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DB35/ 1171-2011 DB35/ 1171-2011 Quality standard of obliquely banded sea bas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1年07月
-
2019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 起草人:
- 丁少雄、尤颖哲、王军、王颖汇、杜佳莹、陈晓峰
- 出版信息:
-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120.30
B5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ThegermplasmofEpinepheluscoioides
2011-07-01发布2011-10-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1171—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起草规则编写。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少雄、尤颖哲、王军、王颖汇、杜佳莹、陈晓峰。
I
DB35/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的学名与分类、生长与繁殖特性、形态特征鉴
定标准、遗传学特性及所遵循的检测方法、检测规则与结果判别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斜带石斑鱼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54.3-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18654.4-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18654.6-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6部分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18654.12-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18654.13-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3部分同工酶电泳分析
GB/T18654.14-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4部分DNA含量的测定
GB/T18654.15-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5部分RAPD分析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性反转
有功能的雌性斜带石斑鱼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雄性性别个体的现象。
4名称与分类
4.1名称
学名: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
4.2分类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
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
5分布与生态习性
1
DB35/1171—2011
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印度-西太平洋沿岸海域,栖息于海水的中上层,底质类型
为岩礁及河口泥沙。
其耐受温度为16℃~39℃,适温范围为23℃~33℃,盐度范围在5~35之间。肉食性鱼类。
6形态特征
6.1外部形态
体延长,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突;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
尖,下颌齿2列~3列;鳃耙数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渐减少;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
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末端延伸不及肛门;胸鳍、尾鳍圆形。
头部及背部棕褐色,腹部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不大于瞳孔的橙红色或红褐色小点,斑
点随生长而相对变小;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行并在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横带位于背
鳍硬棘部分的前方,最后一条横带在尾柄上。
斜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见图1。
图1斜带石斑鱼外形
6.2可数性状
6.2.1背鳍鳍式
D.Ⅺ-14~16。
6.2.2臀鳍鳍式
A.Ⅲ-7~8。
6.2.3胸鳍
P.19~21。
6.2.4腹鳍
V.I-5。
6.2.5尾鳍条数
2
DB35/1171—2011
C.21。
6.2.6侧线鳞数
58~65。
6.2.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
8~10+14~17。
6.3可量性状
体长为体高的2.9倍~3.7倍;体高为体宽的1.4倍~2.0倍;体长为头长的2.3倍~2.6倍;头长为眼
径的5.0倍~6.2倍;上颌长为吻长的1.8倍~1.9倍,为眼径的2.1倍~3.2倍。
6.4内部构造特征
6.4.1鳔
鳔无鳔管,1室。
6.4.2幽门盲囊数
自基部计算约40个~50个,其中4个~10个具有分支。
6.4.3脊椎骨总数
23枚~24枚,其中躯椎10枚~11枚,尾椎13枚。
6.4.4腹膜
腹膜为黄褐色。
7生长与繁殖
7.1生长
7.1.1生长方程式
斜带石斑鱼的体长、体重的生长方程式分别见式(1)和式(2)
L=65.255[1-e-0.420(t+0.547)].........(1)
W=6017.24[1-e-0.420(t+0.547)]3.342..................(2)
式中:
L——体长,单位为厘米(cm);
W——体重,单位为克(g);
t——年龄,单位为龄(龄)。
7.1.2不同年龄斜带石斑鱼体长体重实测值
不同年龄斜带石斑鱼体长、体重实测值见表1。
3
DB35/1171—2011
表1不同年龄组斜带石斑鱼个体体长、体重实测值
年龄(龄)1龄2龄3龄4龄5龄
体长,cm31.143.150.255.758.9
体重,g521.91527.22632.53254.14433.7
7.1.3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斜带石斑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见式(3):
W=0.006L3.318....................(3)
式中:
W——体重,单位为克(g);
L——体长,单位为厘米(cm)。
7.2繁殖特性
7.2.1性成熟年龄
斜带石斑鱼雌鱼3龄以上开始性成熟;5龄以上雌鱼开始具有性反转能力。
7.2.2怀卵量
85万粒/尾~300万粒/尾。
7.2.3产卵期
主要产卵期3月到8月,产卵水温25℃~30℃,分批产卵。
7.2.4受精卵特征
卵径0.78+0.16mm,浮性卵。
7.2.5胚胎发育过程
在水温25℃下,胚胎发育过程大约持续28小时左右,主要分为卵裂期(见资料性附录A.1图a:2-10)、
囊胚期(见资料性附录A.1图a:11-12)、原肠胚期(见资料性附录A.1图a:13-15;资料性图b:1)、神
经胚期(见附录A.1图b:2-4)、器官形成期(见附录A.1图b:5-15)等5个阶段。
7.2.6初孵仔鱼特征
初孵仔鱼全长1.3mm~2.4mm,在水温25℃下,孵出后54小时左右开始开口摄食。(见资料性附录A.2)
8遗传学特性
8.1细胞遗传学特性
8.1.1染色体数:2n=48
8.1.2核型公式:2n=2sm+46t;NF=50。
4
DB35/1171—2011
中期分裂相及组型见图2。
(a为中期分裂相;b为组型图)
图2中期分裂相及组型图
8.2生化遗传特征
8.2.1肌肉组织同工酶谱型
斜带石斑鱼肌肉组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的谱型见图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1/ 278.056-1998 玻璃仪器 标度H试管 1998-06-04
- DB51/ 278.059-1998 玻璃仪器 水电解器 1998-06-04
- DB51/ 278.060-1998 玻璃仪器 离子交换柱 1998-06-04
- DB51/ 278.055-1998 玻璃仪器 标度离心管 1998-06-04
- DB51/ 278.051-1998 玻璃仪器 气体洗瓶 1998-06-04
- DB51/ 278.053-1998 玻璃仪器 比重瓶 1998-06-04
- DB51/ 278.058-1998 玻璃仪器 测气管 1998-06-04
- DB51/ 278.057-1998 玻璃仪器 标度分液漏斗 1998-06-04
- DB51/ 278.052-1998 玻璃仪器 蒸发皿 1998-06-04
- DB51/ 278.054-1998 玻璃仪器 标度试剂瓶 199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