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379-2019 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集成规范

DB34/T 3379-2019 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specification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379-2019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7-01
实施日期
2019-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对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基本流程、软件开发性能及运行环境、软件开发过程控制、系统集 成、移动应用开发集成、系统安全策略、质量控制、培训及运维管理等重要环节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集成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维护升级等。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大禹水利工程科技有 限公司、安徽省水利信息中心。
起草人:
刘怀利、沈超、王跃国、刘超、胡卫权、李辉、贾飞、马浩、邓峰、王新、徐浩、 王铭铭、朱文浩、朱小磊、陈明、马顺、商笑妍、顾庆玮、庄冬、芦韵琦、郭鑫。
出版信息:
页数:3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5.080

J07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379—2019

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集成规范

Softwaredevelopmentandintegrationspecificationforwaterinformationsystem

文稿版次选择

2019-07-01发布2019-08-0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3379—2019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1

5软件开发基本流程..................................................................2

5.1适用性说明....................................................................2

5.2开发前准备工作................................................................2

5.3系统架构设计..................................................................2

5.4界面设计......................................................................2

5.5软件单项功能模块开发..........................................................2

5.6软件代码编写、测试及应用整合..................................................2

5.7系统试运行与测评..............................................................2

5.8完善与优化....................................................................2

5.9文档管理......................................................................3

6软件开发性能及运行环境要求........................................................3

6.1软件性能......................................................................3

6.2软件开发及运行环境............................................................3

6.3数据库........................................................................4

7软件开发过程控制..................................................................4

7.1系统软件架构..................................................................4

7.2数据库设计....................................................................5

7.3界面(UI)开发................................................................6

7.4单项功能模块开发..............................................................7

7.5接口设计......................................................................7

7.6软件测试......................................................................8

7.7系统部署......................................................................8

7.8参数设置......................................................................9

8系统集成..........................................................................9

8.1基本要求......................................................................9

8.2数据集成......................................................................9

8.3应用集成.....................................................................10

8.4界面集成.....................................................................12

8.5权限控制与管理...............................................................12

I

DB34/T3379—2019

9移动应用开发与集成................................................................12

9.1移动应用开发..................................................................12

9.2移动应用集成..................................................................13

10系统安全策略.....................................................................13

10.1权限、策略机制...............................................................13

10.2认证、授权机制...............................................................13

10.3编码开发安全控制.............................................................13

10.4数据存储控制.................................................................13

10.5数据传输安全.................................................................13

10.6异地容灾机制.................................................................13

10.7安全等级保护测评.............................................................13

11质量控制、培训及运维管理.........................................................13

11.1质量控制.....................................................................14

11.2培训管理.....................................................................14

11.3运维管理.....................................................................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利信息系统软件第三方测评情况说明表............................16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文档........................................17

附录C(资料性附录)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情况说明....................................18

附录D(规范性附录)接口服务说明文档...............................................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软件开发流程图.................................................22

附录F(资料性附录)某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集成样例................................23

II

DB34/T3379—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大禹水利工程科技有

限公司、安徽省水利信息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刘怀利、沈超、王跃国、刘超、胡卫权、李辉、贾飞、马浩、邓峰、王新、徐浩、

王铭铭、朱文浩、朱小磊、陈明、马顺、商笑妍、顾庆玮、庄冬、芦韵琦、郭鑫。

III

DB34/T3379—2019

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集成规范

1范围

本标准对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基本流程、软件开发性能及运行环境、软件开发过程控制、系统集

成、移动应用开发集成、系统安全策略、质量控制、培训及运维管理等重要环节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集成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维护升级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L478水利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编制规范

SL/Z589水利信息化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指南

SL701水利信息分类

SL715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软件开发流程softwaredevelopmentprocess

描述完成一项软件开发工作所进行的业务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功能设计、程序编码、应用整合、

功能测试等一系列工作的具体环节、步骤和程序。

3.2

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ion

根据信息管理与应用的需求,通过应用、数据等方面的集成,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网络互联、数据共

享交换、功能及业务应用可相互调用,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SO:单点登录(SingleSignOn)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

JSON:JavaScript对象简谱(JavaScriptObjectNotation)

SSL:安全套接层(SecureSocketsLayer)

1

DB34/T3379—2019

PKI/CA:公钥基础设施(PublicKeyInfrastructure)

ESB: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ServiceBus)

5软件开发基本流程

5.1适用性说明

本章规定了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最为基本的流程,针对不同软件开发项目,可以有不同流程,但

不限于5.2~5.9提出的基本要求。

5.2开发前准备工作

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开展需求调研,完成业务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分析报告,软件业务流程设计应

符合SL/Z589的规定。

5.3系统架构设计

根据业务流程与功能需求,确定系统设计架构。

5.4界面设计

根据业务特点对主要界面进行布局设计,应体现主要功能菜单布置、色彩搭配、界面层次级别等信

息,形成用户认可的界面设计成果。

5.5软件单项功能模块开发

应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单项设计,功能模块划分应科学合理,以便于使用和扩展为原则。

5.6软件代码编写、测试及应用整合

组织完成软件各功能模块的代码编写,并分阶段组织单模块测试和多模块组合测试,最后完成系统

各项业务应用整合,整合后的系统功能应能充分满足用户使用需要。

5.7系统试运行与测评

5.7.1系统试运行

系统上线试运行,发布测试版软件供用户试用,并对系统试运行情况以及用户试用意见进行跟踪。

5.7.2软件测评

委托测评机构进行软件测评,测评项目包括软件功能测评、性能效率测评、信息安全性测评等。测

评完成后应形成测评情况说明文档,文档格式可参考附录A。

5.8完善与优化

5.8.1软件完善与优化

根据软件试运行结果及用户反馈意见对软件进行完善和优化。

5.8.2正式版发布

软件经过用户试用、测评和修改完善后达到上线要求,形成正式版软件发布。

2

DB34/T3379—2019

5.9文档管理

5.9.1开发文档整理

整理系统开发实施各阶段的技术文件、图表资料、测试报告、验收报告等,形成完整的开发文档资

料,具体资料目录可参见附录B。

5.9.2编制软件开发情况说明表

提取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指标形成软件开发情况说明表,可供后续开发人员参考,也便

于系统用户快速掌握软件的核心内容,表格具体设计可参见附录C。

5.9.3操作指南编写

编写操作指南,指导用户安装使用,明确硬件配置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6软件开发性能及运行环境要求

6.1软件性能

6.1.1响应时间

系统应具有快速响应的特性,用户打开界面和提交事务的平均响应时间应<1.5s,用户进行在线实

时查询业务操作的数据处理时间应<5s。

6.1.2吞吐率

软件系统吞吐率(单位时间内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应能满足≥10M/s。

6.1.3并发用户数

系统应能够在并发用户数达到300的情况下稳定运行,不会出现数据丢包。

6.1.4系统稳定性

系统应能保证稳定运行,且应具备故障检测、故障诊断、故障恢复等故障自检功能,在故障发生时

应能保证重要数据不丢失并能将故障模块自动隔离。

6.1.5页面加载与数据传输

页面数据的加载、修改、增加等操作应采用异步的方式操作,数据宜统一采用JSON格式进行传输。

6.2软件开发及运行环境

6.2.1开发环境

宜使用J2EE环境进行系统软件开发,JDK版本可使用当前最新版本的前一个版本号进行环境搭

建。

6.2.2Web应用服务器

宜采用weblogic服务进行应用发布,对特殊要求的应用可通过申请采用其他应用服务。

6.2.3内存使用控制及会话保存时间

3

DB34/T3379—2019

单用户会话占用内存不应超过5兆,应保存用户在Session会话中的核心数据(包括菜单、单位、

用户信息等),非核心数据可通过数据库、接口等方式进行获取。用户Session会话时间应为15分

钟。

6.2.4运行环境

服务器端宜采用WindowsServer、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作为软件的运行支撑平台,客户端应能够

广泛兼容IE、360、Chorme、Safari等主流的浏览器版本。

6.3数据库

各类系统数据库应优先选择已在水利行业广泛应用的数据库类型,为方便集成和数据对接共享宜选

择oracle数据库。

7软件开发过程控制

7.1系统软件架构

7.1.1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应按照“分层设计、模块构建”的思想,采用多层结构设计,形成可扩展、

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数据存储层、业务支撑层、业务应用层以及用户界面层等4个层面,其中

数据存储层实现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调用;业务支撑层提供各项业务应用支撑服务和应用集成;业务应

用层进行业务逻辑封装,实现水利相关各类业务应用功能;用户界面层实现与用户的交互;系统的建设

应遵循水利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依托水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7.1.2水利信息系统软件总体组成架构如下图1所示。

图1水利信息系统软件组成架构图

7.1.3架构设计要求

水利信息系统软件架构设计包含如下基本要求:

a)应按照多层体系结构进行设计;

b)系统应采用SOA(面向服务架构)进行设计和实现,前后端分离。后端为业务逻辑,采用接口

方式进行开发,将访问的接口通过文档的方式进行共享;前端为展现逻辑,通过自行开发的数

据接口进行调用;

4

DB34/T3379—2019

c)应采用组件模式,保持业务应用层或业务支撑层功能组件的“松耦合”,且具有被封装为不同

粒度“服务”的可能;

d)安全保障体系中与应用安全相关的信任和授权管理应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标准。

7.2数据库设计

7.2.1信息分类编码与表结构设计

信息分类编码与表结构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a)信息的分类与编码应符合SL701的规定;

b)数据库表结构设计及标识符编制应符合SL478的规定;

c)应充分保证数据结构的合理性,数据元素归类和划分应合理,对数据项应进行合理描述。

7.2.2数据库分类

数据库建设应从总体上划分为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监测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

五大类。每一类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信息如下:

a)基础数据库:各类基础数据信息,应至少包括行政区划、基础对象名录等信息;

b)业务数据库:与软件实现的核心功能相关的各类具体业务数据;

c)监测数据库:各类实时采集、动态更新变化的数据信息;

d)空间数据库:实现各类空间要素对象信息的存储;

e)多媒体数据库:各类图像、视频、音频信息的存储。

7.2.3数据库详细设计

数据库详细设计应包括如下五个阶段:

a)需求分析:调查和分析用户的业务活动和数据的使用情况,掌握所用数据的种类、范围、数量

以及围绕这些数据的业务处理需求,分析的结果应采用数据流程图进行图形化的描述;

b)概念设计:建立抽象的概念数据模型,描述各业务对象的信息结构、信息流动情况、信息间的

互相制约关系以及信息存储、查询和加工的要求,最终应形成E-R图(实体-联系图);

c)逻辑设计:将E-R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然后根

据用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形成数据库的外模

式;

d)物理设计:物理存储结构(包括文件类型、索引结构和数据的存放次序与位逻辑等)、存取方法

和存取路径设计,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e)用户确认:数据库建成后应要求最终用户对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存储管理机制等是否满足业务

需要进行确认。

7.2.4数据存储与共享

数据存储与共享应遵循如下要求:

a)应根据项目建设需求、硬件配置和数据量制定数据存储方案,可灵活选择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

存储方式;

b)应建立数据字典,并确保数据含义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层次应用;

c)应基于安徽水利“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新建业务

数据应具有较好的规范性、正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此外建设过程中应能充分实现已有业务

系统数据的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5

DB34/T3379—2019

d)为便于数据共享,可根据数据资源类型和用途建立数据资源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