV

B2.1原理

DV是一种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存活的生物,必须生活在活的细胞组织内,C,/36白纹伊蚊细胞对

DV十分敏感,藉观察病毒对其产生的变化(病变等现象)和应用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检出病毒的存

在和型别

B2.2材料

C,/36白纹伊蚊细胞、新生小牛血清、日本Eagles、青霉素、链霉素、各型DV单克隆抗体、羊抗鼠荧

光IgG及免疫荧光试验用品。

B2.3检材的采集及处理

B2.3.1病人:无菌采集发病后5d内静脉血3mL,放冰壶送实验室分离血清接种组织培养,不能及时

接种的可放一20C保存,对污染的血清要先加青霉素、链霉素(最终浓度各为500kU/I_).4C作用2h

处理后接种。接种后余下的血清为早期血清,供血清学试验用。

B2.3.2尸体检材:可取血、脑脊液、脑组织、肝等。

B2.3.3蚊:采集吸过血的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或其他可疑蚊种,用0.50mol/L(10%)葡萄糖液喂养,

至胃血完全消化后置-z0C,待死后按蚊种及捕获地点分组.以5-10只一组为宜.经生理盐水冲洗数

次后,用研磨器研碎,每组加。.5ml,Hank's液,2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加青霉素、链霉素

最「终浓度1MU/L(1000U/mL)]4、〔过夜,备用。

B2.4病毒分离

C,/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传代细胞。待细胞长成单层后,倒去培养液,每管接种用Hank's液稀

释成10’的患者血清0.1ml或蚊悬液或组织悬液0.2mL,37C吸附Ih后加维持液。9m工及

0.8ml-,置35C静止培养,观察7天,若细胞出现膨大至融合,折光度增强、颗粒增多等现象,取细胞悬

液0.1ml,进行传代,仍出现同样病变者应保种并进行鉴定,若7天后细胞不出现病变,需盲传1-2

代.仍不出现病变者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进一步检查,阴性者作阴性报告。

B2.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FA八FA)鉴定DV

B2.5.1试验方法

B2.5.1.1细胞片的制备:把出现“++”病变的C6/36细胞管倒去维持液,(若不出现病变,则需培养7

天再制片)用pH7.2PBS洗2次后加PBS3mL,用滴管把细胞从管壁上吹下,吹散.2000r/min离心

5min,弃去PBS,加。.2mI.PBS把沉渣吹散,滴加在10孔的载玻片各孔中,电风扇吹干,加冷丙酮固定

10min,用PBS冲洗2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一20C保存。正常Cfi/36细胞对照按同法制片。

B2.5.1.2试验方法:取出保存的待鉴定细胞片或脑组织片,吹干,于各孔中按顺序滴加4个型DV使

用单位的单克隆抗体,各型2孔,对照2孔滴加PBS,置湿盒内37℃水浴30min,取出用PBS冲洗3次,

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滴加含130pmol/1-0e8000)伊文思兰的2单位抗鼠IgG荧光抗体,置湿盒内

37C水浴30min,用PBS冲洗3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用甘油缓冲液封片,镜检,记录结果

B2.5.2结果判断

特异性免疫荧光呈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正常组织细胞被染成橙红色或暗红。

B2.5.3意义

从病人血液、组织或蚊媒中分离出DV,经鉴定,可确诊DV感染和病毒型别。

WS216-2001

B3应用乳小白鼠分离Dv

B3.飞原理

新生小白鼠对DV十分敏感,藉观察病毒对其产生的致病等现象和应用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检

出病毒的存在和型别

B3.2材料

同B2.2,Cfi/36白纹伊蚊细胞改用1-3日龄乳小白鼠。

B3.3检材采集及处理

参考$23

B3.4病毒分离

每一检材接种一窝1-3日龄小白鼠,每只脑内接种全血或1:10血清或蚊悬液、组织悬液10-20

川,接种后48h内死亡者作非特异性死亡,弃去。存活者观察至10d左右仍未发病时,剖取其中2只,

取脑,用pH8)〔肉汤制成10%悬液,盲传1-3日龄小白鼠一窝,其余的及盲传的均观察至第四周,未发

病作阴性结果。在观察期内若发病(松毛、蜷缩、活动力降低、站立不稳、抽搐、离群、不进食、瘫痪等症

状)则剖取半边脑,按盲传法制成10写鼠脑悬液,转种1-3日龄小白鼠,并作无菌试验,另一半脑置

5.43mol/L(50Y)甘油缓冲液中低温保存。无菌试验阴性而重复以上症状的乳鼠作为可疑毒株传代、

保种,并进行鉴定

B3、5病毒鉴定

B3.5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FA/IFA)

83.5.1.1脑组织片的制备:取发病濒死的小鼠脑组织以冰冻切片制成10孔组织片,经吹于,冷丙酮

固定10min冲洗、吹干后放一20'C保存。正常脑组织同法制作。

B3.5.1.2试验方法、结果和意义,同B2.5

B352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材料与方法参考Ago

意义:鉴定病毒和病毒分型。

83.5.3补体结合试验

原理、材料与方法、意义参考A3,

83-5.4中和试验

原理、材料与方法、意义参考A6,

B4RT-PCR技术检测DF病奋甚因及基因分型

B4.1原理

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是利用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碱基配对原则,在一定条件下扩增

DNA片段的体外扩增方法。它的特异性取决子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昔酸引物的序列,引物与待扩增片

段两条链两段DNA序列分别互补,待扩增DNA在变性温度下分解为二条单链模板,在复性温度引物

与模板两端的DNA序列分别复性(杂交一碱基配对),在延伸温度和单核普酸存在的条件下,由TayDNA

聚合酶催化.引导引物的5’向3’方向延伸合成新链,是一个重复进行的热变性复性延伸的温控循环过

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DNA产量呈指数上升,经过20个循环以后,从微量基因材料,特异性地扩增

可达数百万倍

登革病毒含核糖核酸(RNA)基因组,因此PCR前需经过逆转录酶作用,合成第一条cI2NA链

(R"t')再进行扩增(PCR),即RT-PCR。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可扩增登革病毒组基因。设计不同型登革病

毒的引物对,可扩增出不同的纂因型病毒的基因产物。

B4.2材料及方法

WS216-2001

(略)。

B4.3意义

此法可对早期病例DV的检测及分型鉴定。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的治疗

c1一般治疗及隔离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C2对症治疗

C2.1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葡萄搪-6-磷酸酶(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对

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

C2.2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

现脑炎样症状。

C2.3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和K。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

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等。

C2.4脑炎样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h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

注低分子右旋糖醉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C3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补液可按每日100ml./kg,内含等量生理盐水

与500葡萄糖液。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人全血,以免加重

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证据者按

DIC治疗。

附录D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监测

登革热监测目的在于通过监测确定本病的存在、分布规律、变动态势及其决定因素,早期预测或发

现暴发、流行,以便开展调查研究,实施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评价防治效果。

DF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疫情监测、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媒介监测(媒介密度监测、病毒

监测)。

监测区的划分和任务:

a)重点监测区:有主要媒介伊蚊分布,曾发生登革热流行,或从伊蚊体内分离到DV的地区要求

设置长期监测点,开展经常性监测工作。

b)易感监测区:尚无病例报告,但与疫区人员交往频繁,或有输人病例报道,有媒介伊蚊分布且布

雷图指数大于20的地区。要求对流动人11和媒介伊蚊进行定期监测工作。

。)一般监测区:根据登革热防治工作需要临时确定,按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WS216-2001

D1人间疫情监测

D1l监测内容

a)以县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管理。实施登革热监测的地区.应组织登革热监测组,由流

行病学、临床、病媒、检验等专业人员组成,各医疗单位通力协作,在辖区内和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及时

发现疫情,掌握辖区内的疫情数字,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b)对临床疑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发热者,采急性期血分离DV、双相血渭检测登革热抗体,以及时

发现及核实疫情,并根据确定的误诊和漏诊病例,及时修正疫情报告数字。

。)对需核实诊断的可疑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病例,应全部或抽样进行个案调查.

d)在流行季节的前、中、后期抽样对正常人群进行DV血清学抗体(隐性感染)监测,以了解当地人

群抗体水平.分析流行趋势。

。)报告疫情和交流情报:登革热为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现登革热或疑似登革热疫情后,必须及

时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并按规定逐级_L报。疫情证实后,应通报相邻有关市县(区)乡镇。必要时组织

联防。

D1.2监测方法

在卫生行政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级医疗卫生部门承担具体任务,

通力合作完成。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发现传染源或可疑传染源要及时调查,做好处理。

统计分析登革热疫情或感染的人群间、时间、空间分布.

开展正常人群血清学抗体水平调查及疑似病例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D2蚊媒监测

D21监测内容

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分布、种群、攀生地性

质、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生态学、季节消长、抗药性及带病毒情况进行监测。

a)以县为单位,查清媒介伊蚊的分布范围。

b?根据历年登革热流行趋势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将登革热好发区列为重点监测地区,开展媒介密

度和病毒监测。布雷图指数超过20的“危险区”,要加强监测工作。

D2.2监测方法

a)伊蚊幼虫密度:伊蚊幼虫调查是媒介监测的基础,各地应对伊蚊作本底调查,定时、定点、定人调

查伊蚊的种群、革生地的性质、种类、分布,统计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1),容器指数(CI)、千人

指数。

调查房屋数不少于50户,一般小村庄全部调查,大村庄则查100户以上,以保证结果可靠。

阳性容器最好分类,如按地点分为室内、室外,按性质分为永久性或暂时性容器(水缸、花瓶等小容

器等),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便于指导清除伊蚊革生地工作,观察评价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计算方法:

f,一管X100”,.,·月·····,…”·(D1)

f:一子X100%..…,。……。二(D2)

岁d

r︸又

了3一一

b

100YO〔D3、

几二X1000(D4)

式中:f一布雷图指数;

WS216-2001

u一一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

b—检查房屋数;

f,一一容器指数;

。-一检查容器数;

八—房屋指数;

d-一伊蚊幼虫或蛹阳性房屋数;

f,—千人指数;

-‘一一检查房屋内人数;

b)成蚊调查:定期(每5年)调查一次当地伊蚊成蚊的季节消长、生态学、对杀虫药的抗药性等。成

蚁密度:叮咬或停留率。

雌蚊指数(人工小时):

l=4只n··……。·。··。·······,··,····。·…(D5)

式中:l一一成蚊密度,只/人·h;

n—以15min为单位表示的成蚊密度,只/人·15min.

c)蚊卵调查:有条件时,可开展诱蚊器指数调查。

d)病毒监测:采集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雌性成蚊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型别,分析登革热流行可能

性及发展趋势。

附录E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

登革热的防制对策:深人开展宣传教育,坚持落实以防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导的综合性措

施,控制其密度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为此,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组织措施、宣传发动、社会参与及

技术落实等。

登革热流行区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防止疫情反复

发生而形成地方性流行病。其次,要加强对本病的监测,对不同地区分类要求做好预防_E作。非疫区要

及时发现传人病例,对传播媒介进行监测,并尽快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流行区和惯发区要制定长期防治伊蚊计划。密切注视国内外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做好防制工作

El防制方法

El.1灭蚊防蚊

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登革热的措施。要强调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

法,以消灭擎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单生地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键是措施落实,职责到

位,责任到人。

El.1.1消除伊蚊单生地、消灭幼虫

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清除屋内外小积水;对饮用水容器勤洗

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用水缸内放养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娜鱼及塘虱鱼等各种鱼类或投放苏

云金杆菌H-14制剂等用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缓释

杀虫剂

El.1.2杀灭成蚊

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室内用喷洒或烟熏等方法施用对人畜毒性低的杀虫剂杀

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房屋周围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点等场

s92

WS216-2001

所,可用超低容量滞留喷洒杀虫剂处理。

E2疫情处理

E2.1疫情报告

登革热疫情必须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并调查处理。疫情证实后,应通报邻近市县区乡镇,必要时组织

联防。

E2.2疫点的划定

无论城市和乡村,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或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100m周围

的居民区作为疫点。大村、乡镇或居委会内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受登革热疫情直接威协的地区为“危

险区”。

E2.3组织措施

E2.3门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防疫、爱卫、宣传、教育、城建等

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要当好领导参谋,随时收集各地的媒介密度、动态、发病数及死亡数,分析疫情趋

势,做好技术指导。

E2.3.2流行的乡镇村,要根据流行程度组织专业队伍(至少每村1人,每乡镇2-3人,卫生院2-3

人),在当地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指导下,宣传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洗水缸,做好防蚊灭蚊、清除蚊锄孽

生地的工作,统计疫情数字,定期向上报告。

E2.3-3开展广泛深人的宜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等手段开展宜传,使群众懂得登革

热的防治知识,自觉参与防治登革热行动。

E2.4技术措施

E2.4.1流行病学调查

E2.4.1.1按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一定数量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E2.4.1.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死亡率,确定疫区范围

和流行特点。

E2.4.1.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E2.4.1.4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E2.4.1.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相、单生性质、种类进行调查(调查户数至少为50)计算布雷图指数、房

屋指数、容器指数、千人指数。有条件时也可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刺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

性进行调查。

E2.4.1.6病毒监视: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E2.4.1.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E2.4.2隔离和管理病人

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

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de隔离室应有防蚁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m范围定

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孽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

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离。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d医学观察。

E2.4.3防蚊、灭蚊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蚊媒,埃及伊蚊主要孽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

白纹伊蚊主要享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因此,处理掌生

地时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措施。

、水缸加盖:每隔3^-5天清、刷、洗、烫一次,以清除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

b.生物灭蚊幼:在水缸中放养吞食蚊虫的鱼类为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卿鱼、塘虱鱼等。或在水缸

ws216-2001

中投放苏云杆菌H-14制剂等,每隔7^-10d投放一次,浓度应根据效价确定投药浓度((1000-5000

IU八)

c.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实行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处理室内外各

种小积水,如碗柜的防蚂蚁器、泡菜缸口周边小积水要勤换水或加盐半匙以防蚊虫孽生,花瓶、盆景每5

^-7d换水一次,废轮胎不在露天堆放,或用塑料布覆盖,不得积水。

d.非饮用水面,可加人。.2环敌百虫溶液(0.5肠双硫磷乳剂)使水中含该浓度为2tnL/!可‘持效

30d以上;或投放双硫磷缓释剂;每处(积水约5-101)投放药水松塞(木块)一个,如无雨水冲淡可持

效3个月以上(含双硫磷水松塞制法:1立方厘米大小水松塞木块500个,加人40%双硫磷500ml-边

加边搅,使能均匀吸附药液,然后放人腰果油中.立即捞起凉干备用)。

e.落实处理单生地期限要求:疫点及半径100m周围居民限期5d,疫区(乡、镇、大村)限期10一15

d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可以兼收应急和远期效果

f.紧急灭蚊:疫区内带病毒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必须统一行动紧急杀灭室内外伊蚊,尤其要做好

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室内用压缩喷雾器于1.5-2m高度的空间喷洒使用0.259b

一0.3%滴滴畏,剂量按4-5mg/m'。杀螟松、无臭马拉硫磷按相同剂量喷雾。野外使用2.5%--4%马

拉硫磷或杀螟松,用量1-4ml-/m'(每公顷1500030000mL)进行超低容量空间喷雾:若使用20环

杀螟松超低容量喷雾时,用量300^-1500mL/hm'(20-100mL/亩)。

生物节峡喃菊酷、澳氛菊醋、二抓苯醚菊醋、节吠菊醋,分别按(有效成分,克/公顷)5~一10,

0.5-1.0,5^-10,7^-16的用量在室外环境针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

井、暗渠、污水排放日、桥低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

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人、畜中毒和食品污染,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h后再

打开门窗。

在灭成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清除伊蚊卒生地,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蚊坳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

下。要注意学校、医院、机关等单位的灭蚊工作。

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

E2.4-4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区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使用蚊虫驱避剂),防

止媒蚊叮咬传染。

E3预防措施效果评价

预防措施效果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发病率(催患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和

幼虫指数等,其中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可供登革热防治目标管理工作参考指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