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401-202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程

DB61/T 1401-2021 Ground quality geochemical surve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陕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1/T 1401-2021
标准类型
陕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1-19
实施日期
2021-02-19
发布单位/组织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更大比例尺调查工作可参考执行。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
起草人:
王晖、王会锋、王小平、杨克俭、王显炜、胡奎、王杰杰、闫江涛、佘朋涛、陈继平、张继军等。
出版信息:
页数:4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DB61/T1401—2021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景观划分..........................................................................2

5总则..............................................................................2

6工作方案的编写与审查..............................................................3

7野外调查..........................................................................7

8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10

9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12

10样品分析及质量控制..............................................................14

11资料整理及预期成果..............................................................15

12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17

附录A(资料性)工作方案编写内容及要求.............................................19

附录B(资料性)大气干湿沉降工作方法技术要求.......................................23

附录C(资料性)样品采集记录表.....................................................26

附录D(资料性)各类质量监控及质量检查登记表.......................................35

附录E(资料性)野外工作导航仪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42

附录F(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3

I

DB61/T1401—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晖、王会锋、王小平、杨克俭、王显炜、胡奎、王杰杰、闫江涛、佘朋涛、

陈继平、张继军等。

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

电话:029-8369363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243号

邮编:710069

II

DB61/T1401—2021

引言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系统工程,为规范陕西省土地质量

调查评价工作,保证成果质量,制定本文件。

III

DB61/T1401—202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陕西省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的工作手段,土壤、灌溉水、农作物

样品的样点密度、野外工作方法,土地质量评价、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更大比例尺调查工作可参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17296—2009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3469—2016耕地质量等级

DD2005-03生态地球化学评估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

DD2008-05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DZ/T0011—201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0258—2014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DZ/T0289—2015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DZ/T0295—2016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

TD/T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1019—2009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NY/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DZ/T0295—2016界定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用地agriculturalland

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

坑塘水面、其他农用地等。

1

DB61/T1401—2021

3.2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eco-geochemicalassessment

调查区内元素和化合物分布特征,通过对元素及化合物的来源示踪及迁移途径研究,评价它们对生

态系统及各组成要素的影响,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

3.3

样方法quadratmethod

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

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

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农作物样品采集时样方一般为1m²~4m²。

4景观划分

4.1秦巴山地

泛指秦岭北麓以南的秦岭、大巴山山区。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间的坡地上,多以梯田、

坡田为主,面积较小。

4.2关中盆地、汉中盆地、渭北黄土台塬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耕地地块形状较为平整,多为长条状、块状,面积较大。

4.3陕北黄土高原及戈壁-荒漠

该地区包括黄土残塬、基岩出露的中低山、黄土中低山、黄土梁卯等景观分区。该地区耕地多位于

黄土梁顶部、沟谷及中低山丘陵区。

5总则

5.1目标

5.1.1陕西省(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下文中简称“调查工作”)以影响土地质

量的土壤、灌溉水、大气等介质的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为主,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为辅,查明土

壤中营养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5.1.2划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5.1.3对土地质量、潜在价值、生态风险及土地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5.1.4建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数据库及土地质量档案;提出调查区土地资源安全利用区划和

农产品安全生产建议。

5.1.5查明调查区县市的土地质量状况,为土地资源管理、粮食安全生产、精准扶贫以及民生建设提

供支撑。

5.2任务

5.2.1调查土壤中营养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评价其对土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划分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2

DB61/T1401—2021

5.2.2调查影响土地质量的大气沉降物、灌溉水等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地球化学指标对土壤环境和生

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划分大气沉降物环境和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级。

5.2.3综合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与大气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形成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5.2.4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及其他人类活动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的影响,进行土地

利用地球化学适宜性分区。

5.2.5通过植物样品及根系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元素赋存形态,评价土壤元素生态效应,进行生

态安全区划。

5.2.6开展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查明土地质量及影响土地利用的生态地质环境特征,结合

土地利用地球化学适宜性评价,提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质量与生态管护、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

农田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地方病防控与污染土壤修复等建议。

5.2.7陕北部分地区和渭南地区重点查明耕地区耕地沙化、盐碱化等的规模、强度、成因和生态风险。

5.2.8选择与土地资源管理、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有关的重

点异常进行查证和评价,明确异常成因及其生态效应。

5.2.9建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数据库及土地质量档案。

5.3工作重点

5.3.1优先开展大宗农作物主产区、特色农作物主产区调查工作。

5.3.2调查内容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重点,兼顾大气沉降物、灌溉水、农作物地球化学调查。

5.3.3调查以耕地、可转化为耕地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特色农产品及优质土地资源为重点调查对象,

兼顾耕地周边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5.3.4野外作业时以收集资料、人员访谈的方式了解调查区是否存在地方病及其成因。

5.4工作流程

5.4.1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工作流程见图1。

6工作方案的编写与审查

6.1编写要求

6.1.1资料收集

设计书由承担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或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书约定编制。应充分收

集以下资料:

a)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发展规划(土地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城乡发展规划、农业发

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及其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资料;

b)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及其他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资料;

c)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等资料;

d)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其变更土地利用现状图(以下简称“三调图斑”)、基本农田区划、农

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分等定级等资料;

e)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等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

f)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地方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等资料;

g)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遥感等资料。

3

DB61/T1401—2021

图1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流程示意图

4

DB61/T1401—2021

6.1.2资料分析

在充分研究、剖析已有资料基础上,开展需求调研和野外踏勘。需求调研工作重点是了解与土地质

量、生态地质环境相关的土地规划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当地政府和社会民生需

求,为工作部署提供依据。明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6.1.3野外实地踏勘

了解不同生态环境区土地利用、土壤、环境、农业生产现状、特色农作物等状况,为工作布置提供

依据。

6.1.4设计书附图

设计书附图应包括:地质矿产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工作部署图、土壤地球化学

调查工作布置图(底图为三调图斑图)及其他需要的图件。

6.1.5设计书编写提纲

设计书编写参见附录A。

6.1.6设计书评审

按照任务书(或合同书)和附录A规定内容及要求,完成设计书编写,设计书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或

组织实施单位审查后实施。

6.2调查单元划分

6.2.1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单元为国家“国土调查”的图斑,其中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单元及

综合等级划分单元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单元含义相同。

6.2.2调查单元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可转化为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6.2.3秦巴山区及陕南地区地质背景复杂,同一调查单元可能具有不同地球化学质量等级的地区,应

依据能够反映不同地球化学背景的要素(如地质体、土壤类型、土壤母质等)对评价单元(图斑)进行

分解,以图斑内不同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区作为评价单元。

6.3土壤样点布设

6.3.1布设原则

6.3.1.1一般农用地较为集中的地区以1km²为单位,以规定的基本密度形成网格,基本密度样点布

设在网格内最大图斑中;采样图斑小于基本密度网格的,以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布点;采样图斑大于基本

密度网格的,同一图斑在相邻网格无样点控制,样点位置尽量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当相邻网格同一图斑

有样点控制,同一图斑内样点空间上应相对均匀。

6.3.1.2重复样由项目质量检查人员根据地球化学背景、土地利用现状选择采样位置,要求重复样采

样点兼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在调查区内均匀分布。在每个采样批次中应布设重

复样。设计书中设计点位图应附插入重复样编号表。

6.3.1.3城镇区根据城市地图布置,点位分布在公园、林地、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老住宅区等;蔬

菜种植区布设样点还要考虑蔬菜种类、种植年限、设施类型等;经济作物种植集中区亦需考虑作物种类。

6.3.1.4格子编号及样品编号:采样点位布置以“网格+图斑”并结合遥感影像资料进行。以1km²为

单位格子(大格),将单位格子连续编号,大格编号顺序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同时按方里网将每个采

样大格子划分为4个0.5km×0.5km、面积为0.25km²的正方形采样小格,采样小格编号顺序由左至右

5

DB61/T1401—2021

自上而下为小写的a、b、c、d。因此,样品编号为采样大格号(3位)+小格号(1位)+角标号(1位)

共计5个字符组成,如13号大格b小格中的样编号为013b1。

6.3.2样点密度

6.3.2.1基本采样密度

6.3.2.1.1基本采样密度为4个点/km²~16个点/km²。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及土壤类型单一、元素

及污染物含量空间变异不大的平原连片耕地,平均样点密度为4个点/km²,调查区平均采样密度为9个

点/km²。

6.3.3特殊地区

6.3.3.1可转化为耕地的丘陵,平均样点密度为9个点/km²。丘陵山地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为主的,

应保证每个林地图斑至少有一个样点控制。

6.3.3.2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富硒富锌土壤区、丘陵山地缓坡地带、基本农田周边丘陵山地及可供

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的地区,采样基本密度为9个点/km²~16个点/km²。

6.3.3.3城镇区一般采样基本密度为4个点/km²。

6.3.4设计点位图

点位设计图以第三次全国土地(国土)调查的图斑图为底图,丘陵、山地叠加简化地形线,不同点

位密度区以明显线条标识,设计样点以直径1.5mm空心圆表示,进行样点编号。样点号由图幅号名称

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川幅为TC)、格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格子内样点序号(以d1、d2、……表

示)三个字段构成,样品号与样点号相同,如TC056c2。

6.4灌溉水样点布设

6.4.1布设原则

灌溉水样点设计应充分收集相关资料,有可利用资料的可以不再系统布置,仅在城镇近郊区、城镇

工业区、矿集区等污染源区布点控制,或在重点区专项调查阶段,根据土壤、农作物调查评价成果单独

布设样点进行调查。

6.4.2样点密度

6.4.2.1平原、台塬及丘陵基本样点密度

基本样点密度为1个点/16km²,可根据独立汇水域面积及汇水域内农田面积、地质背景及可能污染

源适当降低或增加密度。

6.4.2.2山区基本样点密度

基本样点密度为1个点/25km²。可根据独立汇水域面积及汇水域内农田面积、地质背景及可能污染

源适当降低或增加密度。

6.4.2.3底泥样品布设

连片耕地区底泥样品仅布设于矿区、城镇周边等潜在污染水体,底泥样品编号按照灌溉水样点编号

+样品类型“底泥”拼音代码(DN)组成。

6.4.3设计点位图

6

DB61/T1401—2021

设计点位图以“三调图斑”图或水系分布图为底图。设计样点编号由图幅名称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川

幅为TC)、工作类别拼音代码(GGS)、样点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字段构成,样点序号由

左至右,从上到下编号。样品编号在样点编号后+水样类型首字代码,如原水样+J,酸化水样+S,测汞

样+Hg。设计点位图样点以直径2mm空心圆表示。

6.4.4设计点位图

设计点位图以“三调图斑”图或水系分布图为底图。设计样点编号由图幅名称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川

幅为TC)、工作类别拼音代码(GGS)、样点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字段构成,样点序号由

左至右,从上到下编号。样品编号在样点编号后+水样类型首字代码,如原水样+J,酸化水样+S,测汞

样+Hg。设计点位图样点以直径2mm空心圆表示。

6.5农作物及根系土壤样点布设

6.5.1样点密度

农用地集中分布区样点密度为1个点/9km²~1个点16km²;陕南丘陵山地农作物样品采集密度,

视土壤超标情况和农用地分布确定;应采集调查区主要的大宗农作物或调查区主要的特色、支柱农产品,

样品数量不少于15件,其他视实际情况而定。同点布置根系土壤样品。

6.5.2样点编号

设计样点编号由图幅名称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川幅为TC)、工作类别拼音代码(SW)、样点序号

三个字段构成;样品编码由样点编号+样品品种拼音代码(如:玉米YM,小麦XM等)组成。

6.5.3设计点位图

设计点位图以“三调图斑”图为底图,设计样点以直径3mm空心圆内含“+”表示。

7野外调查

7.1野外实施准备工作

7.1.1技术准备

7.1.1.1技术资料

工作手图采用1:50000设计点位图,设计点位坐标数据或可导入GPS的设计点位坐标电子文件,项

目实施单位在野外施工前需编制工作技术细则及编录说明。

7.1.1.2技术培训

规范、设计及工作细则学习,质量管理培训,野外现场培训。

7.1.2生产准备

7.1.2.1野外编录文具、各类记录卡、检查表格、采样工具、清洗后的棉布样袋、塑料袋、油漆、红

色绸布条、地质包等。

7.1.2.2样品晾晒架、10目尼龙样品筛、木槌、棕刷、吹风机、样品缩分器、纸样袋、样品周转箱、

塑料瓶及样品箱、电子秤等。

7.1.2.3电脑、手持导航设备、打印机、照相机等。

7

DB61/T1401—2021

7.2样品采集

7.2.1土壤样品采集

7.2.1.1土壤样品采样流程

野外作业应按以下流程作业:

a)导航:使用手持导航设备、地形图或影像图寻找点位;

b)定点:到达设计点位后应先观察设计点位周围环境,远离道路、居民聚居点等建筑设施100m

以上,避免在明显已受人为污染的区域采样。对于局部明显污染土地,视具体情况,可另设采

样点,并在记录中说明。定点误差应小于15m;

c)采样:为增加样品代表性,每个点位由3个~5个子样点组成;

d)记录:采集样品后,对样品性质和特征进行观察、记录,亦可使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野

外数据采集系统”;

e)样品装袋:按照要求收集样品,需保证每个子样点样品重量相近;

f)标记:一般情况下要求留存两套标记,用油漆在主点位周围固定物(如基岩、电杆等)上留存

标记和用红绸布条系在主点位附近的树枝上,注明点号。

7.2.2采样要求

7.2.2.1采样时间。农田区土壤样品采集作物收获以后,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前采样。采样应避开

雨季。

7.2.2.2主样点选择在设计样点附近最大地块,子样点选择在周边30m~50m范围内不同地块,但

必须在同类土地利用的地块中采集。

7.2.2.3我省农用地地块形状、面积通常差异较大,故子样点可采集在相邻地块中,但不能超出大格

范围,具体要求如下:

a)关中以北地区多见梯田,该区域子样点应布设在与等高线垂直的不同阶地上;

b)黄土台塬区地块相对较大,各子样点之间间距一般为30m~50m,呈梅花状或蛇形布设;

c)关中地区地块形状多呈长条状,各子样点可采用梅花状或蛇形布设,间距30m~50m;

d)在陕南、陕北地区耕地分散、地块面积较小,若主样点附近没有其他农用地时,可在附近寻找

其他农用地采集,部分地区主副点的距离可按地块划分,主副点距离视具体情况确定;

e)当一个评价单元(图斑)中田块地貌部位有差异,不同地貌部位田块应有子样点控制,应保持

采样时主样点、子样点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同;

f)丘陵山地中林地图斑一般选择土流汇集的洼地等土层较厚地带沿行进路线采集子样;

g)当地块分布在沟谷底部时,子样点应在沟底流水线两侧的农用地中均有采集;

h)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一般沿地垄方向线性作业,外业采样时应避免延地垄直线采样。

7.2.2.4基本采样深度为0cm~20cm。果园采样深度为0cm~60cm。

7.2.2.5同一样点各子样采样深度、重量相同,并避免采集与铁质器具接触部分的样品。

7.2.2.6采样部位应距离田埂3m~5m以上。应避开沟渠、林带、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高

低不平无代表性地段,一般避让距离不低于20m。

7.2.2.7若设计点位附近存在新建建筑、道路等设施时应变更点位。

7.2.2.8采样时捡去地表树枝、石块等即可,不可使用铁锹剥离表土。

7.2.2.9重复样按照设计样品数,由项目质量检查人员根据小组导航仪航迹记录的主样点、子样点位

置采集重复样。

7.2.3采样方法

8

DB61/T1401—2021

土壤样品采集时,首先捡去土壤表面的杂草、砾石、砖瓦块及其它杂物,然后挖20cm×20cm方坑,

用塑料刮板或木铲刮去接触铁锹部位,取样时先用铁锹垂直挖起第一锹,深约20cm土壤断面,再挖第

二锹厚约为2cm、深度仍为20cm的土层,在锹面上用塑料刮板或木铲拨去土层两侧,留取中间约2cm

宽的土柱,土柱规格约为2cm×2cm×20cm,去除杂草、草根、砾石、砖瓦块、肥料团块等杂物后倒入

写有样品号的布袋中,须注意采样时保持样品上下厚度一致,切忌只采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然后,按

此操作步骤再选取3点~4点采样,将样品在塑料布上混匀四分后,将样品装袋。样品采好后,将布袋口

系紧,外面套一层聚乙烯塑料袋。采样中,严禁直接用手抓取或只挖一个采样点直接取样、深度不统一

等现象。

7.2.4样品记录

7.2.4.1野外用代码和简明文字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附录C)。

7.2.4.2样品记录可采用装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APP的安卓系统手持智能

终端进行电子记录。记录要求必须在野外现场完成并拍摄采样点周边环境、采样情况等图片信息。若记

录卡记录错误,修正时要求进行手写批注,严禁修改原始电子信息。

7.2.4.3若使用纸质手填记录卡要求必须在野外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记录内容要正确、齐全,

字迹要工整、清晰。当发现记录有误时,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下方写上正确的代码,严禁涂改。

7.2.5灌溉水及底泥样品采集

7.2.5.1灌溉水采样准备

pH计、水温计、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装瓶塑料框、软隔板(纸质或泡沫塑料)、量杯、蜡;

1+1盐酸、浓硝酸、氢氧化钠、重铬酸钾化学试剂,保护试剂使用前应作空白试验(一般与实验室沟通、

购买),合格后方可使用;盛装水样的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在盛装水样前,须先用10%硝酸或盐酸浸

泡24小时以上,再用纯净水冲洗干净。

7.2.5.2灌溉水样品采集与处理

7.2.5.2.1水样采集要求瞬时、无扰动采样。每瓶装水不超过其容量的90%,取样前先用待取水洗涤

装样瓶和塞子3次~5次,再将取样瓶沉入水中30cm深处取样,采样时尽量减少对水体的扰动,防

止杂物混入。

7.2.5.2.2平行样采集按照总工作量10%比例,采用同时同点同方法采集和处理,分批次送样时,每

批次不少于2件平行样。平行样应与原样同时采集处理。

7.2.5.2.3根据分析指标采集原水样、加盐酸酸化水样、加氢氧化钠碱化水样、加浓硝酸和重铬酸钾

样。按照分析要求时间及时送样,分析要求时间参照DZ/T0258-2014执行。现场进行pH测定。

7.2.5.3底泥采样方法

7.2.5.3.1在水样点或附近采集,流动水体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塘应选择入水口处,多点采集水底

表层松散沉积物样品进行组合,避免采集分选程度较高、腐殖质聚集和局部人为明显污染样品。样品重

量要求大于0.5kg。

7.2.5.3.2样品处理参照DZ/T0258-2014执行。

7.2.5.4采样时间

在农作物灌溉期采集灌溉水样品。

7.2.5.5样品记录

9

DB61/T1401—2021

灌溉水与底泥样品同卡编录,编录内容参见附件C.2。编录要求同7。

7.2.6农作物及根系土壤样品采集

7.2.6.1样品采集种类、频次

采集的样品为可食部分,样品种类采集当地实际种植大宗农作物及特色农产品。原则上采集一季农

作物及特色农产品。当出现重金属超标时,可采集第二季进行验证,同时采集非超标区同类样品对比验

证。

7.2.6.2采样位置及子样布局

以靠近图斑中心田块样点为主样点,在主样点周边进行多点采取子样混合,一般不应少于3个子样。

当采样图斑内田块处于不同地貌部位,子样点应布设在不同地貌部位田块采样,增加代表性。

7.2.6.3采样方法

7.2.6.3.1大宗农作物样品的采集以“样方法”为主,采集规定面积内所有可食部分样品混合成一件样。

规则种植的农作物,每个子样点根据样方内农作物棵数或垄数,在田块中5点梅花状分散采样,不规

则种植则选择田块中心至边界的中间部位按照样方规格采集样品。

7.2.6.3.2其他类型农作物样品参照DZ/T0295-2016执行。

7.2.6.4采样重量

农作物样品的采集量一般为待测试样量的3倍~5倍。通常情况下,谷物、油料、干果类为0.3kg~

1kg(干重样);水果、蔬菜类为1kg~2kg(鲜重样);水生植物为0.3kg~1kg(干重样);烟叶和

茶叶等按实验测试要求酌情采集。当采样重量不满足要求时,应扩大样方规格;当采集的农作物样品重

量较大时,应在样品干燥称重后再进行缩分。

7.2.6.5根系土壤采集

在采集大宗农作物子样地点同点采集0cm~20cm耕作层土壤,果园采集深度为0cm~60cm,样品

重量较大时野外现场进行混匀,采用四分法进行缩分,保留原始样品重量大于1kg,同时应注意去除样

品中的植物根系等残渣。

7.2.6.6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记录

7.2.6.6.1样点定位、标识、标记同7.2.1.1。

7.2.6.6.2农作物样品与根系土壤样品同卡记录,编录内容参见附录C。记录要求同7.2.1.4。

7.3样品预处理

样品预处理方法参照DZ/T0258-2014执行。

8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8.1主要内容

在获取土壤、灌溉水、农作物等调查资料、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成果后,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养

分丰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区划,结合收集的土壤类型、(第四纪)地质、

10

DB61/T1401—2021

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不同环境区植被(农作物)特征及各类规划资料,分析不同环境质量、养分丰缺、

土地地球化学质量分区与土壤类型及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地形地貌相关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8.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评价方法按照DZ/T0295-2016执行。

8.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8.3.1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区划

依照GB15618-2018进行单指标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票否决”法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按照土地利用、行政区划、土壤类型、地质背景等进行多类型统计,分析研究土壤环境质量主要影响因

素及生态效应;土壤环境质量复杂地区应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圈定不同环境质量区。

8.3.2土壤有益元素丰缺评价及区划

参照DZ/T0295-2016对单指标土壤有益元素丰缺进行评价。其中有评价标准的依照评价标准进行评

价,无评价标准的采用地球化学背景法进行相对评价。

8.3.3土壤理化性质适宜性评价

包括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质地等内容。土壤pH分级参照DZ/T0295-2016

执行。

8.3.4农业种植功能适宜性评价

以农用地为主的农业种植功能适宜性评价参照相关标准进行。部分指标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蔬

菜、无公害食品水稻、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依次降低,可首先进行单指标评价;综合评价及区划可在单

指标评价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一票否决法,由高质量要求-低质量要求进行农业种植功

能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区划,同时应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环境要求及生态环境质量分区进行综合评价,

最终形成综合区划成果。

8.3.5土壤污染程度及生态效应评价

8.3.5.1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以GB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作为评价标准,计算土壤污染风险等级。还可以利用深层土壤背

景与表层土壤比值消除背景影响,通过统计方法求取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贫化和富集特征,求取异常上

限,异常部分反映了超出背景自然富集(贫化)水平的外源带入(人为污染)土壤元素的“污染”程度,

可以为“人为”污染区判别提供依据。

8.3.5.2生态效应评价

影响土壤元素生态效应的因素较为复杂,生态效应评价应结合评价区大气、土壤、灌溉水地球化学

特征及局部污染源分布等情况,以农作物调查及测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元素有效态和形态分析、概率统

计、生物元素含量与环境要素及土壤理化性质、元素赋存状态相关性研究,确定区内生态效应评价标准,

进行生态安全分区区划。

8.3.5.3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区划建议

11

DB61/T1401—2021

在上述评价基础上,综合单项评价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和主要问题,结合区内土地利用、农业发

展、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等规划需求,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出土地利用区划建议。不同背景地

区研究的重点不同,总体上研究内容应具有针对性,突出实用性,成果表达应体现科学性、准确性、实

用性。

9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

9.1目标任务

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开展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工作,查明地质背景、元素来源及

异常成因特征,对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等级划分和评估,对影响土地质量的各项地球化学指标特征、

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安全性及生态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为农业规划、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治、污

染土壤治理、土地质量监测、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及指导,对重点区域开展不同层级的评

价工作,开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示范。

9.2重点区选择

土壤环境质量重点区为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土壤养分丰缺重点区为养分丰富或缺乏区;土地资

源重点区为富硒、富锌、富锗等特色土壤资源区、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重点区为不同生态景观区。

9.3工作内容

9.3.1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划

利用遥感资料,开展地质特征、地理景观和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发育程度及植被

类型、侵蚀程度、土壤沙化及盐渍化等要素解译及调查验证,进行遥感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划。

9.3.2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

在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及生态环境分区基础上,开展重点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选择主干

路线布置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剖面,对不同生态景观区土地自然性状、农业生产条件、土壤地球化学

环境进行调查,查明不同分区土壤发育状况、土壤分层结构、土壤元素空间分布及地质背景、生态环境

特征,研究元素来源及赋存状态,迁移途径及敏感受体,评价生态效应。

9.3.3适宜性评估

依据农作物产量、质量调查成果,进行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健康质量、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地球化

学等级划分适宜性评估,开展补充调查验证。

9.3.4评价模型建立

选择优质、清洁土壤区、富硒土壤、名特优农产品产地和局部土壤环境质量异常等地区,开展不同

层级的调查评价工作,建立评价模型,为区域适宜性评价及区划、特色产业发展及布局提供依据和科学

建议。

9.3.5元素地球化学规律研究

依据中大比例尺土壤调查成果,进一步确定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形态,全面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与

分布、分配规律,查明其来源、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12

DB61/T1401—2021

研究土壤中元素间元素间相互作用;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元素有效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元素作用机

理以及特定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与生物之间元素交换、转化和作用方式;研究特色农作物品种、品质形成

地球化学条件及诱发地方病地球化学成因等,为保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9.3.6土地资源评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系统等专业软件,将地球化学评价数据叠加到

“三调图斑”上,形成以地块为单元的“一张表工程”数据库。

9.4工作方法

9.4.1遥感解译

解译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及植被类型、侵蚀程度、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境及

岩相等与生态环境质量分区有关的内容,并辅以野外路线验证。

9.4.2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

以路线调查为主,地质-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剖面为辅:

a)确定调查单元。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地质背景或成土母质类型、土地利用及植被类型、地形地

貌、地球化学环境划分调查单元;

b)布设调查路线。调查路线穿越重点区,观察点布设在不同调查单元。每个调查单元至少要有一

个观测点,大的调查单元应根据调查面积、土地利用类型等适当增加观测点数;选择典型地区

部署必要的土壤垂向剖面,配套采集必要的样品;

c)调查内容(见附录C);

d)调查工作底图。根据调查的重点内容,以能够反映土壤背景要素的图件为底图。地质背景复杂

地区,可以采用地形地质图或成土母质图;地质背景简单地区可以采用土壤类型图或土地利用

类型图;图面叠加主要的重点区范围及调查单元界线等相关内容;

e)观察点以导航仪定点,保留路线航迹。定位误差小于15m。

地质-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剖面:

a)剖面布设。在地质、土壤、生态地球化环境调查基础上,选择区内代表性地段布置剖面。综合

考虑土壤类型、地质背景、土地利用、地貌景观等因素,布设地质-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剖

面穿越重点调查区、重要调查单元。一般一个重点区布置1条~2条为宜。同时在剖面上系统

布置土壤垂向剖面,控制不同生态环境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及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地貌等;

b)土壤垂向剖面布置全区统筹考虑,一般主要布置在地质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剖面上,不同地

貌景观及植被分区、不同地质背景、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环境质量及养分丰缺区应系统布置土

壤垂向剖面。当综合剖面控制不全、或重点区重点地段调查和专项研究需要时,一般调查路线

也可有选择的布置土壤垂向剖面;

c)土壤垂向剖面样品布置应根据剖面调查目的,以不同景观区土体构型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调查

为目的的土壤垂向剖面,应采用挖掘的方法,按照土壤发生层采样;以优质土壤养分分布调查、

表土剥离再利用为目的的土壤垂向剖面,应自耕层向下,在预测的土地整治、平整过程中可能

的剥离深度内,按照5cm~20cm间隔采样;污染土壤调查可按照土壤发生层、也可按照一定

深度间隔布置样品;园地、林地土壤剖面应根据果林种类及主要根系分布深度,在根茎集中分

布区应有样品控制;

d)土壤剖面应配套采集土壤、生物样品,配套分析有益、有害组分全量、有效量,重要剖面配套

分析元素相态。

13

DB61/T1401—2021

9.4.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适宜性评估

9.4.3.1土壤养分综合等级适宜性评估

重点选择养分丰缺图斑,根据已完成农作物调查的产量、土壤养分评价等资料进行评估。产量与土

壤养分等级不相符的,应实地调查影响产量的因素,走访农户调查产量及施肥、田间管理等情况,对养

分等级划分结果适宜性做出评估。

9.4.3.2土壤环境综合等级适宜性评估

重点选择环境质量差等土壤,以生态效应衡量,针对土壤环境风险可控土壤,可利用农作物调查重

金属等污染指标含量资料进行评估。

9.4.4特色农产品及优质土地资源、局部土壤环境质量异常等调查

9.4.4.1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调查、表层土壤平剖面、土壤加密采样等。工作精度为1:10000-1:2000。

9.4.4.2重金属污染局部异常区。对引起异常的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验证,同时除原点采样验

证外,应根据异常形态以平行(带状异常)或十字(等轴状异常)剖面形式对异常图斑外围未采样图斑

进行控制;对1:5万采样确定的三类及以上区域性分布的差等土壤外围地区,加密不低于32个点/km²。

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确定异常范围,调查异常成因及生态效应。

9.4.4.3富硒等特色资源土壤区选择可供开发利用的典型地区进行专项示范调查,土壤采样密度加密

不低于32个点/km²,同时对区内山野菜、优势农作物等可开发为富硒农产品的植物,系统采集农作物

及根系土。

9.4.4.4针对区内名特优农产品产地,适当开展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及土壤、生态环境调查,进行典

型区描述性评价,开展适宜性区划,提出农业发展布局建议。具体工作方法参照DD2008-05。

9.4.5定点及记录

9.4.5.1野外采用导航仪测定点位坐标,并将调查路线、观察点标注在工作手图、手持终端或遥感影

像图上。

9.4.5.2野外编录观察点及路线可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