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079-2017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B37/T 3079-2017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3079-2017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12-20
实施日期
2018-01-20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3.020.10

J7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079—2017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etailedruleforthesystemofscreeningforandeliminationofhiddenrisksof

Specialequipmentaccidents

2017-12-20发布2018-01-20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3079—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怀力、徐宁、张波、郑珲、王黎明、艾建波、徐文广、苏敏、郭继生、董彬、

王海燕、李继东、刘洪勤、魏春河、丁建、李涛、高建、于松松、谢清德、王炳新、贾万里、张昭辉、

杨振、李超。

I

DB37/T3079—2017

引言

本标准依据特种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

系通则》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原理和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的先进管理经验,按照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结合山东省特种设备使用现状编制而成。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是使用单位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持续有效性进行排查确认,是安全管理和风险管控

的重要内容,是降低和控制事故风险,保持和提高使用单位本质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保证各类安全措施有效

全面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人员的安全,促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

全发展。

II

DB37/T3079—2017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工作程序和内容、隐患分级和分

类、文件管理、隐患排查的效果、持续改进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指南的

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SG03-2015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

TSG08-2017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

DB37/T2883-2016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质检法〔2003〕206号)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修订<特种设备目录>的公告》(2014年第114号)

3术语和定义

DB37/T288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事故隐患hiddenriskofworksafetyaccident

使用单位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

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

管理上的缺陷。

3.2

隐患排查screeningforhiddenrisk

使用单位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作业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安全

技术规范、标准、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安全生产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3.3

特种设备事故AccidentofSpecialEquipment

因特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特种设备使用(含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

充装)过程中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种设备严重损坏或者中断运行、人员滞留、人员转移等突

1

DB37/T3079—2017

发事件。其中,特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特种设备事故,是指特种设备本体或者安全附件、安全保

护装置失效或者损坏,具有爆炸、爆燃、泄露、倾覆、变形、断裂、损伤、坠落、碰撞、剪切、挤压、

失控或者故障等特征(现象)的事故;特种设备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特种设备事故,是指与特

种设备作业活动相关的行为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或者操作失误等直接造成人员伤害或者特种设备损坏

的事故。

4基本要求

4.1落实主体责任

4.1.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

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包括事故隐患排查、登记、报告、整改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单位负责

人、部门(车间)负责人、班组负责人和具体岗位从业人员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范围,并予以落实。

4.1.2应当确定负责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或机构,明确其组织及成员职责、目标与

任务,其人员组成应包括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安全、

设备、工艺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

4.2分级负责

隐患排查治理应遵循分级负责、重在治理的原则。从特种设备相关从业人员到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

都应当参与隐患排查治理。

——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保证隐患排查治理的资

源投入;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组织进行隐患排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负责督促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发现事故隐患,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

施,并按照规定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4.3系统管理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与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紧密结合,隐患排查治理应贯

穿于使用安全管理活动全过程,成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日常管理工作重要组成

部分。

4.4完善制度

使用单位应进一步健全完善隐患自查、自改、自报、考核的管理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目标责任

考核机制和配套奖惩制度,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鲜明导向,确保治

理措施的落实。应制定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制定隐患排查计划,编制隐患排查清单、隐患排查

治理台账等记录文件。

4.5组织培训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体

员工(重点是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培训,保

证其熟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隐患排查治理的职责,掌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具备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并保留培训记录。

2

DB37/T3079—2017

5隐患分级与分类

5.1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

事故隐患。

5.1.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5.1.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

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5.2根据特种设备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

——使用非法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的;

——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未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隐患或者异常情况,继续使

用的;

——缺少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失灵而继续使用的;

——超过特种设备规定的参数范围使用的;

——使用应当报废的特种设备,未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办理使用登记证注销手续的;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发现问题,责令改正而不予改正行为的。

——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

注1:“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是指以下情形:

——超期未检或检验检测结论为“不合格”、“不符合要求”或“不允许使用”的特种设备;

——检验报告注明的安全状况等级为“5级”的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或者“5级”的移动式

压力容器。

——检验报告注明的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的工业压力管道。

6工作程序和内容

6.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6.1.1基本要求

使用单位应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点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排查项目清单。隐患

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6.1.2生产现场类隐患

6.1.2.1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作业人员操作行为等现场其他方面存在的不符合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问题或缺陷。

6.1.2.2以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的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点的管控措施和检查要求、规程要求,

编制该排查单元的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风险点、检查项目与检查要求等信息,参见附录A。

6.1.2.3排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全部控制措

施。

6.1.3基础管理类隐患

6.1.3.1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使用登记证、充装许可证;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及作业人员配置;

3

DB37/T3079—2017

——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档案;

——操作规程;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

——经常性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和有关记录制度;

——特种设备采购、租赁、安装、改造、修理、报废等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定期检验制度;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6.1.3.2以各类基础管理项目为基本单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规程要求编

制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排查项目、排查内容与排查要求等信息,参见附录B。

6.1.3.3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应涵盖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

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6.2制定排查计划

6.2.1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要求和设备运行特点,对照法律、法规、安全技

术规范的规定和全部风险防控措施要求,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排查目

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并进行排查技能培训。

6.2.2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应当根据其岗位职责,开展经常性的特种设

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工艺系统、基础设施、设备本体、安全保护装置等方面存在的危险状态以及落实

安全管理责任、实施现场管理、执行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6.2.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

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主要包括:

——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

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范的建立落实情况;

——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配备、维护和使用方法的培训情况;

——特种设备运行状况和日常维护、保养、自行检查、检验、检测情况;

——从业人员接受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