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542-2019 就业质量评估规范

DB32/T 3542-2019 Job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江苏省地方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3542-2019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7-11
实施日期
2019-08-01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就业质量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估框架、评估内容、评估指标数据来源、评估分析方法、就业质量指标分析结果、评估结果分级、评估结果应用。本标准适用于对就业质量的评估分析。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南京大学、无锡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中心
起草人:
顾学年、杨朝晖、耿修林、尤琛、董泽飞、范日华、黄涵数、刘洁、李佳、张芝梅
出版信息:
页数:32页 | 字数:5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3.080

A12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542-2019

就业质量评估规范

Employmentqualityassessmentspecification

2019-2-28发布2019-3-30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3542-2019

目  次

前言...................................................................................................................................................................III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2.1就业质量.................................................................................................................................................1

2.2宏观指标.................................................................................................................................................1

2.3就业公平.................................................................................................................................................1

2.4就业能力.................................................................................................................................................1

2.5社会保障.................................................................................................................................................1

2.6职业安全.................................................................................................................................................1

2.7劳动产出.................................................................................................................................................2

3基本原则.........................................................................................................................................................2

3.1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相结合.................................................................................................................2

3.2微观指标和宏观指标相结合.................................................................................................................2

3.3有效性和可获得性相结合.....................................................................................................................2

3.4层次性和完整性相结合.........................................................................................................................2

4评估框架.........................................................................................................................................................2

5评估内容.........................................................................................................................................................3

5.1就业机会.................................................................................................................................................3

5.2劳动报酬.................................................................................................................................................3

5.3就业公平.................................................................................................................................................3

5.4就业能力.................................................................................................................................................3

5.5社会保障.................................................................................................................................................3

5.6劳动关系.................................................................................................................................................4

5.7职业安全.................................................................................................................................................4

5.8劳动产出.................................................................................................................................................4

6评估指标数据来源.........................................................................................................................................4

6.1宏观指标数据来源.................................................................................................................................4

6.2用人单位数据来源.................................................................................................................................4

6.3劳动者个人数据来源.............................................................................................................................4

7评估分析方法.................................................................................................................................................4

7.1宏观指标数据处理.................................................................................................................................4

7.2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测项的评估....................................................................................................6

7.3汇总整体评估结果.................................................................................................................................6

8就业质量指标分析结果.................................................................................................................................6

I

DB32/T3542-2019

8.1宏观指标分析.........................................................................................................................................6

8.2用人单位测项分析.................................................................................................................................6

8.3劳动者个人测项分析.............................................................................................................................6

9评估结果分级.................................................................................................................................................7

10评估结果应用...............................................................................................................................................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就业质量评估宏观指标表.......................................................................................8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用人单位就业质量主客观评估测项.....................................................................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劳动者个人就业质量主客观评价测项.................................................................11

附录D(资料性附录)就业质量评估调查用人单位问卷.........................................................................12

附录E(资料性附录)用人单位样本构成.................................................................................................14

附录F(资料性附录)就业质量评估调查劳动者问卷.............................................................................15

附录G(资料性附录)劳动者样本构成......................................................................................................17

附录H(规范性附录)就业质量评估宏观指标的正逆说明.....................................................................18

附录I(资料性附录)就业质量评估权重设置表.....................................................................................20

II

DB32/T3542-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南京大学、无锡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学年、杨朝晖、耿修林、尤琛、董泽飞、范日华、黄涵数、刘洁、李佳、张

芝梅。

本标准批准单位: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I

DB32/T3542-2019

就业质量评估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就业质量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估框架、评估内容、评估指标数据来源、

评估分析方法、就业质量指标分析结果、评估结果分级、评估结果应用。

本标准适用于对就业质量的评估分析。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就业质量employmentquality

反映就业的数量、结构、层次和性质,以及就业的公平性、安全性、稳定性。

2.2

宏观指标macroindicator

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

2.3

就业公平employmentopportunityequality

保障公民获得平等的劳动权利和公平的就业机会。

2.4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劳动者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能力。

2.5

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

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的物质帮助。

2.6

职业安全occupationsafety

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

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1

DB32/T3542-2019

2.7

劳动产出laboroutput

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

3基本原则

3.1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相结合

就业质量应评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就业状况的主观满意程度,还应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

水平和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客观需求。

3.2微观指标和宏观指标相结合

评估指标应关注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的微观指标,还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相结

合。

3.3有效性和可获得性相结合

评估方法应科学合理,能精准表达就业质量的变化,并应充分考虑指标数据具有连续稳定的可获得

性。

3.4层次性和完整性相结合

评估结果应具有层次性,使各个评估维度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完整地反映就业质量变化趋势。

4评估框架

就业质量评估框架设计为“三个层面”和“八个维度”(见图1)。

a)“三个层面”分别是:

——宏观指标测评,该层面是整个就业质量评估规范的核心对象,在整体综合评估中占据着主体地

位;

——用人单位测评,主要是样本监测单位的自我主客观评价;

——劳动者个人测评,主要是劳动者本人的自身感受。

b)“八个维度”分别是:就业机会、劳动报酬、就业公平、就业能力、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职

业安全、劳动产出。

2

DB32/T3542-2019

图1就业质量评估框架图

5评估内容

5.1就业机会

5.1.1宏观测评指标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调查失业率(正式发布后使用);从

业人数增长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数增长率(‰);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占比;

市场求人倍率;自主创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

5.1.2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就业机会的感受。

5.2劳动报酬

5.2.1宏观测评指标为:城镇非私营和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例;私

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制造业平均工资、住宿和餐饮业平均工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

增长率;行业工资差距。

5.2.2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劳动者个人工资增长、企业工资增长。

5.3就业公平

5.3.1宏观测评指标为:女性就业比例;就业人员平均年龄;城镇残疾人未就业比例;就业困难人员

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少数民族就业人员占比;当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增长率。

5.3.2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对劳动者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是否遇到就业歧视的评价,以

及用人单位对招聘的人员是否满意问题的回答。

5.4就业能力

5.4.1宏观测评指标为:取得专业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每万人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和高技能人才数。

5.4.2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职业培训时间、培训次数、培训效果。

5.5社会保障

3

DB32/T3542-2019

5.5.1宏观测评指标为:用人单位养老保险缴费人员与灵活就业缴费人员的比例;城乡基本社会保险

覆盖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均支出增长率;人均月失业金标准增长率;工伤保险待遇人均增长率;生

育保险待遇人均增长率。

5.5.2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是否参加社会保险、享受过哪些就

业创业扶持政策,以及为劳动者缴纳哪些社会保险。

5.6劳动关系

5.6.1宏观测评指标为:劳动合同签订率;签订2年以上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人数与签订2年以下

劳动合同期限人数的比例;年度劳动者举报投诉立案件数增长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率;企业工资集体

协商建制率;劳务派遣用工比例。

5.6.2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劳动者到本单位工作的时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情况;

离职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离职员工在本单位平均工作月数,以及单位安排加班等。

5.7职业安全

5.7.1宏观测指标评为: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发生率。

5.7.2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落实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情

况,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护措施及教育。

5.8劳动产出

5.8.1宏观测评指标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第三产业全员劳

动生产率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5.8.2用人单位测评指标为:企业效益;企业劳动生产率。

注:就业质量评估宏观指标表见附录A、用人单位就业质量主客观评估测项见附录B、劳动者个人就业质量主客观评

价测项见附录C。

6评估指标数据来源

6.1宏观指标数据来源

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统计数据(见附录A)。

6.2用人单位数据来源

来自于用人单位问卷(见附录D)的样本调查结果,样本调查应覆盖评估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

的用人单位,并保证调查用人单位数不低于地区用人单位总数的2‰,用人单位样本构成可参考附录E

进行。

6.3劳动者个人数据来源

来自于劳动者问卷(见附录F)的样本调查结果,样本人员的数量应不低于评估地区就业人员总数

的2‰,劳动者样本构成可参考附录G进行。

7评估分析方法

7.1宏观指标数据处理

4

DB32/T3542-2019

7.1.1同向化处理

对附录A列示的部分“宏观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

a)因部分“宏观指标”的评价方向不同,所以在进行对比分析之前,应对部分指标进行反映方向

的调整;

b)对纯逆向指标,应做同向(正向)化的处理,正向化的做法是直接进行倒数变换。涉及的正向

化处理的这类逆指标,主要有: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调查失业率,行业工

资差距,城镇残疾人未就业比例,年度劳动者举报投诉立案件数增长率,劳务派遣用工比例,

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发生率(‰),等;

c)对部分中性指标,由于存在“目标值”,采用如下的变换处理1/(指标实际值-该指标的目标

值)。这类指标主要是:市场求人倍率,城镇非私营和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

与GDP增长率比、就业人员平均就业年龄、用人单位养老保险缴费人员与灵活就业缴费人员的

比例等;

d)逆指标、中性指标具体处理的对象详见附录H。

7.1.2指标合成过程中的赋权

在评估层面间以及各个评估层面内各个维度之间实施指标综合时,应使用相应的权重,主要是:

a)每个维度中的各项指标的权重,服务于处理某个维度中各项指标的综合问题;

b)各个维度的权重,在获得三个评估层面的综合值时,应对每个评估层面的各个维度事先赋权,

“宏观”指标和用人单位的分析维度相同,对这两个层面维度的测评汇总时赋予了不同的权重,

但劳动者个体没有劳动产出测项,对这一层面各个维度的综合只在7个维度中赋予权重;

c)各个层面的权重,确定目的是获取“宏观”指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整体综合值。具体

权重设置可参考附录I进行,本规范设定“宏观”指标权重宜为0.70,用人单位权重宜为0.20,

劳动者个人权重宜为0.10。

7.1.3综合分值的核算过程

就业质量评估指标由“八个维度”和“三个层面”(宏观指标、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共同组成,

每个维度分别设置了一系列分析指标,为了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本规范采用了层层加权的综合处理办法。

具体过程是:

a)对评估指标的反映方向实施同向化变换;

b)在a)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变换。xj表示指标j的观察值,x为指标j历年的

均值,sj为标准差。本规范采用的标准化变换的计算方法是:

xx

j(1)

xj4060.......................................................................

sj

c)将各项评估指标的标准化值转换成60~100分值。由式(1)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正数也有负

数,正数中有可能出现大于100分的情况。为了兼顾人们的认识习惯,本规范将各项评估指标

的最低分值、最高分值分别限定在60和100。x表示指标j的标准化值,max表示x中

jxjj

的最大值,min表示x中的最小值,sx为60-100的分值。采用的转换公式为:

xjjj

5

DB32/T3542-2019

100-60

sxjxjminx60..............................................(2)

maxminj

xjxj

d)按维度对该维度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加权综合。这一步是分别各个维度,对其中的评价指标实施

加权综合;

e)区分评价层面,对每个层面进行加权综合;

f)对“宏观”层面、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的综合值再进行加权综合,最终得到整体综合测评结

果。

7.1.4结果显示

对各个维度评估指标用表式、折线图、样条图和迷你折线图,展示对比分析结果。

7.2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测项的评估

将“调查资料”中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填答资料的测项实行累积占比评分,通过加权处理,分

别得出各维度和整体综合评估值。

7.3汇总整体评估结果

将“宏观指标”、“调查资料”评估指标的动态对比结果,进行综合值展示。

8就业质量指标分析结果

8.1宏观指标分析

8.1.1宏观指标分维度及单项指标分析

宏观指标的八个分维度中的各项指标分别按式(1)和式(2)进行变换,并对该维度内的各项评估

指标加权综合得到其综合值,并展示其动态变化。

8.1.2宏观指标各维度动态比较及整体综合分析

对8.1.1所得到的“宏观”指标各维度历年的综合值,通过表式、统计图形与计算特征数字,显示

“宏观”指标各个维度之间差异及动态波动。在8.1.1所得到的“宏观”指标各维度历年综合值的基础

上,采用加权办法,获得每个年份“宏观”对象评估的总体综合值,并进行相应的动态对比分析和图表

展示。

8.2用人单位测项分析

8.2.1用人单位分维度及各测项对比分析

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资料,对其八个分维度的测项实行累积占比评分,在此基础上再对该维度中的

各个测项采用加权平均,得到该维度的综合值,最后用表式、图像、计算动态对比统计量加以显示。

8.2.2用人单位各维度及整体综合对比分析

根据8.2.1所得到的结果,对用人单位在就业质量各个维度的综合值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通

过加权处理,获得用人单位对就业质量的整体综合值,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判。

8.3劳动者个人测项分析

6

DB32/T3542-2019

8.3.1劳动者个人分维度及各测项对比分析

根据劳动者个人的调查资料,对其七个分维度的测项实行累积占比评分,在此基础上再对该维度中

的各个测项采用加权平均,得到该维度的综合值,最后用表式、图像、计算动态对比统计量加以显示。

8.3.2劳动者个人各维度及整体综合对比分析

根据8.3.1所得到的结果,对劳动者在就业质量七个维度的综合值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通过

加权处理,获得劳动者个人对就业质量的整体综合值,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判。

9评估结果分级

根据“宏观指标测评”、“用人单位测评”和“劳动者个人测评”的综合值得分结果,对地区总体

就业质量好坏进行分级评价。60~70分的,就业质量为较差,71~80分的,就业质量为一般,81~90

分的,就业质量为良好,91~100分的,就业质量为好。

10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就业质量评估指标规范所设定的指标内容和分析方法,按照“三个层面”和“八个维度”对

年度“宏观指标数据”和“调查资料”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分析,然后根据具体指标分值以及变化趋势,

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综合性的意见建议,从而为提升地区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7

DB32/T3542-2019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就业质量评估宏观指标表

表A.1就业质量评估宏观指标表

维度指标

指标内容计算方法数据来源

名称序号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占从业人员的年度领取失业保险金总人数/年末从业人

1人社部门

比例(‰)员总数×1000

2调查失业率(正式发布后使用)就业人数/适龄劳动人口×100统计部门

(年末从业人数-上年年末从业人数)/上

3从业人数增长率(‰)统计部门

年末从业人数×1000

(年末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数-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数增上年年末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

4市场监管部门

就业长率(‰)数)/上年末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

机会人数×1000

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就业总人数

5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统计部门

×100

6市场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人社部门

7自主创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自主创业人数/从业人数×1000人社部门

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投入占一般公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投入/一般公共预算

8统计部门

共预算支出比例支出

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

9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