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2-1996 Regulation of techniques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erosion—Technique for erosion control of waste land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6453.2-2008 |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453.2-1996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6-06-25
实施日期
1996-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起草人:
段巧甫、刘万铨、戚赉棣、徐传早、鲁胜力、宁堆虎、佟伟力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3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发布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目次

前言

第一篇水土保持造林

范围

引用标准

基本规定

规划

设计

施工

管理

第二篇水土保持种草

范围

引用标准

基本规定

规划

设计

施工

管理

第三篇封育治理

范围

基本规定

封育治理的组织措施

封山育林的技术措施

封坡育草的技术措施

附录不同气候带主要水土保持树种和灌木

附录主要水土保持树种和灌木初植密度

附录不同生态环境主要水土保持草种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前言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个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本标准是包括水土保持造林水土保持种草和封育治理三篇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附录和附录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

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

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巧甫刘万铨戚赉棣徐传早鲁胜力宁堆虎佟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第一篇水土保持造林

范围

本篇规定了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地上采取人工造林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并发展林果生产增加

经济收入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篇适用于全国各地一切有水土流失水蚀的荒地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

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基本规定

本篇所称荒地是指除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用地村庄道路水域以外一切可以利用而尚

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河岸以及村旁路旁宅旁渠旁简称四旁等同时

也包括退耕的陡坡地轮歇地与残林疏林等需经人为干预才能防治水土流失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土

上述各类土地的治理和利用除人工造林外还有人工种草与封育治理应根据各类荒地的不

同立地条件和当地发展生产的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分别采取上述三种不同的治理措施对其中需

采取人工造林治理开发的荒地按本篇的要求执行

采取人工造林对各荒地的治理应同时着眼于开发利用要求能够获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

的效益

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缓解饲料肥料缺乏问题

发展以林果为主导产品的商品经济增加经济收入

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在水土保持范畴内人工造林包括利用荒地建成的各类经济林与果园对有的地方在农地上

进行农林间作或粮果间作的其造林技术要求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不另作规定

荒地治理中需修建小型蓄排工程的参照第一篇中有关各条执行

规划

林种规划

根据不同用途布设林种

水保型经济林含果园在造林面积中应占相当比重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

要财源之一有条件的可规划人均或占人工林地的

水保型薪炭林在农村燃料缺乏的地区应占相当比重根据各地人均年需烧柴数量和

每公顷林木可能提供的烧柴数量确定种植面积

水保型饲料林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饲草不足地区可结合水土保持营造柠条紫穗

槐等灌木饲料林作为补充根据每公顷放牧的载畜量和牲畜发展数量确定放牧林面积

水保型用材林荒坡上水土保持人工造林作为用材林的必须修好蓄水保土的整地工

程以免因用材伐木引起水土流失干旱少雨的水土流失地区用材林主要造在路旁村旁宅旁渠

旁河滩和沟底以及其他水源较好且伐木不致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

根据不同地型部位布设林种

丘陵山地坡面水土保持林根据荒坡所在位置坡面坡度与水土流失特点分别布设

在坡面的上部中部或下部与农地牧地成带状或块状相间在地多人少地方有的整个坡面全部

造林

沟壑水土保持林分沟头沟坡沟底三个部位与沟壑治理措施中的沟头防护谷坊

淤地坝等紧密结合

河道两岸湖泊水库四周渠道沿线等水域附近水土保持林主要用以巩固河岸库岸与

渠道防止塌岸和冲刷渠坡

路旁渠旁村旁宅旁造林在平原区和高原区的塬面一般是道路与渠道结合形成大

片方田路旁渠旁造林应按照农田防护林网的要求进行山区丘陵区村旁宅旁造林应以经

济林为主形成庭院经济

林型规划

纯林

灌木纯林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很差的地方一般用

作薪炭林或饲料林

乔林纯林主要适应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同时其树种生物学特点要求为纯林一

般用作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

混交林

除灌木纯林和乔木纯林外一般水土保持林大多应采用混交林以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病

虫害提高造林效益

混交类型

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

乔木与灌木混交

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混交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混交方式

株间混交适应于瘠薄土地在乔木株间栽种具有保土改土作用的灌木或在每

株灌木间稀疏地栽植一株乔木

行间混交一般乔木与灌木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都适宜采用

带状混交适应于初期生长较慢且两类互有矛盾的树种带的宽度根据树种特点具体

研究确定

块状不规则混交适应于树种间竞争较强烈或地形破碎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方

树种规则

适地适树

小流域内造林考虑适地适树小流域内坡面沟壑等不同地类坡面的上部中部下

部阴坡阳坡等不同位置立地条件不同不仅应布设不同林种在同一林种中还需考虑配置不同

树种

全国范围内造林适地适树的基本要求根据各地气温降雨土质等主要生态因素将

全国粗略划分为七个不同立地条件的气候带各气候带适应的树种见附录提示的附录

优质高产

水保型经济林要求产品适销对路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要求易于运销加

工增值的树种

水保型薪炭林要求萌牙萌蘖力强耐平茬火力旺的树种

水保型饲料林要求耐干旱耐放牧耐平茬同时适口性好的树种

水保型用材林要求材质好价值高速生丰产的树种

在符合上述原则前提下尽量采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不能满足要求的通过试验引进外

地优良树种

苗圃规划

就地就近育苗县乡村或小流域应根据造林的需要在规划范围内分级设置苗圃

就地就近育苗避免从外地远距离购置运苗

苗圃地的位置苗圃地应选土质较好管理方便且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同时要求在规划

范围内大致均匀分布便于使用

苗圃的面积苗圃面积应使其育苗数量能按计划逐年满足规划范围内全部造林的需要

有条件的尽可能在乡村或小流域内部调剂满足必要时可在县的范围内调剂满足一般不要出

选育的树种应根据造林规划的林种和树种尽量配备齐全保证按规划要求全部种植所

需林种树种避免有什么苗栽什么树收不到应有的效益对引进外来的新树种应先经过试验

确认效果良好然后再纳入育苗计划

苗圃管理苗圃的建设和生产应明确专人专职管理按照苗圃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有关制

度严格执行保证育苗任务和质量

其他有关规划

残林疏林低效林小老树等的改造规划

残林疏林根据不同的残疏程度与立地条件分别采取封禁或更新补植的措施进行改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低效林小老树根据不同树种和形成小老树的原因分别采取间伐修枝补修整地工

程松土灌水等措施进行改造如因树种选择不当应以适宜树种更替

林地道路规划

成片林地四周较大面积林地内部都应设置道路一般宽考虑架子车或小型机动车

通行

林地管护规划

为防止人畜破坏与林地火灾应有管护措施管护设备与管护人员的规划

设计

造林密度设计

造林密度的表现形式

以行距株距计在造林施工时直接采用

以单位面积造林株数计用以统计需苗数量和造林成果成活率保存率效益

不同林种树种的造林密度

用材林造林密度一般每公顷株根据树种特点和当地条件每公顷可小到

株大到株

经济林与果园造林密度一般每公顷株根据树种和管理水平每公顷可小

到株大到株

以灌木为主的饲料林和薪炭林一般每公顷丛不同树种可小到每公顷

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密度

我国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地区的造林密度可比北方水热条件较差地区大些

同一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地类的造林密度可比立地条件较差地类大些

同样立地条件计划间伐的造林密度比不计划间伐的大些

农林间作粮果间作等的造林密为了不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林应采取特小的密度每公

顷株或株

附录提示的附录列出若干水土保持主要树种的初植密度供各地设计中参考由于全

国各地立地条件差异很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对每一地区每一地类的造林密度都应在具体分

析立地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设计确定

整地工程设计

基本要求

水土保持造林一般都应采取整地工程以保水保土促进树木正常生长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种应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

整地工程防御标准按年一遇最大雨量设计根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

别采用不同的暴雨频率和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

除河滩湖滨等平缓地面外凡有以上坡度的荒地一律不应采取全垦造林

带状整地工程

适应于地形比较完整土层较厚的坡面整地工程基本上顺等高线在坡面上连续布设

水平阶适用于的陡坡阶面宽具有反坡也称反坡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田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以设计的造林行距为准要求在暴雨中各台水平阶间斜坡径流在阶

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反坡坡度或阶边设埂或调整阶间距离树苗

植于距阶边约阶宽处

水平沟适用于的陡坡沟口上宽沟底宽沟深

沟由半挖半填作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外侧作埂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根据设计的造

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径流情况确定上下两沟的间距和沟的具体尺寸

窄梯田主要用于果树或其他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经济树一般在坡度较缓土层

较厚的地方田面宽田边蓄水埂高顶宽根据设计的果树行距确定上下两

台梯田的间距田面修平后需将挖方部分用畜力耕翻左右在田面中部挖树穴种植果树

水平犁沟适用于地块较大的缓坡用机械或畜力沿等高线上下结合翻土

作成水平犁沟深上口宽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确定犁沟间距树苗植于

沟底中部

穴状整地工程

主要适用于地形破碎土层较薄不能采取带状整地工程的地方

鱼鳞坑每坑平面呈半圆形长径短径坑深坑内

取土在下沿作成弧状土埂高中部较高两端较低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

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根据设计造林的行距和株距确定坑的行距和穴距树苗

栽植在坑内距下沿位置坑的两端开挖宽深各约倒八字形的截水沟

大型果树坑在土层极薄的土石山区或丘陵区种植果树时需在坡面开挖大型果树坑

深圆形直径方形各边长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将附近表土

填入坑内坑的排列形式和行距坑距可参照要求执行

施工

施工时间

整地工程修筑时间

一般应尽可能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有利于容蓄雨雪促进生土

熟化易风蚀的沙地应随整地随造林

秋冬造林最迟应在当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迟应在前一年秋季整地

造林季节

春季造林春季一般应在苗木萌动前造林我国北方应在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

度时抓紧造林

雨季造林应尽量在雨季开始后的前半期造林保证新栽或直播的幼苗在当年有两个

月以上的生长期以利安全越冬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结合天气预报尽量在连阴天墒情好时造林

秋冬造林秋季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和土地封冻前抓紧造林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

季造林大粒种子带硬壳种子和休眠期较长的种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

施工质量要求

整地工程施工质量要求

各项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变以保证能容蓄设计的

暴雨径流

各项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必须分层夯实或踩实干容重达以上保证蓄水后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不坍塌或穿洞

各类带状整地工程施工前应用手水准测量定线修成后每修一小土土当高

左右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苗木质量要求

起苗前必须提出选用苗木的规格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起壮苗好苗防止弱苗劣

苗病苗等混入

苗木出土前应浇水起苗后分级包装运送整个过程需注意根部保湿防止受

冻和遭受风吹日晒

起苗后应尽快栽植做到随起随栽如因故不能及时栽植应采取假植措施做到疏排

深埋踩实适量浇水如假植时间较长或大苗长途运送栽植前应将根系短期浸水复壮

外地远距离大范围调运苗木应经过植物检疫

栽植前应对树苗进行挑选用于造林的树苗必须发育良好根系完整基茎粗壮顶芽

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同一地块内栽植的树苗要求苗龄和苗木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植苗造林质量要求

在带状整地工程内按照设计的株距挖好植树坑一般坑径

定制服务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