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828-2024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DB61/T 1828-2024 Fiscal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定边县林业工作站、靖边县林业生态修复中心、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99
CCSB60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T1828—2024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alregulationsforforestrycarbonaccountingandmonitoring
2024-04-03发布2024-05-03实施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1/T1828—2024
目 次
前 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计量与监测.....................................................................................................................................................3
5碳储量计算汇总.............................................................................................................................................5
附录A(资料性)陕西省常见树种生物量计算参数.............................................................................10
附录B(资料性)不同森林类型灌、草植被单位面积生物量系数.....................................................12
附录C(资料性)林下灌、草、枯落物等含碳率参数表.....................................................................14
附录D(资料性)土壤有机质计算参数.................................................................................................15
I
DB61/T182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呼海涛、彭建博、乔海亮、熊萍、王波、赵国平、王慧娜、卫蔚。
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电话:029-88652093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233号
邮编:710082
II
DB61/T1828—2024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的范围、周期、内容、流程、精度要求、监测
方法、计量测算与数据统计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2252-2014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LY/T2253-2014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LY/T3253-2021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林业碳汇forestrycarbonsink
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植被恢复、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
程、活动或机制。
3.2
碳库carbonpool
碳的储存库,通常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碳库。其单位为质
量单位。
[来源:LY/T2252-2014,3.2]
3.3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biomass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所有活体的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花、果、叶。
1
DB61/T1828—2024
3.4
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biomass
所有活根生物量,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2mm)。
[来源:LY/T3253-2021,3.2.18]
3.5
枯死木deadwood
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和直径≥5cm的枯枝、死根和树桩。
[来源:LY/T3253-2021,3.2.19]
3.6
枯落物litter
土壤层以上,直径≤5.0cm、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难以
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
[来源:LY/T3253-2021,3.2.20]
3.7
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
一定深度内(通常为1.0m)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包括难以从地下生物量
中区分出来的细根(<2mm)。
[来源:LY/T3253-2021,3.2.24]
3.8
碳储量carbonstock
一个库中碳的数量,单位:吨碳(tC)。
[来源:LY/T3253-2021,3.2.33]
3.9
碳汇量carbonremovalsbysinks
监测区域一定时间段内碳储量的增加量。
3.10
碳储量变化carbonstockchange
碳库中的碳储量由于碳增加与碳损失之间的差别而发生的变化。当损失大于增加时,碳储量变小,
因而该碳库为源;当损失小于增加时,该碳库为汇。
[来源:LY/T3253-2021,3.2.34]
3.11
碳计量与碳监测carbonaccountingandmonitoring
对监测区域边界内的林业碳储量、碳排放量和碳汇量进行动态的调查与测算。
2
DB61/T1828—2024
3.12
生物量扩展系数(BEF)biomassexpansionfactor
树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比值(简称BEF)。
[来源:LY/T3253-2021,3.2.2]
3.13
含碳率carboncontent
每克干物质的碳含量。
4计量与监测
4.1监测范围与监测周期
监测范围为林业用地;监测周期宜为3a~5a。
4.2监测对象
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
4.3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以下内容:
a)监测总体内碳库碳储量及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库碳储量变化;
b)监测总体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c)监测总体内碳库碳储量变化;
d)监测总体内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各地类面积变化、碳库碳储量变化因子。
4.4监测流程
监测流程见图1。
3
DB61/T1828—2024
图1监测流程
4.5监测尺度
4.5.1省级
省级行政区域范围。
4.5.2县级
县(市、区)级行政区域范围。
4.5.3项目级
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项目业主及项目参与方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区域范围。
4.6精度要求
4
DB61/T1828—2024
监测精度须符合以下标准:
a)胸径:精度0.1cm,误差范围<5%;
b)树高:精度0.1m,误差范围<5%;
c)郁闭度:精度0.1,误差范围<10%;
d)单株生物量:精度0.1kg,误差范围<5%;
e)生物量:精度0.1t/hm2,误差范围<5%;
f)样地碳储量:精度0.1t/hm2,误差范围<5%。
4.7监测样地设置
4.7.1省级调查
在监测总体内进行监测样地布设,样地为方形样地,大小为4km×4km,样地每边的方位角为0˚、
90˚、180˚、270˚四个正方向,样地中心点位于公里网格上,样地间距为24km×24km。通过监测样地的
属性特征值对监测总体碳储量及变化量进行统计估算。
4.7.2县级调查
宜在省级调查基础上增加调查样地数量和密度。
4.7.3项目级调查
按照监测总体内各类型林地面积权重和地域分布情况,统筹考虑样地的合理布局,确定各类型样地
的布设、落点。若调查区域面积过小,也可调查全部监测范围。
4.8数据获取
对每个监测样地,以国土调查数据、林草湿图斑监测数据为基础数据,借助目标年的高分辨率卫星
遥感数据,根据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树种组成和林分状况在监测样地内进行林分图斑划分,生成目标
年的土地利用矢量图,并与基期年矢量图进行对比,确定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形成完整的矢量数据。最
小林分图斑面积≥0.067hm²,最大林分型图斑面积不限。
5碳储量计算汇总
5.1碳库碳储量、变化量测算
5.1.1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变化量测算
5.1.1.1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时的碳储量变化量按式(1)计算。
CC
t2t1()
CB…………1
t2t1
式中:
在保持相同类别的土地上(例如,仍为林地的林地),生物量中的年度碳库碳储量变化
CB——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总和),单位为吨碳/年(tC/a);
、分别为变化初期与计算末期时的时间,单位为年();
t1t2——a
C——在时间t时,每种土地类型的总生物量碳库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
t22
C——在时间t时,每种土地类型的总生物量碳库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
t11
5
DB61/T1828—2024
5.1.1.2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其乔木层碳储量按式(2)计算。
()
C乔i,jAi,jVi,jBEFi,j(1Ri,j)CFi,j…………2
式中:
时间、的乔木层碳库碳储量,单位为吨碳();
C乔——t1t2tC
保持土地利用类型不变的面积,单位为公顷(2);
Ai,j——hm
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公顷(32);
Vi,j——/m/hm
为对应气候带(或区域)树种类型的根茎比;
Ri,j——ij
含碳率;
CFi,j——
BEF——树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比值。
R根茎比、CF含碳率、BEF、D为木材基本密度可采用附录B中所列参考值,也可实际测定获得。
5.1.1.3对应土地类型为有林地,其非乔木层碳储量按式(3)计算。
()
C非乔i,jAi,jB非乔i,jCF………………3
式中:
C非乔——时间t1、t2的非乔木层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
保持土地利用类型不变的面积,单位为公顷(2);
Ai,j——hm
i——气候带或区域;
j——森林类型或优势树种(组);
CF——含碳率;
B非乔——非乔木层生物量密度参数。
5.1.1.4未发生地类变化的土地类型碳储量年变化量按式(4)计算。
CC(C乔C非乔)(C乔C非乔)
t2t1t2t1()
CB…4
t2t1t2t1
式中:
未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年度碳储量变化量,单位为吨碳年();
CB——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4/T 343-2003 豆制品 百页(千张) 2003-05-22
- DB51/ 336-2003 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2003-06-23
- DB51/ 338-200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 2003-06-23
- DB51/T 369-200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枇杷 2003-06-23
- DB51/T 374-2003 段木银耳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技术规程 2003-06-23
- DB51/T 372-200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菜用玉米 2003-06-23
- DB34/T 341-2003 豆制品 卤制豆腐干 2003-05-22
- DB51/T 371-200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蛋白玉米 2003-06-23
- DB51/ 377-2003 磷酸二氢钾铵 2003-06-23
- DB34/T 342-2003 豆制品 腐皮 200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