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34-2021 退化草地监测技术规范

DB63/T 1934-2021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s for degraded grassland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1934-2021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6-30
实施日期
2021-09-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40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934—2021

退化草地监测技术规范

2021-06-30发布2021-09-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1934—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草原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辛玉春、慈建勋、徐公芳、邹华、王九峦、李旭谦、康海军、于红妍、欧为友、

马宏义、王海春、刘华、卢成保、拉巴才仁、贾顺斌。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I

DB63/T1934—2021

退化草地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退化草地监测的技术路线、样地设置、监测内容、统计分析、监测成果及资料归档等

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退化草地的年度动态监测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1121.1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N、P的测定

NY/T2768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

NY/T2997草地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退化草地

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发生改变,部分生态功能丧失,失去原有景

观及经济利用价值的一类草地。

3.2

优势度

表示某一植物种在群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程度和所起作用的大小。用植物种的相对盖度、相对频度

和相对重量值比值来表示。

3.3

建群种

草地群落中具有较高比例的原生建群植物和优良植物,能够长期稳定维持植物、动物正常生长发育

的状态。

1

DB63/T1934—2021

注:天然草原主要建群种见附表A表A.1。

3.4

指示植物

标志某类草原植被类型出现的特征种植物或标志草地出现退化、沙化、盐渍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植物。

注:草原退化指示植物见附表A表A.2。

4技术路线

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草原植被与土壤的动态信息,开展建模和特征提取,

进行监测内容反演和测算。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专题制图和报告编制,实现年度性退化草原动态

监测成果入库和信息服务,技术路线参见附录B。

5样地设置

5.1样地

5.1.1按照NY/T2997规定的草地类型及其退化程度设置样地。

5.1.2样地要能代表所选区域的植被特征及立地条件。

5.1.3固定样地,并设立标志,每个样地进行统一编号。

5.1.4样地面积应大于等于100hm2。每个样地应设结构样方1个,产量样方3个~5个,频度样方10

个。

5.2样方

5.2.1设置要求

5.2.1.1样方应设置在样地中心地段,且能代表样地的特征。

5.2.1.2样地内沿任意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样方,相邻样方之间的间隔不少于100m。

5.2.1.3样方应设置在垂直分布带的中部,并且坡度、坡向和坡位应相对一致。

5.2.2样方要求

样方形状应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分为结构(描述)样方、产量样方和频度样方三种,样方面

积见表1。

表1退化草地监测样方面积

单位:m2

草地类型结构样方面积测产样方面积频度样方面积

高寒草甸10.25~0.50.5~1

温性草原11.0~2.00.5~1

高寒草原11.0~2.00.5~1

灌木及高大草本25~10025~1000.5~1

2

DB63/T1934—2021

6监测内容

6.1监测内容与时间

6.1.1草原退化面积,应每1~3年开展一次。

6.1.2样地(样方)及其植被结构特征(植被种类、盖度、高度、频度)、产量(地上部鲜草产量),

应每年开展一次,在植被生长盛期7月~8月进行。

6.1.3土壤容重及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和N、P、K等成分)。土壤容重每年结合植被结构监测开

展一次。有机质含量3~5年测定一次。

6.1.4草原利用情况入户调查,结合样方植被结构监测每年开展一次。

6.2监测方法

6.2.1遥感监测

遥感影像数据收集、准备以及解译方法、判读、模型建立及验证,依据NY/T2768执行。

6.2.2地面监测

6.2.2.1准备工作

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a)技术培训。监测工作开始前,要对监测内容及技术要点进行现场培训。

b)物资准备。监测时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工具等。

c)收集资料。收集区域内以往草地调查的所有资料,以及遥感监测时要用的影像资料等。并以此

为基础确定监测路线,初步设置监测样地。

6.2.2.2野外监测

野外监测的内容包括:

a)样地特征记载。记载样方所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土壤、水文、植被及利用程度、退化程度

等,并按东南西北顺序拍摄景观照片,登记照片编号。填写附录C中表C.1。

b)样方测定。拍摄结构样方照片,登记样方内植物种类、生活型、生活力及物候期,测定植被盖

度、高度等结构特征,填写植被结构登记表、频度样方登记表,见附录C中表C.2、表C.3。

c)产草量测定。按建群种、退化草原指示植物种及其不同经济类群进行样方内植物产量测定,填

写附录C中表C.4。监测方法见附录D。

d)土壤容重及养分含量测定。样方内的植被结构实测结束后,按NY/T1121.1进行土壤样品采集。

准确标记样品编号。土壤容重的测定按NY/T1121.4执行。土壤PH值的测定按NY/T1121.2

执行。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按NY/T1121.6执行。

6.2.3草原利用情况入户调查

入户调查内容包括草地利用现状、草地保护与建设情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填写附

录C中表C.5。

7统计分析

7.1资料审核

3

DB63/T1934—2021

对野外监测表格填写内容及格式、照片资料等内容进行审核。

7.2统计汇总

数据汇总统计,测算区域草原优势度、鲜草产量等指标。

7.3草原退化等级评定

7.3.1利用地面监测数据和遥感影像判读结果,建立不同草原类型个退化等级的解译标志。

7.3.2结合解译标准标志及历史资料,采用目视或计算机自动判别方法确定区域草原的退化等级。

8监测成果及资料归档

8.1监测成果

监测结束后应形成如下成果:

a)监测数据统计表。按监测区域统计草原退化的分布面积、退化等级等数据,形成统计表。

b)草原退化专题图。按监测区域编绘草原退化现状分布和等级图。

c)监测报告。按监测区域编写监测报告。报告应包含草原类型、退化面积、退化等级等监测结果,

以及草原演替趋势及恢复程度等内容。

8.2资料归档

监测数据资料应按区域装订成册。形成的表格、照片和影像资料要进行统一归档管理。

4

DB63/T1934—2021

AA

附录A

(资料性)

天然草原主要建群植物、退化指示植物种类

表A.1给出了天然草原主要建群植物种类。

表A.1天然草原主要建群植物种类

草原类主要建群植物

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西北针茅(Stipakrylovii)、青海固沙草(Orinuskokonorica)、

短花针茅(S.breviflora)、长芒草(S.bun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