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618-2012 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要求
GB/T 14618-2012 Frequency sharing criteria between line-of-sight radio-relay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space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s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微波接力系统,不适用于超视距无线电接力通信系统和具有高灵敏度接收机的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本标准不包括卫星广播业务与地面无线电业务共用频率的情况。
发布历史
-
1993年09月
-
2012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 起草人:
- 徐红梅、蒋祖仁、樊永军、赵宏锋、马晨元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3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3.060.30
M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准
GB/T14618—2012
代替GB/T14618—1993
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
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要求
Frequencysharingcriteriabetweenline-of-sightradio-relay
communicationssystemsandspaceradiocommunicationssystems
2012-12-31发布2013-06-01实施
GB/T14618—2012
目次
刖有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微波接力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1GHz〜10GHz频1
4.1微波接力系统地面微波站1
4.2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一一地球站2
4.3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一一空间电台(包括反射卫星)3
5微波接力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10GHz~15GHz频3
5.1微波接力系统——地面微波站3
5.2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地球站3
5.3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一一空间电台(包括反射卫星)4
6微波接力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15GHz〜40GHz频4
6.1微波接力系统一一地面微波站4
6.2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地球站4
6.3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一一空间电台(包括反射卫星)5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人气折射效应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对地静止卫星仰角和方位角的计算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面微波站天线主波束偏离对地静止卫星轨道角度的计算10
附录D(资料性附录)角度调制载波平均4kHz最大功率密度的计算14
附录E(资料性附录)地球站水平辐射功率的计算17
附录F(资料性附录)空间电台在地球表面产生的功率通量密度的计算18
参考文献19
GB/T14618—2012
■ir■■i
刖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4618—1993《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
要求》,本标准与GB/T14618-199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为“1范围”(见第1章,1993年版的第1章);
-修改“2引用标准”为“2规范性引用文件”,并修改相应文字描述和增加本标准中已引用的规范
性引用文件名称(见第2章,1993年版的第2章);
-修改“3定义”为“3术语和定义”,并根据本标准最新修订增删相应内容(见第3章,1993年版
的第3章);
一参考ITU-RSF.765-1(2002最新建议修改附录A“大气折射效应”的内容及图(见附录A,
1993年版的附录A;
一参考ITU-RSF.358-5(1995最新建议修改4.3.1功率通量密度中表1的内容(见4.3,1993
年版的4.3.1;
-修改附录A〜附录F“补充件”为“资料性附录”,可作为对正文的延伸阅读内容(见附录A〜
附录F,1993年版的附录A〜附录F;
——增加用于本部分编写时参考的4个ITU-R标准和2个国家标准作为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丁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红梅、蒋祖仁、樊永军、赵宏锋、马晨元。
本标准于199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
T
GB/T14618—2012
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
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GHz〜40GHz范围内,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以下简称微波接力系统)与空间无
线电通信系统共用频率时站址与频率的选择、功率限值、最小仰角和功率通量密度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微波接力系统,不适用于超视距无线电接力通信系统和具有高灵敏度接收机的对流
层散射通信系统。本标准不包括卫星广播业务与地面无线电业务共用频率的情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615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GB13616数字微波接力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GB/T13622无线电管理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136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line~of-sightradio-relaycommunicationssystems
采用视距传播,属于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
3.2
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spaceradiocommunicationssystems
利用一个或多个空间站,或利用一个或多个反射卫星,或利用空间其他物体所进行的任何无线电通
信系统。
3.3
功率通量密度powerfluxdensity
在地球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单位带宽所通过的功。
4微波接力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1GHz〜10GHz频
4.1微波接力系统地面微波站
4.1.1站址与频率的选择
4.1.1.1对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享有同等权利的共用频带内T作的地面微波站,在选择其站址和频
率时,应相互协调,并由后建者承担协调丁作,确保相互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GB13615和GB136160
4.1.1.2如果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超过+35dBW,选择新站站址时,应尽可能使发射天线的最大辐
1
GB/T14618—2012
射方向偏离对地静止卫星轨道至少2°(考虑到大气折射效应)(参见附录A、附录B、附录C。
4.1.1.3为避免地面微波站与享有同等权利的共用频带内T作的地球站之间构成直视途径,地面微波
站天线主波束偏离角不应小于5°(参见附录C。
4.1.2功率限值
4.1.2.1地面微波站由发信机传送到天线馈源端口的功率不应超过+13dBW0
4.1.2.2地面微波站的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不得超过+55dBW。
4.1.2.3选择新站站址时,如果不能实行4.1.1.2的规定,地面微波站每部发射机的最大等效全向辐
射功率不应超过:
+47dBW|^|<0.5°
+47+8Q—0.5°)dBW0.5°<|^|<1.5°
+55dBW\8\>1.5°
§为考虑到大气折射效应(参见附录A,地面微波站天线主波束偏离对地静止卫星轨道的角度(°)
(参见附录B、附录C。
4.1.2.4在现有线路上建立新的微波接力系统时,地面微波站每部发射机的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不
应超过4.1.2.3的规定。
4.2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地球站
4.2.1站址与频率的选择
对与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享有同等权利的共用频带内工作的地球站,在选择其站址和频率时,应相互
协调,并由后建者承担协调工作,确保相互之问干扰程度满足GB13615和GB13616。
4.2.2功率限值
4.2.2.1卫星地球站在任一4kHz频带内(参见附录D,向水平面任一方向发送的等效全向辐射功
率,不应超过下列限值:
+40dBWe<0°
+40+3edBW0°<e<5°
不限制e>5°
其中£是从地球站天线的辐射中心看过去的水平仰角,用度数表示,高于水平面时为正,低于水平
面时为负(有关延伸阅读可参见附录Eo
4.2.2.2在允许条件卜,可以在4.2.2.1所规定的限值上增加10dE以内,但是,当所形成的协调区伸
展到其他国家的领土时,此项增加应征得该国主管部门的同意。
4.2.2.3作为4.2.2.1的一个例外,用于深空研究业务的地球站在任一4kHz带宽内,向水平面任一
方向发射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不应超过+55dBW。
4.2.3最小仰角
4.2.3.1在我国全部国土范围内,允许的最低T作仰角为5°。
4.2.3.2作为4.2.3.1的一个例外,地球站天线仰角低于10°的深空研究业务,不应用于发送。单收地
球站不受此限制。
2
GB/T14618—2012
4.3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空间电台(包括反射卫星)
在允许频带内的各种条件下,采用各种调制方式,由空间电台发射的(包括由反射卫星发射的)(参
见附录F,在相应的带宽内,在地球表面产生的功率通量密度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见表1)。
表1地球表面功率通量密度限值
功率通量密度限值
频率范围
dB(W/m2
GHz
e<5°复25。25°<0<90°参考带宽
1・7〜2.5—154-154+0.5(。一5)-144
2.50—2.69—152—152+0.5(0—5)—137
3〜8-152-152+0.5(0—5)-1424kHz
8〜11.7—150—150+0.5(0—5)—140
11.7〜15・4-148-148+0.5(0—5)-138
15.4〜27・5-115-115+0.5(0—5)—1051MHz
注:其中0为到达波的角度(水平以上度数)。功率通量密度限值是在自由空间传播条件下。
5微波接力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10GHz〜15GHz频
5.1微波接力系统——地面微波站
5.1.1站址与频率的选择
5.1.1.1同4.1.1.1。
5.1.1.2如果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超过+45dBW,选择新站站址时,应尽可能使发射天线的最大辐
射方向偏离对地静卫星轨道至少1.5°(考虑到大气折射效应)(参见附录A。
5.1.1.3同4.1.1.3。
5.1.2功率限值
5.1.2.1地面微波站由发信机传送到天线馈源端口的功率不应超过+10dBWo
5.1.2.2同4.1.2.2O
5.2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一地球站
5.2.1站址与频率的选择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C/T 850-2021 水泥用铁质原料化学分析方法 2021-03-05
- JC/T 854-2021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排气管道 2021-03-05
- JC/T 911-2021 建材用萤石化学分析方法 2021-03-05
- JC/T 620-2021 石灰取样方法 2021-03-05
- JC/T 614-2021 预应力混凝土管(振动挤压工艺)管模 2021-03-05
- JC/T 747-2021 玻纤镁质胶凝材料波瓦及脊瓦 2021-03-05
- JC/T 582-2021 预应力混凝土管(管芯缠丝工艺)管模 2021-03-05
- JC/T 874-2021 水泥用硅质原料化学分析方法 2021-03-05
- JC/T 606-2021 水泥工业用水平涡流式选粉机 2021-03-05
- JC/T 621-2021 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生石灰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