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271-2014 云杉小卷蛾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DB63/T 1271-2014 Th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pruce Mole Moth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1271-2014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3-03
实施日期
2014-03-15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青海省林业厅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云杉小卷蛾虫情监测、预测预报、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防控对策、防治技术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等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本规范适用于对云杉小卷蛾的监测和综合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西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起草人:
于春梅、刘瑞、钱晓澍、张京峰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备案号:41688-2014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271—2014

云杉小卷蛾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2014-03-03发布2014-03-15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271—2014

前言

本规范的编写符合GB/T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规范由青海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西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于春梅、刘瑞、钱晓澍、张京峰。

I

DB63/T1271—2014

云杉小卷蛾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云杉小卷蛾虫情监测、预测预报、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防控对策、防治技

术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等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对云杉小卷蛾的监测和综合防治。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云杉小卷蛾

云杉小卷蛾NeobarbansolivaceaLiuetNag属鳞翅目、卷蛾科、新艳小卷蛾属。为害青海云杉枝

梢。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形态特征见附录A。

2.2

标准地

为调查云杉小卷蛾发生程度,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

2.3

标准株

标准地内选取用作系统观察的样树。

2.4

白斑病

有虫株率(%)

有虫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

2.5

枝梢被害率

当年生被害枝梢数占调查枝梢总数的百分率。

2.6

始盛期

1

DB63/T1271—2014

将害虫种群内所有个体进入某一虫态或虫龄期的发育进度百分率达到16%的时期。

2.7

盛发期

将害虫种群内所有个体进入某一虫态或虫龄期的发育进度百分率达50%左右的时期。

2.8

云杉顶芽膨大期

云杉顶芽的鳞片开裂反卷,出现黄褐色线缝。

2.9

云杉顶芽展叶期

云杉幼叶从叶鞘开始出现的时期。

2.10

期距

云杉小卷蛾各虫态之间的生长历期,其时间间距的天数。

2.11

监控区

有云杉小卷蛾发生但不形成对林木危害的区域或以前有发生但防治后未发生的区域。

3虫情监测调查

3.1线路踏查

每年3月—4月、7月—9月,在寄主树种(云杉)发生区,主要沿林道、土路、公路、铁路等路线进

行踏查,调查发生范围、发生面积等。踏查时观察云杉越冬顶芽是否有膨大,虫粪。当年新梢枯死,变

黄、枯萎下垂。调查结果填入云杉小卷蛾踏查记录表,记录表内容参见附录B。

3.2详查

踏查中发现有害虫发生时,设置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标准地面积0.2公顷至0.4公顷(根据寄主数

量而定,标准地内寄主数量不少于50株),进行危害程度调查。调查结果填入云杉小卷蛾详查记录表,

记录表内容参见附录C。

以被害株率、单株枝梢被害率为统计单位,将云杉小卷蛾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级标准详见表1。

表1云杉小卷蛾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危害程度

项目

轻度中度重度成灾

有虫株率10%以下11%—25%25%以上50%以上

单株枝梢被害率5%-10%11%-20%21%以上30%以上

2

DB63/T1271—2014

3.3系统调查

3.3.1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在中度以上发生区域,在云杉小卷蛾发生的林地内每13公顷设置1-2块固定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

积0.07公顷至0.2公顷,标准地至少要有100株以上寄主植物,用界桩做标记,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或五

点式选择10-20株树木做为标准树,做好标记,进行发生危害程度调查。

3.3.2调查方法

4月初,在样株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调查视线范围内的蛹,调查数量不少于30-50头。观察蛹的颜色,

对蛹的形态、颜色进行记录,并对蛹期羽化率进行记录,统计成虫出现的始盛期、盛发期、盛未期、蛹

被寄生率与死亡情况。

4月底至5月底,在样株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调查新生枝梢上幼虫出现的始盛期、盛发期、盛未期、

寄生率与幼虫死亡情况,枝梢被取食情况,调查数量不少于30-50头。调查内容参见附录D。

4预测预报

4.1物候预测

根据各虫态出现期与云杉的顶芽膨大、展叶物候征兆相同步的原则进行预测。

云杉顶芽膨大期与成虫羽化期相一致。幼虫孵化十分集中,与云杉顶芽展叶期相一致。云杉顶芽形

成期与化蛹期一致。

4.2发生期预测

应用期距法对云杉小卷蛾发生期进行预测。云杉小卷蛾各虫态间的期距详见表2。

表2云杉小卷蛾各虫态间的期距及标准差

期距及标准差

发生期

越冬蛹至翌年成虫成虫产卵至幼虫幼虫至蛹

始见期270d+-2d20d50d

始盛期272d+-2d22d65d

盛发期275d+-2d24d68d

盛未期282d+-2d26d71d

注1:成虫盛期=化蛹盛发期+越冬蛹至成虫的期距+标准差=翌年7月15日+275+2.0=次年4月20-22日。

注2:幼虫盛发期=成虫盛发期+成虫至幼虫的期距+标准差=4月20日+20+2.0=5月10-12日。

注3:蛹的分级:以颜色的变化加以区分。初期蛹体灰白色,中期蛹体黄褐色,后期蛹体黑褐色。

4.3发生量预测

按照公式计算:

3

DB63/T1271—2014

f

he1...............................(1)

fm

式中:

P—下一代虫口数量;

h—现有虫口密度;

e—雌虫产卵量;

f—雌虫数;

m—死亡率;

(1-M)—存活率,等于(1-a)、(1-b)、(1-c)、(1-d),a、b、c、d分别为卵、幼虫、蛹、成

虫的死亡率。

5防控要求

5.1中度及重度发生区

以药剂防治措施为主,可辅以物理措施。

5.2轻度发生区

主要以物理措施为主,可辅以药剂防治措施。

5.3监控区

以监测为主。

6防治技术

6.1检疫措施

严格按《植物检疫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6.2物理措施

人工剪除虫瘿:3月至4月上旬,修剪带虫顶芽,集中烧毁;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人工剪除因云杉

小卷蛾幼虫取食受害后枯萎下垂的新梢。

6.3药剂防治

4月20日至30日成虫期,5月12日至30日幼虫期,为药剂防治云杉小卷蛾的最佳时期。方法为常量喷

雾、喷粉、喷烟。最佳防治药剂及用量详见附录F。

7防治效果检查

7.1检查内容

以死亡率、虫口减退率来表示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检查表见附录E。

7.2检查时间

4

DB63/T1271—2014

效果检查在防治后1天、2天、3天后检查。

7.3检查方法

7.3.1防前防后调查

在计划防治的林地设置标准地,按4.2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内随机选择20株作为标准株标记编号,

分别在防治前和防治后统计标准株上的虫口数量、害虫自然死亡数,计算死亡率和虫口减退率。

7.3.2对照区调查

在未进行防治的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发生情况接近的林分设立对照区,在对照区调查虫口密度和害

虫自然死亡数,计算死亡率和虫减退率。

7.3.3死亡率、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的计算公式

100%...................................(2)

式中:

M—死亡率;

E—死亡数;

Z—调查总数;

N—自然死亡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