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276-2013 辣椒疫霉病诊断及检测技术标准

DB37/T 2276-2013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Phytophthora capsici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276-2013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4-01
实施日期
2013-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疫霉病诊断及检测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辣椒疫霉病不同生育期症状描述,病菌分离培养及保存技术,病菌形态学描述,致病性测定技术,病害流行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病菌分子检测技术。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起草人:
张修国、李壮、马建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276-2013

辣椒疫霉病诊断及检测技术标准

Thestandardfordiagnosisanddetectionofpepperphytophthorablight

2013-04-01发布2013-05-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27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修国、李壮、马建。

I

DB37/T2276-2013

辣椒疫霉病诊断及检测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疫霉病诊断及检测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辣椒疫霉病不同生育期症状描述,病菌分离培养及保存技术,病菌形态学描述,致病

性测定技术,病害流行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病菌分子检测技术。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辣椒疫霉病Pepperphytophthorablight

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其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引起的病害,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病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发病形成暗绿色圆形凹陷

的水渍状病斑,后扩展使全果皱缩软腐,潮湿时表面有白色霉层状。

2.2

病状symptomofadisease

辣椒病部所显示的异常特性,如叶片病班、变软及腐烂等。

2.3

病征symptomofadisease

辣椒病部病部出现病菌子实体,如疫霉菌灰白色霉层等。

2.4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接种引起辣椒疫霉病发生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2.5

接种悬浮液inoculumsuspension

用于辣椒疫霉病接种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6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病菌接种体置于辣椒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1

DB37/T2276-2013

2.7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辣椒和引起植物发生病变的能力。

2.8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

病情指数(缩写为DI)又叫发病指数、感染指数,与发病率一样是表示发病程度的一种方法。发病

率是指一个群体中发病的多少,用百分率表示,病情指数(DI)是根据一定数目的植株或植株器官各病

级(把植株或植株某一器官感染病害轻重程度划分为等级称为病级)核计其发病株(器官)数所得平均

发病程度的数值。

3辣椒疫霉病病状与病征

见附录A。

4辣椒疫霉病病菌诊断

辣椒疫霉病病菌特征见附录A。

5辣椒疫霉病菌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5.1菌株分离与形态观察

采集典型辣椒疫病病叶,用接种针挑取疫霉菌丝,获得分离物,或利用酒精升汞消毒法,分离获得

菌株:用0.05%升汞溶液浸泡1.5min,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置于OMA或V8培养基25℃下培养,获

得辣椒疫霉菌株,制备玻片,观察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态特征,形态学鉴定为Phytophthoracapsici,

直接用于接种备用。

5.2病叶检查

检查辣椒叶片、果实有无疫霉病可疑症状,叶片有无灰白色霉状物或霉层。

5.3病原菌检测

5.3.1直接检测辣椒

用挑针挑取病斑上霉状物制片镜检,显微镜观察有无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描述、记录孢囊梗和孢

子囊形态特征,必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