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635-2020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
DB23/T 2635-2020 DB23/T 2635-2020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arrying capacity and suitabilit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boundaries and land spa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40
A7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2635—2020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
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evaluatingresources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and
territorialdevelopmentsuitabilityofHeilongjiangprovince
2020-06-08发布2020-07-07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2635—2020
目 次
前 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目标...........................................................................................................................................................1
5评价原则...........................................................................................................................................................2
6技术流程...........................................................................................................................................................2
6.1数据准备...................................................................................................................................................3
6.1.1定位基准...........................................................................................................................................3
6.1.2确定评价单元与计算精度...............................................................................................................3
6.1.3数据收集...........................................................................................................................................3
6.2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3
6.3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4
6.4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4
6.5承载规模评价...........................................................................................................................................4
6.6综合分析...................................................................................................................................................4
6.6.1资源环境禀赋分析...........................................................................................................................4
6.6.2问题和风险识别...............................................................................................................................4
6.6.3潜力分析...........................................................................................................................................5
6.6.4情景分析...........................................................................................................................................5
7成果提交...........................................................................................................................................................5
附录A(资料性附录)数据收集清单...........................................................................................................6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9
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16
附录D(规范性附录)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22
附录E(规范性附录)承载规模评价方法.................................................................................................34
参考文献.............................................................................................................................................................38
I
DB23/T2635—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占荣、罗研、李晶晶、刘武超、何畅、康光清、李昭彤
III
DB23/T2635—2020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评
价原则、技术流程和成果提交。
本规程适用于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
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986农业气候影响评价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HY/T0273-2019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第1部分:风暴潮
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DD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基于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
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
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4评价目标
1
DB23/T2635—2020
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
生态极敏感空间,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为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倒逼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
发展新路子。
5评价原则
评价以坚守底线思维、科学客观、因地制宜、简便实用为原则。
——底线思维。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从生态保护、农业生
产、城镇建设等功能维度,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以习近
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优先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生态极敏感区域基础上,综合分析农业
生产、城镇建设的合理规模和适宜等级。
——问题导向。充分考虑全域国土空间水、土地、气候、生态、环境、灾害等资源环境要素,定性
定量相结合,客观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禀赋条件,识别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中的问题和风险,有针对性
地对提出意见建议。
——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区域、尺度间差异,合理确定评价内容和技术方法。省级评价强化资源环
境底线约束,市县评价侧重开发适宜性。下级评价要充分运用上级评价成果,宜结合本地实际和地域特
色,开展有针对性的补充和深化评价。
——简单实用。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抓住本质和关键,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指标,选择合理方法
工具,精简结果表达。紧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操作导向,确保评价成果科学、权威、好用、
适用。
6技术流程
评价技术流程见图1。
2
DB23/T2635—2020
图1评价技术流程图
6.1数据准备
6.1.1定位基准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斯-克吕格投影,1985国家高程基准。
6.1.2确定评价单元与计算精度
省级层面,单项评价应根据要素特征确定区域、流域、栅格等评价单元。计算精度应采用50m×50m
栅格。
市县层面,单项评价宜在省级评价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评价单元。宜优先使用矢量数据,使用的栅格
数据应采用30m×30m栅格或更高精度。
宜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计算可承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
6.1.3数据收集
应保证数据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覆盖性,包括基础地理、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
灾害、气候气象等(参见附录A)。
若缺乏优于省级精度数据,市县可不进行相应要素评价。
6.2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集成得到生态保护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
重要、一般重要三个等级(参见附录B)。
3
DB23/T2635—2020
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重要,或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等生态敏感性越高,且生态系统完整性越好、生态廊道连通性越好,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越高。
省级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初判结果应与全国结果进行衔接,确保极重要区域涵盖全国生态安全格局
相应范围。市县层面,直接使用省级结果,并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地方实际进行边界校核和局部修正。
同时,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区域,可根据市县对高品质生态空间的需求,针对自然景观、生态网络
布局等开展适当的补充评价。
6.3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在生态保护极重要以外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生
态等单项评价,集成得到农业生产适宜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三个等级(参见附录C)。
地势越平坦,水资源丰度越高,光热越充足,土壤环境容量越高,气象灾害风险越低,且地块规模
和连片程度越高,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越高。
市县层面,应根据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农业生产相关功能的分区要求,补充相应评价内容,进一
步细化评价单元、提高评价精度。若省级评价内容和精度可满足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宜直接
在省级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综合分析。
6.4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在生态保护极重要以外区域,开展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区
位优势度等单项评价,集成得到城镇建设适宜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三个等级(参见附录
D)。
地势越低平,水资源越丰富,水气环境容量越高,人居环境条件越好,自然灾害风险越低,且地块
规模和集中程度越高,地理及交通区位条件越好,城镇建设适宜性等级越高。
市县层面,可提高评价精度,确定城镇建设不适宜区范围和边界。宜根据需要增加区位、人口、经
济、社会等要素识别适宜城镇建设区域。
6.5承载规模评价
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应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为约束,缺水地区重点考虑水平衡,
分别评价各评价单元可承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参见附录E)。有条件地区宜结合环境质
量目标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等因素,补充评价环境容量约束下可承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
大规模。按照短板原理,宜取各约束条件下最小值作为可承载的最大规模。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在技
术进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情况下,评价相应可承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最大规模。
省级评价以市级行政区为单元评价承载规模,市级评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评价承载规模,宜根据
需要细化评价单元。
6.6综合分析
6.6.1资源环境禀赋分析
分析土地、水、能源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特征及变化
趋势,结合气候、生态、环境、灾害等要素特点,应选取省域平均情况或其他对标地区作为参考,总结
资源环境比较优势和限制因素。
6.6.2问题和风险识别
4
DB23/T2635—2020
将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对比,识别以下空间
冲突: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现状耕地、园地、人工商业林、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现状耕地、永
久基本农田在农业生产不适宜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现状城镇用地在城镇建设不
适宜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的空间分布和规模;农村居民点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和规模。
依据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现状的规模、结构、布局、质量、效率、效益及动态变
化趋势,判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识别因生产生活利用方式不合理、资源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引起
的水平衡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污染、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预判未来变化趋势和存在风险。
6.6.3潜力分析
根据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农业生产适宜区,有必要的结合一般适宜区,分析土地利用现状
结构,形成农业生产空间潜力分析图。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经济可行的原则,结合可承载农业生
产的最大规模,分析可开发为耕地的潜力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及现状耕地质量的提升潜力。
根据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城镇建设适宜区,有必要的结合一般适宜区,分析土地利用现状
结构,形成城镇建设空间潜力分析图。综合城镇发展阶段、定位、性质、发展目标和相关管理要求,结
合可承载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分析可用于城镇建设的潜力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及现状城镇空间优化方
向。
6.6.4情景分析
有条件地区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同情景,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系统、自然灾
害、能源资源等的影响,研判变化趋势和重大风险,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应对策略。
分析技术进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同影响,提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升的路径及具体措施。
模拟重大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变化等不同情景,分别给出并比对相应的评价结果。
7成果提交
评价结果经主管部门检验通过后,应提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列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系列图、数据库及评价报告。
5
DB23/T2635—202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数据收集清单
A.1数据收集清单
数据收集清单见表A.1。
表A.1数据收集清单
类型名称精度要求来源
省/市/县行政区划—
基础地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优于或等于1:1万
自然资源部门
理类数字高程模型(DEM)优于或等于1:25万
遥感影像优于2m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年度变更数据(三调成果形成之
优于或等于1:1万
前使用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2018年年度变更成果)自然资源部门
土地资
农用地质量分等万
源类1:1
省市土壤数据库(含不同土壤粒径百分比,土壤有机质含量
/优于等于万农业部门
百分比)1:100
第二、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省/市近五年水资源公报-
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部门
水资源四级或五级水资源流域分区图及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类
省/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多年平均地下水超采量(分深层和浅层
超采量)-自然资源部门、水
利部门
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含矿化度)-
大气环境容量标准数据及其分级结果5km×5km
与控制单元或流域分
各控制单元或流域分区水质目标
区一致
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类省市县历年环境污染物统计数据
//-生态环境部门
省/市/县历年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数据-
省/市近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
6
DB23/T2635—2020
表A.1数据收集清单(续)
类型名称精度要求来源
植被覆盖度30m自然资源部门
森林资源清查及年度变更数据-自然资源部门
森林、灌丛、草地(草甸、草原、草丛)、园地(乔木、灌
自然资源部门
木)、湿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
自然资源部门、水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生态退化区域和强度分级-
生态类利部门
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布-水利部门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
自然资源部门
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分布-
重点保护物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及分布(含水生生生态环境部门、自
物)-然资源部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应急管理部门
灾害类活动断层分布图-
地质灾害易发区数据(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自然资源部门
不低于万
矿山地面塌陷和岩溶塌陷等)1:10
评价区及其周边气象台站站点坐标-
多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
多年平均静风日数
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日平均气温≥℃活动积温
0涉及空间插值的数据
气候气
蒸散发精度,应与所使用的气象部门
象类
一致。
干燥度指数DEM
多年月均气温(华氏温度)
多年月均空气相对湿度(%)
逐日平均风速
气象灾害数据(干旱、洪涝、低温寒潮等)-
注:1.数据时间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基年保持一致,若没有应采用最接近年份的数据;
2.表中数据精度主要适用于省级评价,市县级评价时原则上应采用优于省级精度的数据;
3.市县层面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内容、指标、方法,补充收集相应数据。
A.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A.2。
表A.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
要素
功能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要性(生物多样性
维护、水源涵养、水
生态保护——————
土保持、防风固沙)
▲生态敏感性(水土
流失、沙化)
7
DB23/T2635—2020
表A.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续)
要素
功能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
▲降水量/
▲≥0℃▲土壤气象灾害危险性(干
▲坡度干旱指数/
农业生产活动积盐渍化敏感性环境容旱、雨涝、高温热害、—
▲土壤质地用水总量控
温量低温冷害等)
制指标模数
▲地质灾害危险性
▲水资源总大气环
▲坡度
量模数/用境容量、(地震、崩塌、滑坡、区位优
城镇建设▲高程舒适度—
水总量控制水环境势度
地形起伏度泥石流、地面沉降、
指标模数容量
地面塌陷)
注:1.▲为基础指标,其他为修正指标;
2.针对区域特征与问题,因地制宜筛选指标,如平原地区不涉及地形起伏度等;
3.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增加评价要素和指标,文化保护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特点突出的可补充评价指标。
8
DB23/T2635—2020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B.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指标应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
析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应按其对区域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划分重要性等级,具体方法见公式(B.1)。
(B.1)
式中:
……ǎ擘 ﻈ守ﻈⶀ頠ﻈⶀǎⵈǎ墸ǎ娠 ǎ
STX——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SDX——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
TQ——水源涵养重要性;
A——水土保持重要性;
SR——防风固沙重要性。
B.1.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宜在物种与生态系统两个层次进行评价。
在物种层次,陆生生物宜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进行评价。应以一、二级保护物种和其他具有重要保护
价值的物种为保护目标,全面收集区域动植物多样性和环境资源数据。根据关键物种分布点的环境信息
和背景信息,应用物种分布模型量化物种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从而预测任何一点某物种分布的概率,结
合关键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确定重点区域。常用的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包括回归模型、分类树和混合大量
简单模型的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在单个物种分布范围的基础上,叠加得到多个物种的空间分布图,
根据物种的保护价值和集中程度确定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性。水生生物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珍稀濒危物种及其他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物种为保护目标,全面收集区域物种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数
据,确定单个物种集中分布区域。在单个物种分布范围基础上,叠加得到多个物种的空间分布图,根据
物种保护价值和集中分布程度确定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性。
在生态系统层次,应按如下评价准则明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进而补充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
要区域。应将原真性、完整性高的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划入极重要等级,其他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划入重要
等级。
a)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往往是该地区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综合反映,
体现了植被与动植物物种地带性分布特点。优势生态系统的保护能有效保护其生态过程与构成生态系统
的物种组成。
b)反映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一定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是在该地区的
气候、地理与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长期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相应地,特定生态系统类型通常能反映地
区的非地带性气候地理特征。体现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与动植物的分布,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c)只在黑龙江省分布的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与地质过程,以及生态演替,
发育与保存了一些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全球生物多样性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T/T 510-2004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检测技术条件 2004-04-16
- JB/T 1612-1994 锅炉水压试验 技术条件 1994-12-09
- JT/T 503-2004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 2004-04-16
- TB/T 3095-2004 铁道货车防溜紧固器通用技术条件 2004-04-22
- JT/T 557-2004 港口装卸区域照明照度及测量方法 2004-06-03
- YD/T 1976-2009 800MHz/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广播多播业务(BCMCS)空中接口信令一致性测试方法 2009-12-11
- EJ/T 1204.4-2006 电离辐射测量探测限和判断阈的确定 第4部分:忽略样品处理影响的线性标度模拟率表测量 2006-12-15
- JT/T 109-2004 内河船舶手动系缆绞盘 2004-06-03
- SY/T 0455-2004 球形储罐γ射线全景曝光检测标准 2004-07-03
- GA 659.5-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上网服务场所服务状态基本数据交换格式 200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