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167-2003 传染性囊病诊断技术

GB/T 19167-2003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9167-2020 |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9167-2003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3-06-02
实施日期
2003-11-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归口单位
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起草人:
刘有昌、刘爵、周蛟、姚炜光、张方亮、贺荣莲、吴健敏、兰美益、黄红梅、蒋冬福、韦志锋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1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167-2003

传染性囊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techniquesforinfectiousbursaldisease

2003-06-02发布2003-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19167-2003

.告J山~J~

NUJ青

传染性囊病I(BD)又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腔上囊炎、甘布罗病,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

毒属的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疫病。

本标准参考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OrganizationforAnimalHealth英(),OfficeInternational

desEpizooties法(),OIE]的《哺乳动物、禽、蜜蜂A和B类疾病诊断试验和疫苗标准手册》所推荐的

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负责起草,由广西兽医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有昌、刘爵、周蛟、姚炜光、张方亮、贺荣莲、吴健敏、兰美益、黄红梅、蒋冬福、

韦志锋。

GB/T19167-2003

传染性囊病诊断技术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传染性囊病病毒的病原分离、抗原的检测和检测特异性抗体的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

验、病毒血清微量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传染性囊病的诊断与检疫。

2病毒的分离及其鉴定

2.1材料准备

灭菌组织研磨器、离心机、37℃温箱、孵化器、灭菌吸管、橡胶吸头、灭菌小瓶、灭菌6“针头、灭菌注

射器、石蜡。

2.2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采集具有病变的新鲜法氏囊,用加有抗生素(3(000IU/mL青霉素和3000pLg/mL链霉素)的胰蛋

白酶磷酸缓冲液或生理盐水制成20%的组织匀浆液,在37℃作用30min-60min,l500r/min离心

20min,收集上清液。经菌检培养为阴性后作为接种材料。

2.3鸡胚接种

2.3.1接种

将收集的上清液以每只0.2mL的量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日龄~11日龄无传染性囊病母源抗体鸡

胚或SPF鸡胚无(特定病原体鸡胚),接种后用石蜡封住接种孔。370C孵育,每天照蛋检查,弃去24h内

死亡的鸡胚。

2.3.2鸡胚剖检结果判定

2.3.2.1标准IBDV分离物接种后判定:标准的IBDV分离物接种鸡胚后3d^-5d可致鸡胚死亡。死

亡鸡胚充血,在羽毛囊、趾关节和大脑有血斑性出血。肝脏多可见坏死,也可见色淡似熟肉样。

2.3.2.2IBDV变异株分离物接种后判定:IBDV变异株经绒毛尿囊膜接种鸡胚,一般不致死鸡胚,接

种后5d-6d剖检,可见鸡胚大脑和腹部皮下水肿、发育迟缓、呈灰白色或奶油色,肝脏常有胆汁着色

或坏死,脾脏通常肿大2倍一3倍,但颜色无明显变化。

2.4易感雏鸡接种试验

2.4.1接种

取2.2述及的病料上清液0.5mL,经点眼、口服感染5只14日龄~21日龄无IBDV母源抗体鸡或

SPF鸡。同时设健康对照组。接种3d后将鸡剖杀,检查法氏囊及脾脏。

2.4.2剖检接种结果

2.4.2.1标准IBDV接种结果:接种后偶见鸡死亡,剖检可见接种鸡法氏囊水肿、色黄,有时可见出血。

脾脏有时可见轻度肿大,表面有灰色点状病变。健康鸡则正常。

2.4.2.2IBDV变异株接种结果:接种后不出现死亡,3d剖检可见法氏囊萎缩、质度硬,脾脏可见肿大

1倍~2倍。健康鸡则正常。

2.5IBD病毒的鉴定

2.5.1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ID)试验

用已知的特异性的鸡传染性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