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468-2024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

DB4403/T 468-2024 Guidelines for accounting of carbon emissions in waste management projects (refers to only English translation)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03/T 468-2024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7-05
实施日期
2024-08-01
发布单位/组织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的碳排放核算和报告编制。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深圳市城管宣教和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起草人:
金红、刘荣杰、李欢、吴远明、李水坤、张蕾、尹寒冰、肖丽祺、姜建生。
出版信息:
页数:3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CCSZ04

DB4403

深圳市地方标准

DB4403/T468—2024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

Guidelinesforcarbonemissionaccountingforfoodwastetreatment

projects

2024-07-05发布2024-08-01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03/T468—2024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核算边界............................................................................2

4.1边界............................................................................2

4.2碳排放源识别....................................................................3

5核算方法............................................................................3

5.1核算原则........................................................................3

5.2核算流程........................................................................4

5.3核算内容........................................................................4

5.4活动数据收集....................................................................5

5.5排放因子确定....................................................................6

6不确定性分析........................................................................6

6.1主要流程........................................................................6

6.2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7

7数据质量管理........................................................................7

8报告编制............................................................................7

8.1项目信息........................................................................7

8.2碳排放核算......................................................................7

8.3数据来源说明....................................................................8

8.4真实性声明......................................................................8

附录A(资料性)相关参数推荐值........................................................9

附录B(资料性)报告格式模板.........................................................15

参考文献..............................................................................21

DB4403/T46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城管宣教和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清华大学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金红、刘荣杰、李欢、吴远明、李水坤、张蕾、尹寒冰、肖丽祺、姜建生。

II

DB4403/T468—2024

引言

随着深圳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厨余垃圾收运处理量不断提升,厨余垃圾已成为生活垃圾

分类管理的重要板块。厨余垃圾处理技术种类多样,不同技术之间的碳排放存在较大差异。为引导全市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转型升级,减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碳排放,促进城市降碳减污、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有必要建立健全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

目前,针对厨余垃圾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局限在填埋、焚烧、厌氧消化等处理情形上,难以满足

对类型多样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进行系统评估的需求。为此,本文件在深入调研各类厨余垃圾处理项目

的基础上,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基础,选取典型排放因子,建立了适用于典型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的碳

排放核算方法,涵盖发酵产酸、饲养黑水虻等厨余垃圾资源化新技术,可为政府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监督

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碳排放核算提供依据。

III

DB4403/T468—2024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数据质量管理、报告

编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的碳排放核算和报告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

GB/T6432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GB/T11062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伯指数的计算方法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HJ636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828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NY/T2542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厨余垃圾foodwaste

容易腐烂的食物残渣、瓜皮果核等含有有机质的垃圾。

注:引自《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厨余垃圾等。

3.2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foodwastetreatmentproject

用于实现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理系统。

注:包括厨余垃圾及“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的运输、处理。

3.3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

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一般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三氟化氮(NF3)、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

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

[来源:GB/T32150—2015,3.1]

1

DB4403/T468—2024

3.4

全球变暖潜势globalwarmingpotential

将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在给定时间段内辐射强度的影响与等量二氧化碳辐射强度的影响相关

联的系数。

注:本文件选择100年的时间尺度,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潜势为1,甲烷的全球变暖潜势为27,氧化亚氮的全球变

暖潜势为273,来源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气候变化2021:物理科学基础》中表

7.15,可根据来源文件的最新版本适时更新。

[来源:GB/T32150—2015,3.15]

3.5

碳排放carbonemission

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

注:本文件量化计算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碳排放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表示。

[来源:GB/T32150—2015,3.6,有修改]

3.6

碳排放源carbonemissionsource

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

[来源:GB/T32150—2015,3.5]

3.7

活动数据activitydata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

[来源:GB/T32150—2015,3.12]

3.8

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系数。

[来源:GB/T32150—2015,3.13]

3.9

碳氧化率carbonoxidationrate

燃料中的碳在燃烧过程中被完全氧化的百分比。

[来源:GB/T32150—2015,3.14]

3.10

碳源carbonsource

污(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投加的高含碳化合物。

注:包括甲醇、乙酸钠、葡萄糖、淀粉等。

4核算边界

4.1边界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碳排放的核算边界为厨余垃圾及“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的运输和处理过

程。总碳排放为厨余垃圾及“三废”的运输、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及碳补偿的和,可分为以下范围

一、范围二、范围三和碳补偿:

a)范围一:直接碳排放。包括:厨余垃圾及“三废”处理工艺过程中由有机质转化及化石燃料燃

烧产生的碳排放;厨余垃圾、产出物、外购能源及材料等的运输过程中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碳排放。有机质转化后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为生物源二氧化碳,不计入范围一,可自愿单独报

2

DB4403/T468—2024

告;

b)范围二:能源消耗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包括:厨余垃圾及“三废”处理工艺过程中外购并消耗

的电力、热、冷等所对应的碳排放;厨余垃圾、产出物、外购能源及材料等的运输过程中外购

并消耗的电力、热、冷等所对应的碳排放。

c)范围三:材料消耗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包括:厨余垃圾及“三废”处理工艺过程中外购并消耗

的水、药剂等所对应的碳排放。

d)碳补偿:厨余垃圾处理后输出的能源化/资源化产物替代市场上类似产品,其生产制造的碳排

放被避免,这部分被避免的碳排放即碳补偿。

注:可产生碳补偿的能源化/资源化产物包括热、电力、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有机肥料、饲料原料、生物碳源

等,项目边界内使用的产物不属于此条。

4.2碳排放源识别

4.2.1范围一

范围一包括以下主要碳排放源:

a)化石燃料燃烧:厨余垃圾及“三废”处理工艺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燃烧;厨余垃圾、产出物、外

购能源及材料等的运输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燃烧;

b)处理工艺过程:厨余垃圾及“三废”处理工艺过程中的有机质经生物、物理或化学转化产生并

逸散到大气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

4.2.2范围二

范围二包括以下主要碳排放源:

a)外购并消耗的电力;

b)外购并消耗的热、冷等。

4.2.3范围三

范围三包括以下主要碳排放源:

a)外购并消耗的水;

b)外购并消耗的药剂等。

4.2.4碳补偿

碳补偿包括以下能源化/资源化产物:

a)输出热、电力等;

b)输出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有机肥料、饲料原料、生物碳源等。

5核算方法

5.1核算原则

5.1.1相关性

选择与项目有关的碳排放源数据和方法。

5.1.2一致性

3

DB4403/T468—2024

碳排放在不同项目的碳排放效应评估中代表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可进行比较。

5.1.3准确性

尽可能减少偏差和不确定性。

5.2核算流程

报告主体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a)识别排放源;

b)收集活动数据;

c)确定排放因子;

d)分别核算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对应的碳排放及碳补偿;

e)汇总报告主体的总碳排放;

f)编制项目碳排放核算报告。

5.3核算内容

5.3.1总碳排放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的总碳排放见公式(1)。

E=Ea+Eb+Ec+Er……(1)

式中:

E——总碳排放(tCO2-eq);

Ea——范围一的碳排放(tCO2-eq);

Eb——范围二的碳排放(tCO2-eq);

Ec——范围三的碳排放(tCO2-eq);

Er——碳补偿(tCO2-eq)。

5.3.2排放源碳排放

排放源的碳排放核算采用排放因子法,见公式(2)。

n

Ei=i=1ADi×EFi×GWPi…………………(2)

式中:

i——排放源编号;

Ei——排放源i的碳排放(tCO2-eq);

ADi——排放源i的活动数据,例如某化石燃料消耗量、厨余垃圾处理量、废水BOD(生化需氧量)

或COD(化学需氧量)、废水TN(总氮)、废渣处理量、外购并消耗的电量、外购并消耗

的热量、某外购并消耗的水量、某外购并消耗的药剂量等;

EFi——排放源i的排放因子,例如某化石燃料的排放因子、厨余垃圾处理过程的直接排放因子、

废水处理过程的直接排放因子、废渣处理过程的直接排放因子、电力排放因子、热力排放

因子、某用水排放因子、某药剂排放因子等,见附录A;

GWPi——排放源i排放气体对应的全球变暖潜势,取值见3.4。

5.3.3碳补偿

碳补偿的核算采用改进的排放因子法,见公式(3)。

n

Er=−j=1BCj×Φj×EFj×GWPj…………………(3)

式中:

4

DB4403/T468—2024

Er——碳补偿(tCO2-eq);

BCj——输出能源化/资源化产物j的量;

Φj——能源化/资源化产物j替代市场上类似产品的系数,见表A.10;

EFj——能源化/资源化产物j所替代产品的排放因子,见表A.10,其中排放因子均按二氧化碳计,

未给出的按其实际情况考虑;

GWPj——能源化/资源化产物j所替代产品的排放气体对应的全球变暖潜势,取值见3.4。

5.3.4生物源二氧化碳

厨余垃圾有机质转化生成的二氧化碳为生物源二氧化碳,不计入总碳排放,但不同厨余垃圾处理项

目的生物源二氧化碳差异较大,其数值可为全面评价不同处理项目的碳排放效应提供参考,项目可自愿

将生物源二氧化碳独立于三个范围之外单独报告。生物源二氧化碳核算采用质量平衡法,见公式(4)。

Ebio=WFW×TOCFW-TOCeffluent-TOCresidue-TOCproduct-TOCgas×44/12×GWPbio……………(4)

式中:

Ebio——总生物源二氧化碳(tCO2-eq);

WFW——处理的厨余垃圾量(t);

TOCFW——单位质量厨余垃圾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t);

TOCeffluent——单位质量厨余垃圾处理后废水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t);

TOCresidue——单位质量厨余垃圾处理后废渣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t);

TOCproduct——单位质量厨余垃圾处理后能源化/资源化产物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t);

TOCgas——单位质量厨余垃圾处理后废气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t);

GWPbio——生物源二氧化碳对应的全球变暖潜势,取值见3.4。

5.4活动数据收集

宜参照表1,按GB17167、HJ636、HJ828,通过测定、记录、计算等方式收集活动数据,优先选

择质量较高的活动数据,活动数据按照数据质量依次递减的顺序分为下列三类:

a)连续测量数据:仪器不间断测量的活动数据;

b)间歇测量数据:仪器间歇工作测量的活动数据;

c)推估数据:非仪器测量的、根据一定方法推估的活动数据。

表1项目碳排放核算汇总表

排放源/产物排放形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备注

范围一

化石燃料燃烧(处理工艺过程)二氧化碳燃料消耗量

化石燃料燃烧(运输过程)二氧化碳燃料消耗量

甲烷厨余处理量

厨余垃圾处理过程

氧化亚氮厨余处理量

甲烷废水BOD或COD

废水处理过程

氧化亚氮废水TN

甲烷废渣处理量

废渣处理过程

氧化亚氮废渣处理量

5

DB4403/T468—2024

表1项目碳排放核算汇总表(续)

排放源/产物排放形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备注

甲烷废气处理量

废气处理过程

氧化亚氮废气处理量

……

范围二

外购电力/外购并消耗的电量

外购热/外购并消耗的热量

……

范围三

外购水/外购并消耗的水量

外购药剂/外购并消耗的药剂量

……

碳补偿

热/对外输出量

电力/对外输出量

生物天然气/对外输出量

生物柴油/对外输出量

有机肥料/对外输出量

饲料原料/对外输出量

生物碳源/对外输出量

……

5.5排放因子确定

宜按GB/T11062、GB384、NY/T2542、GB/T6432、HJ636、HJ828,通过测定、记录、计算等

方式确定排放因子,考虑所选排放因子在核算期内的时效性,优先选择数据质量较高的排放因子。排放

因子按照数据质量依次递减的顺序包括下列三类:

a)测量/物料平衡法获得的排放因子,包括以下两种:

1)根据经过计量检定、校准的仪器测量获得的数据;

2)依据物料平衡法获得的因子,例如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与质量守恒推估的因子。

b)相同工艺/设备的经验系数获得的排放因子:由相同的工艺或设备根据相关经验和证据获得的

因子;

c)附录A中给出的推荐值。

6不确定性分析

6.1主要流程

核算项目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流程:

a)确定单个变量的不确定性;

b)将单个变量的不确定性合并为总不确定性;

c)识别清单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以帮助确定数据收集和质量改进的优先顺序。

6

DB4403/T468—2024

6.2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使用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模型和数据。在降低不确定性时,优先考虑对整个报

告不确定性有重大影响的部分。确定降低不确定性优先顺序的工具包括关键类别分析和评估特定类别的

不确定性对总不确定性的贡献。根据不确定性出现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不确定性:

a)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如使用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来监测,可得到不同阶段的数据,从而可以更加

准确地描述排放源的排放属性;

b)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包括提高测量方法的准确度以及使用一些校准技术;

c)大量收集测量数据:增加样本量可以降低随机取样的误差,填补数据漏缺可以减少偏差和随机

误差,这对测量和调查均适用;

d)消除已知的偏差:确保仪器仪表准确地定位和校准,确保模型或其他估算过程准确且具有代表

性,以及系统性地使用专家判断;

e)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包括提高对项目的处理工艺、排放源和本文件等相关内容的了解,

从而发现和纠正问题。

7数据质量管理

项目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建立碳排放核算和报告的规章制度,包括负责机构和人员、工作流程和内容、工作周期和时间

节点等;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报告主体的碳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

b)建立碳排放源一览表,对排放源的活动数据收集提出相应的要求;

c)对现有监测条件进行评估,制定监测计划并严格执行,定期对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和监测仪表

进行维护管理,并记录存档;提高自身对活动数据及排放因子等参数的监测能力;

d)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