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574.7-2019 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结构设计准则 第7部分:制造与检测

DB34/T 3574.7-2019 Fusion device iron-core system design guidelines - Part 7: Manufacturing and inspection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574.7-2019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12-25
实施日期
2020-01-25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核聚变工程技术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制造与检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原则要求、RAMI要求、安 全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零部件的制造与检测。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所。
起草人:
王万景、雷明准、李强、沈旭、王纪超、穆香红、刘松林、罗广南、万玉洁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7.120.10

F6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574.7—2019

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结构设计准则

第7部分:制造与检测

Structuraldesigncriteriaofferromagneticsystemforfusiondevice

Part7:Manufactureandtest

文稿版次选择

2019-12-25发布2020-01-25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3574.7—2019

前言

《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结构设计准则》分为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总体设计;

——第2部分:包层系统;

——第3部分:偏滤器系统;

——第4部分:管林系统;

——第5部分:3Sm规则;

——第6部分:疲劳寿命评判方法;

——第7部分:制造与检测;

——第8部分:辐射屏蔽。

本部分为第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提出。

本部分由安徽省核聚变工程技术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万景、雷明准、李强、沈旭、王纪超、穆香红、刘松林、罗广南、万玉洁。

I

DB34/T3574.7—2019

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结构设计准则第7部分:制造与检测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制造与检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原则要求、RAMI要求、安

全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零部件的制造与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3标准型弹簧垫圈

GB/T1237紧固件标记方法

GB/T3098.1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5782六角头螺栓

GB/T61701型六角螺母

DB34/T3574.1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结构设计准则第1部分:总体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制造与检测manufactureandtest

通过工艺预研(如:浇铸、爆炸焊、热等静压、高温钎焊和中温胀管热扩散焊接等),利用机械设

备加工生产并经检测(如:无损检测、高热负荷测试、力学性能测试和中子屏蔽测试等)后,得到满足

聚变装置运行要求的合格产品。

4基本要求

4.1合格件包括包层组件、偏滤器组件和管道等在聚变装置中应满足各自的使用功能。

4.2第一壁几何形状应与等离子体位型相匹配。

4.3合格的偏滤器组件经检测后应具备承受高热负荷和中子壁负载的能力;合格的包层和管林组件应

具备承受低热负荷和中子壁负载的能力。

4.4真空室内部件设计制造应考虑等离子体的垂直不稳定性和等离子体破裂所产生的晕电流和涡流所

带来的强大的电磁力。

4.5试件的漏率应满足要求。

4.6试件在出现泄漏等偶然事件时,应有应急措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